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三 (4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3)

1. 補遺

煮熟食之。其商陸湯。任其意。服與不服。不在其限。服不一二時。水從大便出。如是血蠱則下血。氣蠱即下氣。當時腫消。若有喘嗽。盡皆妥貼。若腹中塊漸消散。只一服見效。忌鹽醬冬瓜香油葷腥之物。半月後用鹽。亦須炒過用之。若蠱症。加胡椒一錢。與巴豆同煮。其巴豆須看虛實加減。

其壯者加至一二個。無不效。

白話文:

把食物煮熟了吃。至於商陸湯,可依個人意願服用,服或不服都沒關係。服用一到兩次後,水分會從大便排出。如果是血蠱,則會排出血液;如果是氣蠱,則會排出氣體。腫脹會立刻消退。如果有咳嗽氣喘,都會痊癒。如果腹中有腫塊,也會逐漸消散,只需服用一次就能見效。忌食鹽、醬、冬瓜、香油、以及葷腥食物。半個月後可以使用鹽,但必須炒過再用。如果是蠱症,可加入胡椒一錢,與巴豆一起煮。巴豆用量需根據患者虛實情況增減,體質強壯者可加至一到兩個,無不有效。

2. 積聚

脈來大強者生。沉小者死。脈來附骨者積也。在寸口。積在胸中。在關上。積在臍旁。在尺部。積在氣衝。脈在左。積在左。脈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脈來小沉而實者。脾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

積者。生於五臟之陰也。其發有根。其痛有常處。脈必結伏。聚者。成於六腑之陽也。其發無根。其痛無常處。脈必浮結。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四氣七情失常。所以為積聚也。久則為癥瘕成塊。不能移動者是癥。或有或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氣不能成塊。塊乃有形之物。

痰與食積死血。此理曉然。在中為痰飲。右為食積。左為死血。治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要。積塊不可專用下藥。徒損其氣。病亦不去。當消導。使之熔化其死血塊。去須大補。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藥。宜六君子湯加香附、枳實開之。

一論五積六聚。癥瘕痃癖。痰飲食積。死血成塊者。

化堅湯

白朮(去蘆二錢),白茯苓(去皮三錢),當歸(三錢),川芎(一錢五分),香附(炒二錢),山楂(二錢),枳實(一錢),陳皮(二錢),半夏(姜炒二錢),桃仁(去皮尖十粒),紅花(八分),莪朮(一錢),甘草(八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肉積。加黃連六分。面積。加神麯二錢。左有塊。倍川芎一錢。右有塊。加青皮二錢。飽脹。加蘿蔔子三錢。壯人。加三稜一錢。弱人。加人參二錢。

一論五積六聚。痰積血積。食積氣積。一切積塊。或中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久不愈者用之。

消積保中丸

陳皮(去白一兩),半夏(湯浸切片一兩),白茯苓(去皮二兩),白朮(去蘆炒二兩),香附(醋炒一兩),青皮(去肉四錢),木香(三錢不見火),檳榔(七錢),莪朮(醋炒八錢),三稜(醋炒八錢),萊菔子(炒一兩),砂仁(炒四兩),神麯(炒一兩),麥芽(炒六錢),白芥子(炒一兩)川芎(八錢),黃連(姜炒一兩),桃仁(去皮尖一兩),梔子仁(薑汁炒一兩),紅花(五錢),當歸(酒炒一兩),乾漆(炒黃五錢),真阿魏(醋浸五錢)

上為細末。薑汁酒打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後白湯送下。體虛人。加人參一兩。外宜化鐵膏貼之。一論五積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疼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宜以

大七氣湯

三稜(一錢),莪朮(一錢),青皮(二錢),陳皮(二錢),桔梗(八分),藿香(三錢),益智仁(一錢五分),香附(二錢),肉桂(八分),甘草(八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渣再煎服。心脾痛。加烏藥、枳殼。

白話文:

積聚

脈象如果呈現大而強勁,表示病人會好轉;如果脈象沉細,表示病人情況危險。脈象摸起來貼近骨頭,這就是有積塊。在寸口部位出現積塊,表示積塊在胸腔;在關上部位出現積塊,表示積塊在肚臍旁邊;在尺部出現積塊,表示積塊在氣衝部位。脈象在左邊明顯,積塊就在左邊;脈象在右邊明顯,積塊就在右邊;如果兩邊脈象都明顯,積塊就在身體的中央。脈象小而沉實,表示脾胃有積聚,導致不想吃東西,吃下去就會吐。

積,是五臟的陰氣累積而成,它的發生有根源,疼痛位置固定,脈象通常會呈現結伏。聚,是六腑的陽氣累積而成,它的發生沒有根源,疼痛位置不固定,脈象通常會呈現浮結。這些都是因為陰陽不調和,臟腑虛弱,以及四時氣候變化和情緒失常所導致。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腫塊,不能移動的稱為「癥」,時有時無、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稱為「瘕」。氣積不會形成塊狀,而塊狀是實際存在的東西。

痰、食物積滯和死血是造成積塊的原因,這個道理很明顯。在身體中間是痰飲,在右邊是食物積滯,在左邊是死血。治療方法是,用軟化的藥物來處理堅硬的腫塊,用削磨的藥物來處理堅硬的腫塊,最重要的是要疏通氣機、化痰。對於積塊,不可單純使用瀉下的藥物,這樣只會損耗氣血,病情也不會好轉。應該使用消導的方法,使其逐漸溶解死血形成的腫塊。如果積塊已經消散,就需要大補身體。如果痞塊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就需要使用補藥。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再加入香附、枳實來疏通氣機。

以下討論五積、六聚,以及癥瘕、痃癖、痰飲、食物積滯、死血形成的腫塊:

化堅湯

白朮(去蘆二錢),白茯苓(去皮三錢),當歸(三錢),川芎(一錢五分),香附(炒二錢),山楂(二錢),枳實(一錢),陳皮(二錢),半夏(姜炒二錢),桃仁(去皮尖十粒),紅花(八分),莪朮(一錢),甘草(八分)。

以上藥材切碎,加生薑三片,用水煎服。如果是肉積,加入黃連六分;如果是麵食積滯,加入神麯二錢;如果左邊有腫塊,川芎加倍為一錢;如果右邊有腫塊,加入青皮二錢;如果感到腹脹,加入蘿蔔子三錢。體格強壯的人,加入三稜一錢;體質虛弱的人,加入人參二錢。

以下討論五積、六聚、痰積、血積、食積、氣積,以及各種積塊,無論在身體中間、左邊、右邊、上面或下面,久治不愈者,可以使用:

消積保中丸

陳皮(去白一兩),半夏(湯浸切片一兩),白茯苓(去皮二兩),白朮(去蘆炒二兩),香附(醋炒一兩),青皮(去肉四錢),木香(三錢,不見火),檳榔(七錢),莪朮(醋炒八錢),三稜(醋炒八錢),萊菔子(炒一兩),砂仁(炒四兩),神麯(炒一兩),麥芽(炒六錢),白芥子(炒一兩),川芎(八錢),黃連(姜炒一兩),桃仁(去皮尖一兩),梔子仁(薑汁炒一兩),紅花(五錢),當歸(酒炒一兩),乾漆(炒黃五錢),真阿魏(醋浸五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和酒調成稀糊狀,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八十丸,飯後用白開水送服。體虛的人,加入人參一兩。外用可以貼化鐵膏。以下討論五積、六聚,腫塊形狀像癥瘕,會隨著氣機上下移動,發作有時,引起心腹疼痛,氣喘胸悶,小腹脹滿,大小便不順暢,應該使用:

大七氣湯

三稜(一錢),莪朮(一錢),青皮(二錢),陳皮(二錢),桔梗(八分),藿香(三錢),益智仁(一錢五分),香附(二錢),肉桂(八分),甘草(八分)。

以上藥材切碎,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服,溫服。藥渣可以再次煎服。如果心脾疼痛,加入烏藥、枳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