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便血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茶下。

一論腸風臟毒便血。痔痛下血。宜

槐黃丸

槐花(四兩),黃連(酒炒四兩)

上為細末。入豬大腸內。兩頭扎住。入韭菜二斤。水同煮爛。去菜。用藥腸搗爛。為丸。如梔子大。如濕加些面。每服八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一論大便下血。久不止者。此臟腑虛寒故也。面色痿黃。身體瘦弱。宜

斷紅丸

鹿茸(去毛醋煮),大附子(炮去皮臍),當歸(酒洗),續斷(酒浸),黃耆(炒),阿膠(蛤粉炒),側柏葉(炒各一兩),白礬(枯五錢)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丹溪云。下血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先用四物湯加炮薑、附子、升麻。後服斷紅丸收效。

一論腸風下血。熱者其血鮮。寒者其血青黑或成塊。

一儒者素勤苦。因飲食失節。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載之後。非便血則盜汗。非惡寒則發熱。血汗二藥。用之無效。六脈浮大。心脾則澀。此思傷心脾。不能攝血歸源。然而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盜汗。由火之升降微甚。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在午前。用補中益氣湯。

以補肺脾之源。舉下陷之氣。午後。用歸脾加麥冬、五味。以補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兩月。諸症悉愈。

一人素善飲酒。不時便血。或在糞前。或在糞後。食少體倦。面色痿黃。此脾氣虛而不能統血。以益氣湯加茱萸、黃連。

一男子便血。精滑發熱。一男子便血發熱。一男子發熱遺精。或小便不禁。俱是脾腎虧損。用六味地黃丸、益氣湯。以滋化源。並皆全愈。

一論下血。服犀角地黃湯等藥。其血愈多。形體消瘦。發熱少食。裡急後重。此脾氣下陷。以益氣湯加炮姜。立收效。

一治大便下血。用石蓮肉四兩。去殼捶碎。入公豬肚內。水煮爛。去蓮肉。將肚並湯食之立止。

一治大便下血秘方。

觀音救苦方,馬伏所傳。

木香(四兩),黃連(二兩)

上將黃連切片煎汁。浸木香。慢火焙乾。為末。烏梅肉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滾湯送下。

一患腸風下血者。何也。人腸皆有脂裹之。厚則腸胃以安。腸中本無血。血緣有風或有熱以消其脂。腸遂薄。滲入身中血。初患時。必服涼藥而愈。服之過者。則腸寒而脂愈不生。其血必再作。凡熱者。其血鮮。冷者。其血青黑察其冷熱用藥可也。冷者。用斷紅丸。熱者。用四物湯合黃連解毒湯。加苦參、槐角、地榆、側柏葉。

一腸胃流熱。則糞門暴腫。用蝸牛細研。塗之則消。

一治臟毒下血。用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和調為末。滴水為丸。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陳米飲下。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歸脾湯(方見健忘),六味丸(方見補益)

白話文:

便血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和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用清茶送服。

一種治療腸風、臟腑毒素引起的便血、痔瘡疼痛出血的藥方——槐黃丸:

槐花(四兩)、黃連(酒炒四兩)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放入豬大腸內,兩端紮緊,加入韭菜二斤,加水煮爛,去除韭菜,將藥腸搗爛,製成丸藥,大小如梔子,如果太濕可以加些麵粉,每次服用八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治療久治不愈的大便出血,這是臟腑虛寒造成的,症狀包括面色萎黃、身體消瘦的藥方——斷紅丸:

鹿茸(去毛醋煮)、大附子(炮去皮臍)、當歸(酒洗)、續斷(酒浸)、黃耆(炒)、阿膠(蛤粉炒)、側柏葉(炒,各一兩)、白礬(枯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煮米糊和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丹溪先生說:下血久治不愈者,後期應使用溫熱的藥物,先用四物湯加炮薑、附子、升麻,然後服用斷紅丸療效較好。

治療腸風下血,熱證出血鮮紅,寒證出血青黑或成塊。

一位讀書人因飲食不節,大便出血,血色時而鮮紅時而暗紅,半年後,不是便血就是盜汗,不是惡寒就是發熱,服用治療血汗的藥物無效,脈象浮大,心脾脈澀,這是思慮過度傷及心脾,導致氣血不能歸元,所以會出汗,汗液和出血顏色都暗紅,便血和盜汗是因為氣血升降失調,惡寒發熱是氣血俱虛。上午服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肺脾之氣,舉起下陷之氣;下午服用歸脾湯加麥冬、五味子,補益心脾之血,收斂耗散的津液。不到兩個月,諸症痊癒。

一人嗜酒,經常便血,有時在糞便之前,有時在糞便之後,食慾不振,身體疲倦,面色萎黃,這是脾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用益氣湯加茱萸、黃連治療。

一位男子便血,精液稀薄,發熱;一位男子便血發熱;一位男子發熱,遺精;或小便失禁,這些都是脾腎虧損,服用六味地黃丸、益氣湯滋補臟腑,都痊癒了。

治療下血,服用犀角地黃湯等藥物,出血反而更多,形體消瘦,發熱,食慾不振,裡急後重,這是脾氣下陷,用益氣湯加炮薑,馬上見效。

治療大便出血,用石蓮肉四兩,去殼捶碎,放入公豬肚子裡,加水煮爛,取出蓮肉,將豬肚和湯一起食用,可以立即止血。

治療大便出血的秘方——觀音救苦方(馬伏所傳):

木香(四兩)、黃連(二兩)

將黃連切片煎汁,浸泡木香,用慢火烘乾,研磨成粉末,用烏梅肉搗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六十丸,空腹用滾燙的開水送服。

患腸風下血的原因:人腸皆有脂肪包裹,脂肪厚則腸胃安穩,腸中本無血,出血是因為有風或有熱損傷腸道脂肪,腸壁變薄,血液滲出。初期應服用涼性藥物治療,如果服用過量,則腸道寒涼,脂肪更難再生,出血會再次發生。熱證出血鮮紅,寒證出血青黑,根據冷熱情況用藥,寒證用斷紅丸,熱證用四物湯合黃連解毒湯,加苦參、槐角、地榆、側柏葉。

腸胃熱盛,則肛門腫脹,用蝸牛研磨成細末,塗抹可以消腫。

治療臟毒下血,用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調和研磨成細末,加水製成丸藥,每次服用八九十丸,空腹用陳米湯送服。

補中益氣湯(方劑見內傷篇)、歸脾湯(方劑見健忘篇)、六味地黃丸(方劑見補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