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六 (2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7)

1. 喉痹

一治咽喉腫痛。

百藥煎,硼砂,甘草,生白礬(各等分)

上四味。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用米湯調。細細呷下。

一論纏喉腫痛。皂角為末。用醋調塗外頸上。干則易。其乳蛾即破而愈。

一論喉風腫痛。不可忍者。霜梅五個或七個去核。白礬一兩。研爛。用好醋一碗。入藥同煮。以礬化為度。待溫。用筷扎綿繳齒上下至喉。先繳牙外。自外而繳至舌下。自舌下又繳至舌上。繳至喉。其痰自然湧出。痰帶絲者即愈。無絲者絲斷不治。

一論喉痹壅塞不通。用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鐘服之。以瘥為度。如冬月無濕花。可浸乾者。絞取濃汁如前。服之有效。

一論咽喉腫痛。

吹喉散,周印池傳。

牙硝(一兩五錢),硼砂(五錢),雄黃(二錢),殭蠶(一錢),冰片(二分)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吹喉立效。

一治咽喉腫痛。水吞不下。用青鹽、白礬、硼砂各等分。為末。吹患處。有痰吐出而愈。

一治咽喉腫痛。水漿不入。死在須臾。用真蟾酥為末。用筷頭點入對嘴上。即時消散。其效速如風。

一論久嗽喉痛。

小太平丸

人參(二分),五味子(三分),天門冬(去心五分),麥門冬(去心二錢),玄參(八分),徽墨(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噙化下。痰甚。加貝母。

一論勞役過傷。忽咽喉腫閉。不省人事。喘促痰湧。汗出如水。肢體痿軟。脈浮大而數。此飲食勞役。無根虛火上促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肉桂。頓蘇。

一論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勞則愈甚。此脾肺氣虛。膀胱有熱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元參、酒炒黃柏、知母。稍愈。去知、柏。加山藥、山茱萸。

一論咽喉腫痛。服涼藥過多。或過勞。痛愈甚。此中氣虛熱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炒芩、連。

一論積熱上攻。痰涎壅塞。喉痛聲啞。腫痛難禁。

上宮清化丸,內閣秘傳。

黃連(去毛六錢),桔梗(去蘆六錢),山豆根(四錢),粉草(四錢),薄荷葉(一錢),白硼砂(六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時常噙化。

一論喉痛有痰。聲啞。

薄荷(二兩),細茶(一兩),白硼砂(七錢),烏梅肉(二十一個),貝母(二錢),冰片(三分),孩兒茶(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皂角子大。每噙化下。

一論聲啞。

甘草,烏梅,桔梗,烏藥

上銼。水煎。溫服。

一治出聲音方。

訶子(炮去核一兩),木香(一兩),甘草(五錢)

上銼。水煎。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數沸。放溫。分六服。每食後。日進半料。

一論聲嘶失音。

鐵笛丸

當歸(酒洗一兩),懷熟地黃(一兩),懷生地黃(一兩),天門冬(去心鹽炒五錢),黃柏(蜜炒一兩),知母(五錢),麥門冬(去心鹽炒五錢),玄參(三錢),白茯苓(去皮一兩),訶子(五錢),阿膠(炒五錢),人乳(一碗),牛乳(一碗),烏梅肉(十五個),甜梨汁(一碗)

白話文:

喉痹

治療咽喉腫痛的方法彙整:

  1. **咽喉腫痛方一:**將百藥煎、硼砂、甘草、生白礬等量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飯後用米湯調服,慢慢咽下。

  2. **纏喉腫痛方:**將皂角研成粉末,用醋調和後塗抹在頸部外側,待藥膏乾燥後再重新塗抹,如此反覆,即可使乳蛾(喉嚨裡的膿泡)潰破痊癒。

  3. **喉風腫痛(劇痛難忍)方:**取去核霜梅五到七個,白礬一兩,研磨成泥狀,加一碗好醋同煮,直至白礬溶化為止。待藥液溫涼後,用筷子蘸取棉花,從牙齒外側開始,依序塗抹牙齒內外側、舌下、舌上,最後到達喉嚨。如此操作,可使痰液自然湧出。若痰液帶有絲狀物則痊癒,若無絲狀物或絲狀物斷裂則難以治愈。

  4. **喉痹壅塞不通方:**將紅藍花搗碎絞汁,取一小杯服用,直至痊癒為止。冬季缺乏鮮花時,可用乾燥的紅藍花浸泡後再絞汁服用,效果相同。

  5. **咽喉腫痛方二(吹喉散):**將牙硝一兩五錢、硼砂五錢、雄黃二錢、殭蠶一錢、冰片二分研成細末,每次取少量吹入喉嚨,立即見效。

  6. **咽喉腫痛(吞咽困難)方:**將青鹽、白礬、硼砂等量研成細末,吹入患處,即可使痰液吐出而痊癒。

  7. **咽喉腫痛(危急)方:**若咽喉腫痛嚴重,無法吞咽,危及生命時,將真蟾酥研成細末,用筷子沾取少許點在患者嘴唇相對處,即可迅速消散腫痛,療效極快。

  8. **久嗽喉痛方(小太平丸):**將人參二分、五味子三分、天門冬(去心)五分、麥門冬(去心)二錢、玄參八分、徽墨三分研成細末,用蜂蜜煉成丸劑,含服溶化。若痰多,可加貝母。

  9. **勞役過度導致咽喉腫閉方:**若因勞役過度導致咽喉腫閉,神志不清,呼吸困難,痰液湧出,汗出如水,肢體無力,脈搏浮大而數,這是由於飲食勞役過度,虛火上炎所致。應服用補中益氣湯(方劑見內傷篇),並加肉桂,可迅速緩解症狀。

  10. **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方:**若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勞累則加重,這是由於脾肺氣虛,膀胱有熱所致。應服用補中益氣湯(方劑見內傷篇),並加元參、酒炒黃柏、知母。症狀稍緩解後,去除知母、黃柏,再加入山藥、山茱萸。

  11. **咽喉腫痛(服用涼藥過度或過度勞累)方:**若因服用涼藥過多或過度勞累導致咽喉腫痛加重,這是由於中氣虛弱,內有熱邪所致。應服用補中益氣湯(方劑見內傷篇),並加炒黃芩、連翹。

  12. **積熱上攻導致喉痛聲啞方(上宮清化丸):**若因積熱上攻導致痰涎壅塞,喉嚨疼痛,聲音嘶啞,腫痛難忍,可服用上宮清化丸(內閣秘傳方):將黃連(去毛)六錢、桔梗(去蘆)六錢、山豆根四錢、粉草四錢、薄荷葉一錢、白硼砂六分研成細末,用蜂蜜煉成丸劑,如芡實般大小,經常含服溶化。

  13. **喉痛有痰、聲啞方:**將薄荷二兩、細茶一兩、白硼砂七錢、烏梅肉二十一個、貝母二錢、冰片三分、孩兒茶五錢研成細末,用蜂蜜煉成丸劑,如皂角子般大小,經常含服溶化。

  14. **聲啞方:**將甘草、烏梅、桔梗、烏藥煎水服用,溫服。

  15. **聲音嘶啞方:**將炮製去核的訶子一兩、木香一兩、甘草五錢煎水,加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煮數沸,放溫後分六次服用,每次飯後服用,每日服用半劑量。

  16. **聲嘶失音方(鐵笛丸):**將酒洗當歸一兩、懷熟地黃一兩、懷生地黃一兩、去心鹽炒天門冬五錢、蜜炒黃柏一兩、知母五錢、去心鹽炒麥門冬五錢、玄參三錢、去皮白茯苓一兩、訶子五錢、炒阿膠五錢、人乳一碗、牛乳一碗、烏梅肉十五個、甜梨汁一碗等藥材製成丸劑服用。

說明: 以上為古代醫方,劑量單位與現代不同,且藥材的來源和品質也可能有所差異,現代人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文中提及的「補中益氣湯」方劑內容未在此列出,需另行查閱相關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