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九(外科諸症) (3)

回本書目錄

卷九(外科諸症) (3)

1. 囊癰

丹溪曰。囊癰者。濕熱下注也。有作膿者。此濁氣順下。將流入滲道。因陰道或虧。水道不利而然。膿儘自安。不藥可也。惟在善於調攝耳。又有因腹腫。漸流入囊。腫甚而囊自裂開。睪丸懸掛。水出以烰炭末敷之。外以紫蘇葉包裹。仰臥養之。一論癰疽入囊者。曾治數人。悉由濕熱入肝經處治。而用補陰藥佐之。雖膿潰皮脫。睪丸懸者。皆不死。

一方用野紫蘇葉。面青背紅是也。焙乾為末。敷之。如燥者。以香油調敷。囊無皮者。外以青荷葉包之。其皮自生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囊癰這種病症,主要是因為濕熱之氣向下流竄所導致。有時會形成膿液,這是身體內的濁氣順著往下排,本應流入排泄系統,但由於生殖系統可能有些虛弱,或是泌尿系統運行不暢所致。一旦膿液排盡,自然就會恢復,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主要在於平日的保養和調整生活習慣。

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腹部腫脹,漸漸地影響到囊部,腫脹嚴重時,囊部可能自行破裂,睪丸可能會垂掛出來,此時,可以使用燒燼的木炭粉敷在傷口上,再用紫蘇葉包裹住,然後保持仰臥姿勢休息,讓身體自行修復。

對於囊部長了癰疽的情況,我曾經治療過幾個人,他們都是因為濕熱進入肝臟經絡,我採用治療濕熱的方法,同時輔以滋補陰虛的藥物。即使皮膚潰爛、睪丸垂掛,這些患者都沒有死亡。

有一個方子是使用野生的紫蘇葉,要選取葉面青綠,背面紅色的那種。將它們烘焙乾燥後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如果太乾燥,可以用香油調和再敷。如果囊部皮膚已經完全消失,可以在外面包上青荷葉,這樣新的皮膚會自己生長出來。

2. 懸癰

一論懸癰。此瘡生穀道外腎之間。初發甚癢。狀如松子。四十日赤腫如松。治遲則破。而大小便皆從此出。不可治矣。

國老湯

用橫紋大甘草一兩。截長三寸許。取出山澗中流水一碗。不用井水河水。以甘草蘸水。文武火慢炙。不可性急。須用三時久。俟水盡為度。劈視草中潤透。卻以無灰酒二碗。煮至一碗。溫服。一日一服。半月消盡為度。

將軍散

大黃(煨),貝母,白芷,甘草節

上為末。酒調。空心服。虛弱。加當歸一半。

一論肝經濕熱。玉莖患瘡。或便毒懸癰腫痛。或潰爛作痛。小便澀滯。或睪囊掛。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酒拌炒黃),澤瀉(各一錢),車前子(炒),木通,生地黃(酒炒),當歸尾(酒炒)山梔(炒),黃芩(炒),甘草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3. 瘰癧

瘰癧屬血氣痰熱。必起於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陽明。大抵食味之厚。鬱氣之積。曰風曰熱。皆此二端。扼引變換。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此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其月經如期。不作寒熱者。易治。積久轉為潮熱。危矣。自非斷欲食淡。神仙不治也。

一論瘰癧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有耳前後連及頸項。下連缺盆。皆為瘰癧。或在胸前。及胸之側。下連兩脅。皆為馬刀。手足少陽主之。獨形而小者為結核。續數連接者為瘰癧。形長如蛤者為馬刀也。

一論繞項起核。名曰蟠蛇癧。延及胸前及連腋下者。名曰瓜藤癧。左耳根腫核者。名曰串袋癧。右耳根腫核者。名曰蜂窩癧。

一論瘰癧馬刀。生耳前後。或項下胸腋間。累累如珠者。未破已破皆治。

消毒化堅湯

當歸(一錢),黃耆(一錢),白芍(一錢),玄參(六分),天花粉(六分),連翹(一錢五分)柴胡(一錢),黃芩(五分),牛蒡(七分),龍膽草(四分),升麻(七分),桔梗(一錢),陳皮(八分),羌活(七分),薄荷(四分),海昆布(七分),甘草(四分)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

一方。加甘草節、知母、貝母海藻。更佳。

升陽調經丸

升麻(八錢),葛根(五錢),芍藥(二錢煨),連翹(五錢),黃連(五錢),黃芩(酒炒五錢)生黃芩(四錢),黃柏(酒炒五錢),桔梗(五錢),歸尾(二錢),三稜(酒炒三錢),莪朮(酒炒),膽草(酒洗),甘草(炙各五錢),夏枯草(五錢)

上藥秤一半。另研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二十丸。白湯下。一半作飲片。每服五錢。水煎服。半月即痊。

一論久患瘰癧流注。以致血氣兩虛。懷抱抑鬱。飲食少思。或四肢患腫。肉色不變。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愈。久不愈者。

益氣養榮湯

黃耆(炙),人參,白朮(去蘆炒各一錢五分),當歸(酒洗),川芎,白芍(炒),懷生地黃(炒),陳皮,香附,貝母(各一錢),柴胡,地骨皮,桔梗,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服。如有痰。加橘紅。如脅下刺痛。加青皮。或木香。如午後有熱。或頭微眩。加黃柏炒。如膿水清。倍人參、黃耆、當歸。如女人有鬱氣。胸膈不利。倍香附、貝母。如月經不調。加牡丹皮、當歸。

一論瘰癧兼諸瘤皆治。

抑氣內消散

當歸,川芎,白芍(炒),白朮(去蘆炒),青皮,白芷,半夏(姜炒),陳皮,桔梗,羌活獨活厚朴(姜炒),防風,黃芩,烏藥,香附,檳榔(各一兩),蘇子(一兩五錢),沉香(三錢),木香,人參,粉草(各五錢)

上銼。水煎。溫服。十餘服即消。若再發。照分兩製為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

一論瘰癧未破。在左為瘰癧。宜

內消調經散,山東李西嶺傳。

升麻,葛根,龍膽草,黃連,桔梗,連翹,黃芩,黃柏,莪朮,三稜,甘草(各五分),當歸尾,白芍(各三分)

上銼。水煎服。稍虛。加夏枯草。有痰。加天花粉、知母各五分。少陽。加柴胡四分。

一論在右為馬刀瘡。未破。宜

柴胡通經湯,柴胡,連翹,歸尾,甘草,黃芩,鼠黏子,三稜,桔梗(各二分),黃連,紅花

上銼一劑。水煎。熱服。

一論瘰癧已破者。

補中勝毒湯

黃耆(一錢),人參,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白芍,陳皮(各三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連翹(一錢),防風,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煎。熱服。

一治瘰癧並頸項結核。或腫或痛。宜夏枯草水煎。食後頓服。

一方。用夏枯草一把。水煎三次。去渣。熬成膏。貼患處立消。

一治瘰癧元氣無虧。用此以去之。若癧既去而不收斂服前益氣養榮湯若元氣怯弱宜先補後服癧毒以後仍服前湯。度無他疾。此方治瘰癧未成者消。已潰者斂。元氣壯者可服。

必效散

南硼砂(二錢五分),輕粉(一錢),麝香(五分),巴豆(五個去皮心用),白檳榔(一個),斑蝥(四十枚去頭足用糯米炒熟去米)

上研極細末。取雞子二個。去黃。用清調藥。仍入殼內。以濕紙數重餬口。入飯甄蒸熟。取出曝乾為末。每服五分。生薑酒炒。五更初調服。如覺小腹痛。用益元散一服。其毒俱從大便出。

一治遠年鼠癧瘡神方。

千捶綠雲膏

松香(半斤熔七次濾去渣),乳香(一錢五分),沒藥(二錢五分),血竭(一錢),銅綠(二錢半),杏仁(去皮二錢),孩兒茶(三分),蓖麻子(去殼二兩),麻油(二兩),乳汁(二盞)

上為細末。合作一處。同乳汁麻油攪勻。捶搗千下成膏。用絹上藥貼患處。

一婦人患瘰癧久而不愈。或以為木旺之症。不宜於春。預用散腫潰堅湯腫硬益甚。余以為肝經虧損。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至春而愈。此症若肝經風火自病。元氣無虧。可用散堅瀉青之劑。若肝自虧損。或水不生木。用六味丸。若金來剋木。須補脾土。生腎水。若行攻伐。則脾胃傷。而反致木剋土矣。

一婦人項核腫痛。察其血氣虛實。先以必效散一服去之。更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補之而消。蓋此症初起。而血氣虛弱者。先用益氣養榮湯。待其氣血稍充。乃用必效散以去其毒。仍用補藥。無不奏效。若已成膿者。即針而補托之。氣血復而核不消者。服散堅之劑。倘不應而氣血如故。

仍以必效散、養榮湯。又不應。灸肘尖肩髃二穴。用千捶綠雲膏自愈。若氣血壯實。不用追蝕。亦能自腐。用藥以腐之者。便易於收斂耳。若血虛而用追蝕。不惟無益。適以取敗。凡不慎飲食七情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