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三 (4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6)

1. 五疸

脈經曰。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黑色。並不可治。大抵脈大者死。微細者生。無脈鼻氣冷者。不治也。凡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夫黃疸為病。肌肉必虛腫而色黃。蓋濕熱鬱結於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於而與肌膚也。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虛。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諸中者。必形諸外。其症有五。曰黃汗。曰黃疸。曰酒疸。曰谷疸。曰女癆疸。雖有五者之分。

終無寒熱之異。丹溪曰。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故曰。治濕熱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濕在上宜發汗。濕在下宜利小便。二法並用。使上下分消其濕。則病無有不安者也。一論治腎疸目黃。甚至渾身俱黃。小便赤澀者。宜

腎疸湯

羌活,防風,藁本,獨活,柴胡(各五分),白茯苓(一錢),澤瀉(三分),豬苓(四分),白朮(五分),神麯(炒六分),蒼朮(一錢),黃柏(二錢),人參(三分),葛根(五分),升麻(二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熱服。

一論濕熱發黃。汗黃尿赤。及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用

茯苓滲濕湯

豬苓,澤瀉,蒼朮(米泔浸),白茯苓,陳皮,枳實(麩炒),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服。如飲食不思。乃傷食。加砂仁、神麯、麥芽炒各三分。

一論黃疸專屬濕熱。飲症相似。

茵陳五苓散

茵陳(三錢),白朮,赤茯苓(各一錢半),豬苓,澤瀉(各一錢),蒼朮,山梔,滑石(各一錢二分),官桂,甘草(各二分)

上銼。燈心水煎服。

一論五疸。俱是脾胃濕熱相蒸。以致遍身發黃如梔子水染者。是病延日久。醫誤以寒涼之過。損傷元氣脾胃。以致身體黑瘦。四肢沉困。憎寒發熱。不思飲食等症。宜以

加味益氣湯

黃耆(蜜炒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白朮(去蘆炒二錢),陳皮(八分),當歸(一錢)柴胡(五分),升麻(五分),茵陳(四分),蒼朮(米泔浸炒四分),梔子(炒四分),豬苓(四分),赤茯苓(一錢),澤瀉(四分),黃連(四分),滑石(四分),甘草(炙四分)

上銼。生薑煎服。以六味地黃丸。加蒼朮、白朮、茵陳、黃柏各二兩。蜜丸。相兼而進之。

一治發黃症。身口俱發如金色。小便如濃煮柏汁。諸藥不效。用

加味解毒湯

黃芩(二錢),黃連(六分),黃柏(一錢五分),梔子(三錢),柴胡(八分),茵陳(二錢)龍膽草(二錢),木通(二錢),滑石(三錢),升麻(五分),甘草(八分)

上銼。燈心煎服。大便實。加大黃二錢。目睛黃。倍龍膽草。

白話文:

五疸

《脈經》說:凡是黃疸病,如果把脈時,寸口這個位置靠近手掌的地方摸不到脈搏,而且口鼻呈現黑色,這種情況就無法醫治了。一般來說,脈象粗大的病人會死亡,脈象細微的病人還有生機。如果摸不到脈搏而且鼻子呼出的氣息是冷的,也無法醫治。凡是口渴想喝水,小便又不順暢的,一定會發黃疸。

《內經》說: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和滿悶,都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黃疸這種病,病人的肌肉一定是虛弱腫脹且呈現黃色。這是因為濕熱鬱積在脾胃之中,久久不能消散,所以脾的顏色就會顯現在肌肉和皮膚上。脾主管肌肉,肺主管皮膚毛髮,如果母親(脾)虛弱,就會影響到孩子(肌肉),母親生病,孩子也會生病。因此,體內有什麼問題,一定會在體外表現出來。黃疸的症狀有五種,分別是黃汗、黃疸、酒疸、谷疸和女癆疸。雖然分為五種,但本質上沒有寒熱的區別。

朱丹溪說:不必把黃疸分為五種,它們都是因為濕熱引起的。就像放在器皿裡發酵的酒麴一樣,本質相同。所以說,治療濕熱如果不去疏通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他又說:濕氣在上焦,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濕氣在下焦,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兩種方法同時使用,讓上下的濕氣都得到疏散,病自然就會好轉。還有一種說法是治療腎疸,這種病症會導致眼睛發黃,甚至全身都發黃,小便呈現赤色且不順暢,應該使用:

腎疸湯: 羌活、防風、藁本、獨活、柴胡(各二克),白茯苓(四克),澤瀉(一克),豬苓(一點六克),白朮(二克),神麯(炒,二點四克),蒼朮(四克),黃柏(八克),人參(一點二克),葛根(二克),升麻(零點八克),甘草(一點二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煎煮後趁熱服用。

另一種情況是濕熱引起的黃疸,會出現汗液發黃、小便赤紅,而且有寒熱、嘔吐,口渴想喝冷水,全身和眼睛都發黃,小便不順暢,不想吃飯,這時候應該用:

茯苓滲濕湯: 豬苓、澤瀉、蒼朮(用米泔水浸泡)、白茯苓、陳皮、枳實(麩皮炒)、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食慾不振,是因為傷食,可以加入砂仁、神麯、麥芽(炒)各一克。

還有一種情況是黃疸專門由濕熱引起,跟飲症的症狀相似,可以用:

茵陳五苓散: 茵陳(十二克),白朮、赤茯苓(各六克),豬苓、澤瀉(各四克),蒼朮、山梔、滑石(各四點八克),官桂、甘草(各零點八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燈心草煮水煎服。

還有一種五疸,都是因為脾胃濕熱互相蒸騰,導致全身發黃,像被梔子水染色一樣。這種情況是病程很長,醫生又誤用了寒涼的藥物,損傷了元氣和脾胃,導致身體消瘦發黑,四肢沉重無力,怕冷發熱,不想吃飯等症狀,應該用:

加味益氣湯: 黃耆(蜜炒,六克),人參(四克),白朮(去蘆炒,八克),陳皮(三點二克),當歸(四克),柴胡(二克),升麻(二克),茵陳(一點六克),蒼朮(用米泔水浸泡炒,一點六克),梔子(炒,一點六克),豬苓(一點六克),赤茯苓(四克),澤瀉(一點六克),黃連(一點六克),滑石(一點六克),甘草(炙,一點六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生薑煎煮後服用。同時配合服用六味地黃丸,加入蒼朮、白朮、茵陳、黃柏各八十克,用蜂蜜做成藥丸,一起服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治療發黃的病症,身體和口內都呈現金色,小便像煮得很濃的柏樹汁液一樣,用其他藥物都無效,可以用:

加味解毒湯: 黃芩(八克),黃連(二點四克),黃柏(六克),梔子(十二克),柴胡(三點二克),茵陳(八克),龍膽草(八克),木通(八克),滑石(十二克),升麻(二克),甘草(三點二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燈心草煮水煎服。如果大便乾結,加入大黃八克。如果眼睛發黃,龍膽草要加倍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