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一 (18)
卷一 (18)
1. 熱類
故色白也。瀉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自甚。故色青也。如傷寒少陰下利清水。色純青。仲景以大承氣湯下之。為熱明矣。瀉黃者。脾土之色也。由火甚水衰。脾土自旺。故色黃也。瀉紅者。心火之色也。瀉黑者。腎水之色也。由亢則害。承乃制。火熱過極。
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下痢色黑者即死。又如瘡癤皆屬火熱。其本一也。其標則有五焉。以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出白膿。以其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癤。以其在肌肉之分。屬脾土。故出黃膿。以其在筋之分。屬肝木。故其膿見蒼色。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也。
若以下痢黑者為寒。然則瘡癤之出紫黑血者。亦為冷歟。又如赤痢。本濕熱之相兼也。舉世皆言赤痢為熱。白痢為寒者。誤之久矣。殊不知陰陽之道。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故陽盛者陰必衰。陰盛者陽必衰。自然之理也。豈有陰陽二氣。俱盛於腸胃。而同為赤白之痢乎。
夫痢何也。蓋因六七月之交。世之穀肉果菜。飲啖無度。濕熱大甚。人受之。感其毒氣於腸胃之間。而為下膿血赤白也。治痢之法。當以苦寒之藥治之。如宋朝錢仲陽。處香連丸以治小兒之痢。深得玄理。木香苦溫。黃連苦寒。苦能燥濕。寒能勝熱。溫能開發腸胃之鬱結。愈痢多矣。
今世俗醫。但以辛熱薑桂之藥。以治諸痢。病之微者。能令腸胃開通。鬱結消散。偶或一愈。病之甚者。怫熱不開。痢疾轉甚。輕則為小溲不通水腫之疾。重則為瞀亂之病而死矣。深可嘆哉。又如婦人赤白帶下之病。同乎痢也。蓋人有十二正經脈。有奇經八脈。帶脈者。奇經之一也。
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如束帶然。婦人下焦濕熱太甚。津液湧溢。從帶脈淋瀝而下也。舉世皆言白帶為寒者。亦誤矣。凡病此者。必頭目昏眩。口苦舌乾。咽嗌不利。小便赤澀。大便閉滯。脈實而數。皆熱症也。治帶下之法。亦以辛苦寒藥為主。不可驟用燥藥及熱藥。以損人生命也。
又如酒蠱而大便濡瀉者。亦中濕熱也。或水腫。或發黃。皆濕熱也。嗚呼。人即有形。不能無病。有生不能無死。然醫者但當按法治之。若標本不明。陰陽不審。誤投湯藥。實實虛虛而死者。是誰之過歟。故曰。世無良醫。枉死者半。誠不誣矣。瞀。神昏而氣濁也。郁。熱極則腠理鬱結。
而氣道不通也。腫脹。陽熱太甚。則腫滿䐜脹也。如六月庶物隆盛。腫脹之象。明可見矣。鼻窒。謂鼻塞也。傷風寒於腠理。而為鼻窒。寒能收斂。陽氣不通暢也。人側臥。則下竅通利。上竅反塞者。謂陽之經。左右相交於鼻也。鼽。鼻出清涕也。衄。鼻出血也。血溢。血出於上竅也。
白話文:
熱類
白色是肝木的顏色,因火盛克制金,金無法制衡木,肝木過盛,所以呈現青色。例如傷寒少陰下利清水,顏色純青,仲景用大承氣湯瀉下,可見其熱明。黃色是脾土的顏色,因火盛水衰,脾土過旺,所以呈現黃色。紅色是心火的顏色;黑色是腎水的顏色,因亢盛則有害,需承制之。火熱過極,反過來要用水來化解制衡,所以呈現黑色。下痢顏色發黑者即將死亡。又如瘡癤都屬於火熱,其根本相同,但表現則有五種,因其所在皮膚部位不同,屬肺金,故排出白色膿液;因其在血脈部位,屬心火,故為血癤;因其在肌肉部位,屬脾土,故排出黃色膿液;因其在筋的部位,屬肝木,故其膿液呈青色;深至骨,屬腎水,故為紫黑色血。
如果把下痢顏色發黑判斷為寒證,那麼瘡癤排出紫黑色血是否也是寒證呢?又如赤痢,本是濕熱兼夾的病症。世人皆言赤痢為熱證,白痢為寒證,這是長久的錯誤。殊不知陰陽之道,猶如天平,一邊高則另一邊必低,一邊盛則另一邊必衰。所以陽盛則陰必衰,陰盛則陽必衰,這是自然規律。難道陰陽二氣會同時盛於腸胃,而同時造成赤白痢疾嗎?
痢疾是什麼?多因六七月之交,人們飲食過度,穀物肉類瓜果蔬菜等攝入無度,濕熱之氣過盛,人體受其影響,腸胃之間感其毒氣,而導致下痢膿血,顏色赤白。治療痢疾的方法,應該用苦寒的藥物治療。例如宋朝的錢仲陽,用香連丸治療小兒痢疾,深得其理。木香苦溫,黃連苦寒,苦能燥濕,寒能勝熱,溫能疏通腸胃鬱結,治療痢疾很多都見效。
現在世俗醫生,只用辛熱的薑桂之類藥物治療各種痢疾,病情輕微的,能使腸胃通暢,鬱結消散,偶然能治癒;病情嚴重的,則熱邪不散,痢疾反而加重,輕則小便不通,水腫;重則神志不清,而死亡。令人惋惜!又如婦女赤白帶下之病,與痢疾相同。人體有十二經脈,有奇經八脈,帶脈是奇經之一,起於脅肋,環繞身體一周,如同束帶。婦女下焦濕熱過甚,津液溢出,從帶脈流下。世人皆言白帶為寒證,也是錯誤的。凡是患此病者,必頭暈目眩,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小便短赤澀痛,大便不通,脈象實數,都是熱證。治療帶下的方法,也應該以辛苦寒藥為主,不可驟用燥熱藥物,以免損傷性命。
又如酒後導致大便稀溏,也是濕熱所致。或水腫,或黃疸,皆為濕熱所致。唉!人既然有形體,就不能無病;有生就不能無死。然而醫生只應依照法度治療,如果辨別不清標本,不明陰陽,錯誤用藥,虛虛實實而導致死亡,這是誰的過錯呢?所以說,世上沒有良醫,枉死的人一半以上,誠然不虛。瞀:神志昏迷,氣息濁亂。鬱:熱盛則腠理鬱結,氣道不通。腫脹:陽熱過盛,則腫滿脹痛。如同六月萬物生長茂盛,腫脹之象,明顯可見。鼻窒:指鼻塞。受風寒於肌膚,而導致鼻塞。寒能收斂,陽氣不通暢。人側臥,則下竅通暢,上竅反而阻塞,這是因為陽經左右交會於鼻。鼽:鼻涕清稀。衄:鼻出血。血溢:血液從上竅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