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瘴氣

一論夾嵐瘴氣。溪源蒸毒之氣。其狀血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躁狂妄。亦有啞不能言者。皆由敗血瘀於心。毒涎聚於脾經所致。宜

驅瘴湯

人參,柴胡,黃芩,半夏,大黃,枳殼,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一兩。薑、棗煎。空心服。啞瘴。食後服。

一論海內縉紳。遊宦四方。水土不服。常用此方。若任兩廣。尤宜多服。

白話文:

一論夾嵐瘴氣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夾嵐瘴氣。溪流源頭蒸發出的毒氣,會導致血氣上涌至上焦,引發疾病。病發前,患者會感到迷糊困倦,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躁狂妄言,甚至啞口無言。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血液腐敗瘀積於心臟,毒氣停滯於脾經所導致的。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用 驅瘴湯 治療。

驅瘴湯

藥材:

  • 人參
  • 柴胡
  • 黃芩
  • 半夏
  • 大黃
  • 枳殼
  • 甘草(各等分)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以薑、棗煎煮服用。

用法:

  • 啞瘴:飯後服用。
  • 其他夾嵐瘴氣:空腹服用。

適用人群:

  • 經常外出遊宦,水土不服者。
  • 居住在兩廣地區者,尤其適合多服用。

理脾卻瘴湯

陳皮(炒),白朮(去蘆炒),茯神(去皮木),黃芩(炒),梔子(炒),半夏(薑製各一錢),神麯(炒八分),山楂肉(一錢),黃連(薑汁炒),前胡(各八分),蒼朮(米泔水浸鹽水炒八分),甘草(五分)

上銼。生薑煎服。不拘時。一日一服。或間日一服。可免瘴病。何也。蒼白二術去濕。芩連清熱解毒。二陳化痰。楂曲理脾。百病自卻去矣。更宜戒酒色。慎起居。

白話文:

理脾卻瘴湯由陳皮、白朮、茯神、黃芩、梔子、半夏、神麴、山楂、黃連、前胡、蒼朮、甘草等藥材組成,以生薑水煎服,不限時間,每天一劑或隔日一劑,可預防瘴病。其藥理作用是蒼朮、白朮祛除濕氣,黃芩、黃連清熱解毒,陳皮、半夏化痰,山楂、神麴理脾,多種藥材共同作用,可使百病自然消失。服用此湯藥時,更需戒酒戒色,注意起居飲食,以達到最佳療效。

一論四時不正之氣。寒瘴時氣。山嵐瘴氣。雨濕蒸氣。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風吐瀉。中濕身重泄瀉。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復感外寒。頭痛憎寒。或吐逆噁心。胸膈痞悶。或發寒熱。無汗者。宜藿香正氣散主之。(方見霍亂)

一論四時傷寒。瘟疫時氣。及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下痢赤白。或出遠方。不服水土。並治之。

金不換正氣散

蒼朮(二錢米泔浸),陳皮(一錢五分),厚朴(八分去皮薑汁炒),藿香(三錢),半夏(二錢湯泡薑汁炒),甘草(八分)

白話文:

四時氣候不正常,像是寒濕瘴氣、山嵐瘴氣、雨濕蒸氣等,都可能導致身體不適。例如,受寒後腹痛、腹瀉,中暑或吹風後嘔吐腹瀉,受濕氣影響後身體沉重、腹瀉,或是到外地水土不服,脾胃不和,飲食停滯,再次受寒,就會頭痛怕冷,嘔吐、噁心、胸悶,甚至發熱無汗。這些情況可以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另外,四時傷寒、瘟疫,以及山嵐瘴氣,都會導致寒熱交替、嘔吐腹瀉、腹瀉不止,甚至遠行水土不服,這些症狀也可以用金不換正氣散來治療。金不換正氣散的藥材包括:蒼朮、陳皮、厚朴、藿香、半夏、甘草。

上銼。薑、棗煎服。有濕。加白朮、茯苓。名除濕湯。頭痛。加川芎、白芷。潮熱。加柴胡、黃芩。口燥心煩。加柴胡、乾葛。冷瀉不止。加木香、訶子肉、豆蔻。瘧疾。加常山、檳榔、草果。痢疾。加黃連、枳殼。去藿香。咳嗽。加桔梗、杏仁、五味子。喘急。加麻黃、蘇子、桑白皮。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薑、大棗煎煮服用。如果有濕氣,再加入白朮、茯苓,稱為「除濕湯」。

如果出現頭痛,則加入川芎、白芷;潮熱則加入柴胡、黃芩;口燥心煩則加入柴胡、乾葛;冷瀉不止則加入木香、訶子肉、豆蔻;瘧疾則加入常山、檳榔、草果;痢疾則加入黃連、枳殼;去藿香。

如果出現咳嗽,則加入桔梗、杏仁、五味子;喘急則加入麻黃、蘇子、桑白皮。

身體疼痛。加麻黃、桂枝、赤芍。感寒腹痛。加乾薑、官桂。嘔逆。加丁香、砂仁。氣塊。加三稜、枳殼、檳榔、小茴香。極熱。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腹脹。加香附、枳殼、白豆蔻。胸脅脹滿。加枳實、砂仁、莪朮。兩足浮腫。加木瓜、大腹皮、五加皮。加人參、茯苓、草果。

白話文:

身體疼痛,就加上麻黃、桂枝、赤芍。如果是因为受寒导致肚子痛,就加上乾薑、官桂。如果出现呕吐反胃的情况,就加上丁香、砂仁。如果有气块,就加上三稜、枳殼、檳榔、小茴香。如果身体非常热,大便不通,就加上大黃、芒硝。如果肚子胀,就加上香附、枳殼、白豆蔻。如果胸部两侧胀满,就加上枳實、砂仁、莪朮。如果双脚浮肿,就加上木瓜、大腹皮、五加皮。同时加上人参、茯苓、草果。

名人參養胃湯。加川芎、官桂。煎吞安腎丸。治脾胃肝腎俱虛。風入四體。筋骨緩弱不仁。仍早晨常服炒黑豆淋酒。

一論傷風傷寒。頭目不清。如被疫氣所侵之人。少覺頭昏腦悶。急取嚏之。毒氣隨散。永無傳染。真仙方也。

救苦散,芎藿藜蘆三。雄芷皂角四。玄胡牡丹皮。硃砂為伴侶。一點透玄門。起死回生路。有人知此術。永無傷寒苦。

白話文:

人參養胃湯,加川芎、官桂一起煎煮,再吞服安腎丸,可以治療脾胃、肝腎虛弱,以及風邪入侵四肢、筋骨酸軟無力等症狀。此外,早晨常喝炒黑豆淋酒也能起到輔助作用。

對於傷風傷寒、頭昏腦脹,像是被疫病感染的人,可以趕快打噴嚏,把毒氣散出去,就不會傳染,這是真正的仙方。

救苦散,由芎、藿、藜蘆三味藥,以及雄芷、皂角四味藥,玄胡、牡丹皮,再加上硃砂調配而成,能解救危急,起死回生。只要懂得這個方子,就不用再擔心傷寒之苦了。

川芎,藿香,藜蘆(各三錢),牡丹皮,玄胡索,硃砂(水飛各三錢),雄黃(水飛),白芷牙皂(各四錢)

上為末。用一些兒。先噙水在口中。以竹筒吹入兩鼻嚏之。出清涕為佳。凡畜類受瘟者。吹之即愈。

白話文:

川芎、藿香、藜蘆各三錢,牡丹皮、玄胡索、硃砂(水飛各三錢)、雄黃(水飛)、白芷、牙皂各四錢,研磨成粉末。用少許藥粉,先含在口中,用竹筒吹入鼻腔,打出鼻涕即可。凡是牲畜染病的,吹此藥粉便可痊癒。

2. 中暑

脈虛微細弦芤遲。皆屬於中暑。不可汗下。但解熱利小便為要。

夫暑者。乃長夏盛熱之令也。人當避酷熱之亢。相安於燔炙之宜。毋冒灼灼。毋致愴愴。其知道者。夏以養陰扶陽。順之則祥。逆之則殃。故三伏炎炎。三暑蒸蒸。腠理開泄。真氣不藏。孫思邈云。長夏宜服五味子、人參、麥門冬。以固耗散之金。真氣不足者。倍加人參。其不善養者。

坐臥於風涼之處。扇不息於寢寐之時。或拭以冷布。或浴以涼泉。則腠理寒侵。逆其時令。即病曰傷暑矣。其藏於肌表之間。至秋收斂陽回。邪正交爭。故寒熱兢兢作病。名曰瘧者也。其有過食瓜果。好飲梅漿冷水。吞泉噙水。及愛食涼湯生蔬。此傷暑於腸胃。或為霍亂等症。

白話文:

脈虛微細弦芤遲。皆屬於中暑。不可汗下。但解熱利小便為要。

脈搏虛弱細小,弦緊而空虛,遲緩无力,这些都是中暑的症状。不可使用发汗的方法,而应该以清热利尿为主要治疗方法。

夫暑者。乃長夏盛熱之令也。人當避酷熱之亢。相安於燔炙之宜。毋冒灼灼。毋致愴愴。其知道者。夏以養陰扶陽。順之則祥。逆之則殃。故三伏炎炎。三暑蒸蒸。腠理開泄。真氣不藏。孫思邈云。長夏宜服五味子、人參、麥門冬。以固耗散之金。真氣不足者。倍加人參。其不善養者。

暑气,是夏季盛热时节的正常现象。人们应该避免酷热,适应炎热环境。不要冒然暴露在烈日下,不要过度劳累。明智的人懂得,夏季应该养阴扶阳。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平安无事;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带来灾祸。因此,三伏天炎热难耐,三暑时节热气蒸腾,毛孔开泄,精气不能藏于体内。孙思邈说,长夏时节宜服用五味子、人参、麦冬,以固护消耗的精气。精气不足者,要加倍服用人参。那些不善养护的人,

坐臥於風涼之處。扇不息於寢寐之時。或拭以冷布。或浴以涼泉。則腠理寒侵。逆其時令。即病曰傷暑矣。其藏於肌表之間。至秋收斂陽回。邪正交爭。故寒熱兢兢作病。名曰瘧者也。其有過食瓜果。好飲梅漿冷水。吞泉噙水。及愛食涼湯生蔬。此傷暑於腸胃。或為霍亂等症。

总喜欢坐在风凉的地方,睡觉的时候也一刻不停地扇扇子,或者用冷布擦拭身体,或者用凉水洗澡,这样会使寒气侵入毛孔,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患上“伤暑”之病。伤暑的病邪藏于肌肤表面,到了秋天阳气收敛,阴气回升,正邪相争,就会出现寒热交替发作的病症,称为“疟疾”。有些人过度食用瓜果,喜欢喝梅子汁和冷水,吞食泉水,含着水,以及喜欢吃凉汤生菜,这样会伤及肠胃,可能会引发霍乱等疾病。

遺於秋病發。曰痢疾脾寒等症。此有人傷於暑者也。飢渴於道途。及乘虛而冒暑。或運氣之兼勝而病。曰暑病。感之深者曰中暑。皆作頭疼昏憒發熱。傷寒則身熱而脈大。惟傷暑則身熱而脈小。又有暑風者。神昏身體拘急。類若中風痓病相似。此為極重之候。蓋必其人元氣素弱。

真陰不足。感於金消水涸之時。則內外兩虛。法當清補。倍加生脈散。緣夏乃陽外陰內。表裡不實。清暑益氣湯。最為精確。以香藿飲為卻暑之藥。

一論暑者。天地炎熱之氣。中之多成吐瀉。身熱頭痛煩渴。甚則昏迷不知人事。如遇是病。切不可飲以冷水。令臥濕地。當以熱湯灌之。俟其甦醒。投之以藥可也。盛暑切戒勞苦淫欲之事。諺云。六月莫入房。勝似灸膏肓。誠哉是言也。虛弱之人。尤宜謹焉。

白話文:

秋天遺留的病症會在這個時候發作,像是痢疾、脾寒等。有些人是因為受暑傷而導致的。在路上又飢又渴,或者體虛冒暑,或是運氣不佳而生病,都稱為暑病。感受暑氣較深者稱為中暑。這些情況都會出現頭疼、昏迷、發熱的症狀。傷寒則會全身發熱且脈搏有力,但傷暑則會全身發熱但脈搏細弱。另外還有暑風,會導致神志昏迷、身體拘緊,類似中風或痓病,這是非常嚴重的徵兆。通常是因為患者本身元氣虛弱,真陰不足,在金消水涸的時節感受暑氣,就會導致內外虛弱。因此應該以清補之法治療,可以加倍使用生脈散。因為夏季是陽氣外散陰氣內藏,表裡虛弱的時節,所以清暑益氣湯是最適合的藥方。香藿飲則是用來解暑的藥物。

暑病的原理是天地炎熱的氣息侵入體內,導致多發吐瀉、發熱、頭痛、口渴,嚴重者甚至昏迷不醒。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絕對不可喝冷水,也不要讓患者躺在地上,應該用熱湯灌下去,等到患者醒來後再服用藥物。在炎炎盛夏,一定要避免勞累、縱慾,俗話說:「六月莫入房,勝似灸膏肓」,這句話說得實在是太對了。體質虛弱的人更要小心謹慎。

一論凡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也。宜人參白虎湯主之。(方見傷寒)

一論凡人之暑。於深堂大廈而得病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戰而急。肢節痛而心煩。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五積散主之。(方見中寒)

一論傷暑。則脈虛而身熱。口燥咽乾。或吐或瀉。或背惡寒者。蓋暑傷心。心不受邪。則包絡受之。包絡相火。以火助火。則熱盛而昏不醒也。大抵清心利小便為主。

白話文:

凡是在烈日下勞動的人,不論是農夫或是其他行人,因日曬過度而感到身體不適,稱之為中熱。這種情況會導致頭痛、發燒、怕熱,摸起來皮膚滾燙,且極度口渴,大量流汗,體力虛弱。這是因為酷熱的天氣傷及肺氣所致,可用人參白虎湯治療。

若是在陰涼的房屋或大樓內中暑,則稱為中暑。這種情況會導致頭痛、畏寒、身體發抖、四肢疼痛、心煩意亂,摸起來皮膚發熱卻不流汗。這是因為房屋的陰寒之氣阻礙了陽氣的運行,可用辛溫的藥物來解表散寒,五積散則能治療寒氣積聚於體內。

若是有中暑的症狀,如脈搏虛弱、身體發熱、口乾舌燥、嘔吐或腹瀉、背部畏寒,則可能是暑氣傷及心臟,導致心臟無法抵抗邪氣,進而影響包絡,包絡又與心火相連,火上加火,導致熱氣過盛,昏迷不醒。治療的關鍵在於清心利尿。

黃連香薷飲

川厚朴(去皮薑汁浸炒五錢),白扁豆(微炒五錢),香薷(去土五錢),加黃連薑汁炒。名黃連香薷散。

上銼一劑。水煎。入酒一分。澄冷。不拘時服。熱則作瀉。心煩熱多。或吐逆。加薑汁炒黃連。手足搐搦。不省人事。加黃連、羌活。小便不利。加滑石、赤茯苓。吐。加藿香、陳皮。少加薑汁。嘔。加生薑、半夏。口渴。加乾葛、天花粉。瀉痢。加白朮、茯苓。脈虛弱。加人參、五味、麥門冬。

白話文:

厚朴去皮用薑汁浸泡後炒,白扁豆微炒,香薷去土,黃連也用薑汁炒。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取一劑分量,用水煎煮,加入少許酒,澄清放涼後,不拘時服用。發熱則有瀉下作用。若心煩熱多,或嘔吐,可加薑汁炒黃連。若手足抽搐,神志不清,可加黃連、羌活。若小便不利,可加滑石、赤茯苓。若嘔吐,可加藿香、陳皮,少加薑汁。若嘔逆,可加生薑、半夏。若口渴,可加乾葛、天花粉。若瀉痢,可加白朮、茯苓。若脈虛弱,可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

虛汗不止。加黃耆、白朮。心煩躁。加梔子、姜炒黃連。調辰砂末服之。胸膈飽悶。加枳殼、桔梗。

一論傷暑飲冷。當風取涼。嘔吐不止。用二陳湯合香薷飲。加生薑、烏梅。煎服。

一論一切外感風寒暑濕之病。內傷飲食生冷之症。悉宜此方。

二香散

香薷(一錢二分),扁豆(炒),厚朴(薑汁拌炒),黃連(薑汁炒),藿香,半夏(薑汁炒),陳皮,大腹皮,桔梗(去蘆),紫蘇,白茯苓(去皮),蒼朮(米泔浸),白芷(各一錢),甘草(二分)

白話文:

如果出汗不停,可以加入黃耆和白朮。如果心煩躁,可以加入梔子、薑炒黃連,再調和辰砂末服用。如果胸膈飽悶,可以加入枳殼和桔梗。

如果因為傷暑喝了冷飲,或是因為吹風受涼而嘔吐不止,可以用二陳湯合香薷飲,再加入生薑和烏梅,煎服。

總之,無論是外感風寒暑濕之病,還是內傷飲食生冷之症,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這個方子叫做二香散,裡面包含香薷(一錢二分)、扁豆(炒)、厚朴(薑汁拌炒)、黃連(薑汁炒)、藿香、半夏(薑汁炒)、陳皮、大腹皮、桔梗(去蘆)、紫蘇、白茯苓(去皮)、蒼朮(米泔浸)、白芷(各一錢)、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一論夏月中暑危篤。而大便下血者。

香薷解毒湯

舊香薷(三錢),厚朴(姜炒),白扁豆(炒),山梔(炒),黃連,黃柏(炒),黃芩(炒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一論傷暑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者。此胃脘積熱也。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白滑石(水飛六兩),粉草(微炒一兩)

白話文:

服用一劑藥方,用薑和棗煎水喝。

有一種情況是夏季中暑,情況危急,並且伴有大便出血。

使用香薷解毒湯,藥方包含三錢舊香薷,姜炒厚朴,炒白扁豆,炒山梔,黃連,炒黃柏,炒黃芩各一錢,將藥材切碎,水煎服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傷暑後身體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是胃脘積熱。

使用益元散,又名天水散或六一散,藥方包含水飛六兩白滑石,微炒一兩粉草。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加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如欲發汗。以蔥白豆豉湯調下。或用生蜜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涼水研化服亦可。

一論傷暑身熱。口乾煩渴。心神恍惚。小便赤澀。大便泄瀉者。此脾胃虛而陰陽不分也。宜服。

五苓散

豬苓(二錢),澤瀉(二錢),白朮(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肉桂(五分)

上銼散。白水煎服。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一方。加大黃。治初痢。亦治積聚食黃。並酒疽。量人虛實。多則三錢。少則二錢。須煎藥八分熟。然後入之。陽毒。加芍藥、升麻。去肉桂。狂言亂語。加辰砂、酸棗仁。頭痛目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到三錢,加少許蜂蜜,熱水或冷水都可以服用。如果要發汗,可以用蔥白豆豉湯調服。也可以用生蜂蜜混合成丸子,如彈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涼水研磨服用也行。

針對暑熱傷身、口乾舌燥、心神恍惚、小便赤澀、大便泄瀉的症狀,這是脾胃虛弱,陰陽失調所致。建議服用五苓散。

五苓散的藥方:豬苓二錢、澤瀉二錢、白朮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肉桂五分。

將藥材切碎,用白水煎服。如果去掉肉桂,就叫做四苓散。加入茵陳,就叫做茵陳五苓散。加入辰砂,就叫做辰砂五苓散。另外,加入大黃,可以治療初痢,也能治療積聚食黃,以及酒疽,根據患者虛實狀況,可服用三錢或二錢,煎藥八分熟後再加入。如果是陽毒,可以加入芍藥、升麻,去掉肉桂。如果出現狂言亂語,可以加入辰砂、酸棗仁。頭痛目眩,可以加入......

加川芎、羌活。咳嗽。加五味、桔梗。心氣不定。加人參、麥門冬。痰多加半夏、陳皮。喘急加馬兜鈴、桑白皮。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氣塊。加三稜、莪朮。心熱。加黃連、石蓮肉。身痛拘急。加麻黃。口乾噯水。加乾葛、烏梅。眼黃酒疽及五疽。加茵陳、木通、滑石。

白話文:

加入川芎、羌活治療咳嗽;加五味子、桔梗治療咳嗽;加入人參、麥門冬治療心氣不定;痰多加半夏、陳皮;喘急加馬兜鈴、桑白皮;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氣塊加三稜、莪朮;心熱加黃連、石蓮肉;身痛拘急加麻黃;口乾噯水加乾葛、烏梅;眼黃酒疽及五疽加茵陳、木通、滑石。

鼻衄。加梔子、烏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調百草霜末。五心熱如勞。加桔梗、柴胡。有痰有熱。加桑白皮、人參、前胡。水腫。加甜葶藶、木通、滑石、木香。

吊腎氣。加吳茱萸、枳殼。小腸氣痛。加小茴、木通。霍亂轉筋。加藿香、木瓜。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車前子。喘咳心煩不得眠。加阿膠炒。疝氣。加小茴香、川楝子、檳榔、官桂、薑、蔥。入鹽一捻同服。女子紅汗。加桃仁、牡丹皮。嘔吐。去桂。加半夏、生薑。

白話文:

鼻子流血,加入梔子、烏梅;夏天中暑鼻子流血,加入茅根煎煮,再調百草霜末;五心煩熱如同勞累,加入桔梗、柴胡;有痰有熱,加入桑白皮、人參、前胡;水腫,加入甜葶藶、木通、滑石、木香。

補腎氣,加入吳茱萸、枳殼;小腸氣疼痛,加入小茴、木通;霍亂抽筋,加入藿香、木瓜;小便不利,加入木通、滑石、車前子;喘咳心煩失眠,加入炒阿膠;疝氣,加入小茴香、川楝子、檳榔、官桂、薑、蔥,加少許鹽一同服用;女子紅汗,加入桃仁、牡丹皮;嘔吐,去除桂,加入半夏、生薑。

一論伏暑作寒熱未解。宜五苓散合白虎湯主之。伏熱後。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氣在脾。令日作寒慄壯熱。渾身灑淅。更加桂出汗。便解。

一論傷暑煩渴。小便不利。大便泄瀉者。宜用香薷散合四苓散。名薷苓湯。加木通二錢。滑石三錢。內熱心煩。加姜炒黃連八分。山梔三錢。調辰砂末。虛。倍加人參三錢。

一論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宜服。

十味香薷飲

黃耆(二錢),人參(三錢),白朮(二錢),白茯苓(二錢),陳皮(二錢),厚朴(一錢),木瓜(二錢),香薷(二錢),扁豆(三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如果中暑出現寒熱交加的症狀,且久久不退,可以服用五苓散加白虎湯來治療。中暑之後,如果用冷水洗澡或吃冰冷的食物,就會讓脾胃受寒,導致白天出現發冷發熱、全身痠痛,甚至伴隨出汗等症狀,可以用桂枝來幫助排汗緩解。

如果中暑後感到口渴、尿量減少、腹瀉,可以服用香薷散加四苓散,稱為薷苓湯,再加入木通、滑石。如果伴隨心煩內熱,可以加姜炒黃連、山梔,再調入辰砂末。如果體虛,可以加人參,份量增加到三錢。

如果中暑後感到身體疲倦、頭昏腦脹、嘔吐腹瀉,可以服用十味香薷飲,包含黃耆、人參、白朮、白茯苓、陳皮、厚朴、木瓜、香薷、扁豆、甘草。

上銼。水煎。溫服之。

一論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未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熱未消。必加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脈暑濕合則一也。宜清燥之藥治之。用

清暑益氣湯

黃耆(蜜炙一錢),蒼朮(米泔浸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白朮(去蘆),陳皮,神麯(炒),澤瀉(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酒炒),當歸(酒洗),青皮(去穰),麥門冬(去心),乾葛(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長夏濕熱對人體的影響,以及如何用藥物來治療。

長夏時節,濕熱之氣容易侵襲人體,讓人感到四肢沉重、精神不濟、懶得動彈、胸悶氣短、關節疼痛,還有可能出現呼吸急促、發熱煩躁、心口堵塞、小便黃且頻繁、大便稀溏且頻繁、口渴或腹瀉、食慾不振、自汗、體重增加等症狀。

這些症狀屬於氣虛濕熱的表現。由於濕熱先傷血,而後影響氣機,所以脈象表現為洪緩。若濕熱未消,脈象會變得遲緩。雖然症狀可能互換或有所緩解,但脈象中暑濕的結合特徵不會改變。

治療這種情況需要清燥益氣,所以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清暑益氣湯

黃耆(蜜炙一錢)、蒼朮(米泔浸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白朮(去蘆)、陳皮、神麯(炒)、澤瀉(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酒炒)、當歸(酒洗)、青皮(去穰)、麥門冬(去心)、乾葛(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上銼一劑。水煎服。

一論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

一論外不受寒。止是內傷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者。宜理中湯。加神麯、麥芽、蒼朮、砂仁。此專治內。溫中消食也。

一論注夏者。屬陰血虛。元氣不足也。夏初春末。頭疼眼花。腿痠腳軟。食少體弱。五心煩熱。口苦舌乾。精神困倦。無力好睡。胸膈不利。形如虛瘠。脈數無力。是名注夏。宜服

白話文:

先煎服一劑藥。如果出現發燒怕冷、身體沉重疼痛、小便不順暢、全身發毛、手腳冰冷、稍微勞累就發熱、口渴、前牙乾燥、脈象弦細虛弱遲緩,這是表裡寒邪入侵的情況,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如果發熱就加黃芩。如果沒有受寒,而是內傷冰水冷物,導致腹痛腹瀉、甚至嘔吐,可以用理中湯加神麴、麥芽、蒼朮、砂仁,專治內寒,溫中消食。如果屬於夏季虛弱,陰血不足、元氣虧損,在初夏或春末出現頭疼眼花、腿酸腳軟、食慾不振、體質虛弱、五心煩熱、口苦舌乾、精神困倦、無力嗜睡、胸悶氣短、形體消瘦、脈象細數無力,這就是所謂的注夏,需要服用藥物調理。

參歸益元湯

人參(去蘆五分),當歸(酒洗),白芍(酒炒),懷熟地,白茯苓(去皮),麥門冬(去心各一錢),五味子(十粒),陳皮,黃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七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服。飽悶。加砂仁、白豆蔻。噁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瀉。加白朮、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知母、黃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梔。胃脘不開。不思飲食。加厚朴、白豆蔻、益智仁、砂仁、蓮肉。

白話文:

参归益元汤

材料:

  • 人參(去蘆頭,五分)
  • 當歸(酒洗)
  • 白芍(酒炒)
  • 熟地黃
  • 白茯苓(去皮)
  •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 五味子(十粒)
  • 陳皮
  • 黃柏(酒炒)
  • 知母(酒炒,各七分)
  • 甘草(三分)

用法:

  1.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作為一劑。
  2. 加入大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小撮。
  3. 用水煎服。

加減:

  • 飽悶: 加砂仁、白豆蔻。
  • 噁心: 加烏梅、蓮肉、炒米。
  • 噦: 加竹茹。
  • 煩躁: 加辰砂、酸棗仁、竹茹。
  • 瀉: 加白朮、山藥、砂仁、烏梅,並去除熟地黃、知母、黃柏。
  • 小便短赤: 加木通、山梔。
  • 胃脘不開,不思飲食: 加厚朴、白豆蔻、益智仁、砂仁、蓮肉。

注:

  • 以上藥材的分量以錢為單位,一錢約等於3.75克。
  • 酒洗、酒炒等是指用酒浸泡或炒製藥材,以去除藥性或增加藥效。
  • 飽悶、噁心、噦等是指不同的症狀,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減。

去熟地黃、黃柏、知母。腰痛。加杜仲、破故紙、小茴香。腿痠無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頭目眩暈。加川芎。虛汗。加黃耆、酸棗仁、白朮。夢遺。加牡蠣、山藥、辰砂、椿根皮。虛驚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口苦舌乾。加山梔、烏梅、葛根。

一論夏月最難調理。而途中尤甚。故附方預卻暑毒。清熱解煩。可免中暑霍亂泄瀉痢疾等症。

驅暑益元湯

白話文:

去熟地黄、黄柏、知母,可以治腰痛。加杜仲、破故紙、小茴香,可以治腿痠無力。加牛膝、杜仲,可以治皮焦。加地骨皮,可以治頭目眩暈。加川芎,可以治虛汗。加黃耆、酸棗仁、白朮,可以治夢遺。加牡蠣、山藥、辰砂、椿根皮,可以治虛驚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可以治口苦舌乾。加山梔、烏梅、葛根,可以治以上症状。

夏天是最难調理的季節,尤其是在旅途中。因此附上驅暑益元湯,可以預防暑毒,清熱解煩,避免中暑、霍乱、泄泻、痢疾等症。

人參(一錢二分),白朮(去蘆一錢五分),五味子(十粒),白芍(酒炒),麥門冬(去心),甘草(炙五分),陳皮,知母(酒炒),香薷(各七分),黃芩(炒三分),白茯神(去皮木一錢)

上銼。生薑煎服。

一論途中傷暑而作水瀉。腹痛煩渴者。行人不服水土。夏秋月宜隨身備此丸以防之。

胃苓丸

蒼朮(米泔浸炒一兩),陳皮(一兩),厚朴(薑汁炒一兩),白朮(去蘆土炒一兩),白茯苓(去皮二兩),肉桂(五錢),豬苓(一兩),澤瀉(一兩),人參(五錢),黃連(薑汁炒一兩),白芍(炒一兩),甘草(炙五錢)

白話文:

人參、白朮、五味子、白芍、麥門冬、甘草、陳皮、知母、香薷、黃芩、茯苓各取適量,研成粉末,用生薑水煎服。此方適用於旅途中中暑引起的水瀉,伴隨腹痛、口渴等症狀。夏季和秋季外出時,應隨身攜帶此丸以備不時之需。

胃苓丸由蒼朮、陳皮、厚朴、白朮、白茯苓、肉桂、豬苓、澤瀉、人參、黃連、白芍、甘草等藥材組成。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一論此方清上焦熱。潤肺生津止渴。

清上梅蘇丸

烏梅(不拘多少清水洗淨取肉半斤),白砂糖(半斤)

上為細末。入南薄荷頭末半斤。共搗成膏。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口中噙化。行路備之。解渴最妙。

千里梅花丸(長途備用)

枇杷葉,乾葛末,百藥煎,烏梅肉,蠟梅花,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清上梅蘇丸】

烏梅(不限數量,用水清潔後取出果肉半斤),白砂糖(半斤)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加入南薄荷頭末半斤,一同搗碎成膏狀。製成大小如彈子的丸子,每次服用一顆,以清米湯送下。此方主要清凈上焦熱邪,滋潤肺部,生津止渴。

【千里梅花丸】(供長途備用)

枇杷葉、乾葛末、百藥煎、烏梅肉、蠟梅花、甘草(各一錢)

以上材料各取一錢,混合使用。本方適合長途旅行時使用,能有效解渴。

上俱為末。用蠟五兩。先溶蠟開。投蜜一兩。和藥末搗二三百下。丸如雞頭實大。夏月長途。噙化一丸。津液頓生。寒香滿腹。妙不可言。

一夏末秋初。熱氣酷烈。不可於中庭脫露身背。受風取涼。五臟俞穴。並會於背。或令人扇風。或袒露手足。此中風之原。若染諸疾。便服八味丸。補理腑臟。御邪氣。仍忌三白。恐沖剋藥性。

一人盛暑發熱。胸背作痛。飲湯自汗。用發表之藥。昏瞶譫語。大便不實。吐痰甚多。用十全大補一劑頓退。又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二劑全愈。

一人夏月入房。食水果腹痛。余用附子理中湯而愈。有同患此者不信。別用二陳芩連之類而死。

白話文:

夏天將要結束,準備好蠟五兩,先把蠟溶化,再加入蜜一兩,和藥粉一起研磨二三百下,搓成像雞頭大小的丸子。夏日長途旅行,含化一丸,津液立刻產生,腹中充滿清涼香氣,妙不可言。

夏天末秋初,天氣酷熱,不可在院子裡敞開衣服露背,受風寒涼,五臟的俞穴都在背部,或讓人扇風,或露出胳膊腿,這是中風的根源。如果染上疾病,就服用八味丸,補益臟腑,抵抗邪氣,還要忌口三白,以免沖剋藥性。

有一個人盛夏發熱,胸背疼痛,喝湯就出汗,用發散的藥物,昏昏沉沉,說胡話,大便不成形,吐痰很多,服用十全大補湯一劑,病症馬上減輕,再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二劑,就完全好了。

有一個人夏天進房間,吃了水果肚子痛,我用附子理中湯治好了他。有同樣病症的人不信,用了二陳、芩連之類的藥物,結果反而死了。

一人雖盛暑。喜燃火。四肢常欲沸湯漬之。面赤吐痰。一似實火。吐甚。宿食亦出。惟食椒姜之物方快。余謂食入反出。乃脾胃虛寒。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補。加炮姜。全愈。不月平復。

一傷暑與傷寒俱有發熱。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也。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天久霪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

白話文:

一個人即使在盛夏時節,也喜歡燃火,四肢經常想要泡在熱水中,面紅耳赤,吐痰,看起來像是實火症狀。吐得很厲害,甚至連吃下去的食物都吐出來。只有吃辣椒和生薑之類的東西才覺得舒服。我認為吃下去的東西又吐出來,是脾胃虛寒造成的,可以用八味丸和十全大補湯,再加一些炮薑,就能痊癒。不必擔心,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傷暑和傷寒都有發熱的症狀,如果誤把傷暑當成傷寒治療,就不行了。因為寒傷形,熱傷氣。傷寒是外感寒邪,所以怕冷,脈象浮緊;傷暑是外感暑熱,所以不怕冷,脈象虛弱。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醫書上說:「脈象盛而身體寒冷,是得了傷寒;脈象虛而身體發熱,是得了傷暑。」治療傷暑宜用小柴胡湯。如果有口渴的症狀,可以加知母和石膏。也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如果長期陰雨綿綿,濕氣很重,可以用蒼朮白虎湯。如果原本元氣就虛弱,而且傷暑很嚴重,可以用清暑益氣湯來治療。

八味丸(見補益),補中益氣湯(見內傷),十全大補湯(見補益),附子理中湯(見中寒),六味丸(見補益),小柴胡湯白虎湯(俱見傷寒)

白話文:

八味丸、十全大補湯、六味丸用於補益;補中益氣湯用於內傷;附子理中湯用於中寒;小柴胡湯、白虎湯用於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