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五 (18)
卷五 (18)
1. 痓病
痓。痙字之誤也。強痓者。堅強而勁直。頸項牽急而背反張也。此因風寒濕三者。客於太陽。傷其大筋。筋牽而急。故令痓也。然得之風濕者。令人有汗而不惡寒。名曰柔痓。昔人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是也。得之寒濕者。令人無汗惡寒。名曰剛痓。昔人以葛根湯主之是也。小續命湯有麻黃、附子、杏仁。
可以發表散寒。有桂枝、芍藥。則可以解肌驅風。有防風、防己。則可以驅邪勝濕。有人參、甘草。則可以益氣柔筋。有川芎、黃芩。則可以和陰去熱。乃附子之熱。則可以溫經。而亦可以去濕者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痓病」,其實是「痙」字被誤用。強痓,指的是身體變得非常僵硬且直挺,脖子和背部的肌肉會緊繃到彎曲向後。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風、寒、濕三種外在因素影響了太陽經脈,傷害到了主要的肌肉,導致肌肉緊繃,所以才會出現強痓的症狀。
然而,如果是風濕引起的,患者會出汗但不會畏寒,這種情況稱為「柔痓」,古人會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如果是寒濕引發的,患者不出汗且畏寒,稱為「剛痓」,古人會用葛根湯來治療。至於小續命湯,其中的麻黃、附子、杏仁能幫助發汗散寒;桂枝、芍藥能解肌肉疲勞並驅風;防風、防己能驅除邪氣,抵禦濕氣;人參、甘草能補氣養筋;川芎、黃芩能調和陰氣,去熱。而附子的熱性,能溫暖經絡,同時也能驅除濕氣。
2. 二痓歌
原來痓病屬膀胱。口噤如癇身反張。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兩症有柔剛。
無汗為剛須易識。惟有葛根湯第一。有汗為柔見的端。桂枝葛根湯救急。
二症皆宜續命湯。剛痓去桂用麻黃。柔痓去麻當用桂。只依此法最為良。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酒炒),白芍(酒炒),川芎(酒洗),防己,杏仁(去皮尖),桂枝,甘草(各一錢),防風,附子(炮去皮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葛根湯
葛根(二錢),麻黃(八分),桂枝(八分),芍藥(二錢),甘草(八分)
上銼。生薑、大棗、水煎服。
一論剛柔二症。頭搖口噤。身反張。手足攣搐。頭面赤。項強急。與瘛瘲同治法。
如聖飲
柴胡,黃芩,半夏,赤芍,川芎,甘草,白芷,當歸,防風,羌活,烏藥
上銼。生薑。水煎服。有汗是柔痓。加白朮、桂枝。無汗是剛痓。加麻黃、蒼朮。口噤咬牙。大便實。加大黃利之。
一論痓病有二。發熱惡寒。頭項牽強。腰脊反張。口噤面赤。瘛瘲如癇。有汗柔痓。無汗剛痓以補中益氣湯內去黃耆、柴胡、升麻。加川芎、白芍、熟地、白茯苓。剛痓身熱面赤。脈緊。加羌活、防風、黃芩、乾葛。去白朮。柔痓身不熱。手足冷。脈沉細。加熟附子、羌活。
風痰痓。加羌活、防風、栝蔞、枳實、桔梗、片芩、竹瀝、薑汁。去人參、白朮。破傷風痓。加殭蠶、全蠍、防風、羌活、南星、栝蔞仁、枳實、黃芩、桔梗、竹瀝、薑汁去白朮、人參。汗吐下多。發痓者。本方倍人參、黃耆、當歸、生地、荊芥、羌活、白朮。
白話文:
原本的痙病屬於膀胱經的問題。病發時口齒緊閉如同癲癇,身體會向後彎曲。這是因為風邪和寒濕侵襲所致,因此可分成剛痙和柔痙兩種症狀。
無汗的為剛痙,容易辨認,治療首選葛根湯。有汗的為柔痙,特徵明顯,應使用桂枝葛根湯來急救。
兩種症狀都適合使用續命湯。治療剛痙時,需去掉湯方中的桂枝,改用麻黃;治療柔痙時,則要去掉麻黃,保留桂枝。只要遵循這個方法,效果最佳。
小續命湯配方
主要成分包括麻黃(去節)、人參、黃芩(酒炒)、白芍(酒炒)、川芎(酒洗)、防己、杏仁(去皮尖)、桂枝、甘草(各一錢),以及防風、附子(炮去皮各五分)。
將上述藥材切碎成一份,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葛根湯配方
主要成分包括葛根(二錢)、麻黃(八分)、桂枝(八分)、芍藥(二錢)、甘草(八分)。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薑片、大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對於剛痙和柔痙兩種症狀,若出現頭部震顫、口齒緊閉、身體後彎、手腳抽搐、面部紅赤、頸部僵硬等癥狀,其治療方法與癲癇相同。
如聖飲配方
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黃芩、半夏、赤芍、川芎、甘草、白芷、當歸、防風、羌活、烏藥。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薑片,用水煎煮後服用。若有汗的是柔痙,應加入白朮和桂枝;無汗的是剛痙,則應加入麻黃和蒼朮。若口齒緊閉且咬牙,大便不通,應加入大黃以通便。
關於痙病的兩種類型,若出現發燒怕冷、頭頸僵硬、腰背後彎、口齒緊閉、面色紅赤、癲癇樣癥狀,有汗的是柔痙,無汗的是剛痙。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去掉黃耆、柴胡、升麻,加入川芎、白芍、熟地、白茯苓。若剛痙患者身熱面紅,脈搏緊繃,應加入羌活、防風、黃芩、乾葛,去掉白朮。柔痙患者身體無熱,手腳冰涼,脈搏微弱,應加入熟附子、羌活。
風痰型痙病,應加入羌活、防風、栝蔞、枳實、桔梗、片芩、竹瀝、薑汁,去掉人參、白朮。破傷風型痙病,應加入殭蠶、全蠍、防風、羌活、南星、栝蔞仁、枳實、黃芩、桔梗、竹瀝、薑汁,去掉白朮、人參。若因大量出汗、嘔吐或腹瀉引發痙病,應加倍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生地、荊芥、羌活、白朮。
3. 濁症
兩尺脈洪數必便濁失精。
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腎。凡人酒色無度。思慮過情。心腎氣虛。不能管攝。往往小便頻數。便濁之所由生也。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因見聞而出者。曰漏精。心不足而挾熱者。為赤濁。心不足而腎冷者。為白濁。陰不升。陽不降。上下乖捩。是以有清濁不分之症。大抵多是濕痰流注。直燥中宮之濕。兼降火升舉之法。此為至要之語也。
一論便濁之症。因脾胃之濕熱下流。滲入膀胱。故使便溺赤白混濁不清也。宜燥中宮之濕。用升麻、柴胡提氣。使大便潤而小便長。不宜用寒涼傷血之藥。
主方
陳皮(八分),半夏(八分),茯苓(一錢),蒼朮(米泔浸炒七分),黃柏(酒炒七分),柴胡(七分),升麻(三分),白朮(去蘆五分),神麯(炒五分),牡蠣(五分),梔子(炒一錢),蛤粉(三分),滑石(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二片。白果九枚。水煎。空心服。渣再煎服。忌煎炒辛辣物。
一論心中煩躁。思慮憂愁抑鬱。小便赤濁。或有砂膜。夜夢遺精。遺瀝疼痛。便赤。或酒色過度。上盛下虛。心火上炎。致肺經受克。故口苦咽乾。漸成消渴。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婦人帶下赤白。五心煩躁。此藥溫平清心。養神秘精。
清心蓮子飲
石蓮肉,人參(各二錢五分),黃耆(蜜炙),赤茯苓(各二錢),麥冬(去心),地骨皮,黃芩(各一錢五分),車前子(一錢五分),甘草(三分)
熱。加柴胡、薄荷各一錢五分。
上銼一劑。燈草十根。生薑三片。水煎。空心服。上盛下虛。加酒炒黃柏、知母各一錢。
一論心經伏暑。小便赤濁而有熱也。
加味四苓散
人參(減半),白朮(去蘆),赤茯苓(去皮),豬苓,澤瀉,香薷,石蓮肉,麥冬(去心各等分)
上銼。水煎。空心。溫服。
一論小便白濁。溺數無度。溺白如油。光彩不定。溺腳澄下。凝如膏糊。此真元不足。下焦虛寒之所致也。
萆薢散
益智仁,(一錢五分),川萆薢(三錢),石菖蒲(一錢),烏藥(一錢),一方。加茯苓三錢。甘草八分。
上各等分。銼一劑。水煎。入鹽一捻。空心。溫服。腎虛。加牛膝三錢。杜仲三錢。山藥三錢。便赤。加澤瀉二錢。麥冬二錢。
一論白濁初起。或半月者。下焦虛熱之所致也。
滋腎散
川萆薢(二錢),麥冬(二錢),遠志(一錢),黃柏(二錢),菟絲子(三錢),五味子(酒炒四分)
上銼一劑。竹葉三片。燈草一團。水煎。空心服。
一論赤白濁。乃水火之不分也。
水火分清散
益智仁(一錢五分),石菖蒲(一錢),赤茯苓(三錢),車前子(三錢),豬苓(三錢),澤瀉(二錢),白朮(一錢五分),枳殼(一錢),萆薢(二錢),麻黃(三分),甘草(八分),陳皮(二錢),
白話文:
兩手寸關尺脈中的尺脈呈現洪大而快速的現象,通常代表會出現小便混濁不清,甚至遺精的狀況。
精的產生主要由心所主導,而精的儲藏與控制則在腎臟。一般人如果過度沉迷於酒色,或是思慮過度,就會導致心腎的氣虛弱,無法妥善管理精液,經常出現小便次數頻繁、小便混濁的現象,這就是小便混濁的原因。因為小便而流失的精液,稱為「尿精」;因為看到或聽到某些事物而流失的精液,稱為「漏精」。如果是心氣不足又夾帶熱象,就會出現小便赤濁;如果是心氣不足又腎陽虛寒,就會出現小便白濁。當身體的陰氣無法上升,陽氣無法下降,導致上下失調,就會出現清濁不分的症狀。大多數情況是體內的濕氣與痰液向下流注所引起,治療上應以乾燥中焦的濕氣為主,同時配合降火與升提的藥物,這是最為重要的治療原則。
另一種觀點認為,小便混濁是因為脾胃的濕熱向下流注,滲入膀胱所導致,使得小便呈現赤白混濁不清的狀態。治療上應該乾燥中焦的濕氣,並使用升麻、柴胡來提升氣機,使大便順暢而小便增多,不宜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損傷氣血。
主要藥方: 陳皮(8分)、半夏(8分)、茯苓(1錢)、蒼朮(米泔浸炒7分)、黃柏(酒炒7分)、柴胡(7分)、升麻(3分)、白朮(去蘆5分)、神麴(炒5分)、牡蠣(5分)、梔子(炒1錢)、蛤粉(3分)、滑石(1錢)、甘草(3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為一劑,加入生薑兩片、白果九枚,用水煎煮,空腹服用。藥渣可再煎服一次。忌食煎炸、辛辣之物。
另外一種情況是,心中煩躁、思慮憂愁、情緒低落,導致小便赤濁,甚至出現砂粒狀物質,夜間容易遺精,遺精時感到疼痛,小便呈現紅色,或是因為過度飲酒或沉迷女色,導致上焦火盛而下焦虛弱,心火上炎而剋制肺經,因此出現口苦咽乾,逐漸形成消渴病,四肢感到疲倦乏力,男子出現淋症,婦女出現赤白帶下,以及五心煩熱的症狀。此藥方藥性溫和,具有清心、養腎、固精的功效。
清心蓮子飲: 石蓮肉、人參(各2錢5分)、黃耆(蜜炙)、赤茯苓(各2錢)、麥冬(去心)、地骨皮、黃芩(各1錢5分)、車前子(1錢5分)、甘草(3分)。 如有發熱,可加柴胡、薄荷各1錢5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為一劑,加入燈芯草十根、生薑三片,用水煎煮,空腹服用。若屬於上盛下虛的體質,可加酒炒黃柏、知母各1錢。
另一種情況是,心經受暑邪侵襲,導致小便赤濁並伴有發熱。
加味四苓散: 人參(減半)、白朮(去蘆)、赤茯苓(去皮)、豬苓、澤瀉、香薷、石蓮肉、麥冬(去心,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空腹溫服。
另一種情況是,小便白濁,頻繁且量多,小便呈現白色如油,光澤不均,沉澱後呈現膏狀。這種情況是由於腎氣不足、下焦虛寒所導致。
萆薢散: 益智仁(1錢5分)、川萆薢(3錢)、石菖蒲(1錢)、烏藥(1錢)。 另一方可加茯苓3錢、甘草8分。 將以上藥材等分切碎為一劑,用水煎煮,加入少許鹽,空腹溫服。若屬腎虛,可加牛膝、杜仲、山藥各3錢;若小便赤紅,可加澤瀉、麥冬各2錢。
另一種情況是,白濁初起,或持續半個月左右,是由於下焦虛熱所引起。
滋腎散: 川萆薢(2錢)、麥冬(2錢)、遠志(1錢)、黃柏(2錢)、菟絲子(3錢)、五味子(酒炒4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為一劑,加入竹葉三片、燈芯草一團,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最後一種情況是,赤濁和白濁的出現,是水火不相調和所導致。
水火分清散: 益智仁(1錢5分)、石菖蒲(1錢)、赤茯苓(3錢)、車前子(3錢)、豬苓(3錢)、澤瀉(2錢)、白朮(1錢5分)、枳殼(1錢)、萆薢(2錢)、麻黃(3分)、甘草(8分)、陳皮(2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