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二 (3)
卷二 (3)
1. 預防中風
一論中風者。俱有先兆之症。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經曰。肌肉蠕動。名曰微風。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陰陽明經。風多著此經也。當預防之。宜朝服六味地黃丸。或八味丸。暮服竹瀝枳朮丸。與搜風順氣丸。二藥間服。久而久之。諸病可除。何中風之有。是以聖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
一論此方。專化痰清火。順氣除濕。祛眩暈。療麻木。消酒食。開鬱結。養氣血。健脾胃。平常可服。
竹瀝枳朮丸
白朮(去蘆土炒),蒼朮(米泔浸鹽水炒各二兩),木香(二錢),枳實(麩炒),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半夏(白礬皂角生薑煎水浸一日煮乾),南星(制同上),黃連(姜炒),條芩(酒炒),當歸(酒洗),山楂(去子),白芥子(炒),白芍(酒炒各一兩),人參(五錢)
上為細末。以神麯六兩。薑汁一盞。竹瀝一碗。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遠臨臥。淡薑湯送下。
一論三十六種風。七十二般氣。上熱下冷。腰腳疼痛。四肢無力。多睡少食。日漸羸瘦。顏色不完。惡瘡下注。口苦無味。憎寒毛悚。積年癥癖氣塊。丈夫陽氣斷絕。婦人久無嗣息。久患寒瘧。嘔吐瀉痢。腸中積熱。以致脅間痞悶。大便結燥。小便赤澀。腸風痔漏。肢節頑麻。手足癱瘓。步履艱辛。言語謇澀。不問男子婦人小兒皆可服。
搜風順氣丸
錦紋大黃(酒浸九蒸九曬要黑色五兩為主),火麻仁(微炒去殼二兩),郁李仁(泡去皮二兩),枳殼(麩炒二兩),山茱萸(酒蒸去核二兩),車前子(炒二兩五錢),檳榔(二兩),乾山藥(酒蒸二兩),懷牛膝(去蘆酒洗二兩),菟絲子(水洗淨酒煨爛搗成餅焙乾二兩),獨活(一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餘丸。茶酒任下。百無所忌。早晚各一服。覺臟腑微動。以羊肚肺羹補之。久患腸風便血。服之除根。癱瘓語澀。服之平復。酒後能進一服。宿酒盡消。中年以後之人。過用厚味。酒肉多有痰火。且不能遠房事。往往致陰虛火動。動則生風。
所謂一水不能勝五火也。故以此疏風降火為主。不論年高氣弱。雄壯婦人。並皆治之。孕婦勿服。
白話文:
[預防中風]
在談論中風的情況下,通常會有先兆症狀出現。如果一個人感到大拇指和食指有麻木無知覺的現象,或是手腳有些微乏力,或是肌肉偶爾不自主地跳動,這可能是在預示三年內可能會發生嚴重的中風。古籍中有記載,肌肉的不自主跳動,被稱為輕微的風邪,所以手部的大拇指和食指,是手太陰和手陽明經絡的部位,風邪常會在此處顯現。因此,我們應該提前進行預防。早上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或者八味丸,晚上服用竹瀝枳朮丸,以及搜風順氣丸,這兩種藥物可以交替服用。長期堅持下去,許多疾病都能被消除,當然也就不存在中風的問題了。因此,智者會在疾病尚未形成時就進行治療,而不是等到疾病發生後才來處理。
有一個配方,專門用於化痰清熱,順暢氣機,去除濕氣,緩解眩暈,治療麻木,幫助消化,打開鬱結,養護氣血,強健脾胃,平常也可以服用。
竹瀝枳朮丸
配方成分包括:白朮、蒼朮、木香、枳實、陳皮、白茯苓、半夏、南星、黃連、條芩、當歸、山楂、白芥子、白芍、人參等。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再加入神麯、薑汁和竹瀝,煮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粒,飯後或睡前服用,淡薑湯送下。
另一個配方,可以治療三十六種風邪,七十二種氣滯,上半身熱下半身冷,腰腳疼痛,四肢無力,嗜睡少食,逐漸消瘦,面色不佳,下肢長瘡,口苦無味,畏寒毛悚,多年舊疾,男性陽痿,女性不孕,長期寒瘧,嘔吐腹瀉,腸道積熱,導致脅間痞悶,大便結燥,小便赤澀,腸風痔漏,肢節頑固麻木,手足癱瘓,行走困難,語言蹇澀,無論男女老幼都可服用。
搜風順氣丸
配方成分包括:錦紋大黃、火麻仁、郁李仁、枳殼、山茱萸、車前子、檳榔、乾山藥、懷牛膝、菟絲子、獨活等。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加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十多粒,茶酒任選送服,無需忌口,早晚各一次。若感覺腸胃微動,可用羊肚肺羹補充營養。長期腸風便血的患者,服用後可以根除。癱瘓語澀的患者,服用後可以恢復正常。酒後服用一劑,可以消除宿醉。中年以後的人,過度食用厚味食物,酒肉多有痰火,且不能控制房事,往往導致陰虛火旺。動則生風,所謂一水難以剋制五火。因此,這個配方主要用於疏風降火,無論是年老氣虛還是壯年婦女,都可以使用,但孕婦不要服用。
2. 傷寒
脈陽浮而陰弱,謂之傷風。(邪在六經俱弦,加之陽浮,衛中風也。陰弱,榮氣弱也。風傷陽,故浮虛。)
脈浮緊而無汗,謂之傷寒。(寒傷榮,榮實衛虛。陽脈緊,邪在上焦,主欲汗。)
脈浮,頭項痛,腰脊強,病在太陽。
脈長,身熱鼻乾,目痛,不得臥,病在陽明。
脈弦,胸脅痛,耳聾,往來寒熱,病在少陽。
脈沉細,咽乾,腹滿自利,病在太陰。
脈微緩,口燥舌乾而渴,病在少陰。
脈沉澀,煩滿囊縮,病在厥陰。
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而緊澀,變為溫瘧。(陰陽緊盛,傷寒之脈。前病熱未已,復感於寒也。)
脈陽洪數,陰實大太過,濕熱相合,變為濕毒。(洪數大皆熱,兩熱相合也。)
脈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濕氣,變為瘟疫。
病發熱,脈沉細,表得太陽,名曰痓病。
脈陽浮滑,陰濡而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陽脈浮滑,陰脈濡弱,皆風脈也。前脈未除,風木乘熱也。)
病太陽,關節疼痛而煩,脈沉細,名曰濕痹。
病太陽,身熱疼痛,脈微弱弦芤,名曰中暍。
若發汗已,身灼然熱,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鼾,語難,更被下者,小便不利。若被火,微發黃色者,則驚癇,時瘛瘲。若火熏,則死矣。)
脈沉細而疾,身涼四肢冷,煩躁不欲飲水,狂悶,名曰陽厥。傷寒熱盛,脈浮而大者生,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大者死也。)
白話文:
【傷寒】
如果脈象在表面顯得浮動而在裡部卻顯得虛弱,這表示受到風邪的侵襲。(風邪進入人體的六經都呈現弦狀,加上表面脈象浮動,顯示防禦系統受風影響。脈象在裡部顯得虛弱,表示營養氣血不足。風邪主要影響陽性部位,因此脈象會呈現浮虛。)
如果脈象浮動且緊繃,又沒有出汗,這表示受到寒邪的侵襲。(寒邪影響營養系統,使營養過剩而防禦系統虛弱。陽性脈象緊繃,表示邪氣在上半身,主導想要出汗的反應。)
脈象浮動,頭部、頸部疼痛,腰背僵硬,病症在太陽經。
脈象延長,身體發熱,鼻子乾燥,眼睛疼痛,無法平躺,病症在陽明經。
脈象如弦,胸部和側腹部疼痛,耳朵聽力下降,冷熱交錯,病症在少陽經。
脈象深沉細微,喉嚨乾燥,腹部脹滿,有自發性腹瀉,病症在太陰經。
脈象微弱緩慢,口乾舌燥並且口渴,病症在少陰經。
脈象深沉而凝滯,感到煩悶,睪丸收縮,病症在厥陰經。
脈象陰陽雙方都很旺盛,再度受到寒邪的影響而變得緊繃和凝滯,轉變成溫熱型的瘧疾。(陰陽雙方緊繃且旺盛,是受到寒邪影響的脈象。之前的熱症尚未痊癒,又再度受到寒邪的影響。)
脈象陽性部分洪大且快速,陰性部分實在太大,濕氣和熱氣結合,轉變成濕毒。(洪大、快速和大都是熱的表現,兩種熱氣結合在一起。)
脈象陽性部分柔軟且虛弱,陰性部分如弦且緊繃,再遇到濕氣,轉變成瘟疫。
發燒的病症,脈象深沉細微,在表面診斷為太陽經,稱為痓病。
脈象陽性部分浮動且滑順,陰性部分柔軟且虛弱,再遇到風邪,轉變成風溫。(陽性脈象浮動且滑順,陰性脈象柔軟且虛弱,都是風邪的脈象。先前的脈象尚未消除,風邪趁熱侵入。)
在太陽經的病症,關節疼痛且感到煩躁,脈象深沉細微,稱為濕痹。
在太陽經的病症,身體發熱且疼痛,脈象微弱如弦且芤動,稱為中暍。
如果已經出汗,但身體仍然非常熱,稱為風溫。(風溫的病症,脈象陰陽雙方都浮動,自發性出汗,身體沉重,睡眠時間增多,打呼,講話困難。如果接受下法治療,會導致小便不通暢。如果接觸到火,皮膚會微微泛黃,進而導致驚嚇和癲癇,偶爾會抽搐。如果被火燻烤,就會死亡。)
脈象深沉細微且快速,身體冰冷,四肢冰冷,煩躁不安,不想喝水,精神混亂,稱為陽厥。受到寒邪影響而發高燒,脈象浮動且大者生存機率較高,脈象深沉且小者生存機率較低。(已經出汗,脈象深沉且小者生存機率較高,脈象大者生存機率較低。)
3. 脈歌
傷寒傷風何以判。寒脈緊澀風浮緩。傷寒惡寒風惡風。傷風自汗寒無汗。陽屬膀胱並胃膽。陰居脾腎更連肝。浮長弦沉細微緩。脈症先將表裡看。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白話文:
如何區分傷寒和感冒?傷寒的脈象緊澀,感冒的脈象則是浮而緩。傷寒會讓人感覺到極度寒冷,感冒則會讓人對風敏感。感冒會讓人自行出汗,而傷寒卻不會有汗出。陽性的病症通常出現在膀胱、胃和膽,陰性的病症則多在脾、腎和肝。不同的病症會有不同的脈象,如浮、長、弦、沉、細、微、緩等,我們要先從這些脈象來判斷病症的表徵和內在情況。如果陰性病症的人出現了陽性脈象,那麼病情有轉好的可能;相反的,如果是陽性病症的人出現了陰性脈象,那麼情況可能會變得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