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六 (14)
卷六 (14)
1. 繭唇
內經云。脾氣通於口。又云。脾之榮在唇。蓋燥則干。熱則裂。風則腫。寒則揭。若唇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名曰繭唇。有唇腫重出如繭者。有本細末大。如繭如瘤者。或因七情動火傷血。或因心火傳授脾經。或因厚味積熱傷脾。大要審本病。察兼症。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
火自除。風自息。腫自消。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熱消毒之藥。或用藥線揭去皮。反為翻花敗症矣。
一論肝經怒火。風熱傳脾。唇腫裂。或患繭唇。
柴胡清肝散
柴胡,黃芩(炒各一錢),黃連(一錢五分),山梔(七分),當歸(一錢五分),川芎(六分)生地黃(一錢),升麻(一錢二分),甘草(三分),牡丹皮(一錢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頻服。若脾胃弱。去芩、連。加白朮、茯苓。
一論陰虛火動。唇燥裂如繭。
濟陰地黃丸
熟地黃(四錢),山茱萸(酒蒸去核二錢),乾山藥(三錢),遼五味子(四分),麥門冬(三錢),當歸(酒洗三錢),肉蓯蓉(二錢),甘枸杞子(三錢),甘菊花(三錢),巴戟肉(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送下。
一論中氣傷損。唇口生瘡。或齒牙作疼。惡寒發熱。肢體倦怠。食少自汗。或頭痛身熱。煩躁作渴。氣喘。脈大而虛。或微細軟弱。
補中益氣湯
人參,黃耆(蜜水炒),甘草(各一錢五分),白朮(去蘆),當歸,橘紅(各一錢),柴胡,升麻(各五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一論唇素燥裂生瘡。用橄欖燒灰為末。以豬油調塗患處。立已。
一論冬月唇乾血出。用桃仁搗爛。豬油調塗唇上。即效。
白話文:
【繭脣】
《內經》提及,脾臟的功能與口腔相通,同時也指出脾臟的健康反映在嘴脣上。這是因為嘴脣乾燥是缺水的表現,熱度會導致嘴脣龜裂,風邪會引起嘴脣腫脹,寒冷則使嘴脣緊縮。如果嘴脣腫脹,表面形成白皮,皺褶如同蠶繭,這就稱為「繭脣」。此病症可能呈現嘴脣腫脹如繭,或是基部較細,末端膨大如繭或腫瘤的情況。病因可能源自情緒波動引發火氣傷害血液,或是心臟火氣影響脾臟,亦或是過量攝取味道濃厚的食物導致熱氣傷脾。治療上應先確認病因,再輔以對應的症狀診斷,補充脾臟功能,促進脾臟血液循環,這樣乾燥自然得以滋潤,火氣自然消除,風邪自然平息,腫脹自然減退。倘若患者忽視病情,醫生未能精確診斷,誤用清熱解毒藥物,或是使用藥物剝離皮膚,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
一方論述肝臟受到怒火影響,風熱傳至脾臟,導致嘴脣腫脹龜裂,或是出現繭脣的病症。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柴胡清肝散」。
另一方針對於腎陰虛損,火氣上升,嘴脣乾燥龜裂如繭,可採用「濟陰地黃丸」。
再一方針對中氣受損,嘴邊生瘡,或是牙齒疼痛,伴有畏寒發燒,四肢疲憊無力,食慾減退自汗,或頭痛身熱,煩躁口渴,呼吸急促,脈搏大而虛弱,或是微細軟弱等症狀,可服用「補中益氣湯」。
另外,對於嘴脣常態性乾燥龜裂並生瘡的情況,可用橄欖燒成灰末,以豬油調和塗抹患處,立即見效。
至於冬季嘴脣乾燥出血,可將桃仁搗碎,以豬油調和塗抹在嘴脣上,即可迅速改善。
2. 牙齒
右寸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齒痛。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夫牙齒者。乃骨之萃也。骨乃腎主之。則諸經血脈津液。皆潤澤清涼矣。蓋血旺則涼。涼即骨堅固。血虛則熱。熱則齒浮動。人之上唇。人中之下牙屬腎脈。下前齒屬任脈。其兩頤上下及環口。皆屬乎陽明二經。故牙床屬土。牙齒猶如木栽土上。土涼則根固。土熱則齒搖。牙即骨也。
骨不能痛。其痛者。牙齦筋肉也。人食梅多者。牙即矬麻。痿而不能力嚼者。非木酸制土耶。其牙齦肉脫。胃火也。牙疏脆者。腎之相火也。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緣心火之下。陰精承之。若承之不缺。何痛之有。其牙患之名。有風牙蟲牙。牙疳牙宣。蓋由於火之不齊也。
故熱則生風。風字有蟲。又曰。血遇火則沸而出。牙宣也。熱兼外邪則腫痛。真陰未成而熱熾者。曰疳。乃潰塌之速。凡為治者。保腎水者知其本。清胃火者知其標。疏風邪者知其權。蓋風藥善通經開腠。則是火鬱宜發之義耳。修養家常食淡些。則血不凝。戒慎厚味甘辛香辣。
則不積火。治牙至藥不效時。熱之積也。蓋因縱欲而陰虛。嗜味以為補。而益增其火。其目下嗜欲之節。乃為後邊晚景。不甚苦於牙也。稟陽明火多者。易作牙病也。凡用椒姜巴豆蓽茇性熱辣者。擦而定痛。雖快於一時。實乃資邪益深矣。戒之戒之。其小兒牙疳牙痛者。恣以甘。
嗜以味。而不知節。厚其衣。重其棉。而不知攝。乳兒作疳者。母之遺熱也。烘焙床被夜暖。圖於睡寐。況臟腑真陰未成。所以為害暴也。固不可不留心究明於斯矣。
經云。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
一論一切牙齒腫痛。皆屬胃經火盛。多辛熱厚味。及服溫暖之藥過多。以致胃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而熱。其齒喜冷惡熱者。
加味清胃散
當歸尾(二錢),生地黃(三錢),牡丹皮(三錢),升麻(四分),黃連(六分),加防風一錢五分。荊芥一錢。軟石膏三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若牙顴額半邊痛者。加防風、羌活、白芷、細辛。若牙齦脫而出血者。加扁柏葉、黃芩、荊芥、梔子。
若虛損人牙痛者。加黃柏、知母、人參、甘草。若滿口浮而痛。不能力嚼者。加連翹、元參、芍藥。小兒牙疳者。乳母服。加天花粉、元參、白芷。醇酒厚味。唇齒作痛。或牙齦潰爛。連頭面頸項作痛者。並加犀角、連翹、甘草。胃氣齒痛。加草豆蔻、細辛、防風、羊脛骨灰。去牡丹皮。
一論胃有實熱齒痛。或上牙痛尤甚者。
涼膈散
連翹,梔子(各三錢),大黃(四錢酒蒸),芒硝(一錢),黃芩(三錢),薄荷(八分),知母(一錢五分),升麻(四分),石膏(三錢),黃連(六分),甘草(八分)
白話文:
右手的寸關脈呈現洪數的脈象,或者有時是弦而洪的脈象,代表腸胃有風熱,會引起牙齒疼痛。如果尺脈呈現洪大而虛的脈象,表示腎虛,主要會造成牙齒鬆動、稀疏,以及虛火上炎而引起的疼痛。
牙齒是骨頭的精華所在,骨頭是由腎臟主管的,所以當腎氣充足時,全身的經脈、血液和津液都會得到滋潤,變得清涼。血氣旺盛則身體涼爽,涼爽則骨頭堅固;血氣虛弱則身體燥熱,燥熱則牙齒會浮動。人的上嘴唇,人中以下的牙齒屬於腎脈管轄;下排前牙屬於任脈管轄;兩頰上下和環繞口部的區域,都屬於陽明經管轄。所以牙床屬於土,牙齒如同樹木栽種在土壤上,土壤清涼則牙根穩固,土壤燥熱則牙齒搖動。牙齒本質上是骨頭,骨頭本身不會疼痛,疼痛的是牙齦肌肉。人如果吃太多酸梅,牙齒就會變得萎縮麻木,無力咀嚼,這是因為酸味抑制了土的緣故。牙齦肉脫落,是胃火旺盛所致。牙齒稀疏脆弱,是腎的虛火所致。《黃帝內經》說,各種痛、癢、瘡、瘍都屬於心火。因為心火之下有陰精承接著,如果陰精不虧損,怎麼會有疼痛呢?牙齒的疾病名稱有風牙、蟲牙、牙疳、牙宣等,都是因為火氣不平衡所導致的。
熱會產生風,風字裡有蟲,還有說法是,血遇到火就會沸騰而外溢,這就是牙宣。熱如果加上外來的邪氣,就會引起腫痛。真陰未生成而熱氣過盛,就稱為牙疳,會快速潰爛。治療牙齒疾病,要保護腎水,這是根本;清除胃火,這是治標;疏散風邪,這是權宜之計。風藥善於疏通經絡、打開毛孔,這也是火氣鬱結時適合發散的道理。養生的人平常應該吃得清淡些,這樣血液才不會凝滯;要戒除厚味、甘辛、香辣的食物,這樣才不會積聚火氣。如果治療牙齒的藥物無效,那表示熱氣已經積聚很久了,這是因為縱慾過度導致陰虛,又貪圖美味來補身體,反而加重了火氣。所以要節制嗜慾,這是為了晚年牙齒的健康。天生陽明經火氣旺盛的人,容易得牙病。使用花椒、生薑、巴豆、蓽茇這些性熱辛辣的藥物來擦拭止痛,雖然能暫時緩解疼痛,實際上是助長邪氣。一定要戒除這種方法。小孩子得牙疳、牙痛,是因為父母放縱他們吃甜食、貪圖美味,不懂得節制,又給他們穿太多、蓋太厚,不懂得保養。嬰兒得牙疳,是母親遺傳的熱氣所致。如果烘烤床被讓晚上太暖和,只圖自己睡得舒服,而孩子的臟腑真陰尚未成熟,就會造成傷害,這是很嚴重的,所以不能不留意並深入了解這些。
《黃帝內經》說,腎氣衰弱則牙齒鬆動,精氣固攝則牙齒堅固。
總之,所有牙齒腫痛都屬於胃經火氣旺盛,多半是吃太多辛辣、熱性、濃味的食物,或是服用太多溫熱的藥物,導致胃熱。上下牙齒都會痛,牽連到頭部也覺得發熱。牙齒喜歡冰冷、討厭熱,可以服用以下方子:
加味清胃散
當歸尾(二錢),生地黃(三錢),牡丹皮(三錢),升麻(四分),黃連(六分),加防風一錢五分,荊芥一錢,軟石膏三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成一帖,用水煎服。如果牙齒連帶顴骨、額頭半邊都痛,要加防風、羌活、白芷、細辛。如果牙齦脫落出血,要加扁柏葉、黃芩、荊芥、梔子。
如果是體虛的人牙痛,要加黃柏、知母、人參、甘草。如果滿口牙齒浮腫疼痛,無力咀嚼,要加連翹、元參、芍藥。如果是小孩子得牙疳,母親服用,要加天花粉、元參、白芷。如果因為飲酒、吃厚味導致唇齒疼痛,或牙齦潰爛,連帶頭面頸項都痛,要加犀角、連翹、甘草。如果是因為胃氣導致的牙痛,要加草豆蔻、細辛、防風、羊脛骨灰,去掉牡丹皮。
總之,如果因為胃有實熱導致牙痛,或是上牙痛得更厲害,可以服用以下方子:
涼膈散
連翹、梔子(各三錢),大黃(四錢,用酒蒸過),芒硝(一錢),黃芩(三錢),薄荷(八分),知母(一錢五分),升麻(四分),石膏(三錢),黃連(六分),甘草(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