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預防中風

一論中風者。俱有先兆之症。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經曰。肌肉蠕動。名曰微風。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陰陽明經。風多著此經也。當預防之。宜朝服六味地黃丸。或八味丸。暮服竹瀝枳朮丸。與搜風順氣丸。二藥間服。久而久之。諸病可除。何中風之有。是以聖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

一論此方。專化痰清火。順氣除濕。祛眩暈。療麻木。消酒食。開鬱結。養氣血。健脾胃。平常可服。

白話文:

討論中風的人,都有一些先兆症狀。一般人如果感覺到拇指和大拇指旁邊的食指麻木無知覺,或是手腳無力,或是肌肉不停顫動,三年內一定會發生中風。經書上說:「肌肉顫動,叫做微風。」所以手拇指和食指屬於手太陰和陽明經脈,風邪最容易侵犯這些經脈。應該要預防它。早上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或是八味丸。晚上服用竹瀝枳朮丸,和搜風順氣丸。兩種藥物交替服用。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各種病症都能消除,怎麼會發生中風呢?所以聖人治病,都是未病先治,而不是等到生病了才治療。

這個藥方專門化痰清熱,順氣除濕,去除眩暈,治療麻木,消除酒食積滯,舒解鬱結,滋養氣血,健脾胃。平常也可以服用。

竹瀝枳朮丸

白朮(去蘆土炒),蒼朮(米泔浸鹽水炒各二兩),木香(二錢),枳實(麩炒),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半夏(白礬皂角生薑煎水浸一日煮乾),南星(制同上),黃連(姜炒),條芩(酒炒),當歸(酒洗),山楂(去子),白芥子(炒),白芍(酒炒各一兩),人參(五錢)

白話文:

將白朮、蒼朮去蘆土、米泔浸鹽水炒,木香、枳實麩炒,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半夏、南星用白礬皂角生薑水浸泡一日後煮乾,黃連姜炒,條芩酒炒,當歸酒洗,山楂去子,白芥子炒,白芍酒炒,人參,各取適量,與竹瀝一同研磨成丸,即為枳朮丸。

上為細末。以神麯六兩。薑汁一盞。竹瀝一碗。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遠臨臥。淡薑湯送下。

一論三十六種風。七十二般氣。上熱下冷。腰腳疼痛。四肢無力。多睡少食。日漸羸瘦。顏色不完。惡瘡下注。口苦無味。憎寒毛悚。積年癥癖氣塊。丈夫陽氣斷絕。婦人久無嗣息。久患寒瘧。嘔吐瀉痢。腸中積熱。以致脅間痞悶。大便結燥。小便赤澀。腸風痔漏。肢節頑麻。手足癱瘓。步履艱辛。言語謇澀。不問男子婦人小兒皆可服。

搜風順氣丸

錦紋大黃(酒浸九蒸九曬要黑色五兩為主),火麻仁(微炒去殼二兩),郁李仁(泡去皮二兩),枳殼(麩炒二兩),山茱萸(酒蒸去核二兩),車前子(炒二兩五錢),檳榔(二兩),乾山藥(酒蒸二兩),懷牛膝(去蘆酒洗二兩),菟絲子(水洗淨酒煨爛搗成餅焙乾二兩),獨活(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六兩神麴、一盞薑汁、一碗竹瀝煮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飯後或睡前服用,淡薑湯送服。

此藥方用於治療各種風邪所致的病症,包括上熱下冷、腰腳疼痛、四肢無力、嗜睡少食、日漸消瘦、面色萎黃、瘡瘍下注、口苦無味、畏寒毛髮豎立、多年積累的癥瘕氣塊、男子陽氣衰竭、女子久不生育、久患寒瘧、嘔吐腹瀉、腸胃積熱導致脅肋脹悶、大便乾結、小便赤澀、腸風痔漏、肢節麻木、手足癱瘓、行走困難、言語不清等症狀,男女老幼皆可服用。

藥方中包含錦紋大黃、火麻仁、郁李仁、枳殼、山茱萸、車前子、檳榔、乾山藥、懷牛膝、菟絲子、獨活等藥材。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餘丸。茶酒任下。百無所忌。早晚各一服。覺臟腑微動。以羊肚肺羹補之。久患腸風便血。服之除根。癱瘓語澀。服之平復。酒後能進一服。宿酒盡消。中年以後之人。過用厚味。酒肉多有痰火。且不能遠房事。往往致陰虛火動。動則生風。

所謂一水不能勝五火也。故以此疏風降火為主。不論年高氣弱。雄壯婦人。並皆治之。孕婦勿服。

白話文:

將藥材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多粒,可配茶或酒服用,不需忌口,早晚各服一次。若感覺到臟腑微微活動,可食用羊肚肺羹補充。長期患有腸風便血者,服用此藥可根治。癱瘓、言語不清者,服用此藥可恢復正常。酒後服用一劑,可解宿酒。中年以後的人,經常食用油膩厚味的食物,大量飲酒吃肉容易導致痰火上炎,並且容易損傷元氣,造成陰虛火旺,動則生風,所謂“一水不能勝五火”。因此,此藥以疏風降火為主,無論年老体弱、强壮男女,皆可服用,但孕妇禁用。

2. 傷寒

脈陽浮而陰弱。謂之傷風。(邪在六經俱弦。加之陽浮。衛中風也。陰弱。榮氣弱也。風傷陽。故浮虛。)

脈浮緊而無汗。謂之傷寒。(寒傷榮。榮實衛虛。陽脈緊。邪在上焦。主欲汗。)

脈浮。頭項痛。腰脊強。病在太陽。

脈長。身熱鼻乾。目痛。不得臥。病在陽明。

脈弦。胸脅痛。耳聾。往來寒熱。病在少陽。

脈沉細。咽乾。腹滿自利。病在太陰。

脈微緩。口燥舌乾而渴。病在少陰。

脈沉澀。煩滿囊縮。病在厥陰。

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而緊澀。變為溫瘧。(陰陽緊盛。傷寒之脈。前病熱未已。復感於寒也。)

脈陽洪數。陰實大太過。濕熱相合。變為濕毒。(洪數大皆熱。兩熱相合也。)

白話文:

脈搏浮而虛弱,表示受了風寒。若脈搏浮緊而無汗,則患了傷寒。脈搏浮,伴隨頭項疼痛、腰脊僵硬,病症在太陽經。脈搏長,伴隨發燒、鼻乾、眼痛、難以躺臥,病症在陽明經。脈搏弦,伴隨胸脅疼痛、耳聾、反覆發燒,病症在少陽經。脈搏沉細,伴隨咽喉乾燥、腹脹腹瀉,病症在太陰經。脈搏微弱緩慢,伴隨口乾舌燥,病症在少陰經。脈搏沉澀,伴隨煩躁、小便不利,病症在厥陰經。脈搏陰陽俱盛,再次受寒而緊澀,轉變成溫瘧。脈搏陽盛洪數,陰氣實大過度,濕熱相合,轉變成濕毒。

脈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濕氣。變為瘟疫。

病發熱。脈沉細。表得太陽。名曰痓病。

脈陽浮滑。陰濡而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陽脈浮滑。陰脈濡弱。皆風脈也。前脈未除。風木乘熱也。)

病太陽。關節疼痛而煩。脈沉細。名曰濕痹。

病太陽。身熱疼痛。脈微弱弦芤。名曰中暍。

若發汗已。身灼然熱。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鼾。語難。更被下者。小便不利。若被火。微發黃色者。則驚癇。時瘛瘲。若火熏。則死矣。)

脈沉細而疾。身涼四肢冷。煩躁不欲飲水。狂悶。名曰陽厥。傷寒熱盛。脈浮而大者生。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大者死也。)

白話文:

脈絡中的陽氣虛弱,陰氣則緊縮。如果再遇到濕氣,就會轉變成瘟疫。

疾病發作時發熱,脈象沉細,表證屬於太陽病,稱為痓病。

脈絡中的陽氣浮滑,陰氣濡弱,如果再遇到風邪,就會轉變成風溫。(陽脈浮滑、陰脈濡弱,都是風邪的脈象。前期的脈象尚未消除,風木之氣乘著熱邪而來。)

患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細,稱為濕痹。

患太陽病,身體發熱疼痛,脈象微弱、弦緊而虛,稱為中暍。

如果已經發汗,但身體依然灼熱,稱為風溫。(風溫病的脈象,陰陽氣都浮,會自汗,身體沉重,嗜睡打鼾,說話困難,如果再服用瀉下藥物,小便不利。如果被火邪所傷,小便微黃,就會出現驚癇、時時抽搐。如果被火邪熏烤,就會死亡。)

脈象沉細而急促,身體發涼,四肢冰冷,煩躁不安,不想喝水,神志恍惚,稱為陽厥。傷寒熱盛,脈象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已經發汗,脈象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3. 脈歌

傷寒傷風何以判。寒脈緊澀風浮緩。傷寒惡寒風惡風。傷風自汗寒無汗。陽屬膀胱並胃膽。陰居脾腎更連肝。浮長弦沉細微緩。脈症先將表裡看。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白話文:

感冒和寒冷引起的病症如何區分呢? 寒冷引起的疾病的脈搏通常是緊繃而乾燥的,而感冒則是輕浮且緩慢的。 感冒會讓人出汗,而寒冷引起的疾病不會有汗水出現。 陽氣主要影響著膀胱、胃和膽囊;而陰氣則在脾臟、腎臟以及與肝臟有關聯的地方起作用。 脈象和症狀要一起觀察才能確定是在皮膚表面還是內部出了問題。 如果陰性的病症出現在陽性脈搏上,病人可能會好轉;如果陽性的病症出現在陰性脈搏上,病人可能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