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八 (2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3)

1. 滯頤

一論滯頤。乃涎流出而潰於頤間也。涎者脾之液。脾胃虛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約。法當溫脾為主。宜服

溫脾丸

半夏(薑汁炒一兩),木香(五錢),丁香(二錢),益智仁(炒五錢),白朮(去蘆炒一兩),青皮(去白五錢),陳皮(五錢)

上為細末。薑汁打稀糊丸。麻子大。每二三十丸。米飲送下。

白話文:

一論滯頤

這篇講的是下巴部位流口水,也就是涎液從下巴流出來,形成「滯頤」的症狀。

流口水,是脾臟失調造成的。 脾臟負責消化和吸收,脾胃虛冷,脾臟功能減弱,就會導致涎液無法收斂而流出。

治療方法以溫脾為主。 應服用溫脾丸,溫暖脾胃,增強脾臟功能,讓口水不再流出。

溫脾丸的組成如下:

  • 半夏(薑汁炒一兩):溫化痰濕,止咳化涎。
  • 木香(五錢):理氣止痛,健脾燥濕。
  • 丁香(二錢):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 益智仁(炒五錢):溫腎助陽,健脾止瀉。
  • 白朮(去蘆炒一兩):健脾燥濕,益氣固表。
  • 青皮(去白五錢):理氣化痰,健脾消食。
  • 陳皮(五錢):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調成稀糊,製成麻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 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用米湯送服。

2. 囟陷

一論囟陷。乃臟腑有熱。渴飲水漿。致成泄痢。久則血氣虛弱。不能上交腦骨。故囟如坑。不得滿平。宜用黃狗頭骨炙黃為末。雞蛋清調敷之即合。

白話文:

這個古文中描述的是小兒囟門凹陷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內髒有熱,導致孩子口渴想喝水,進而引發腹瀉和拉肚子。長期下來會使孩子的血液和氣息變得虛弱,無法向上到達大腦和骨骼,因此囟門就像一個坑洞一樣凹陷下去。

要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烤過的狗頭骨粉末,再加入雞蛋白攪拌均勻後塗在囟門處,這樣就可以讓囟門恢復正常了。

3. 囟填

一論囟填者。囟門腫也。脾主肌肉。乳食不常。飢飽無度。或熱或寒。乘於脾家。致臟與腑不調。其氣上衝。為之填脹。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髮短黃自汗是也。若寒氣上衝則牽硬。熱氣上衝則柔軟。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劑量輕重。

白話文:

如果囟門腫脹,這是脾氣虛弱的表現。嬰兒飲食不規律,飢飽無度,再加上外感寒熱,都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臟腑失調。氣往上衝,使囟門隆起,像堆疊的東西一樣。頭髮短而黃,容易出汗都是這種情況。如果寒氣上衝,囟門會硬;熱氣上衝,囟門會柔軟。寒者溫之,熱者涼之,藥量需根據情況調整。

4. 手拳

一論手拳不展。稟受肝氣怯弱。致筋攣搐。兩手伸展無力。宜服

當歸,薏苡仁,秦艽,米仁,棗仁,防風,羌活(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實大。麝香湯化下。量兒大小服之。

白話文:

一論手拳不展

病因: 禀受肝氣怯弱,導致筋攣搐,兩手伸展無力。

治療:

藥方:

  • 當歸、薏苡仁、秦艽、米仁、棗仁、防風、羌活(各等分)

製法: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雞頭。

服用方法: 用麝香湯化開丸藥,根據兒童體型大小服用。

5. 腳拳

一論腳拳不展。所稟腎氣不足。榮氣未充。腳指拳縮無力。不能伸放。宜服。

當歸身(酒洗),川牛膝(去蘆酒洗),山茱萸肉,人參,牡丹皮,懷生地黃,補骨脂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空心。鹽湯送下。

一治富翁子。八歲不能步履。皆因看得太嬌。放不落手。兒身未得土氣。以致肌肉軟脆。筋骨薄弱。用黃土放入夾襖內與穿。內服地黃丸。加人參、鹿茸、牛膝、虎脛骨。服未半料。兒能行矣。

白話文:

如果腳趾不能伸展,可能是腎氣不足,血氣沒有充盈導致。腳趾蜷縮無力,無法伸直。應該服用當歸、川牛膝、山茱萸肉、人參、牡丹皮、生地黃、補骨脂,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芡實,空腹服用,用鹽湯送服。

曾經有個富翁的兒子,八歲了還不能走路,都是因為被寵溺太過,沒有機會鍛鍊,所以身體沒有得到地氣,導致肌肉軟弱,筋骨薄弱。可以用黃土放進夾襖內穿著,內服地黃丸,加入人參、鹿茸、牛膝、虎脛骨,服用不到一半,孩子就能走路了。

一治小兒稟賦。腎經虛熱。耳內生瘡。或肌肉消瘦。骨節皆露。名節疳。六味丸加鹿茸、牛膝各一兩。五味子四兩。若顱解不合。牙齒不生。眼睛不黑。腿軟難行。最宜此藥。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說:治療小孩身體弱,腎氣不足且有虛火,耳朵裡長了潰瘍,或者皮膚和肉都變得很瘦削,骨骼關節全都露出來的情況(被稱為「節疳」)。可以使用六味丸加上鹿茸和牛膝各一兩,以及五味子四兩。如果頭蓋骨沒有合攏,牙齒也無法正常生長,眼睛變得不再明亮,腿部力量減弱而行走困難的話,這個方劑是最適合使用的。

簡而言之,這是用於治療小孩因腎氣不足導致的一些症狀,包括耳朵潰瘍、皮膚和肌肉萎縮等情況,並且適用於頭部發育不良、牙齒不易生長、眼部視力下降及腿部無力等問題。

6. 痘瘡

夫痘瘡者。乃胎毒之所致也。嬰兒在胎之時。感其穢毒之氣。藏於臟腑之中。發時有遠近之不同耳。若值寒暄不常之候。痘疹由是而發。因其所受淺深。而為稀調焉。大抵始發之時。有因外感風寒而得者。有因內傷飲食而得者。有因時氣傳染而得者。有因跌撲驚恐而得者。大凡初起。

未見紅點。與傷寒相類。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喘嗽痰涎等症。身熱未明。疑似之間。急須表散。可服敗毒散。以微發其汗。則胎毒隨汗而解。而痘疹亦隨發而出矣。痘苗一見之際。則禁表藥。恐發得表虛故也。惟視痘之稀稠。稀者輕。不須用藥。

白話文:

痘瘡是由於胎毒引起的,嬰兒在胎中時,受到穢毒之氣影響,藏在臟腑裡。發病時,表現出不同的症狀,有輕有重。如果遇到寒暑不調的時候,痘疹就會發作,根據受毒的程度,而呈現不同的狀態。一般來說,痘瘡的起因,有外感風寒的、有內傷飲食的、有因時氣傳染的,也有因跌撲驚恐而引起的。剛開始的時候,還沒有看到紅點,跟傷寒病很像,會發熱、煩躁不安、臉色發紅、嘴唇紅腫、全身痠痛、頭疼、時冷時熱、打噴嚏、打哈欠、咳嗽、咳痰等等症狀。身體發熱不明顯,疑似患病的時候,要趕緊疏散體表,可以服用敗毒散,讓病人微微出汗,這樣胎毒就會隨著汗液排出,痘疹也會跟著冒出來。痘疹一旦出現,就不要再服用疏散表面的藥物,以免發汗過度導致體虛。要根據痘疹的疏散程度來判斷,疏散程度低的,病情較輕,不用服藥。

而稠者重。宜以九味神功散以化其毒。痘自出至齊。宜此加減用之。能除諸病。毒已解盡。又看痘之起脹如何。如痘不起脹。此元氣虛也。宜保元湯主之。而痘必起脹。又看痘之貫膿如何。如痘不貫膿。此氣血虛也。宜內托散。加人乳好酒。此貫膿之巧法也。貫膿已滿。又看收靨如何。

若當靨不靨。灰陷黑陷。嘔吐白沫。為表虛。宜木香散治之。若當靨不靨。寒戰咬牙。癢塌泄瀉。為裡虛。宜異功散治之。有過服熱藥。以致熱毒猖狂。血氣彌盛。痘爛不靨者。宜小柴胡湯。豬尾膏解之。收靨已畢。又看痘後有無餘毒。若餘毒盛。必因過服附子。熱毒失解。

白話文:

對於濃稠的病症,適合使用九味神功散來化解其中的毒素。等到痘疹出現並達到高峯,這時可以根據情況調整藥方使用。這種方法能夠清除各種疾病,讓毒素完全消除。接下來,要觀察痘疹的膨脹情況。如果痘疹沒有膨脹,這可能是元氣虛弱的徵兆。此時應使用保元湯來治療。如果痘疹確實有膨脹,接著要觀察痘疹是否已經穿破。如果痘疹沒有穿破,這可能是氣血虛弱的表現。此時可以使用內託散,並加入人乳和好酒,這是一種巧妙的穿破方法。當痘疹已經穿破且充滿膿液後,要觀察收靨(即痘疹的癒合)過程。如果在適當的時間內痘疹沒有癒合,並且出現灰色或黑色凹陷、嘔吐白色泡沫等現象,這可能是表虛的症狀,應該使用木香散來治療。如果在適當的時間內痘疹沒有癒合,並且出現發冷、咬牙、癢痛、腹瀉等現象,這可能是裡虛的症狀,應該使用異功散來治療。如果因為過量服用熱性藥物,導致熱毒過度,血液和氣體更加旺盛,使得痘疹破裂無法癒合,則可以使用小柴胡湯配合豬尾膏來治療。在痘疹癒合後,要觀察是否有殘留的毒素。如果殘留的毒素過多,很可能是因為過量使用附子等熱性藥物,導致熱毒未能消除。

聚而不散。以致渾身手足赤腫。成癰毒也。宜消毒飲、五福化毒丹治之。又有毒攻。發為諸病。宜隨症而療之。大凡痘瘡七日以前為裡實。不可投溫燥之藥。能助毒也。八日以後為裡虛。不可投寒涼之劑。能伐生氣也。但世俗不分寒熱。但見痘出不快。舉手悉用陳氏治虛寒熱藥。

殊不知痘瘡屬燥熱者多。急以丹溪涼血解毒治之。若概投熱劑。豈無死者。今不知致病之因。又不求立方之意。倉卒之際。據症檢方。漫爾一試。設有不應。並其書而廢之。不思之甚也。余觀陳氏。其意大率歸重於太陰一經。蓋以手太陰為肺。主皮毛。足太陰為脾。主肌肉。

白話文:

痘瘡若毒氣聚積不散,會導致全身手腳紅腫,形成癰瘡毒症,可以用消毒飲、五福化毒丹治療。若毒氣侵犯身體,引發其他病症,則需根據症狀對症治療。一般來說,痘瘡發病七天前屬實熱,不宜使用溫燥藥物,以免助長毒氣;八天後則屬虛寒,不宜使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生氣。然而世俗之人不分寒熱,只要看到痘疹長得慢,就一律使用陳氏治療虛寒熱的藥物。

殊不知痘瘡大多屬於燥熱,應該用丹溪的涼血解毒方法治療。如果一味使用溫熱藥物,難免會有人因此喪命。如今人們不知道致病的原因,也不了解方劑的用意,遇到緊急情況,就憑著症狀亂找方劑試用,一旦效果不佳,就立刻把書丟掉,不再思考,實在是過於草率。我觀察陳氏醫學,他大多重視太陰經,因為手太陰經屬肺,主司皮毛;足太陰經屬脾,主司肌肉。

肺金惡寒。而易於外感。脾土惡濕。而無物不受。觀其用丁香、薑、桂。所以治肺之寒。用朮、附、半夏。所以治脾之濕。使肺果有寒脾果有濕。而兼有虛也。量而與之。中病則已。何傷之有。今徒見瘡之出遲者。身熱者。泄利者。驚悸者。氣急者。渴思飲水者。不問寒熱虛實。

率投木香散、異功散。間有偶中。隨有功效。設或誤投。禍不旋踵。何者。古人用藥制方。有向道。有監製。有反佐。有因用。陳氏之方。其時必痘瘡而挾寒者。其用燥熱補之。故其宜也。今未挾寒。而用一偏之方。寧不過於熱乎。余嘗會諸家之粹。求其意而用之。實未敢據其成方也。

白話文:

肺容易受寒,而脾則容易受濕氣影響。因此,用丁香、薑、桂來治療肺寒,用朮、附、半夏來治療脾濕。如果肺寒、脾濕同時伴隨虛弱,就需要根據情況用藥,治好病症即可,何必擔心傷害?現在有些人,不論寒熱虛實,看到出疹子慢、發燒、腹瀉、心悸、呼吸急促、口渴想喝水,就一律使用木香散、異功散。雖然偶爾會有效,但一旦用錯,後果不堪設想。古人用藥制方,有遵循道理、有監控製約、有配伍相生相剋、有針對病因用藥。陳氏的方子,當時專門針對痘瘡夾寒的病人,用燥熱藥物來補益,因此適合。現在沒有夾寒的情況,卻用單一的燥熱方子,難道不嫌過於燥熱嗎?我參考各家精華,了解其用藥的用意,實際使用時,不敢完全依賴固定的方子。

若痘瘡虛寒淡白色。癢塌屬虛寒。宜用之。若發熱壯盛。齊湧紅紫色。燥癢。此屬熱毒。宜涼血。自陳氏方盛行後。屬虛寒者率得生。屬熱毒者愁不救。痘是胎毒。古人治法。只解毒。然氣血虛。則又送毒氣不出。及不能成就。故陳氏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隱。只顧救其虛寒之痘。

而不能治其燥熱之瘡也。余思治法。陳氏與丹溪寒熱兼用。俱不可廢如痘瘡陷頂。灰白色。寒戰悶亂。腹脹泄瀉者。屬虛寒。只用異功等方治之。如熱甚紅紫。燥癢。屬熱毒者。急宜用涼血之藥。消毒等散。相兼而用之。豈有不中其病耶。余謂痘疹。乃小兒之酷疾。生死反掌。

白話文:

痘瘡如果虛寒,顏色淡白,發癢且塌陷,屬於虛寒,應該用溫熱的藥物。如果發熱旺盛,齊湧而出,顏色紅紫,又乾燥發癢,則屬於熱毒,應該用涼血的藥物。自從陳氏的方子盛行之後,屬於虛寒的痘瘡大多能治癒,屬於熱毒的痘瘡卻難以救治。痘瘡是胎毒,古人治痘瘡的方法,只解毒。然而氣血虛弱,毒氣就排不出去,也無法使痘瘡順利成熟。因此,陳氏的療法盛行之後,解毒的原則就被忽略了,只顧著救治虛寒的痘瘡,而不能治療燥熱的痘瘡。我想,陳氏和丹溪的寒熱兼用療法,都不可廢棄。像痘瘡陷頂、顏色灰白、發冷發熱、胸悶心慌、腹脹腹瀉的,屬於虛寒,就用異功散等方劑治療。如果熱度很重,顏色紅紫、乾燥發癢,屬於熱毒,就應該趕緊用涼血的藥物和消毒散等藥物,相輔相成地治療。這樣怎麼會治不好呢?我認為痘疹是孩童的重病,生死只在一瞬間。

古人論之不一。有見於寒者。有見於熱者。習者不可執一而誤赤子之生。何也。蓋痘疹乃胎毒所致。初生小兒。失於拭去口中穢毒者。一誤也。及長。失於未用預解胎毒免痘之方者。二誤也。初起發熱有當汗而不汗者。三誤也。將出之際。有不當汗而汗者。四誤也。既出之後。

有毒盛當解而不解者。五誤也。起脹貫膿之時。有當補虛而不補虛者。六誤也。有首尾症平。不當下而下者。七誤也。有首尾實熱。當下而不下者。八誤也。有首尾虛寒。當溫補而不溫補者。九誤也。有過服熱藥。致痘瘡後餘毒。當解毒而不解毒者。十誤也。凡此十誤。當預慎之。

白話文:

古人對於痘疹的論述不盡相同,有的認為是寒症,有的認為是熱症。學習者不可執著於一種觀點,以免誤了孩子的性命。為什麼呢?因為痘疹是胎毒引起的。新生兒出生時,沒有擦拭乾淨口中的穢物,這是第一個錯誤。孩子長大後,沒有預先服用解胎毒、預防痘疹的藥方,這是第二個錯誤。

痘疹初起發熱,應該出汗卻不出汗,這是第三個錯誤。痘疹快要發出來時,不應該出汗卻出汗,這是第四個錯誤。痘疹發出來之後,毒氣盛行,應該解毒卻不解毒,這是第五個錯誤。痘疹起疹、膿包出現時,應該補虛卻不補虛,這是第六個錯誤。痘疹症狀輕微,不應該下藥卻下藥,這是第七個錯誤。痘疹症狀嚴重,應該下藥卻不下藥,這是第八個錯誤。痘疹症狀虛寒,應該溫補卻不溫補,這是第九個錯誤。過度服用熱性藥物,導致痘疹後仍有餘毒,應該解毒卻不解毒,這是第十個錯誤。

以上十個錯誤,都要事先預防謹慎。

務加通變。故曰。寒者溫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又曰。化而裁之。神而明之。若斯治者。庶免小兒夭枉之禍耶。

白話文:

因此要懂得適應和轉換。所以說:寒冷就用溫暖來對待它;炎熱就用清涼來對待它;虛弱就要滋補它;實壯就要排泄它。又說:變化並加以剪裁,靈活地應用和理解,像這樣治療,或許可以避免小孩早逝的災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