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六 (24)
卷六 (24)
1. 喉痹
(聲啞,痄腮)
兩寸脈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脈微而伏者死。
內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二脈並絡於喉。氣熱則內結。結甚即腫脹。腫脹甚則痹。痹甚則不通而死矣。夫推原十二經。惟足太陽則下項。其餘皆湊於喉嚨。然內經何獨言一陰一陽結為喉痹。
蓋君相二火。獨勝而熱。中絡故痛者速也。余謂一言可了者。火也。故十二經中。言嗌乾嗌痛。喉腫頷腫。舌本強。皆君火為之也。惟咽痹急速。相火所為也。夫君火者。猶人火也。相火者。猶龍火也。人火焚木其勢緩。龍火焚木其勢速。內經之言喉痹。則與咽舌其兩間耳。
然其病同於火。故不分也。後之醫者。各詳其狀。強立八名。曰單乳蛾。雙乳蛾。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閉。走馬喉閉。熱氣上行。故傳於喉之兩旁。近外作腫。以其形似。是謂乳蛾。一則為單。二則為雙。其比乳蛾差小者。名謂之喉閉。熱結於舌下。復生小舌子。名曰子舌脹。
熱結於舌中。舌為之腫。名曰木舌。強而不柔和也。熱結於咽喉。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喉痹暴發暴死者。名曰走馬喉風。此八種之名雖詳。若不歸之火。則相去遠矣。其微者可以咸耎之。若其大者以辛散之。今之醫者。皆有其藥也。如薄荷、烏頭、殭蠶、白礬、朴硝、銅綠之類。
至於走馬喉痹。何恃此乎。生死人反掌之間耳。其最不誤人者。無如砭針出血。血出則病已。易曰。血去惕出。良以此乎。昔余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醫不愈。余以銀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斗。余昔又治一男子。纏喉風腫。表裡皆作。
藥不能下。余用涼藥灌於鼻中。下十餘行。外用拔毒散敷之。陽起石燒淬。與伏龍肝。各等分。細末之。以新水掃百遍。三日熱始退。腫始消。又嘗治一貴婦喉痹。蓋龍火也。雖用涼劑。而不可使冷服。為龍火。宜用火逐之。人火者。烹飪之火是也。乃使曝於烈日之中。登於高堂之上。
令家人攜火爐。坐藥銚於上。使藥常極熱。不至太沸。通口時時呷之。百餘次。其火自然而散。此法以熱行寒。不為熱而插格故也。大抵治喉痹。用針出血。最為上策。但人畏針。委曲旁求。瞬息喪命。凡用針而有針創者。宜搗生薑塊。調以熟白湯。時時呷之。則創口易合。
銅人亦有灸法。然痛微者可用。速者恐遲則殺人。故治喉痹之人。與救人同。不容少待。內經火鬱發之。發謂發汗。咽喉中豈能有汗。故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後之君子。毋執小方。而曰吾藥不動臟腑。又妙於出血。若幸遇小疾而獲效。不幸遇大病而死矣。毋遺後悔可也。
白話文:
喉嚨痛(聲音沙啞、腮腺炎)
兩寸脈搏呈現浮、洪大且滿溢的狀態,這是喉嚨痛的現象。如果脈搏微弱且難以觸摸,則代表病人會死亡。
《黃帝內經》說:「陰陽之氣互相凝結,就稱為喉痹。」所謂的「一陰」指的是手少陰心經,也就是心臟的主導之氣。「一陽」指的是手少陽三焦經,也就是三焦的脈氣。這兩條經脈都經過喉嚨,如果氣熱,就會在喉嚨內凝結。凝結嚴重就會腫脹,腫脹到極致就會變成麻痹,麻痹到極點就會氣不通暢而死。如果追溯十二經脈的走向,只有足太陽膀胱經是走在後頸,其他經脈都匯聚在喉嚨。但《黃帝內經》為什麼只說陰陽之氣凝結才會導致喉痹?
這是因為心火(君火)和三焦火(相火)特別旺盛而熱,熱氣在喉嚨內部糾結,所以疼痛會很快發生。我認為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喉痹,那就是「火」。因此,十二經脈中,提到喉嚨乾燥、喉嚨痛、喉嚨腫脹、下巴腫脹、舌根僵硬等症狀,都是心火引起的。而喉痹發作急驟,則是三焦火造成的。心火就像人燃燒的火,相火就像龍噴出的火。人火燒木頭,火勢比較緩慢,而龍火燒木頭,火勢就非常迅猛。《黃帝內經》所說的喉痹,其實就是包含咽喉、舌頭這些部位的疾病。
雖然它們的病因都是因為火熱,所以不加以區分。後世的醫生,仔細觀察各種症狀,強行區分出八種不同的名稱,分別是單乳蛾、雙乳蛾、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閉、走馬喉閉。熱氣上行,所以會傳導到喉嚨兩旁,靠近外側的地方腫脹。因為它們的形狀像乳頭,所以稱為乳蛾,一個稱為單乳蛾,兩個稱為雙乳蛾。比乳蛾小一點的,就叫做喉閉。熱氣聚集在舌頭下面,又長出一個小舌頭,就叫做子舌脹。
熱氣聚集在舌頭中間,導致舌頭腫大,就叫做木舌,表示舌頭僵硬而不柔軟。熱氣聚集在咽喉,腫脹環繞在外側,而且麻木發癢,腫得很大的,就叫做纏喉風。喉痹發作突然且迅速死亡的,就叫做走馬喉風。這八種名稱雖然詳細,但如果不歸根於「火」,那就差遠了。病情輕微的,可以用鹹味軟化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病情嚴重的,可以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現在的醫生,都有這些藥物,像是薄荷、烏頭、僵蠶、白礬、朴硝、銅綠之類的。
但是,對於走馬喉痹,又怎能依賴這些藥物呢?生死只在彈指之間啊!最不會誤診的方法,莫過於用砭針放血。血一出來,病就好了。《易經》說:「血去惕出」,道理就在這裡吧。以前我治療一位婦人,她得了木舌脹,舌頭腫滿整個口腔,其他醫生都治不好。我用又小又銳的銀針,在她舌頭上扎了五六次,腫脹就消退了。三天後才完全恢復正常,估計放出的血,將近有一斗。我以前還治療過一個男子,他得了纏喉風,腫脹遍布內外,藥也難以吞嚥。我用涼藥灌入他的鼻腔,灌了十幾次,然後外敷拔毒散。同時用陽起石燒淬後,和伏龍肝等分研成細末,用新水攪拌百遍,敷在腫脹處。三天後,熱氣才消退,腫脹才消失。我又曾經治療過一位貴婦的喉痹,這是龍火所引起的。雖然用的是涼藥,但絕對不能冷服。因為是龍火,應該用熱來驅散它。人火就像烹飪的火,所以讓病人在烈日下曝曬,登上高樓之上。
然後讓家人拿著火爐,把藥罐放在上面,讓藥保持極熱的狀態,但又不要太沸騰。讓病人隨時啜飲,喝了一百多次,火氣自然就散了。這種方法是用熱來引導寒氣,並不是用熱來阻礙氣機。總而言之,治療喉痹,用針放血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人們害怕針刺,所以才委曲求全,尋找其他方法,結果往往因此而喪命。凡是用針刺而有傷口的人,可以用搗爛的生薑塊,調上熱開水,隨時飲用,這樣傷口就容易癒合。
《銅人腧穴針灸圖》中也有灸法,但對於輕微的疼痛可以使用,對於發病快速的,恐怕會因為延誤治療而致命。因此,治療喉痹的人,如同救人一般,不能有絲毫的等待。內經說「火鬱發之」,所謂的「發」指的是發汗。咽喉之中怎麼可能發汗呢?所以說放血,是發汗的一種方式。後世的君子,不要固執於小方,而說自己的藥不傷及內臟,又比放血來得巧妙。如果幸運遇到小病而有效,但不幸遇到大病就會死亡了,不要留下後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