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十 (8)
卷十 (8)
1. 取穴法
脊骨二十一節。大椎三節。至尾骶共二十四節。
合谷(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按之。
曲池,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中。以手按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谷。
頰車(一名臼關),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開口有空。
肺俞,項後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千金。對乳引繩度之。或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正坐取之。
心俞,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肝愈,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脾俞,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腎愈,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正坐取之。
膏肓愈四椎下。近五椎上。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毋令搖動取之。銅人。灸百壯。多至五百壯。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當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入內。
腰俞,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後乃取其穴。
百會,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兩耳尖。
中脘,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胃之募。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
丹田,臍下二寸。三焦募也。
關元,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
氣海,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
三里,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
白話文:
[取穴方法]
人體脊椎共有二十一節,從大椎到尾骶共計二十四節。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與食指間,骨頭間的凹陷處。這裏是手陽明大腸經經過之處,是原穴,無論是虛症還是實症,都可以按壓此處。
曲池穴,位於肘部外側的骨頭上,當你屈肘時,在兩塊骨頭之間的位置。以手按住胸部來定位,是手陽明大腸經進入的穴位,和合谷穴相對應。
頰車穴(又稱臼關),在耳朵下方,臉頰彎曲的末端,靠近前方的凹陷處,開口時可以感受到空隙。
肺俞穴,在頸部後方第三椎下的兩側,每邊距離脊椎約一寸五分。可以對着乳頭拉線測量,或者用搭手的方法,左手取右邊,右手取左邊,當大指末端的位置即是。需要正坐取穴。
心俞穴,在第五椎下,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需要正坐取穴。
肝俞穴,在第九椎下,兩側距離脊椎中線各一寸五分。需要正坐取穴。
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側距離脊椎中線各一寸五分。需要正坐取穴。
腎俞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側距離脊椎中線各一寸五分,與肚臍平行。需要正坐取穴。
膏肓俞穴,在第四椎下,接近第五椎上,兩側距離脊椎中線各三寸。需要正坐,彎曲脊椎,伸展雙手,使手臂置於膝蓋前,讓手大指與膝蓋頭齊平,用手肘支撐,保持穩定。如果病人無法正坐,可以側臥,拉起上臂,尋找穴位進行艾灸。同時,應該艾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個穴位中的一個,以及足三里穴,引導熱氣進入體內。
腰俞穴,在第二十一椎節下方的凹陷處。需要挺身伏地,舒展身體,雙手相疊,支撐額頭,放鬆四肢,然後找到穴位。
百會穴,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頭頂中心的旋毛中,可以容納一顆豆子,正好位於兩耳尖的直線。
中脘穴,在肚臍上方四寸,處於心蔽骨與肚臍之間,是胃的募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以及任脈的交匯點,被稱爲上紀。
丹田穴,在肚臍下方二寸,是三焦的募穴。
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是小腸的募穴,足三陰以及任脈的交匯點,被稱爲下紀。
氣海穴,在肚臍下方一寸半的凹陷處,是男子生氣之海。
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大筋內側的凹陷處,位於兩根筋肉的間隙,抬起腳時可以找到此穴,非常沉重,按壓時跗上的動脈就會停止跳動。
2. 灸諸病法
一論中風口噤不開。牙關緊閉。及中氣皆效。
人中(一穴),頰車(二穴),三里(二穴),合谷(二穴)
一論卒中惡風。心煩悶痛欲死。秘穴立效。取兩足大指下橫紋。隨年壯灸之。
一論中風口噤不開。機關二穴。在耳下八分微前。至五壯即止。
一論風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體廢。中臟則性命危。凡治莫如發表調氣和血治痰諸法。然後可扶持疾病。若要收全功。火艾為良也。
一論風中血脈。口眼喎斜。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張口得之有穴動脈應手),頰車(二穴在耳下二韭葉許陷者宛宛中開口得之),地倉(二穴在橫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脈微動者是)
凡喎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喎陷中二七壯。喎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
一論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症。
百會(一穴在頂中央旋毛中),肩髃(二穴在肩端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曲池(二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以手拱胸取之),風市(二穴在膝外兩肋骨平立舒下兩手著腿中指盡處宛宛中),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脛骨外廉大筋內筋骨之間陷者宛宛中),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凡覺手足癢。或不仁痛。良久乃止。此將欲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則灸右。在右則灸左。
一論風中臟。氣塞涎上。不語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在頂中央旋毛中),風池(一穴在顳顱後髮際陷中),大椎(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上陷者是),肩井(二穴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曲池(二穴同前)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足三里(二穴同前)
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將中臟之候。不問是風濕氣。可速灸此七穴。但以次第灸之。各五七壯。日別灸之。隨年壯止妙。素有風人。尤須留意。此灸法可保無虞。此法能灸卒死。凡人風發強。忽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謂是何病。風入臟故也。
一論暴啞不能言者。速灸臍下四寸。並小便陰毛際骨陷中。各灸一七壯。重者二七壯。並男左女右手足中指頭盡處。各灸三壯。神效。
一論癲癇。不拘五般。以兩手中指相合灸之。神效。
一治癇疾盡發。灸陽蹺申脈。在外踝下赤白肉際。夜發。灸陰蹺照海。在內踝下。赤白肉際。各二七壯。
一癲狂。諸般醫治不瘥者。以兩手並兩足大拇指。用軟繩急縛之。灸三壯。要四處著艾。半在肉半在甲。要四處盡燒則效矣。此法神效。
一論魘死秘法。
凡夜夢魘死者。皆由平日神氣不足。致使睡臥神不守舍。凡魘死者。齧患人足踵。即大指甲側。即蘇。
又法。用牙皂末。吹入鼻中亦妙。若經一二更者。亦可灸之。
又一法。灸大敦穴七壯。即醒。
一論婦人月家得此。不時舉發。手足攣拳。束如雞爪疼痛。取左右膝骨兩旁。各有一個小窩。共四穴。俗謂之鬼眼。各灸三壯即愈。
一治陰毒腹痛。脈欲絕者。先以男左女右。手足中指頭盡處。各灸三壯。又灸臍下一寸五分。名氣海穴。臍下三寸。名關元穴。各灸七壯極效。
一論真陰證。四肢厥冷。腹痛如錐刺。急服大附、薑、桂。如冰。此中焦寒冷之甚。宜急灸臍上二穴。臍下二穴。臍左右兩穴。每七壯。神效。
一論中寒陰症神法。但手足溫暖。脈至。知人事。無汗要有汗即生。不暖不醒者死。
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艾灸三七壯。
一論哮吼神法。
胸中兩邊。名郁中膻中。百會一穴。用艾灸之立已。
一論霍亂吐利。及傷寒忽患咳逆。連聲不絕。
乳根在正直乳下。容一指許。骨間陷中。但婦人則屈乳頭度之。乳頭齊處是穴。艾炷如小麥大。灸三壯。男左女右。火到即瘥。只是三壯。不可多灸。
一論呃逆咳逆。灸氣海三五壯。氣海直臍下一寸半。
一論灸瘧秘法。無問新久。
令病人仰臥。以線量兩乳中間。折其半。從乳至下頭盡處。是穴。男左女右灸之。
一治瘧如神。
令病人跣足。於平正處並腳立。用繩一條。自腳板周匝截斷。卻於項前般過背上。兩頭繩盡處。脊骨中是穴。先點記。待將發。急以艾灸之。三七壯。其寒熱自止。此法曾遇至人傳授。妙不可言。名曰背監穴也。
一論腹中有積。及大便閉結。心腹諸痛。或腸鳴泄瀉。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可至百壯。以效為度。
一論灸遠年咳嗽不愈者。將本人乳下。大約離一指頭。有其低陷之處。與乳直對不偏者。此名為直骨穴。如婦人即按其乳頭。直向下。看其乳頭所到之處。即是直骨穴之地位。灸艾三炷。其艾只可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錯。其嗽即愈。否則其病再不可治。
一論灸勞蟲。於癸亥日灸兩腰眼低陷中之穴。每穴灸艾七炷。若灸十一炷。尤妙。須先隔一日前點穴方睡。至半夜子時。一交癸亥日期更灸。其蟲俱由大便中出。即用火焚之。棄於江河中。如蟲有黑嘴者。則其在內已傷人腎臟矣。此不可治。蟲宜謹避。瘵有數蟲。如蜈蚣。如小蛇。
如蝦蟆。如馬尾。如亂絲。如爛面。如蒼蠅。如壁油蟲。上紫下白。形銳足細而有口。或如白蟻。孔竅中皆出。此皆勞瘵根毒。
一論四花穴。治骨蒸勞熱。以稻杆心量口縫。如何闊。斷其多少。以如此長裁紙四方。當中剪小孔。別用長稻杆踏腳下。前取腳大指為止。後取腳曲踿橫文中為止。斷了。卻還在結喉下。垂向背後。看稻杆止處。即以前小孔紙當中。安分為四花。灸紙角也。可灸七壯。此四穴正合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膽俞四穴。
一論泄瀉三五年不愈者。百會穴五七壯即愈。(有灸至二三十壯而愈者)
一論小兒大人吐瀉日久垂死者。
天樞(二穴在臍旁各開二寸是),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半),中脘(一穴在臍上四寸)
一論霍亂已死。而腹中尚有暖氣者。以鹽納臍中。以艾灸。不計其數。
一論翻胃垂死。男左女右。手拿棍一條。伸手放在地上。與肩一般高。肩上有窩。名肩井穴。灸三壯即效。
一論翻胃噎膈神效。
膏肓(二穴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則膊骨開以手指揣摸第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三寸四肋三間之中按之痠痛是穴灸時手按則膊上不可放下灸至百壯為佳),膻中(一穴在膝部中行兩乳中間陷中仰肘取之灸七壯),三里(二穴在臍下三寸節外臁兩筋間灸七壯)
一論頭痛連齒。時發時止。連年不愈。謂之厥逆頭痛。
曲鬢二穴。在耳上。將耳卷前。正尖之上。可灸五七壯。左痛灸左。右痛灸右。
一論牙疼痛。隨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後骨縫中。小舉臂取之。當骨解陷中。灸五壯。灸畢。項大痛。良久乃定。永不發。
一論牙齒痛百藥不效。用艾炷如麥大。灸兩耳當門尖上。三壯立已。
一論治心痛神法。
兩手肘後陷處痠痛是穴。先用香油半鍾。煮湯溫服。即用艾入水粉揉爛為炷。每處灸五壯。其痛立止。
一論偏墜氣痛妙法。
蓖麻子一歲一粒。去皮搗爛。貼頭頂囟上。卻令患人仰臥。將兩腳掌相對。以帶子綁住二中指。於兩指合縫處。艾麥粒大。灸七壯。立時止痛。神效。
一論蠱病及痞塊。
中脘(一穴或兩分三寸),右關(二穴),分水(一穴在右),章門(一穴在左)
再用線比患人五手指之長。作朝圓賁。以銅錢調下背。至此錢所止脊骨處。
一論痞積妙法。
以雙線系開元舊錢一個。懸於頸上適中處所。錢胸前直垂而下。孔對臍為率。卻將頂上之線。懸於喉上。向背後垂下。至錢孔對臍而止。用墨點孔之中。再錢之兩邊點處。各灸一火。至十餘壯。更服他藥。痞積即消。其效甚速。
一論黃疸。
病人脊骨。自上數至下第十三椎下。兩旁各量一寸。灸三壯即效。
一論衄血良法。
項後髮際。兩筋間。宛宛中。灸三壯立止。凡衄血自此入腦注法也。
一治衄秘法。
急用線一條。纏足小指。左孔取左。右孔取右。俱出則俱聽取。於脂頭上灸三壯。如綠豆大。若衄多時不止者。屈手大指。就骨節尖上灸各三壯。左取右。右取左。俱衄則俱取。
一論下血不止秘法。
命門一穴。用篾二條。自地至臍心截斷。令患人平立取之。取向後自地比至脊盡處是穴。又須按其穴處疼。方可灸。不疼則不灸也。灸可七壯止。斷根永不發。
一論灸腸風臟毒便血。久不止者。以患人平立量脊骨。與臍平處。椎上灸七壯。或年代深者。更於椎上兩旁各一寸。灸七壯。無不除根。
一灸痔疾。先以柳枝濃煎湯洗痔。艾灸其上。連灸三五壯。忽覺一道氣。轉入腸中。因大轉瀉。先血後穢。一論脫肛秘法。
百會一穴。尾骶一穴。各灸三壯。炷如小麥大。當正午時。用桃柳枝煎湯浴淨。灸之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