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六 (1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8)

1. 眼目

左寸脈洪數。心火炎上也。關弦而洪。肝火盛也。右寸關俱弦洪。肝木夾相火之勢。而來侮所不勝之金。而制己所勝之土也。

夫天運拂經。則兩曜薄蝕。人身違和。則兩目眵昏。是眼目之在人。猶日月之麗天。明則其常。而昏則其變也。一身之中。惟目最貴重。臟腑之精華萃焉。血脈之宗會系焉。東垣曰。按陰陽應象論云。諸脈皆屬於目。又曰。目得血而能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睛。血之精為目窠之總絡。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而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目法於陽。故陰陽合德。而為精明也。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稟受於脾土。

上會於目而為明。故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若精神亂而不守。卒然見非常之怪。邪中其精則精散。則視岐昏。一物為兩也。因事煩擾。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大盛。則百脈沸勝。血脈並行。經云。天明日月不明。邪害空竅是也。董院使云。目之首尾。

赤睛屬心。其滿眼白睛屬肺。其烏睛圓大屬肝。其上下肉胞屬脾。而中間黑瞳一點如漆者。腎實主之。是隨五臟各有證應。然論其所主。則瞳子之關係重焉。何以言之。目者肝腎外候也。肝取木。腎取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腎。焉有子母而能相離者哉。故肝腎之氣充。則精彩光明。

肝腎之氣乏。則昏蒙眩暈。烏輪赤暈。刺痛浮漿。此肝熱也。膽生清淚。枯黃繞睛。此肝虛也。瞳人開大。淡白偏斜。此腎虛也。瞳人焦小。或帶微黃。此腎熱也。又曰。白睛帶赤。或紅筋者。其熱在肺。上胞下胞。或目唇間如疥點者。其熱在脾。又曰。眼者輕膜裹水。照徹四方。

溯源反本。非天一之水。而目孰為之主宰乎。析而論之。則拘急牽颺。瞳青胞白。癢而清淚。不赤不痛。是之謂風眼。烏輪突起。胞硬腫紅。眵淚濕漿。裹熱刺痛。是之謂熱眼。渾而淚。胞腫而軟。上壅朦朧。酸澀微赤。是之謂氣眼。其或風與熱並。則癢而浮赤。風與氣搏。

則癢澀昏沉。血熱交聚。故生淫膚粟肉紅縷偷針之類。氣血不至。故有眇視胞垂雀眼盲障之形。淡紫而隱紅者。為虛熱。鮮紅而兼赤者。為實熱。兩眥呈露生胬肉者。此心熱血旺。白睛紅膜如紙傘者。此氣滯血凝。熱症。瞳人內湧。白睛帶濕。色浮而赤也。冷症。瞳人青綠。

白睛枯槁。氣沉而濁也。眼熱已久。復為風冷所乘。則赤爛。眼中不赤。但為痰飲所注。則作痛。肝氣不順而夾熱。所以羞明。熱氣蓄聚而傷胞。所以胞合。劉河間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里。當養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澀翳膜眵淚。斑入眼。此風熱也。一云。

白話文:

左手寸脈呈現洪大而跳動快速的現象,這是心火上炎的表現。左手關脈呈現弦緊而洪大的現象,這是肝火旺盛的表現。右手寸脈和關脈都呈現弦緊而洪大的現象,這是肝木挾帶相火的勢頭,來侵犯它所不能勝過的金,並且剋制它所能勝過的土。

天體運行不順時,太陽和月亮就會出現日蝕或月蝕;人體不協調時,眼睛就會出現分泌物多而昏花。眼睛對於人來說,就像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一樣,明亮是正常的狀態,昏暗則是不正常的變化。在人體中,眼睛是最為重要的,五臟六腑的精華都匯聚於此,血液的脈絡也在此交會。

東垣說,《陰陽應象論》提到,所有的脈都與眼睛有關。又說,眼睛得到血液才能看見,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注入眼睛而成為精。精的所在處是眼睛,骨的精華是瞳孔,筋的精華是黑睛,血的精華是眼睛總脈絡,氣的精華是白眼,肌肉的精華則是負責約束包覆。筋骨血氣的精華與脈絡相連,向上通往大腦,向後延伸到頸部。因此,瞳孔和黑眼屬於陰,白眼和紅眼屬於陽。所以陰陽協調,才能使眼睛精明。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的血氣,都由脾土所供應,向上匯聚到眼睛而使之明亮。所以,眼睛是心靈的使者,心是精神的居所。如果精神紊亂而不能守護,突然看到異常的怪異現象,邪氣侵入其精,就會導致精氣散亂,視力模糊,看一個東西會像兩個一樣。由於事情煩擾、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心火過於旺盛,就會使全身的脈搏都沸騰起來,血液也跟著運行不順。《經》上說,天亮了,太陽和月亮卻不明亮,邪氣侵犯了空竅,就是這個道理。董院使說,眼睛的首尾,赤睛屬於心,充滿整個眼球的白睛屬於肺,烏黑圓大的黑睛屬於肝,上下的眼瞼肉屬於脾,而中間像漆一樣的黑色瞳孔,則由腎所主管。這是根據五臟各有不同的症狀來判斷。

然而,如果論及其所主管,則瞳孔的關係最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眼睛是肝和腎的外在表現。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肝為腎之子,腎為肝之母。哪有子女和母親可以分離的道理呢?所以,肝腎的氣充足,則眼睛精采而明亮;肝腎的氣不足,則眼睛昏暗、頭暈目眩。黑眼圈發紅,刺痛、流出分泌物,這是肝熱的表現。流出清淚,眼睛周圍發黃,這是肝虛的表現。瞳孔放大,顏色淡白且偏斜,這是腎虛的表現。瞳孔縮小,或者帶有微黃,這是腎熱的表現。又說,白眼出現紅色或紅筋,是肺有熱。上下眼瞼,或眼周圍出現像疥瘡一樣的小點,是脾有熱。又說,眼睛像一層薄膜包裹著水,能照亮四方。追溯其根源,如果沒有天一生水,眼睛又怎麼會有主宰呢?

如果仔細分析,眼睛出現拘緊牽扯,瞳孔發青,眼瞼發白,眼睛癢而流清淚,不紅不痛,這叫做風眼。黑眼圈突起,眼瞼腫硬發紅,分泌物多而濕潤,包裹著熱而刺痛,這叫做熱眼。眼睛渾濁而流淚,眼瞼腫脹而軟,眼皮向上隆起而模糊不清,酸澀微紅,這叫做氣眼。如果風和熱同時存在,則眼睛癢而發紅;如果風和氣相搏,則眼睛癢、澀而昏沉。血熱交雜,就會產生淫膚粟肉紅縷偷針之類的病症。如果氣血無法到達,就會出現視力模糊、眼瞼下垂、雀眼、失明等問題。眼球呈現淡紫色而隱約發紅,是虛熱;眼球呈現鮮紅色而帶有紅色,是實熱。兩眼角出現胬肉,這是心熱血旺。白眼球像紙傘一樣出現紅膜,這是氣滯血瘀。熱症的表現是瞳孔內湧,白眼球濕潤,顏色浮腫而發紅;冷症的表現是瞳孔呈現青綠色,白眼球乾燥枯槁,氣沉而混濁。眼睛熱久了,又被風寒所侵襲,就會出現紅爛。眼睛不紅,但有痰飲滲入,就會出現疼痛。肝氣不順而夾帶熱,所以會怕光;熱氣積聚而傷及眼瞼,所以眼瞼會閉合。劉河間說,病在腑為表,應當祛風散熱;病在臟為里,應當養血安神。如突然失明、昏暗澀滯、出現翳膜和分泌物,並有斑點進入眼睛,這是風熱引起的。還有一種說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