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五 (2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1)

1. 腹痛

加味平胃散

蒼朮(米泔浸炒一錢),陳皮(一錢),厚朴(姜炒八分),半夏(姜炒八分),川芎(五分),香附(一錢),炒枳實(一錢),木香(八分),神麯(炒一錢),山楂(一錢),乾薑(七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

一論時痛時止。面白唇紅者。是蟲痛也。

椒梅湯

烏梅,花椒,檳榔,枳實,木香,香附,砂仁,川楝子(去核),肉桂,厚朴(去皮姜炒),乾薑,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水煎服。

三仙丸,治蟲痛。

雄黃,白礬,檳榔(各等分)

上為末。飯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分。食遠。白水下。干痛者。不吐不泄而但痛也。有時者。淡食而飢則痛。厚味而飽則否也。經曰。腹內干痛者。腹內有蟲。此之謂也。

一孩子腹中作痛。看看至死。腹中揣摸。似有大小塊。諸醫不效。余則令人慢慢以手搓揉痛處。半日。其蟲自大便出而愈。

一婦人腹痛如錐刺。每痛欲死。不敢著手。六脈洪數。此腸癰毒也。用穿山甲、炒白芷、貝母、殭蠶、大黃。合一大劑。水煎服。打膿血自小便中出即愈。

一李儀部常患腹痛。治以補中益氣加炒山梔即愈。

一朱太守因怒腹痛作瀉。或兩脅作脹。或胸乳作痛。或寒熱往來。或小便不利。飲食不臥。嘔吐痰沫。神思不清。此肝木乘脾土。用柴胡加山梔、炮薑、茯苓、陳皮、制黃連。一劑即愈。(制黃連即黃連吳茱萸等分用鹽水拌濕越二三日同炒焦取連用)

一人內停飲食。外感風寒。頭疼發熱。噁心腹痛。予以藿香正氣散加香附、川芎。一服而止。次日前病悉除。惟腹痛不止。以手重按。其痛稍止。此客寒乘虛而作也。以香砂六君加木香、炮姜服之。睡覺。痛減六七。去二香再服。即愈。

一婦人臍腹疼痛。不省人事。只此一服立止。人不知者。云是心氣痛。誤矣。余用白芷、五靈脂、木通去皮。三味等分。每服五錢。醋水各半盞。煎至七分服。

一論白芍味酸微寒。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之聖藥也。如夏中熱腹痛。

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只少加肉桂一錢。白芍三錢。甘草一錢五分。此三味為治寒腹痛。此仲景神品藥也。如深秋腹痛。更加桂枝三錢。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枝一錢五分。水二盞煎服。

白話文:

腹痛

加味平胃散治療腹痛:蒼朮、陳皮、厚朴、半夏、川芎、香附、炒枳實、木香、炒神麴、山楂、乾薑、甘草等藥材,水煎服,並加生薑三片。此方適用於時痛時止、面白唇紅的蟲痛。

椒梅湯治療腹痛:烏梅、花椒、檳榔、枳實、木香、香附、砂仁、川楝子、肉桂、厚朴、乾薑、炙甘草等藥材,水煎服,並加生薑一片。

三仙丸治療蟲痛:雄黃、白礬、檳榔等藥材等量研磨成末,製成米粒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分,飯後服用,白水送服。此方適用於腹痛乾燥、不嘔吐不腹瀉、飢餓時疼痛加劇、飽食後疼痛減輕的情況。

案例一:兒童腹痛劇烈,腹部可觸摸到腫塊,經多位醫生治療無效,最後以手揉搓腹部,蟲子從大便排出而痊癒。

案例二:婦女腹痛如錐刺,痛不欲生,脈象洪數,診斷為腸癰,使用穿山甲、炒白芷、貝母、殭蠶、大黃等藥物治療,膿血從小便排出而痊癒。

案例三:李儀部腹痛,用補中益氣湯加炒山梔子治療痊癒。

案例四:朱太守因怒氣攻心導致腹痛、腹瀉,伴有兩脅脹滿、胸乳疼痛、寒熱往來、小便不利、嘔吐痰沫、神志不清等症狀,診斷為肝木乘脾土,使用柴胡加山梔子、炮薑、茯苓、陳皮、制黃連治療,一劑而愈。

案例五:一人內停飲食,外感風寒,出現頭痛發熱、噁心腹痛,用藿香正氣散加香附、川芎治療,初效後腹痛未除,加用香砂六君湯加木香、炮薑,痊癒。

案例六:婦女臍腹疼痛,不省人事,用白芷、五靈脂、去皮木通等藥物治療,一劑而愈。

案例七:白芍具有酸寒性,補益中焦,與炙甘草合用,是治療腹痛的良藥。夏日熱痛加黃芩;惡寒腹痛加肉桂;寒腹痛用白芍、甘草、肉桂。此方為仲景名方,深秋腹痛加桂枝,冬月大寒腹痛加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