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二 (12)
卷二 (12)
1. 飲食
東垣云。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也。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也。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即食傷也。
大抵飲食不進。以脾胃之藥治之。多不效者。亦有說焉。人之有生。不善攝養。房勞過度。真陽衰敗。坎火不溫。不能上蒸脾土。沖和失布。中州不運。致飲食少。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滿。或已食而不消。大便泄溏。此皆真火衰弱。不能蒸蘊脾土而然。古云。補腎不若補脾。
予謂補脾不若補腎。腎氣若壯。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則能飲食矣。今飲食進少。且難消化。屬脾胃虛寒。蓋脾胃屬土。乃命門火虛。不能生土而然。不宜補脾胃。當服八味丸。補火生土也。(方見補益)
白話文:
東垣說,胃裡的元氣充足,就能吃而不傷,即使過了飯點也不會餓。脾胃都旺盛,就能吃而肥胖。脾胃都虛弱,就吃不下而瘦弱,或者少吃卻肥胖,雖然肥胖但四肢無力,這是脾臟實而邪氣盛的緣故。還有一些人雖然食量很大卻仍然瘦弱,這是因為胃裡有伏火邪氣侵犯了氣分,雖然能吃,但脾虛導致肌肉消瘦,也就是吃進去的東西都被傷了。
總之,飲食不進,單用脾胃藥治療,往往效果不佳,這也是有道理的。人活著,如果不懂得保養身體,房事過度,真陽衰敗,坎火不溫,就無法上升溫養脾土,沖和失調,中焦運化失常,導致飲食減少,胸膈痞塞,或者不吃就脹滿,或者吃了也消化不了,大便稀溏。這些都是真火衰弱,無法溫養脾土造成的。古人說,補腎不如補脾。
我認為補脾不如補腎。腎氣強壯,丹田之火就能上升溫養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然運化,就能正常飲食。現在飲食減少,而且難以消化,這是脾胃虛寒造成的,因為脾胃屬土,而命門火虛弱,無法生土。所以,不應該補脾胃,應該服用八味丸,補火生土。 (藥方見補益篇)
夫食者謂穀肉菜果之物也。經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穀肉菜果中。嗜而欲食之。心自裁製。勿使過焉。則不傷其正矣。或有傷於食者。必先問其人。或因喜食而多食之耶。或因飢餓而急食之耶。或因人勉強勸而強食之耶。或因病後宜禁之物。而誤食之耶。
如因喜食得之。當先和其胃氣。胃氣素強。損谷自愈。消導耗氣之藥。不必服也。如因飢餓得之。當先益其胃氣。胃氣強。所傷之物自消導矣。宜香砂養胃湯主之。如因勉強勸而得之。宜行消導之劑。百消丸主之。若因病後得之。當以補養為主。宜參苓白朮散主之。
白話文:
飲食包括穀物、肉類、蔬菜和水果。古籍記載,人體的陰氣源於五味,五臟的陰氣也容易受到五味的影響。對於各種食物,要根據自身喜好適量食用,不可過度。如果因飲食而導致身體不適,需先了解原因。可能是因為喜歡某種食物而過量食用,也可能是因為飢餓而急於進食,還可能是因為他人勸說而勉強進食,或者是在病後誤食了禁忌的食物。
如果因喜好過量食用而導致身體不適,應先調和胃氣,如果胃氣原本強健,只要減少進食,就能自行恢復。不必服用消導耗氣的藥物。如果因飢餓而急於進食導致身體不適,應先補益胃氣,胃氣強健就能自行消化吸收,建議服用香砂養胃湯。如果因他人勸說而勉強進食導致身體不適,應服用消導的藥物,建議服用百消丸。如果因病後誤食禁忌的食物而導致身體不適,應以補養為主,建議服用參苓白朮散。
其所傷之物有寒熱之不同。所傷之人。有強弱之各異。主治之法。無一定也。所謂熱物者。如膏粱辛辣厚味之物是也。穀肉多有之。寒物者。水果瓜桃生冷之物是也。菜果多有之。治熱以寒。大黃、牽牛是也。治寒以熱。丁香、巴豆是也。如以熱攻熱。以寒攻寒。則食雖去。
藥毒猶存。胃氣重傷。禍不旋踵矣。故傷熱物者。三黃枳朮丸。甚則利氣丸導之。傷冷物者。香砂養胃湯。甚則萬億丸通之。如冷熱不調者。備急丹主之。
白話文:
食物的寒熱屬性不同,人體的強弱也不一樣,治療方法自然也就不固定。所謂熱性食物,像是肥甘厚味、辛辣的食物,穀物和肉類多屬此類;寒性食物,像是水果、瓜果、生冷的食物,蔬菜和水果多屬此類。治療熱症需要用寒性藥物,例如大黃、牽牛;治療寒症則需要用熱性藥物,例如丁香、巴豆。如果用熱性藥物治療熱症,用寒性藥物治療寒症,雖然食物可能排出體外,但藥物毒性仍然存在,胃氣也會受到重創,後患無窮。所以,如果吃下熱性食物中毒,可以使用三黃枳朮丸,情況嚴重則使用利氣丸來導泄。如果吃下寒性食物中毒,可以使用香砂養胃湯,情況嚴重則使用萬億丸來通暢。如果冷熱失調,則可以用備急丹來治療。
人知飲食所以養生。不知飲食失調。亦以害生。故能消息。使適其宜。是故賢哲防於未病。凡以飲食。無論四時。常令溫暖。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不欲苦飽。飽則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乃暴逆。養生之道。不欲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即損壽。
食後。常以手摩腹數百遍。仰面呵氣數百口。趑趄緩行數百步。謂之消化。食後便臥。令人患肺氣頭風中痞之疾。蓋營衛不通。氣血凝滯。故爾食訖當行步躊躇。有所作為。乃佳。語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動然也。食飽不得速步走馬。登高涉險。恐氣滿而激。致傷臟腑。
白話文:
人人都知道飲食可以滋養身體,卻不知道飲食失衡也會危害健康。因此,要懂得根據時節變化調整飲食,讓它適合自己的身體。所以,聰明的人會在生病之前就做好預防。無論什麼季節,飲食都要以溫暖為主。夏季雖然炎熱,但陰氣潛藏在內,吃溫暖的食物更適合。不要吃得過飽,因為飽食會導致筋脈鬆弛、腸道積液而產生痔瘡。吃完飯後馬上喝大量的水,會讓氣血逆流。養生的道理是,吃完飯後不要馬上躺下,也不要整天坐在一個地方,這些都會導致氣血凝滯,時間久了就會損害壽命。
飯後,要用手按摩腹部數百遍,仰面呵氣數百口,慢慢走動數百步,這叫做消化。飯後馬上躺下,容易患上肺氣、頭風、中痞等疾病,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血凝滯。所以,飯後應該走動走動,做些事情,才是最好的。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就是因為它們一直在動。吃飽後不要馬上快步走、騎馬、爬高或冒險,因為這樣會讓滿溢的氣血衝撞,損傷內臟。
不欲夜食。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日入之後。萬響俱絕。脾乃不磨。食之即不易消。不消即損胃。損胃即翻。翻即不受穀氣。穀氣不受。即坐臥袒肉操扇。此當毛孔盡開。風邪易入。感之令人四肢不遂。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食過多。
則結積。飲過多。則成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飲。大飢不大食。恐血氣失常。卒然不救也。荒年餓莩。飽食即死。是驗也。嗟乎。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流行沖和。百病不作。養外者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藥。雖肌體充腴。
白話文:
晚上不要吃東西,脾臟喜歡聲音,聽到聲音就會開始磨食。太陽下山之後,所有聲音都消失,脾臟就不磨食了,吃下去的東西就難以消化,消化不良就會傷胃,傷胃就會翻胃,翻胃就不吸收穀氣,穀氣不吸收就會坐臥時袒胸露腹,拿著扇子搧風,這時毛孔全開,風邪容易入侵,容易讓人四肢無力。不要太餓才吃,吃東西不要過飽,不要太渴才喝水,喝水不要過多。吃太多就會結積在體內,喝太多就會變成痰濕。因此說,非常渴不要大量喝水,非常餓不要大量吃東西,擔心血氣失常,突然發生意外就來不及了。在饑荒年代,餓得皮包骨的人,吃飽了就死了,這就是證明。唉!善於養生的人養內,不善於養生的人養外。養內就是讓臟腑安寧,調和順暢血脈,使全身氣血流通順暢,百病不生。養外就是縱情口腹之慾,追求美味,追求食物的藥效,雖然身體表面看起來豐腴,但實際上並不健康。
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精神虛矣。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遐齡。莊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過也。其此之謂乎。
一論治內傷生冷飲食。厚味堅硬之物。肚腹脹滿疼痛。外感風寒濕氣。頭疼身熱憎寒。遍體骨節麻木痛疼。及惱怒相沖。飲食不下。心腹氣痛。
行氣香蘇散
紫蘇(一錢),陳皮(二錢),香附(二錢),烏藥(二錢),川芎(一錢五分),枳殼(一錢),羌活(二錢),麻黃(五分),甘草(一錢),因濕。加蒼朮二錢。
白話文:
面色紅潤光澤,但如果體內有過度燥熱之氣,就會損傷臟腑,精神也會虛弱。怎麼能保持身體的平衡,達到長壽呢?莊子說:「人最可怕的是,在吃飯睡覺時,卻不知道有所警惕,這是過錯。」這不就是說這種情況嗎?
治療內傷,比如吃生冷、油膩、堅硬的食物導致的腹脹疼痛,以及外感風寒濕氣導致的頭痛發熱怕冷、全身骨節麻木疼痛,以及因生氣導致的飲食不思、心腹疼痛,可以用「行氣香蘇散」治療。
行氣香蘇散的藥方:紫蘇一錢、陳皮二錢、香附二錢、烏藥二錢、川芎一錢五分、枳殼一錢、羌活二錢、麻黃五分、甘草一錢。如果屬於濕邪引起的,可以加蒼朮二錢。
上銼。生薑煎服。外感風寒頭痛。加蔥白三根。內傷飲食。加山楂二錢。神麯二錢。去麻黃。一論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口不知味。胸腹痞脹疼痛等症用。
香砂養胃湯
人參(七分),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香附(炒),砂仁,蒼朮(米泔水浸炒),厚朴(薑汁炒),陳皮(各八分),白豆蔻(去谷七分),木香(五分),甘草(炙二分)
白話文:
上銼,用生薑煎服。若是外感風寒頭痛,可加蔥白三根。若是內傷飲食,可加山楂二錢、神麴二錢,並去除麻黃。此方主要針對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口不知味、胸腹痞脹疼痛等症。
香砂養胃湯的組成:人參(七分)、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香附(炒)、砂仁、蒼朮(米泔水浸炒)、厚朴(薑汁炒)、陳皮(各八分)、白豆蔻(去谷七分)、木香(五分)、甘草(炙二分)。
上銼。薑、棗煎服。脾胃虛寒。加乾薑、官桂。胃熱。加薑汁炒黃連、梔子炒。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麵粉食不化。加神麯、麥芽。生冷瓜果不化。加檳榔、乾薑。胸腹飽悶。加枳殼、蘿蔔子、大腹皮。傷食胃口痛。加木香、枳實、益智仁。傷食泄瀉。加乾薑、烏梅、白朮。傷食噁心嘔吐。加藿香、丁香、半夏、烏梅、乾薑。吐痰。加半夏。
白話文:
將藥物磨成粉末,用薑和棗煎煮服用。脾胃虛寒者,再加入乾薑和官桂。胃熱者,加入薑汁炒黃連和梔子炒。肉食消化不良者,加入山楂和草果。米麵食消化不良者,加入神麴和麥芽。生冷瓜果消化不良者,加入檳榔和乾薑。胸腹飽脹悶痛者,加入枳殼、蘿蔔子和大腹皮。傷食胃痛者,加入木香、枳實和益智仁。傷食腹瀉者,加入乾薑、烏梅和白朮。傷食噁心嘔吐者,加入藿香、丁香、半夏、烏梅和乾薑。吐痰者,加入半夏。
一論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泄瀉。胸痞腹脹噎膈。並虛勞咳嗽吐痰。大便頻數。或腹痛等症。尋常無病之人。服之百病皆除。
理氣健脾丸
白朮(去蘆炒二兩),白茯苓(去皮三兩),陳皮(洗二兩),半夏(泡薑汁炒三兩二錢),當歸(酒洗六兩),黃連(薑汁炒三兩),枳實(麩炒一兩五錢),桔梗(炒一兩五錢),神麯(炒二兩五錢),山楂肉(去子一兩八錢),香附(童便炒二兩),木香(五錢),甘草(炙二兩),如泄瀉。去桔梗。加白芍。(煨二兩)
白話文: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胸悶腹脹、噎膈,以及虛勞咳嗽、咳痰、大便頻數,或腹痛等症,即使是平常沒病的人,服用此藥也能百病皆除。
此藥方叫做理氣健脾丸,由白朮、白茯苓、陳皮、半夏、當歸、黃連、枳實、桔梗、神麯、山楂肉、香附、木香、甘草等藥材組成。若腹瀉則去掉桔梗,添加白芍。
上為細末。荷葉一塊。煎湯。下大米煮粥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後白湯下。如元氣虛弱。加黃耆蜜炙二兩。人參一兩。懷山藥二兩。蓮肉去心炒二兩。
一論人稟素弱。脾胃虛怯。上焦有火。有痰。有鬱氣。有食積。胸中不快。飲食少思。常可服。
大補枳朮丸
白朮(去蘆炒一兩),陳皮(去白一兩),枳實(麩炒一兩),黃連(薑汁炒五錢),黃芩(醋炒五錢),黃柏(青鹽水炒一兩),白茯苓(去皮五錢),貝母(去心八錢),神麯(炒五錢),山楂(去核五錢),麥芽(炒五錢),加砂仁(三錢),香附(醋炒三錢)
白話文:
將荷葉研磨成細末,用它煎湯,再加入大米煮粥,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八十丸,飯後用白湯送服。如果元氣虛弱,可以添加蜜炙黃芪二兩、人參一兩、懷山藥二兩、去心炒蓮肉二兩。
這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天生體質虛弱、脾胃虛弱、上焦有火、有痰、有鬱氣、有食積,導致胸悶不適、食慾不振、思慮減退等症狀。
上為細末。荷葉湯下粳米煮稀粥。同藥搗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後。薑湯送下。有熱。茶清送下。服後飲食自然多進。人之精血。皆因穀氣而生。蓋脾乃肺之母。母實乃消化之氣下降。何痰之有。
一論中氣虛損。脾胃怯弱。飲食不下。或瀉或痢。有調胃實腸之功。用大鯽魚去腸洗淨。入蒜五六瓣於內。用紙包。水濕。火煨熟。去蒜食魚。日二三次。自然進食。又治膈噎食不下。
一論此方能消酒消食。消痰消氣。消水消痞。消腫消脹。消積消痛。此藥消而不見。響而不動。藥本尋常。其功甚捷。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末。用荷葉湯煮成稀粥,再將藥粉與粥一同搗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飯後用薑湯送服,如果體內有熱,則用茶水送服。服用後,自然會食慾大增。人體的精血都是由穀物之氣滋生而來,因為脾臟是肺臟的母親,母臟強健,則消化之氣便能下降,何來痰液呢?
一種說法是,此方可以治療中氣虛損、脾胃虛弱、飲食不下的症狀,或因脾胃虛弱而引起的腹瀉或痢疾,具有調和脾胃、滋養腸道的功效。做法是取一條大鯽魚,去除內臟,洗淨後放入五、六瓣大蒜,用紙包好,沾濕後用火煨熟,取出大蒜,食用魚肉,每日兩到三次,自然就會恢復食慾。此方也能治療食道阻塞、飲食難以下嚥的症狀。
另一種說法是,此方可以消酒消食、消痰消氣、消水消痞、消腫消脹、消積消痛。此藥效顯著,但卻無明顯外在表現,如同响鼓無形,藥材平常,卻能迅速見效。
百消丸
黑醜(頭末二兩),香附米(炒),五靈脂(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六十丸。食後。薑湯下。
一治胃中停滯寒冷之物。及療心腹諸卒暴痛。並脹滿不快。宜用
備急丹
大黃,巴豆(去殼),乾薑(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溫水送下。若卒中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用熱酒灌下。以腹中鳴轉即吐下立效。
萬億丸(方見通治),治一切飲食所傷。腹滿脹疼痛。
白話文:
百消丸
材料:
- 黑醜(頭末各二兩)
- 香附米(炒過)
- 五靈脂(各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好的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綠豆。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二、三十丸或五、六十丸,飯後服用,以薑湯送服。
功效:
治療胃中停滯寒冷的食物,以及心腹突發性劇烈疼痛,並伴隨脹滿不適等症狀。
備急丹
材料:
- 大黃(一兩)
- 巴豆(去殼,一兩)
- 乾薑(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好的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三丸,溫水送服。若遇突發性中風、心腹脹滿、劇烈疼痛如刀刺、呼吸急促、口緊閉、昏迷不醒等症狀,可用熱酒灌服,待腹部鳴響後即能吐出,效果顯著。
萬億丸
此方藥物請參閱通治篇,可治療一切因飲食不當而引起的腹滿脹痛等症狀。
一治過食寒硬冷物。食傷太陰厥陰。或嘔吐痞滿腸澼。
陳皮,半夏,茯苓(三錢),枳實(一錢),山楂(二錢),神麯(二錢炒),乾生薑(一錢)砂仁(六分),三稜(一錢),莪朮(一錢)
上銼。生薑煎服。
一治過食熱物煎炒厚味。有傷太陰厥陰。嘔吐痞脹。或瀉痢者。
青皮,陳皮,枳實(炒),白朮(炒),白芍(炒),黃連(姜炒),山楂肉,麥芽(炒各一錢),大黃(酒蒸錢半),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溫服。
白話文:
這兩種藥方都是針對飲食不當引起的胃腸疾病。第一個藥方針對食用過多寒涼的食物,導致胃氣不足、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第二個藥方針對食用過多辛辣油膩的食物,導致胃火旺盛、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