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7)

1. 耳病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煎七分。入元明粉三分。痰盛加五分。食後服。如作丸子。加蘆薈五分。麝香二分。為末。神麯糊為丸。每服五十丸。淡薑湯送下。如腎虛耳鳴者。服六味地黃丸。

一論耳主風者。耳腫作痛。牙關緊急。乍寒乍熱。飲食不下是也。

射干散,苦竹吳紹源傳。

升麻,桔梗,射干,昆布,連翹,甘草

上銼。水煎熱服。汗出立愈。並治面腫牙痛咽喉痛。神效。

一治耳鳴如流水聲。耳癢及風聲。不治久成聾。生烏頭一味。掘得。乘濕削如棗核大。塞耳中。旦易一次。夜易一次。不三日愈。

一論塞藥治耳聾殊效。

石菖蒲(一寸),巴豆(一粒去殼),全蠍(一個去足尾)

上為末。蔥汁為丸。如棗核大。綿裹塞耳。即通。

一論塞藥專治耳聾。或因病因氣。及感風邪而聾者。若年老而聾者。不治。

蚯蚓去土。陰乾為末七分。麝香三分。用蔥切寸許。塞藥於內。左聾塞右耳。右聾塞左耳。左右俱聾。兩耳俱塞。即效。一治耳聾。

通靈丹

安息香(一錢五分),桑螵蛸(一錢五分),阿魏(一錢五分),硃砂(五分),蓖麻子仁(七個),巴豆仁(七個),獨蒜(七個)

上為細末。入二仁與蒜同研為丸。如棗核大。每用一丸。綿裹入耳內。覺微痛即去。

一論聤耳生膿並黃水。

紅棉散

枯白礬(五分),干胭脂粉(二分半),麝香(少許),片腦(一分),熟爐甘石(五分)

上為末。先以棉杖子展干膿水。另將鵝翎管子送藥入耳底。一方。用蛀竹粉、易礬、甘石。亦效。

一治耳卒腫。出膿水。用枯礬為末。以筆管吹耳內。日三四次。或以棉裹塞耳中。

一治上熱。耳出膿汁。

甘草(炙),升麻,木通,赤芍,桑白皮(炒),生地黃,前胡,赤茯苓,蔓荊子,甘菊花(各等分)

上銼。薑、棗煎服。

一治人耳如蟬鳴。服四物湯。耳鳴益甚。此元氣虛損之症。五更服六味丸。食前服補中益氣湯。頓愈。此症若血虛而有火。用八珍湯加山梔、柴胡。氣虛而有火。四君子湯加山梔、柴胡。若因怒即聾或鳴。實用小柴胡加芎、歸、山梔。虛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午前甚。用四物加白朮、茯苓。久用補中益氣。午後甚。用地黃丸。

一論治人因怒耳鳴。吐痰作嘔。不食。寒熱脅痛。用小柴胡合四物。加山梔、茯苓、陳皮而瘥。

一論耳鳴。因虛火妄動。心神不寧。以益氣湯去升麻、參、耆。加半夏、茯苓、川芎、白芍、竹茹、黃柏、黃連、天麻、蔓荊子、細辛。

一論耳中常鳴。生地黃截塞耳。數易之。以瘥為度。一法。以紙裹。灰火中煨之用。良。

一治耳痛。肺火盛。腎氣虛。以四物湯四錢。黃柏三錢。童便煎。空心服。

一寡婦耳內外作痛。不時寒熱。脈上魚際。此血盛之症。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以抑其血而愈。又項間結核如算珠。寒熱。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調補肝脾而愈。

白話文:

耳病

第一方:取藥材煎煮一劑,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七分,再加入元明粉三分(痰多者加至五分),飯後服用。若製成丸藥,則需加入蘆薈五分、麝香二分,研磨成粉末,用神麴糊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淡薑湯送服。若因腎虛導致耳鳴,則服用六味地黃丸。

第二方:若耳痛腫脹,牙關緊閉,時冷時熱,飲食不下的,是風邪入侵耳部。使用射干散:升麻、桔梗、射干、昆布、連翹、甘草等藥材煎煮服用,汗出即可痊癒。此方也能有效治療面腫、牙痛、咽喉痛。

第三方:治療耳鳴如流水聲,耳癢,以及因風邪引起的耳鳴(若延誤治療會導致耳聾)。取新鮮烏頭,削成棗核大小,塞入耳中,每日早晚更換,三日即可痊癒。

第四方:治療耳聾特效藥:石菖蒲(一寸)、巴豆(一粒去殼)、全蠍(一個去足尾)研磨成粉,用蔥汁做成棗核大小的丸藥,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即可通暢。

第五方:專治因疾病、氣虛或風邪引起的耳聾(老年性耳聾不適用)。取蚯蚓去泥土陰乾研磨成粉七分,加入麝香三分,用蔥切成寸段塞入藥物,左耳聾塞右耳,右耳聾塞左耳,兩耳皆聾則兩耳都塞藥,療效迅速。

第六方:通靈丹:安息香(一錢五分)、桑螵蛸(一錢五分)、阿魏(一錢五分)、硃砂(五分)、蓖麻子仁(七個)、巴豆仁(七個)、獨蒜(七個)研磨成細末,與蓖麻子仁、巴豆仁、獨蒜一起研磨成棗核大小的丸藥,每次用一丸,用棉花包裹塞入耳內,感覺微痛即可取出。

第七方:治療耳漏,流出膿液和黃水:紅棉散:枯白礬(五分)、干胭脂粉(二分半)、麝香(少許)、片腦(一分)、熟爐甘石(五分)研磨成粉。先用棉籤擦乾膿液,再用鵝毛管將藥物送入耳底。另一方,用蛀竹粉、易礬、甘石也有效。

第八方:治療耳部突然腫脹,流出膿液:用枯礬研磨成粉,用筆管吹入耳內,每日三四次,或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

第九方:治療上火引起的耳部流膿:炙甘草、升麻、木通、赤芍、炒桑白皮、生地黃、前胡、赤茯苓、蔓荊子、甘菊花(等量)煎煮,加薑棗服用。

第十方:治療耳鳴如蟬鳴:服用四物湯,若耳鳴加重,則是元氣虛損,五更服用六味地黃丸,飯前服用補中益氣湯,可迅速痊癒。若為血虛夾有火邪,則用八珍湯加山梔子、柴胡;若為氣虛夾有火邪,則用四君子湯加山梔子、柴胡;若因發怒而耳聾或耳鳴,實證用小柴胡湯加川芎、當歸、山梔子,虛證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子;午前耳鳴加重,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久治不癒,用補中益氣湯;午後耳鳴加重,用六味地黃丸。

第十一方:治療因發怒引起的耳鳴、吐痰嘔吐、食慾不振、寒熱、脅肋疼痛: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山梔子、茯苓、陳皮服用,即可痊癒。

第十二方:治療因虛火妄動、心神不安引起的耳鳴: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人參、黃耆,加半夏、茯苓、川芎、白芍、竹茹、黃柏、黃連、天麻、蔓荊子、細辛。

第十三方:治療持續耳鳴:用生地黃切片塞入耳中,多次更換,直至痊癒。另一方法,用紙包裹生地黃,用灰火煨熱後使用,效果良好。

第十四方:治療耳痛(肺火旺盛,腎氣虛弱):用四物湯四錢,黃柏三錢,童尿煎煮,空腹服用。

第十五方:治療一位寡婦的耳内外疼痛,時冷時熱,脈象在魚際穴上,這是血盛的症狀,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抑制血盛即可痊癒。若頸部有結核,如算珠大小,伴有寒熱,則需服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調理肝脾,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