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十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 (8)

1. 救荒辟穀

辟穀仙方

黑豆五升洗淨後。蒸三遍。曬乾去皮。火麻仁三升。湯浸一宿。濾出曬乾。膠水拌曬。去皮淘淨三遍。碓搗。拌黑豆。

上為末。用糯米粥合成團。如拳大。入甑蒸。從夜至子住火。至寅取出。於瓷器內盛貯。不令風乾。每服一二團。以飽為度。不得食一切食物。第一頓七日不食。第二頓七七日不食。第三頓三百日不食。渴即研火麻子漿飲。更滋潤臟腑。

容貌勝常。若要重吃物。用葵子三合。杵碎煎湯飲。開通胃脘。以待沖和氣也。

救荒代糧丸

黑豆(去皮一升),貫銀(一個),赤茯苓(一錢),白茯苓(去皮五錢),白朮(五錢),砂仁(五錢)

上切碎。用水五升。同豆熬煮。文武火燒。直至水盡。揀去各藥。取豆搗爛。丸如雞頭子大。將瓦瓶密封。每嚼一丸。則任食苗葉。可以終日飽。雖異草殊木。素所不識。亦無毒不飢。與進飯糧亦同。

防儉餅

栗子紅棗胡桃柿餅四果。去核皮。於碓內一處搗爛揉勻。捻作厚餅。曬乾收之。以防荒儉之用。

辟穀散

山藥,蓮肉(去心皮),芡實(去殼),白扁豆(去殼炒),綠豆(去殼炒末各八兩),薏苡仁(去殼十二兩),小茴(炒四兩),白粳米(炒黃二升)

上共磨為末。每服五錢。滾白湯調服。或白湯調。蒸糕食之亦妙。

凡遠行水火不便。或修行人欲省緣休糧。用黃耆赤石脂龍骨各三錢。防風五分。烏頭一錢。共泡。於石臼內。搗一千杵。煉蜜丸如彈子大。要行遠路。飽吃飯一頓服一丸。可行五百里。服二丸。可行一千里。

長生不老辟穀丹

雲南雪白大茯苓。去黑皮令淨。定粉、黃丹、白松脂、白沙蜜、黃蠟各二兩。硃砂五錢。金箔二錢。水銀三錢。先將蜜、蠟、松脂於淨瓷碗內溶為汁。傾藥在內。以木匙攪勻。候溫就大丸如指頭大。用水銀為衣。有死水銀法。先洗手淨。用水銀三錢。點在手心內。以指頭研如泥。

見手心青色。將藥三五丸搓揉。後以金箔約量攤碗內。以藥丸在內搖動。使金箔都在藥上。密器收貯。服時用乳香半錢。水三小盞。煎湯溫送下。不嚼破。服後第三日覺飢。以乾麵和白茯苓末烙成煎餅。食半飽。以後藥在丹田。可不飢渴。久則交過五臟。陰滓俱盡。諸人得服。

並無所忌。使人添氣力。悅容顏。身體康健。百病皆除。救貧拔苦。實濟世之良方。長生之妙法。其間若欲飲食。俱不妨事。但七日之內吃食。藥必隨下。至半月藥在丹田。永不出矣。

養元辟穀丹

安五臟。消百病。和脾胃。補虛損。固元氣。填精補髓。能令瘦者肥。老者健。常服之為佳。

用黃健牛肉。不拘多少。去筋膜。切作棋子大片。用河水洗數遍令血味盡。仍用河水浸一宿。次日再洗一二遍。水清為度。用無灰好酒。入瓦壇內。黃泥封固。桑柴文武火煮一夜。取出焙乾為末。如黃沙色者佳。焦黑無用。每牛末一斤加入後藥二斤為則。

人參(四兩),白朮(去蘆陳土炒),白茯苓(去皮為末水浮去筋曬乾),薏苡仁(炒),懷山藥(水潤切片同蔥鹽炒黃去蔥鹽不用),芡實仁(去殼各半斤),蓮子肉(蔥鹽炒去心並蔥鹽不用),小茴香(炒四兩),乾薑(炒四兩),白扁豆(薑汁炒半斤),砂仁(炒二兩),青鹽(四兩),甘草(四兩),烏梅肉(二兩熬濃汁半瓶),粳米(炒黃取淨粉五斤末),川椒(去目二兩)

上藥為末。與米粉末和勻。外用小紅棗五升。陳年醇酒五斤。煮棗極爛去核。加煉蜜二斤。共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不拘冷熱。湯水任下嚼吃。一日服三五次。可不飢。如渴只飲冷水。

2. 定例

一定分寸。取本人男左女右手中指。相屈如環。即以杆心從中節旁側。量兩頭橫紋角。即截斷為一寸。用之不誤。最為的當。

一點穴法。皆要平正四體。勿使歪斜。灸時恐穴不正。徒壞好肉矣。若坐臥立。並不得拳縮。坐點則坐灸。臥點則臥灸。立點則立灸。反此一動。則不得其真穴矣。然下火灸。則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多後少。先左後右。宜審用之。

一論灸艾炷大小。經云。凡灸要艾根下廣三分。若不及三分。使火氣不得達。病不能愈。則是炷欲大。惟頭與四肢欲小耳。但去風邪而已。小兒及體弱者如麥大。

一點艾火。古忌松柏枳橘榆桑棗竹八木。切宜避之。今用清麻油點燈。傳火於艾莖。點發其艾是也。兼滋潤灸瘡。至愈。仍不疼痛。用蠟燭尤佳。

一著艾時。宜正巳午時。方可用火。若午後未時。氣盛不可下火。並失飢傷飽。憂愁恐怒。怒罵喜笑。天陰下雨。風雷閃電。並皆忌之。

一下艾時。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後安艾。不然則動止之間。其艾必落矣。

一著艾火。痛不可忍。預先以手指緊罩其穴處。更以鐵物壓之。即止。

一著火有眩暈者。神氣虛也。宜仍以冷物壓灸處。其暈自蘇。再停良久。以稀粥或薑湯與飲之。以壯其神。復如前法。以終其事。

一著艾火後。須要瘡發。所患即瘥。不得瘡發。其疾不愈。若見灸瘡不發者。用故鞋底令熱熨之。三日而發。仍以小雞鰱魚豆腐等熱毒者與之食。謂以毒攻。其瘡必發。若氣血虛弱者。調之以藥餌。

一灸後瘡未發。宜柏樹葉貼之。

一灸後切宜避風冷。節飲酒。戒房事。遠七情。可擇幽靜之所。養之為善。

一灸瘡痛不止。用柏葉芙蓉葉。端午午時採。陰乾為細末。每遇灸瘡黑蓋子脫了。水調少許。如膏貼紙上。貼之即愈。

一灸瘡洗法。以蔥艾薄荷等物煎水溫洗。令逐風邪。

一灸瘡已發。黑爛疼痛。用桃枝、楊柳枝胡荽黃連。煎水溫洗。

一灸瘡出血。用百草霜為末。摻之即止。

一灸瘡已發。可用膏藥貼之。一二日一見。使瘡膿出多而疾除也。其膏必用真麻油。入治病之藥。或祛風除濕。養氣滋血。誠療損補虛之藥。隨症入之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