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四 (21)
卷四 (21)
1. 勞瘵
一論治虛勞。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泄瀉等症。宜參苓白朮散。
理氣健脾丸(方見飲食),治男婦虛勞。肚腹脹痛。泄瀉不止。咳嗽吐痰。上喘痞悶。
陽春白雪糕方(見內傷),治虛勞百病。可兼前湯丸進之。大有補益。
一論虛勞發熱。痰咳喘汗。泄瀉腹痛。脾虛虛弱。飲食少思。骨瘦如柴。宜
瑞蓮丸
乾山藥(炒二兩),蓮肉(去心膜皮二兩),白朮(去蘆土炒三兩),芡實(去殼炒二兩),揀參(二兩),白茯苓(去皮一兩),陳皮(一兩),白芍(火煨酒炒一兩),粉草(炙五錢)
上銼細末。用公豬肚一個。洗淨。水煮爛。搗和為丸。如梧桐了大。每服百丸。米湯送下。
一論此膏能治五勞七傷。諸虛勞極。元氣虛損。脾胃虧弱。養血和中。寧嗽化痰。退熱定喘。止瀉除渴。真王道之劑也。
調元百補膏,張尚書傳。
當歸身(酒洗四兩),懷生地黃(二斤),懷熟地黃(四兩),甘枸杞子(一斤),白芍(一斤用米粉炒),人參(四兩),遼五味子(一兩),麥門冬(去心五兩),地骨皮(四兩),白朮(去蘆四兩),白茯苓(去皮十二兩),蓮肉(四兩),懷山藥(五兩),貝母(去心三兩),甘草(三兩),琥珀(一錢三分),薏苡仁(用米粉炒八兩)
上銼細末。和足水十斤。微火煎乾。再加水十斤。如此四次。濾去渣。取汁。文武火熬之。待減去三分。每斤揀淨熟蜜四兩。春五兩。夏六兩。共熬成膏。每服三匙。白湯調下。吐血。加牡丹皮二兩。骨蒸。加青蒿汁、童便各二碗。同熱服之。一人足熱口乾。吐痰頭暈。服四物、黃連、黃柏。飲食即減。痰涎益甚。用十全大補加麥門冬、五味、山藥、山茱而愈。
一男子年十六。夏月作渴。發熱吐痰。唇燥。遍體生疥。兩腿尤多。色暗作癢。日晡愈熾。仲冬腿患瘡。尺脈洪數。余曰。疥。腎疳也。瘡骨疽也。皆腎經虛症。針之膿出。其氣氤氳。余謂火旺之際。必患瘵症。遂用六味地黃、十全大補。不二旬而諸症愈。瘵症俱用前藥而愈。
抵冬娶妻。至春其症復作。父母憂之。俾其外寢。雖其年少謹疾。亦服地黃丸數斤。煎藥三百餘劑而愈也。
一余嘗聞士子讀書。作文辛苦。最宜節欲。蓋勞心而不節欲則火動。火動則腎水日耗。水耗則火熾。火熾則肺金受害。傳變為勞。此固深知讀書之苦。洞得病情之由。而患者不可不知所預防也。
一陰虛火動。發熱煩躁。服諸藥不效者。非童便不能奏效。益氣湯去柴、升。加生地、赤茯苓、白茯苓、天冬、麥冬、赤芍、五味、黃柏、地骨皮、知母、貝母、銀花、柴胡、龜板。
一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而作口舌生瘡者。若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以八味丸、十全大補湯。加麥門冬、五味子。
白話文:
勞瘵
治療虛勞,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腹瀉等症,宜用參苓白朮散。
理氣健脾丸(方劑詳見飲食篇),治療男女虛勞,腹脹疼痛,腹瀉不止,咳嗽痰多,呼吸困難胸悶等症。
陽春白雪糕方(詳見內傷篇),治療各種虛勞。可與前述湯劑丸藥一起服用,療效更好。
治療虛勞發熱、痰咳喘、盜汗、腹瀉腹痛、脾虛弱、食慾不振、消瘦等症,宜用瑞蓮丸:
乾山藥(炒,二兩)、蓮子肉(去心膜皮,二兩)、白朮(去蘆頭土,炒,三兩)、芡實(去殼,炒,二兩)、人參(二兩)、白茯苓(去皮,一兩)、陳皮(一兩)、白芍藥(火煨酒炒,一兩)、粉草(炙,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一個豬肚洗淨,水煮爛,再將藥粉與豬肚一起搗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百丸,米湯送服。
此膏方能治療各種虛勞、七傷等症,適用於元氣虛損、脾胃虛弱者,具有養血、和胃、止咳化痰、退熱平喘、止瀉除渴等功效,是治療虛勞的良方。
調元百補膏(張尚書傳方):
當歸(酒洗,四兩)、生地黃(二斤)、熟地黃(四兩)、枸杞子(一斤)、白芍藥(用米粉炒,一斤)、人參(四兩)、五味子(一兩)、麥門冬(去心,五兩)、地骨皮(四兩)、白朮(去蘆,四兩)、白茯苓(去皮,十二兩)、蓮子肉(四兩)、山藥(五兩)、貝母(去心,三兩)、甘草(三兩)、琥珀(一錢三分)、薏苡仁(用米粉炒,八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加水十斤,小火煎熬至乾,再加水十斤,如此反覆四次,過濾取汁,用文武火熬製,至藥汁減少三分之一。每斤藥汁加入淨熟蜜四兩(春季五兩,夏季六兩),熬製成膏。每次服用三匙,溫開水送服。吐血者,加牡丹皮二兩;骨蒸者,加青蒿汁、童子尿各二碗,一同服用。曾有一人因服用四物湯、黃連、黃柏後,出現口乾舌燥、痰多頭暈等症狀,食慾減退,痰液增多,後加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入麥門冬、五味子、山藥、山茱萸而痊癒。
十六歲男子,夏季口渴,發熱、咳痰、口唇乾燥,全身長疥瘡,尤以雙腿為多,顏色暗沉並奇癢,午后症狀加重,冬天腿部瘡瘍加重,脈象洪數。我診斷為疥瘡、腎疳、骨疽,都是腎虛引起的。針刺後膿液排出,氣味濃厚。我認為火旺的情況下,很可能發展為勞瘵,於是用六味地黃丸和十全大補湯治療,不到二十天,諸症痊癒。勞瘵症狀也用同樣藥物治愈。
冬天結婚,春天症狀復發,父母很憂慮,讓他分床睡。雖然他年輕,但仍然服用地黃丸數斤,煎藥三百多劑才痊癒。
我常聽說讀書寫文章很辛苦的讀書人,最應該節慾。因為勞心而不節慾,會導致陰虛火旺,腎水虧損,火氣更盛,肺金受損,最終導致勞瘵。這是深知讀書之苦,也洞悉病情之由,患者也應了解如何預防。
陰虛火旺,發熱煩躁,服用其他藥物無效者,非童子尿不可。可在益氣湯中去掉柴胡、升麻,加入生地黃、赤茯苓、白茯苓、天冬、麥門冬、赤芍藥、五味子、黃柏、地骨皮、知母、貝母、金銀花、柴胡、龜板。
如果發熱時好時壞,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晚上出現白天消失,或發熱部位不定,並伴有口舌生瘡,若從腳部開始,則是無根之火,可用八味丸、十全大補湯,並加入麥門冬、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