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1. 卷九(外科諸症)
2. 癰疽
夫癰疽瘡癤者,皆由氣血不利,喜怒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調,使五臟六腑之氣,怫鬱於內,以致陰陽乖錯,氣血凝滯而發也。亦有久服丹石燥熱之藥,熱毒結深,而發為癰疽也。夫此疾多生於膏粱富貴之人,以其平昔所食肥膩炙爆,安坐不勞,嗜欲無節,以致虛邪熱毒內攻,煎熬氣血而成也。
癰者,壅也,大而高起,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其脈數浮。疽者,沮也,平而內發,屬乎陰,五臟之氣所成也,其脈沉數。瘡者,其總名也。癤者,有頭小瘡也。經云:「諸痛癢瘡,皆屬心火。」蓋心主血而行氣,若氣血凝滯,夾心火之熱,而生癰疽之類也。然所感有淺深,故所發有輕重大小之不同也。
六腑積熱,騰出於外,肌肉之間,其發暴甚,皮腫光軟,侵表廣大者,癰也。五臟風毒積熱,攻注於肌肉,其發猛惡,初生一頭,如痞癕,白色焦枯,觸之而痛應心者,疽也。熱發於皮膚之間,是以浮腫,根小不過二三寸者,癤也。夫癰生於六腑,若燎原之火,外潰肌肉。疽生於五臟,沉澀難療,若陶室之燧,內潰骨髓。癰則易療,惟難將息而遲瘥。疽則難療而易痊復。
夫諸瘡之中,惟背疽疔瘡,最為急症。其次莫如腦疽、腸癰、喉癰之類,亦其急者也。至若瘰癧、懸癰、痔漏諸瘡之類,其症可緩而治也。又有疥癬、膁瘡、風疳之類,雖云俱屬瘡類,而其輕重緩急,自有不同。
夫癰疽之疾,須要察其虛實冷熱輕重,對症用藥,無失先後次序。凡人年四十以上,頭頂鬢頤、背膂腰脅,或筋骨之上,所視不見之處,稍有瘡癤,便不可輕易待之。若視之怠慢,以為常疾,每見從微至顯,喪命者多矣。便宜速治,庶幾得救。譬之救火,初起則易救,至於燎原之勢,不可撲滅矣。其理亦猶是也。
凡瘡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斷不可用。若已破潰,臟腑既虧,飲食不下,一毫冷藥,亦不可用。此先後次序之要訣也。夫瘡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若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語音清朗,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
如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大泄,焮痛尤甚,臭惡難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三惡也。未潰先黑入陷,面青唇黯便汙者,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更有氣噫痞塞,咳逆身冷,自汗無時,目眩耳聾,恍惚驚悸,言語顛倒,皆是惡症。五善見三則善,七惡見四必危。五善並至,則吉而安。七惡全見,必危而死矣。
白話文:
【膿腫與瘍】
膿腫和瘍等病變,通常源於氣血運行不暢,情緒波動過劇,飲食失節,未能適應季節冷暖,導致身體各器官功能受阻,陰陽失調,氣血凝滯,從而引發疾病。此外,長期服用燥熱的丹藥,熱毒在體內積聚,也可能導致膿腫和瘍的發生。這種疾病多見於富貴之人,他們日常食用大量肥膩食物,缺乏運動,慾望無度,使得虛邪熱毒在體內攻伐,煎熬氣血,最終形成病變。
膿腫,即壅塞,體現為大而突起的症狀,屬於陽性,是六腑氣血瘀滯所致,脈象顯示為數浮。瘍,即沮喪,表現為平鋪內發,屬於陰性,由五臟氣血凝滯造成,脈象顯示為沉數。"瘡"是所有皮膚病變的統稱,"癤"是小而有頭的膿腫。經典醫書指出:"所有疼痛、癢、瘡,都歸因於心火過旺。"心主宰血液運行和氣血循環,如果氣血凝滯,加上心火旺盛,就會產生膿腫和瘍類疾病。然而,疾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感染的深淺,因此症狀的輕重和範圍會有所不同。
六腑積累的熱毒溢出到肌肉間,病發迅速,皮膚腫脹且軟,範圍廣大的,是膿腫。五臟的風毒和熱毒攻入肌肉,病發猛烈,初期只有一個病竈,像硬塊一樣,表面呈白色且乾枯,觸碰會感到疼痛的,是瘍。熱毒在皮膚層發作,形成浮腫,根部不超過二三寸的,是癤。膿腫由六腑產生,如同野火燎原,從外潰破肌肉。瘍由五臟產生,病程長且治療困難,如同陶室中的火種,從內摧毀骨髓。膿腫相對容易治療,但需要細心護理以延長康復時間。瘍則治療困難,但一旦痊癒,恢復速度較快。
各種瘡病中,背瘍和疔瘡是最緊急的。其次,腦瘍、腸膿、喉瘍等也需立即處理。至於瘰癧、懸瘍、痔漏等,病情可以緩慢發展,治療也可以相對緩慢。另外,如疥癬、膁瘡、風疳等,雖然都屬於瘡類,但病情的輕重緩急各有不同。
對於膿腫和瘍的疾病,必須判斷虛實、冷熱、輕重,對症下藥,遵循正確的治療順序。人年過四十,頭頂、鬢角、頜下、背部、腰部、脅肋,或筋骨上方,這些看不見的地方,如果出現任何小瘡,都不應掉以輕心。如果對此病掉以輕心,認為只是普通疾病,往往會從輕微演變成嚴重,導致生命危險。應盡快治療,纔有機會獲救。這就像滅火,剛開始容易控制,一旦蔓延成燎原之火,就無法撲滅了。道理也是如此。
凡瘡未破,熱毒攻入臟腑,絕對不能使用任何熱性藥物。如果瘡已潰破,臟腑功能已經損傷,飲食難以下嚥,也不能使用任何寒性藥物。這是治療的先後次序原則。瘡有五種好轉的徵兆和七種惡化的徵兆,不可不辨別。如果休息時安靜,飲食有味,是第一個好轉的徵兆。排便正常,是第二個好轉的徵兆。膿液流出後腫脹減退,顏色鮮豔無異味,是第三個好轉的徵兆。精神狀態良好,聲音清晰,是第四個好轉的徵兆。體溫正常,是第五個好轉的徵兆。
如果病人焦躁不安,經常咳嗽,腹部劇烈疼痛,口渴非常,嚴重拉肚子,小便如淋,是第一個惡化的徵兆。膿血大量流出,疼痛更甚,異味濃烈,是第二個惡化的徵兆。呼吸急促,短氣,精神恍惚,嗜睡,是第三個惡化的徵兆。未潰瘡前先變黑,臉色蒼白,嘴脣暗淡,大便污穢,是第四個惡化的徵兆。肩膀和頸部活動不便,四肢沉重,是第五個惡化的徵兆。無法進食,吃藥就嘔吐,食不知味,是第六個惡化的徵兆。聲音嘶啞,面色蒼白,嘴脣和鼻子呈青黑色,面部和四肢浮腫,是第七個惡化的徵兆。還有氣喘,胸悶,咳嗽,全身冰冷,無時無刻不在出汗,眼睛昏花,耳朵聽力下降,精神恍惚,驚悸,語言顛倒,都是惡化的徵兆。如果五個好轉的徵兆中有三個出現,病情就向好發展;如果七個惡化的徵兆中有四個出現,病情就很危險。如果五個好轉的徵兆全部出現,病情就向好發展,並且安全;如果七個惡化的徵兆全部出現,病情就很危險,甚至死亡。
3. 審症虛實訣
一凡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處陷即復者有膿。不復者可消。若按之都牽強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針破也。用諸拔毒之藥敷散。
四圍堅中軟者。此為有膿審也。一邊軟亦可有膿。都堅者此為惡核。或有氣也。都軟者此為有血。血瘤也。當審堅軟虛實為要。若堅疽積久後。若更變熱。偏有軟處。當軟處切不可針破也。軟疽者溫暖裹衣置之。若針灸刺破。不可療也。
白話文:
[審查病症虛實的方法]
一般來說,如果大力按壓才會感到疼痛,表示病情較嚴重;輕輕一按就覺得痛,則是病情較輕。若按下去的地方無法回彈,代表該處無膿;反之,若按下後迅速恢復原狀,可能有膿存在。無法回彈的情況,可用藥物來消解。如果按壓時感到整片區域都有緊繃感,那可能是沒有膿;如果只有一部分感覺軟軟的,那通常是有膿的徵兆。再者,如果用手按壓病患部位上下方,若無發熱現象,通常無膿;若局部熱度很高,則可能有膿。一旦確定有膿,應立即進行引流。如果只是氣腫無膿,且有出血現象,必須特別小心,不能用針刺破,應該使用拔毒藥物敷在患部。
若四周堅硬而中心軟,這是膿瘍的明確跡象。即便只有一邊軟,也可能有膿。全部都是堅硬的,這可能是惡性腫塊,或是氣腫。整個都是軟的,則可能有血液凝結,形成血瘤。判斷堅硬、軟弱和虛實的狀態非常重要。對於長期存在的堅硬腫塊,如果突然轉熱,並出現軟弱的部分,千萬不能在軟弱處用針刺破。對於溫暖的軟性腫塊,應保持其溫暖並避免外力撞擊,若用針灸或刺破,將無法治癒。
4. 雜忌須知
一凡病時。忌怒忌疑慮。忌身體不潔人來看。忌魚羊鵝肉。燒酒面食。生冷瓜果。醃藏等物。瘡口斂。百日後。不作渴症。方可入房。
白話文:
[各種禁忌應知],內容如下:
一旦生病的時候,應該避免生氣和過度擔心。也要避免不注重個人衛生的人來探視。在飲食上,應避免食用魚、羊肉、鵝肉,以及烈酒、麵食。同時,生冷的食物,如瓜果,或醃製類食品也應避開。若為傷口癒合的情況,需待一百天後,且不再感到口渴,這時候才能恢復正常的房事活動。
5. 用藥治法
一凡癰疽等項大瘡毒。初起一二三日內。即服飛騰神駿膏。此藥治瘡初起至將潰之際。俱可服。服後汗出。惡毒盡皆發散。腫立消。其效如神。如瘡已潰爛。勿服。如無神駿膏。初起即服槐花酒。或千金消毒散二三劑。患處即用灸法灸之。瘡初出至七日內。或灸。七日外不可灸。
瘡未及灸。初起即以蔥蜜膏。或以金蟾膏貼之。即消。至四五日腫痛未消。用芙蓉膏敷之。立效。敷至六七日作膿。將潰未潰之時。不得妄破。用替針丸。頻點瘡頭。自然皮破出膿。瘡自初起至此。膿將出未出之際。即服真人活命飲一二劑。瀉下膿血。其瘡潰爛。用豬蹄湯洗淨。
以三神膏搽之。內服千金內托散。以托瘡毒出外。間服蠟礬丸。以護膈膜。二藥相兼服之勿間。不計其數。再看潰爛。流膿不止。此氣血衰憊。脾胃虧損。肌肉不生。瘡不斂口。用豬蹄湯洗淨。將生肌散搽上。外貼神異膏。內服十全大補湯。兼進八仙糕。久服自愈。好後再服加減八味丸。
可以絕根。庶幾再生。若平日無瘡時。皆預服之。尤為防患於未然也。以上治法。俱要依次第而行。未有不奏效者。皆予百發百中之良法也。
一論飛龍奪命丹。乃外科惡毒第一方也。(方見後諸瘡)
一論癰疽、發背。瘰癧、鼠癧、氣癧等症。此專門之方。其效捷如奔馬。
飛騰神駿膏
麻黃(二斤去節取一斤淨),杏仁(四兩熱水泡去皮尖用砂缽搗爛又入水同搗澄去濁渣用清汁),防風(去蘆四兩),地骨皮(去骨淨四兩),甘草(四兩),木鱉子(去殼十四個),頭髮(一把溫水洗淨),燈草(大一把),黑鉛(一塊)
上熬膏。法不用柴燒。用白炭五十斤。大鐵鍋一口。將前藥入鍋內。注清水二三桶。煮至五六分。看藥水濃時。藥渣濾起。藥水另放缸注。又將前渣入鍋內。再入水一二桶。又熬至五六分。藥汁又注前汁內。如前法三次去渣。將前二次汁並作一鍋。煎至干。去黑鉛頭髮燈草三味不用。
其味香甜。瓷罐收貯。五年不壞。遇病每服三錢。好熱酒調膏。臨臥服。厚被蓋。出大汗為度。徐徐去被。不可被風吹。次早用豬蹄煨。以汗後恐致虛人。以此補之。以復元氣。好酒調服。隨人酒量。以醉為度。汗出立愈。此治瘡毒欲起。至潰破時。前後皆可服。神效。
一論凡人初覺患癰疽發背。已結未結。赤熱腫痛。即用灸法。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後。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疽頭處。取大蒜去皮。橫切三文錢厚。安在頭上。用大艾炷於蒜上灸之。三次換一蒜片復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方發一二日者。十灸十愈。
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過七日則不可灸矣。若有十數頭一處生者。用大蒜搗成膏。作餅子鋪瘡頭上。聚艾燒之亦可。若背上初發赤腫。內有一粒黃如粟米者。即用獨蒜切片。如前法灸之。次日去痂。膿自潰矣。
一論凡癰疽發背。一切無名腫毒初起。
蔥蜜膏
生蔥、豬膽汁一個。傾石缽內。共搗成餅。貼患處。日換三四次。即消。
金蟾膏,治症同前。
生白礬末五錢。加麝香一分。取活蝦蟆一個。去肚腸。同搗爛如泥。四圍留頂出氣。不過一夜。即愈。
一論發背及一切腫毒。不問已成未成。但焮痛者。
槐花酒
槐花四五兩。炒黃。乘熱入酒二杯。煎十餘沸。去渣。熱服。其毒即消。神效。
一論癰疽發背。及一切無名腫毒疼痛。醫所不識。初起壯盛人。宜用黑白牽牛各一兩。捶碎。好酒一碗。煎八分。露一宿。次日溫服。大便下膿血。即愈。
一論初起一切惡瘡腫痛。丹瘤瘰癧。疔腫魚口。五發癰疽。初覺一二日。便如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安。皮膚壯熱。大便閉結。小便赤澀等症。並治。妊娠勿服。
千金消毒散
連翹(二錢),黃芩(一錢),當歸尾(一錢),金銀花(一錢五分),皂角刺(一錢),赤芍(一錢),天花粉(一錢),牡蠣(一錢),防風,大黃,芒硝,麻黃(各一錢)
上銼一劑。酒水各半煎服。
一論腸癰便毒疔癰疽。初起即消。已腫即潰。血從大便中出。瘡潰後勿服。
加減真人活命飲,又名千金內消散。
當歸尾(酒洗一錢五分),赤芍(一錢),白芷(一錢),木鱉子(去殼一錢),穿山甲(三大片蛤粉炒),金銀花(三兩),乳香,殭蠶,天花粉,皂角刺,大黃(各一錢),栝蔞仁(去殼二錢)沒藥(五分),甘草節(五分)
上銼一劑。水酒煎服。
一論癰疽發背。腫痛如錐刺。不可忍者。頓時即止。
芙蓉膏
芙蓉葉,黃荊子(各等分為末)
上二味。入石臼內搗極爛。用雞子清調敷患處。留頂。如煙起。此方用在未潰之先。或將潰之際。
一治癰疽發背已潰爛者。
三神膏
蓖麻子仁(一合),陳醋(一大碗),鹽(一撮)
上三味置鍋中。用槐條攪成膏。先將豬蹄湯洗淨。或米泔水洗淨。用雞翎續續掃上。其皮即皺。其肉即生。
一論諸瘡惡毒。發背癰疽。痛不可忍者。此藥能衛護內膜。驅解諸毒。自然內消。
加味蠟礬丸
黃蠟(一兩),枯白礬(一兩),乳香(一錢),沒藥(一錢),雄黃(二錢)
上為細末。用蠟熔化為丸。硃砂為衣。如梧子大。服五十丸。視瘡上下。蜜水送下。
一論癰疽瘡癤。皆由氣血凝滯。風毒壅結。此藥發散外邪。流行氣血。排膿止痛。生肌長肉之劑。當用於五六日間。已潰未潰而作痛者。宜服之。
加味千金內托散
黃耆(鹽水炒),人參,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白芷,防風,川樸(姜炒),桔梗,官桂,栝蔞仁(去殼),金銀花,甘草節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入好酒半盞。去渣。溫服。日進二三服之後。瘡口有黑血出者。及有汗出。此藥之功也。不問症候猛惡。未成者自散。已成者即潰矣。痛甚。加乳香、沒藥。倍當歸、芍藥。
一論癰疽潰後。須當大補血氣。和脾胃。托毒外出。實為切要。凡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有起死回生之功。但不分經絡。不載時令。醫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或見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知省。無補接調養之功。愈後虛症復見。因而轉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
收功萬全湯
黃耆(蜜水炒二錢五分),人參(一錢),白朮(去蘆炒一錢),白茯苓(去皮一錢),當歸身(一錢五分),川芎(七分),白芍(酒炒七分),懷熟地黃(一錢),官桂(三分),白芷(三分),陳皮(五分),甘草(三分),防風(五分)
上銼。生薑一片。水煎。溫服。如作渴。加麥門冬、五味子。如煩躁。加生地黃、麥門冬。如有痰。加薑製半夏。如泄瀉。加厚朴姜炒。如小便不利。加澤瀉。如怔忡不寐。加遠志、酸棗仁炒。胸膈不寬。加厚朴姜炒、楂肉。
上方治癰疽發背諸瘡毒潰膿後。毒氣已盡。氣血虛弱。不長肌肉。不合口。膿清欲作餘症。宜之。
一論患癰疽發背。出膿後脾胃虧損。不思飲食。或嘔吐泄瀉。四肢沉困無力。
八仙糕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乾山藥,芡實(去殼),蓮肉(去心),不油白朮(去蘆米泔浸過一宿切片微炒各四兩),白糖霜(一斤),白粳米(二升水淘淨磨極細末)
上將藥末米粉糖霜和一處。搓揉極勻。篩放籠內。竹刀劃成小片。蒸熟。入鍋再焙乾。任意食之可也。
斂瘡止痛生肌散
宮粉(火煅黃色),黃柏(各一錢),黃連,乳香,沒藥,孩兒茶(各五分)
上為末。摻瘡上。並治下疳黃水熱泡等瘡。
一論癰疽發背潰爛。便要此湯蕩洗。
豬蹄湯
當歸,赤芍,白芷,羌活,露蜂房,生甘草(各五錢),一方。加黃芩。
上細銼。看瘡大小用藥。如瘡大。加料用之。先將獖豬前蹄兩隻一斤。只用白水三升煮軟。將汁分兩次。撥去上面油花。並下面渣肉。每次用藥一兩。投於汁中。再用文武火煎十數沸。去渣。以故紙蘸藥湯。溫溫徐徐。薄揩瘡上。死肉惡血。隨洗而下。洗淨以布帛拭乾。貼膏藥。仍避風。忌人口氣吹之。洗瘡切不以手觸者。
一論一切惡瘡癰疽發背等症。此藥能退腫毒。去死肉。有膿無頭。用此點頭。自然皮破出膿。
替針丸
人言(為末入鍋內上蓋明礬燒不響為度一錢),硇砂(五分),巴豆(十粒),乳香(三分),沒藥(三分),白雄丁香(七分)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豆大。用時以溫水磨化。頻點瘡頭上。神效。
替針散
用木鱉子、川烏。二味磨水。以雞翎刷瘡上。留口大一處出膿。如藥水干。再刷上。不一時即穿。
一論治癰疽發背發項發腦等大毒。不拘已潰未潰。俱用此敷貼。如腫毒未潰。通敷自消。如已潰。將此敷周圍腫焮處。其破口處。以神異膏貼之。每日換兩三次。不許見風。神效。
二合消毒散
文蛤(捶碎炒黑色為末三兩六錢),輕粉(研三錢),黃柏(去皮密炙為末二兩),寒水石(煅為末一兩)
上末。合為一處。用新涼水一半。蜂蜜一半。調合。不稀不稠。如瘡毒尚未開。將腫處遍敷之。用棉紙覆於上。但干。即以水掃之。朝夕更換二次。如夏月。或午時再換一次。亦可。若已破。將此藥敷於周圍焮腫處。正有膿。破口處用神異膏滿貼之。不必留口。亦一日三換。
一論癰疽發背潰爛。又不生肌肉。用此立效。但此方用之。不可太早。
合口收功散
血竭(一錢),乳香,沒藥,輕粉,龍骨(各一錢五分),赤石脂(二錢),硃砂,海螵蛸(各五分)
上共為細末。散在瘡口上。即生肌肉。
一論癰疽發背諸瘡毒。不拘已成已潰未潰者。皆可用之。諸毒甚者。每日換二三次。中毒換一次。其藥力方能勝毒。諸瘡潰膿後。不長肌肉。不合口者。神效。
神異膏
歸尾(五錢),川芎(五錢),赤芍(二錢),生地黃(四錢),防風,羌活,白芷,玄參,黃耆(各五錢),官桂(三錢),桃仁(四十九個),杏仁(四十九個),木鱉子(十四個),何首烏(三錢),牛蒡子(五錢),穿山甲(四錢),蜂房(三錢),蛇蛻(二錢),大黃(二錢),黃柏(二錢),亂髮(男者一團如雞子大),槐柳皮(四十九節每長一寸)
上用麻油三斤四兩。將藥入鍋內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以桑柴文武火煎油黑色。以穿山甲浮起黑為度。絹濾去渣。再熬油。滴水成珠。陸續下黃丹十四兩。柳條攪不住手。成膏軟硬得所。再下乳香、沒藥各三錢。血竭三錢。真降香末三錢。次冷定。下麝香末二錢。水浸二三日。去火性。攤用。
一論癰疽瘡瘍痊後。及將痊。口乾渴甚。舌或生黃。及未患先渴。此腎水枯竭。不能上潤。以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濟。故心煩躁作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陽痿。飲食不多。肌膚漸削。或腿腫腳先瘦。服此以生腎水。降心火。諸症頓止。及治口舌生瘡不絕。
加減八味丸
懷生地黃(半斤好酒拌砂鍋內蒸半日搗膏),山藥(一兩),石棗(淨肉四兩酒蒸搗膏),桂心(去皮),澤瀉(切片蒸焙乾),白茯苓(去皮),牡丹皮(各五錢),遼五味子(二兩五錢)
上為末。入棗膏。加煉蜜少許。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一凡人晚年久服加減八味丸。不生癰疽諸毒。不患消渴等症。
一患癰疽之人。雖云有熱。皆因痛而得之。愈後發渴。及先渴而後癰疽。非八味丸不能治。
一人病癰疽。多有愈後發渴而不救者。治之惟八味丸最效。疽安而渴者。服此則渴止。疽安而未渴者。預服此丸。則永止渴。氣血壯盛。或未疽而先發渴。服此不惟渴止。疽亦不作。
一人平日口乾作渴。因飲酒食炙爆。補劑房勞。凡若此類過多。致令腎水枯竭。不能制心火。故有此症。後必有疽發也。宜先服八味丸。以絕其源。及癰疽後服此。尤有益也。
一論癰疽發背諸瘡。出膿潰爛。日久不愈。飲食少思。身體倦怠。口舌乾燥。或寒熱往來。驚悸少睡。以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蒼朮、麥門冬、神麯、五味、黃柏。少睡。加酸棗仁。瘡肉生遲。加白薇一錢。肉桂五分。如膿多或清。倍加參、耆、歸、術。
一加味十全大補湯。治癰疽潰後。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凡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有起死回生之功。但不分經絡。不載時令。觸類而長之可也。或見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知省。無補接調養之功。愈後虛症復見。因而轉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