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十 (7)
卷十 (7)
1. 救荒辟穀
辟穀仙方
黑豆五升洗淨後。蒸三遍。曬乾去皮。火麻仁三升。湯浸一宿。濾出曬乾。膠水拌曬。去皮淘淨三遍。碓搗。拌黑豆。
上為末。用糯米粥合成團。如拳大。入甑蒸。從夜至子住火。至寅取出。於瓷器內盛貯。不令風乾。每服一二團。以飽為度。不得食一切食物。第一頓七日不食。第二頓七七日不食。第三頓三百日不食。渴即研火麻子漿飲。更滋潤臟腑。
容貌勝常。若要重吃物。用葵子三合。杵碎煎湯飲。開通胃脘。以待沖和氣也。
救荒代糧丸
黑豆(去皮一升),貫銀(一個),赤茯苓(一錢),白茯苓(去皮五錢),白朮(五錢),砂仁(五錢)
上切碎。用水五升。同豆熬煮。文武火燒。直至水盡。揀去各藥。取豆搗爛。丸如雞頭子大。將瓦瓶密封。每嚼一丸。則任食苗葉。可以終日飽。雖異草殊木。素所不識。亦無毒不飢。與進飯糧亦同。
防儉餅
栗子、紅棗、胡桃、柿餅四果。去核皮。於碓內一處搗爛揉勻。捻作厚餅。曬乾收之。以防荒儉之用。
辟穀散
山藥,蓮肉(去心皮),芡實(去殼),白扁豆(去殼炒),綠豆(去殼炒末各八兩),薏苡仁(去殼十二兩),小茴(炒四兩),白粳米(炒黃二升)
上共磨為末。每服五錢。滾白湯調服。或白湯調。蒸糕食之亦妙。
凡遠行水火不便。或修行人欲省緣休糧。用黃耆、赤石脂、龍骨各三錢。防風五分。烏頭一錢。共泡。於石臼內。搗一千杵。煉蜜丸如彈子大。要行遠路。飽吃飯一頓服一丸。可行五百里。服二丸。可行一千里。
長生不老辟穀丹
雲南雪白大茯苓。去黑皮令淨。定粉、黃丹、白松脂、白沙蜜、黃蠟各二兩。硃砂五錢。金箔二錢。水銀三錢。先將蜜、蠟、松脂於淨瓷碗內溶為汁。傾藥在內。以木匙攪勻。候溫就大丸如指頭大。用水銀為衣。有死水銀法。先洗手淨。用水銀三錢。點在手心內。以指頭研如泥。
見手心青色。將藥三五丸搓揉。後以金箔約量攤碗內。以藥丸在內搖動。使金箔都在藥上。密器收貯。服時用乳香半錢。水三小盞。煎湯溫送下。不嚼破。服後第三日覺飢。以乾麵和白茯苓末烙成煎餅。食半飽。以後藥在丹田。可不飢渴。久則交過五臟。陰滓俱盡。諸人得服。
並無所忌。使人添氣力。悅容顏。身體康健。百病皆除。救貧拔苦。實濟世之良方。長生之妙法。其間若欲飲食。俱不妨事。但七日之內吃食。藥必隨下。至半月藥在丹田。永不出矣。
養元辟穀丹
安五臟。消百病。和脾胃。補虛損。固元氣。填精補髓。能令瘦者肥。老者健。常服之為佳。
用黃健牛肉。不拘多少。去筋膜。切作棋子大片。用河水洗數遍令血味盡。仍用河水浸一宿。次日再洗一二遍。水清為度。用無灰好酒。入瓦壇內。黃泥封固。桑柴文武火煮一夜。取出焙乾為末。如黃沙色者佳。焦黑無用。每牛末一斤加入後藥二斤為則。
人參(四兩),白朮(去蘆陳土炒),白茯苓(去皮為末水浮去筋曬乾),薏苡仁(炒),懷山藥(水潤切片同蔥鹽炒黃去蔥鹽不用),芡實仁(去殼各半斤),蓮子肉(蔥鹽炒去心並蔥鹽不用),小茴香(炒四兩),乾薑(炒四兩),白扁豆(薑汁炒半斤),砂仁(炒二兩),青鹽(四兩),甘草(四兩),烏梅肉(二兩熬濃汁半瓶),粳米(炒黃取淨粉五斤末),川椒(去目二兩)
上藥為末。與米粉末和勻。外用小紅棗五升。陳年醇酒五斤。煮棗極爛去核。加煉蜜二斤。共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不拘冷熱。湯水任下嚼吃。一日服三五次。可不飢。如渴只飲冷水。
白話文:
【救荒辟穀】
【辟穀仙方】
取五升黑豆洗淨,蒸三次後曬乾去皮。取三升火麻仁,浸泡一晚,濾出曬乾,用膠水拌勻曬乾,去皮淘洗三遍,搗碎,與黑豆混合。
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用糯米粥合成團,大小如拳頭。放入鍋中蒸,從夜晚到子時熄火,至寅時取出,置於瓷器內保存,避免風乾。每次服用一到兩團,以飽爲準,不可食用任何其他食物。第一頓可七天不吃,第二頓可連續四十九天不吃,第三頓可三百天不吃。口渴時可飲用研磨的火麻子漿,有益於滋潤臟腑。
此法能使面容勝過常人,若想重新進食,可用三合葵子,搗碎煎湯飲,以開通胃脘,等待沖和氣。
【救荒代糧丸】
取一升去皮黑豆,一個貫銀,一錢赤茯苓,五錢去皮白茯苓,五錢白朮,五錢砂仁。將所有材料切碎,加五升水與黑豆一同熬煮,文武火燒至水分完全蒸發,挑出各藥,取豆搗爛,製成丸,大小如雞頭子,裝入瓦瓶密封。每次嚼一丸,則可隨意食用草葉,可整天感到飽腹。即使面對陌生的異草奇木,也能確保無毒且不會飢餓,效果與正常飲食相同。
【防儉餅】
取栗子、紅棗、核桃、柿餅四種果品,去核去皮,在搗臼中搗爛均勻,做成厚餅,曬乾收藏,以防荒儉之需。
【辟穀散】
取山藥,蓮子肉(去心皮),芡實(去殼),白扁豆(去殼炒),綠豆(去殼炒末各八兩),薏苡仁(去殼十二兩),小茴(炒四兩),白粳米(炒黃二升)。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滾燙的白開水調服,或者用白開水調製,蒸糕食用也很好。
對於遠行或修行人欲節省糧食,可用黃芪、赤石脂、龍骨各三錢,防風五分,烏頭一錢,共同浸泡,然後在石臼中搗一千次,煉蜜爲丸,大小如彈子。在長途跋涉前,飽餐一頓後服用一丸,可行走五百里;服用兩丸,可行走一千里。
【長生不老辟穀丹】
取雲南雪白大茯苓,去黑皮淨洗,定粉、黃丹、白松脂、白沙蜜、黃蠟各二兩,硃砂五錢,金箔二錢,水銀三錢。先將蜜、蠟、松脂在乾淨的瓷碗內熔化爲汁,倒入藥內,用木勺攪拌均勻,趁溫熱製成大丸,如指頭大小,用水銀爲衣。有死水銀法,先洗手乾淨,取三錢水銀,點在手心,用手指研如泥狀,見手心變青色,將藥丸搓揉,後將金箔適量攤開在碗內,將藥丸在內搖動,使金箔都附着在藥上,密封保存。服用時用乳香半錢,水三小盞,煎湯溫送下,不嚼破。服後第三日若感飢餓,可用乾麪和白茯苓末烙成煎餅,吃半飽即可。此後藥物停留在丹田,可不飢渴。久則通過五臟,陰滓俱盡,各種人都可以服用,無任何忌諱,使人增添力氣,容顏愉悅,身體健康,百病皆除,實爲濟世良方,長生妙法。其間若想飲食,均無妨事,但在七日內進食,藥物會隨之下行,至半月藥物停留在丹田,永不出矣。
【養元辟穀丹】
安五臟,消百病,和脾胃,補虛損,固元氣,填精補髓,能使瘦者肥胖,老人健康,長期服用最佳。
取黃健牛肉,不限數量,去筋膜,切成棋子大的大片,用河水洗數遍,直到血味盡,再用河水浸泡一夜,次日再洗一二遍,水清爲止。用無灰好酒,入瓦壇內,黃泥封固,桑柴文武火燒煮一夜,取出烤乾爲末,呈黃沙色爲佳,焦黑無用。每牛末一斤,加入後藥二斤爲比例。
人參(四兩),白朮(去蘆陳土炒),白茯苓(去皮爲末水浮去筋曬乾),薏苡仁(炒),懷山藥(水潤切片同蔥鹽炒黃去蔥鹽不用),芡實仁(去殼各半斤),蓮子肉(蔥鹽炒去心並蔥鹽不用),小茴香(炒四兩),乾薑(炒四兩),白扁豆(薑汁炒半斤),砂仁(炒二兩),青鹽(四兩),甘草(四兩),烏梅肉(二兩熬濃汁半瓶),粳米(炒黃取淨粉五斤末),川椒(去目二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與米粉末混合均勻。另取五升小紅棗,陳年醇酒五斤,煮紅棗至極爛,去核,加煉蜜二斤,混合製成丸,大小如彈子。每次服用二丸,不拘冷熱,湯水任下嚼吃,一日服三五次,可不餓。如口渴只飲用冷水。
2. 灸法
3. 定例
一定分寸。取本人男左女右手中指。相屈如環。即以杆心從中節旁側。量兩頭橫紋角。即截斷為一寸。用之不誤。最為的當。
一點穴法。皆要平正四體。勿使歪斜。灸時恐穴不正。徒壞好肉矣。若坐臥立。並不得拳縮。坐點則坐灸。臥點則臥灸。立點則立灸。反此一動。則不得其真穴矣。然下火灸。則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多後少。先左後右。宜審用之。
一論灸艾炷大小。經云。凡灸要艾根下廣三分。若不及三分。使火氣不得達。病不能愈。則是炷欲大。惟頭與四肢欲小耳。但去風邪而已。小兒及體弱者如麥大。
一點艾火。古忌松柏枳橘榆桑棗竹八木。切宜避之。今用清麻油點燈。傳火於艾莖。點發其艾是也。兼滋潤灸瘡。至愈。仍不疼痛。用蠟燭尤佳。
一著艾時。宜正巳午時。方可用火。若午後未時。氣盛不可下火。並失飢傷飽。憂愁恐怒。怒罵喜笑。天陰下雨。風雷閃電。並皆忌之。
一下艾時。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後安艾。不然則動止之間。其艾必落矣。
一著艾火。痛不可忍。預先以手指緊罩其穴處。更以鐵物壓之。即止。
一著火有眩暈者。神氣虛也。宜仍以冷物壓灸處。其暈自蘇。再停良久。以稀粥或薑湯與飲之。以壯其神。復如前法。以終其事。
一著艾火後。須要瘡發。所患即瘥。不得瘡發。其疾不愈。若見灸瘡不發者。用故鞋底令熱熨之。三日而發。仍以小雞鰱魚豆腐等熱毒者與之食。謂以毒攻。其瘡必發。若氣血虛弱者。調之以藥餌。
一灸後瘡未發。宜柏樹葉貼之。
一灸後切宜避風冷。節飲酒。戒房事。遠七情。可擇幽靜之所。養之為善。
一灸瘡痛不止。用柏葉芙蓉葉。端午午時採。陰乾為細末。每遇灸瘡黑蓋子脫了。水調少許。如膏貼紙上。貼之即愈。
一灸瘡洗法。以蔥艾薄荷等物煎水溫洗。令逐風邪。
一灸瘡已發。黑爛疼痛。用桃枝、楊柳枝、胡荽、黃連。煎水溫洗。
一灸瘡出血。用百草霜為末。摻之即止。
一灸瘡已發。可用膏藥貼之。一二日一見。使瘡膿出多而疾除也。其膏必用真麻油。入治病之藥。或祛風除濕。養氣滋血。誠療損補虛之藥。隨症入之為妙。
白話文:
[定例]
-
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就是取患者左手(男性)或是右手(女性)的中指,彎曲成環狀。然後使用尺子從中指的第二節開始,量到兩端的橫紋線,這個距離就是一寸。這樣測量不會有誤差,是最準確的方法。
-
在針灸選穴的時候,患者的姿態必須端正,不能有任何傾斜,否則可能導致穴位定位錯誤,徒然傷害健康組織。不管是坐著、躺著還是站著,都不能蜷縮身體。在哪種姿勢下確定穴位,就在哪種姿勢下進行針灸治療。如果在治療過程中改變姿勢,就可能找錯穴位。此外,進行灸療時,應遵循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灸上半身後灸下半身,先灸較多的穴位後灸較少的穴位,先灸左側後灸右側的原則。
-
艾灸的艾炷大小也有講究,根據古籍記載,艾炷底部的直徑應達到三分,如果不到三分,火氣就不夠強烈,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因此,一般情況下,艾炷應該做得大一些,只有頭部和四肢的穴位可以稍小一些,因為這些部位主要是驅風除濕。對於兒童和體質虛弱的人,艾炷的大小約為麥粒大小。
-
燒艾時,古人忌諱使用松、柏、枳、橘、榆、桑、棗、竹等八種木材,應盡量避免。現在一般使用清麻油點燈,再將火傳到艾莖上,這樣可以讓艾草充分燃燒。此外,麻油還能滋潤灸瘡,直到痊癒,並且不會感到疼痛。使用蠟燭效果更佳。
-
燒艾的最佳時間是在正午時分,此時陽氣最盛。如果在下午未時,陽氣已經開始衰退,不宜進行艾灸。此外,空腹、過飽、心情憂鬱、生氣、驚恐、狂怒、大笑、天陰下雨、風雷閃電等情況下,都不宜進行艾灸。
-
在放置艾炷前,最好先用蒜片擦拭穴位,然後再放上艾炷,否則艾炷可能會在治療過程中掉落。
-
如果在燒艾時感到疼痛難忍,可以事先用手指緊緊按住穴位,再用鐵器壓住,就可以減輕疼痛。
-
如果在燒艾時出現眩暈,可能是神氣虛弱所致。應立即用冷物壓在灸處,暈眩就會緩解。然後休息一段時間,喝些稀粥或薑湯,以壯神氣,再繼續完成治療。
-
燒艾後,必須讓灸瘡發作,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如果灸瘡沒有發作,疾病就不會痊癒。如果灸瘡沒有發作,可以用舊鞋底熱熨灸瘡,三天後就會發作。同時,讓患者食用小雞、鰱魚、豆腐等具有熱毒的食物,利用「以毒攻毒」的原理,促使灸瘡發作。如果患者氣血虛弱,可以通過藥膳調理。
-
如果灸瘡沒有發作,可以用柏樹葉貼在灸瘡上。
-
在艾灸後,必須避免受風著涼,控制飲酒,禁慾,遠離七情六慾。最好選擇一個幽靜的地方進行療養。
-
如果灸瘡疼痛不止,可以使用柏葉、芙蓉葉,在端午節午時採集,晾乾後研磨成細粉。當灸瘡的黑色痂皮脫落時,用水調和少量粉末,像膏藥一樣貼在灸瘡上,即可緩解疼痛。
-
洗灸瘡的方法:用蔥、艾、薄荷等草藥煎水溫洗,可以幫助排出風邪。
-
如果灸瘡已經發作,出現黑色腐爛和疼痛,可以使用桃枝、楊柳枝、胡荽、黃連等草藥煎水溫洗。
-
如果灸瘡出血,可以使用百草霜研磨成粉末,撒在灸瘡上,即可止血。
-
如果灸瘡已經發作,可以使用膏藥覆蓋,每隔一天檢查一次,讓瘡膿排出,加速病情恢復。膏藥必須使用純正的麻油,加入對應病症的藥材,例如祛風除濕、養氣滋血、療損補虛等,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