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九(外科諸症) (4)

回本書目錄

卷九(外科諸症) (4)

1. 疔瘡

夫疔瘡者。由四時迭更。陰陽交變。此二氣互相激怒。必成暴氣。然暴氣卒然。大風大霧。大寒大熱。若不能避。而遇襲於皮膚。入於四體。傳注經絡。遂使腠理結滿。陰陽二氣。不得宣通。遂成疔毒。但疔毒之名有十三種。必發於手足間。生黃泡。其中或紫色。有一帶紅線道直入者。

用針於線處刺去毒血水。針時以知痛出血為妙。否則紅線入腹攻心。必致危困。凡治疔毒。先以麵漿水飲之。吐則是。不吐則非也。大抵脈洪而數者。難愈也。

一治疔瘡惡毒神效。飛龍奪命丹。(方見諸瘡)

一治疔腫及無名瘡毒。掐頭去白水。以蔥頭搗敷。神效。

一治無名腫毒疔瘡。手指無故生蛇頭。指腫痛不可忍。有紅筋入心者。

蜈蚣(二錢),雄黃(一錢),歸尾,土赤芍,白芷梢(各二錢)

上銼為末。頭生酒煨服。神效。

一論一切惡毒疔瘡。諸般無名腫毒。及四時傷風傷寒憎寒壯熱無汗。初覺者。

趙府小靈丹

乳香,沒藥,輕粉,血竭,硃砂,川烏尖,草烏尖,細辛,巴豆霜,蟾酥,麝香(減半)

上為細末。糯米糊為丸。如黃米大。雄黃為衣。每服十三丸。小兒五七丸。用蔥白三根劈開。入丸在內。細嚼。好酒送下。以被蓋出汗。避風。婦人有孕不可服。

一論一切疔瘡惡毒腫痛神方。

類聖散

川烏,草烏,蒼朮,細辛,白芷,薄荷,防風,甘草(各五錢)

為上細末。蛋清調塗患處。留頂。

一凡患疔瘡癰疽癤毒。此藥能令內消去毒。化為黑水。從小便出。萬無一失。不可輕視。

知母,貝母,白芨,半夏,天花粉,皂角刺,金銀花,穿山甲(炒),乳香(各一錢)

上銼一劑。用無灰酒一碗。煎至一半。去渣。只作一服。溫服。不得加減。再將渣搗爛。加過秋芙蓉葉一兩。搗爛。用蜜調井花水。和敷瘡口上。如干。再用蜜水潤濕。過一宿。自然消。不必用第二服藥也。忌發物。

一人腳面生疔。形雖如粟。其毒甚大。宜峻利之藥攻之。因其怯弱。以隔蒜灸五十餘壯。癢遂止。再灸片時乃知痛。更用膏藥封貼。再以人參敗毒散漸愈。夫至陰之下。道遠位僻。且怯弱之人。用峻利之劑。則藥力未到。胃氣先傷。虛虛之禍。有所不免。不如灸之為宜。

白話文:

【疔瘡】

疔瘡的發生,源自四季更替,陰陽交替變化。這陰陽二氣相互衝突激盪,必然形成暴烈的邪氣。然而這暴烈的邪氣突然來臨,可能是大風、大霧、大寒或是大熱。如果無法避開,而讓這種邪氣侵襲皮膚,進入四肢,沿着經絡傳播,就會導致肌膚紋理堵塞,陰陽二氣無法正常流通,最終形成疔毒。疔毒的名稱有十三種,通常出現在手足之間,初期呈現爲黃色的皰疹,其中有的會變成紫色,有時會有一條紅線直接深入體內。

治療時,應該在紅線處用針刺破,排出毒血和水分。針刺時,以患者感到疼痛並能出血爲佳,否則,一旦紅線深入腹內攻心,病情將變得非常危險。治療疔毒時,先讓患者喝一些麪漿水,如果能引起嘔吐,說明療法有效;如果不吐,則可能無效。一般而言,如果患者的脈象洪大且數,疔瘡就很難治癒。

一種治療疔瘡惡毒的有效藥物,叫做飛龍奪命丹。(配方可見於其他瘡疾的治療方法)

對於無名腫毒以及疔瘡,可以將蔥頭搗碎後敷在患處,十分有效。

另一種治療無名腫毒、手指莫名長出像蛇頭一樣的疔瘡,腫脹疼痛難以忍受,有紅線深入心臟的情況,可以使用如下藥方:

蜈蚣(二錢)、雄黃(一錢)、歸尾、土赤芍、白芷梢(各二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如果腫毒長在頭部,可以用酒煨服,效果顯著。

對於各種惡毒疔瘡,以及各種無名腫毒,以及因四季風寒引起的寒戰高熱無汗等初期症狀,可以使用趙府小靈丹。

乳香、沒藥、輕粉、血竭、硃砂、川烏尖、草烏尖、細辛、巴豆霜、蟾酥、麝香(用量減半)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糯米糊製成黃米大小的丸子,表面裹一層雄黃粉。成人每次服用十三粒,兒童服用五到七粒。將三根蔥白劈開,放入丸子內,細細咀嚼後,用好酒送服。服藥後蓋上被子發汗,避免吹風。孕婦不可服用。

對於各種疔瘡惡毒腫痛,有類聖散這一神奇的方劑。

川烏、草烏、蒼朮、細辛、白芷、薄荷、防風、甘草(各五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雞蛋清調和塗抹在患處,注意留出頂部。

對於各種疔瘡、癰疽、癤毒,此藥能讓毒從內部消解,轉化爲黑色的液體,從小便排出,萬無一失,切勿輕視。

知母、貝母、白芨、半夏、天花粉、皁角刺、金銀花、穿山甲(炒)、乳香(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配成一劑,用無灰酒一碗煎煮至半碗,去渣,一次性服用。服用時溫度適宜,不可隨意增減劑量。再次將藥渣搗爛,加入過秋芙蓉葉一兩,搗爛後,用蜂蜜調和井花水,塗抹在瘡口上。如果藥膏乾燥,再用蜂蜜水潤溼。過一夜後,瘡毒自然消退,無需再服用第二劑藥。忌食發物。

有人腳面上生了疔瘡,雖然形狀如粟粒,但毒性極大。應使用猛烈的藥物進行攻擊。但考慮到病人身體虛弱,於是採用了隔蒜灸法,灸了五十多壯後,癢感停止。再灸片刻後,病人開始感到疼痛。然後使用膏藥封閉貼敷,再用人參敗毒散,病情逐漸好轉。在人體最陰暗的部位,由於位置偏遠,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使用猛烈的藥物,藥力可能還未到達病竈,胃氣就已經受損。在這種情況下,虛弱的後果難以避免,不如採用灸法更爲適宜。

2. 便毒

便毒一名騎馬癰。此奇經衝任為病。而癰見於厥陰經之分野。共經多血。又名血疝。或先有疳瘡而發。或卒然起核疼痛而發。皆熱鬱血聚而成也。初發宜疏利之。即散。或膿後如常用托裡內補之藥。

一論便毒。是厥陰經濕熱。因勞倦而發。用射干三寸。以生薑煎。食前服。得利二三行。立效。射干開紫花者是。

一論便毒極效方。

追毒散

當歸尾,赤芍,白芷,金銀花,天花粉(各一錢),白殭蠶(炒六枚),木鱉子(十個),穿山甲(二片),大黃(三錢),芒硝(二錢),一方。加五靈脂更妙。

上銼一劑。好酒煎。露一宿。五更熱服。厚蓋發汗。利一二行即愈。其硝黃待群藥煎將熟方入。再二沸用之。一方。加射干。去芒硝。

一論魚口便毒方。

神異散

金銀花,天花粉,木鱉子(各二錢),甘草(三分),連翹,黃芩(各八分),山梔子(七分)穿山甲(炙二片),皂角刺(三錢),木香(五分),大黃(三錢)

上銼一劑。酒水煎。空心服。

一治便毒腫痛神方。徐完愚傳。

大黃,全蠍,蟬蛻,殭蠶,穿山甲(土炒成珠),白芷梢,貝母,當歸尾(各二錢)

上合一帖。水煎後。加入大黃。再煎二沸。去渣。入好生酒同服。如未散。加蜈蚣一條同煎服。

一治魚口瘡方。用豬膽一枚。投熱酒一碗。溫服。即內消。

一治魚口便毒方。

上為末。黃酒調下。

一治魚口便毒方。陳雲岳傳。

殭蠶(炒三十六個),穿山甲(土炒二錢),蜈蚣(二條),大黃(三錢),甘草節(一錢),杏仁(去皮尖一錢),五靈脂(二錢),全蠍(一個),皂角子(炒一錢),金銀花(一錢)

上銼一劑。酒水各半煎服。

白話文: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種稱為「便毒」的疾病,又名「騎馬癰」,這種病是由奇經衝任導致的,通常出現在厥陰經的區域。由於該區域血液豐富,因此又被稱為「血疝」。這種病可能由先前的潰瘍傷口引發,也可能突然在某一部位出現硬塊並伴隨劇烈疼痛,都是由熱毒聚集血液所致。

在疾病初期,應採取疏導和利尿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病情得到控制,可以使用託裡內補的藥物。有一種療法是針對由厥陰經濕熱導致的便毒,這種情況通常由勞累或疲倦引起。具體療法是使用三寸長的射干,與生薑一同煎煮,在飯前服用,直到排便二到三次,就能見效。

文章還列舉了多種治療便毒的方劑,例如「追毒散」、「神異散」等,成分包括當歸尾、赤芍、白芷、金銀花、天花粉、白殭蠶、木鱉子、穿山甲、大黃、芒硝等,這些藥物需與酒一起煎煮,趁熱服用,覆蓋身體發汗,並可能需要排便一兩次才能痊癒。其中,芒硝和大黃需在其他藥材煮至快熟時加入,再煮沸兩次即可使用。

還有一種治療魚口便毒的方劑,成分包括金銀花、天花粉、木鱉子、甘草、連翹、黃芩、山梔子、穿山甲、皁角刺、木香、大黃等,這些藥材需用水酒煎煮,空腹服用。另一種治療魚口便毒的方劑,則包括大黃、全蠍、蟬蛻、殭蠶、穿山甲、白芷梢、貝母、當歸尾等,這些藥材需先煎煮,然後加入大黃再煮沸兩次,去渣後加入生酒一同服用。

此外,還有一種治療魚口瘡的方劑,只需使用一枚豬膽,投入一碗熱酒中溫服,即可達到內消的效果。最後,文章提到了陳雲嶽傳授的一種治療魚口便毒的方劑,成分包括炒殭蠶、土炒穿山甲、蜈蚣、大黃、甘草節、杏仁、五靈脂、全蠍、炒皁角子、金銀花等,這些藥材需用水酒各半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