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八 (2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2)

1. 行遲

一論小兒行遲。肝腎虛弱。骨髓不充。不能行步。

加味地黃丸

懷熟地黃(八錢),山藥(四錢),山茱萸(酒蒸去核四錢),白茯苓(去皮),牡丹皮,澤瀉(各三錢),嫩鹿茸(酥炙二錢),懷牛膝(去蘆酒浸二錢),五加皮(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錢。空心。鹽湯送下。

一論小兒稟受元氣不足。顱囟開解。肌肉消瘦。腹大面腫。語遲行遲。手足如筒。神色昏慢。牙齒生遲諸虛。

調元散

乾山藥(五錢),人參,白茯苓(去皮),白茯神(去皮木各二錢),白朮(去蘆二錢),石菖蒲(一錢),白芍藥(炒),熟地黃,當歸,川芎,黃耆(蜜炙各二錢半),甘草(炙一錢半)

上銼。薑、棗煎。不拘時服。嬰兒乳母同服。

白話文:

[行走遲緩]

這一段講的是小孩行走遲緩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肝腎功能不足,骨髓未能得到充分滋養,導致無法正常行走。

對於這種情況,有一個藥方叫做"加味地黃丸"。

藥方成分包括:熟地黃八錢,山藥四錢,山茱萸(需先用酒蒸去核)四錢,白茯苓(需去皮)、牡丹皮、澤瀉各三錢,嫩鹿茸(需用酥油烤過)二錢,牛膝(需去蘆並用酒浸泡)二錢,五加皮三錢。

這些藥材需研磨成細粉,再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丸狀,大小約等於黍米。每次服用一錢,最好在空腹時服用,用鹽水送服。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小孩自出生就元氣不足,頭頂囟門未閉合,肌肉消瘦,腹部腫大,面部浮腫,說話和行走都遲緩,手腳形狀像筒一樣,神色呆滯,牙齒生長也遲緩。

對於這種情況,有一個藥方叫做"調元散"。

藥方成分包括:乾山藥五錢,人參、白茯苓(需去皮)、白茯神(需去皮和木部)、白朮(需去蘆)、石菖蒲各二錢,白芍藥(需炒過)、熟地黃、當歸、川芎、黃耆(需用蜜炙過)各二錢半,炙甘草一錢半。

這些藥材需切碎,再與薑、棗一同煎煮,不限時間服用。如果小孩還在喝奶階段,則母親也應一起服用。

2. 語遲

一論小兒語遲者。心氣不足也。

菖蒲丸

石菖蒲,人參,麥門冬(去心),川芎,遠志(甘草水泡去心),當歸,乳香,硃砂(另研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黍米大。每服十丸。食遠。粳米飲送下。

白話文:

這一段在討論小孩說話晚的原因,是因為心臟的功能還未完全發展。

菖蒲丸配方

所需藥材有:石菖蒲、人參、麥門冬(要去掉心部)、川芎、遠志(需先用甘草水浸泡並去掉心部)、當歸、乳香、硃砂(需另外研磨,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後,用煉製的蜂蜜做成丸狀,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十粒,在飯後服用,用粳米煮的飲料送服。

3. 齒遲

一論小兒齒遲者。腎不足也。

芎藭散

川芎,乾山藥,當歸,白芍(炒),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食後服。將此干藥末擦牙齦。即生。

白話文:

在討論小孩長牙慢的問題時,主要是因為腎氣不足。

這是一種稱為「芎藭散」的藥方。

藥方成分包括:川芎、乾山藥、當歸、炒過的白芍和炙過的甘草,這些成分各兩錢半。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用熱水調勻後服用。應在飯後服用。此外,還可以將這藥末塗抹於牙齦上,能促進牙齒生長。

4. 諸遲

一論小兒行遲齒遲。解顱囟陷。五軟鶴膝。腎疳齒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稟受腎氣不足。當以六味丸加鹿茸補之。若因精氣未滿。而御女以通。多致頭目眩暈。作渴吐痰。或發熱作熱。腰腿痠軟。或自汗盜汗。二便澀痛。變生諸疾。難以名狀。余嘗用八味丸或六味丸。及補中益氣之劑。加減用之。方見補益劑。無不奏效。

一小兒五歲不能言。咸以為廢人矣。但其形瘦痿。乃肺腎不足。遂用六味丸。加五味、鹿茸。及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兩月餘形氣漸健。將半載能發一二言。至年許始聲音朗朗。

白話文:

[各類發展遲緩]

討論到小孩行走能力發展遲緩,長牙遲緩,頭骨閉合延遲,頭頂囟門凹陷,肌張力不足導致的五軟症(頭頸軟、四肢軟、口軟、肌肉軟、腰背軟),鶴膝症(膝關節腫大),腎疳(一種兒童慢性營養不良疾病),牙齒缺損,眼睛白色部分增多,多愁善感等問題。這些情況大多因為胎兒期腎臟功能尚未充分發育所致。對此,應使用六味地黃丸添加鹿茸來補充腎臟功能。如果因為精氣尚未充足就過早進行性行為,常會導致頭暈眼花、口渴、噁心、發燒、腰腿痠痛、自汗、盜汗、排尿困難等各種疾病,病徵繁雜難以一一描述。我通常會開出八味地黃丸或六味地黃丸,以及補中益氣湯等藥物,視病情調整配方。詳細的藥方請參閱補益藥方,效果顯著。

有一個五歲的孩子無法說話,大家都認為他將來可能無法正常生活。但觀察其身形瘦弱萎靡,推斷是肺部和腎臟功能不足。因此我使用了六味地黃丸添加五味子和鹿茸,以及補中益氣湯添加五味子。兩個多月後,孩子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半年後,孩子開始能發出簡單的語言。一年後,他的聲音變得清晰響亮。

5. 龜胸

一論小兒龜胸者。因肺熱脹滿。攻於胸膈。即成龜胸也。又云。由乳母食麵熱物五辛。轉使胸高起也。

龜胸丸

川大黃(糠火煨),天門冬(去心),百合,杏仁(去皮尖麩炒),木通(去節),枳殼(麩炒)桑白皮(蜜炙),甜葶藶(隔紙炒),軟石膏(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化下。食後臨臥服。仍宜灸兩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各灸三壯。春夏從下灸起。秋冬從上灸起。依法灸之。

白話文:

【烏龜胸】

在討論兒童出現烏龜胸的情況時,主要是因為肺部有熱,導致胸部脹滿,進而使胸部形狀變得像烏龜背一樣,這就是所謂的烏龜胸。另一種說法是,由於哺乳母親食用了辛辣、麵類等熱性食物,也可能導致嬰兒胸部異常凸起。

烏龜胸丸配方

藥材包括:川大黃(用糠火煨過)、天門冬(去心)、百合、杏仁(去皮尖,麩炒)、木通(去節)、枳殼(麩炒)、桑白皮(蜜炙)、甜葶藶(隔紙炒)、軟石膏(各一錢)。

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粒,用溫水送服,飯後或睡前服用。另外,還建議在兩耳前方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罅間的六個位置,各灸三壯。春夏時從下方開始灸,秋冬時則從上方開始灸,依照此方法進行灸療。

以上就是治療烏龜胸的藥方與灸療建議。

6. 龜背

一論小兒龜背者。由兒生下。風邪客入於脊。入於骨髓。致成龜背也。龜胸龜背。並用龜尿點其骨節。自愈。取龜尿法。用青蓮葉按龜上。用鏡照之。其尿自出。

龜背丸

枳殼(麩炒),防風(去蘆),獨活,大黃(煨),前胡(去蘆),當歸,麻黃(去節各三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六丸。看兒大小。以米湯食後服。仍灸肺俞穴。在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心俞穴。在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膈俞穴。在七椎之下。兩傍各一寸半。各灸三壯。以小兒中指節為一寸。艾炷以小麥大。灸五壯愈。

一治小兒龜背。兒生下客風入脊。透於骨髓。致成龜背。治以龜尿點骨節即平。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小兒出現龜背的情況。孩子出生後,若是風邪侵入脊椎,進而影響到骨髓,就會導致龜背的症狀。對於龜胸和龜背的問題,可以使用龜尿滴在骨節上,便能自然痊癒。取得龜尿的方法是,將青蓮葉放在龜的上方,然後用鏡子照射龜,龜尿就會自然排出。

以下是「龜背丸」的藥方:

枳殼(麩炒)、防風(去蘆)、獨活、大黃(煨)、前胡(去蘆)、當歸、麻黃(去節)各三錢。

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約十五至十六顆,具體數量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調整。飯後以米湯送服,同時進行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的艾灸治療。這些穴位分別位於第三椎下兩側各一寸半、第五椎下兩側各一寸半、第七椎下兩側各一寸半的位置,每處艾灸三壯。以小兒中指節為一寸,艾炷的大小以小麥為標準,艾灸五壯即可見效。

另一種治療小兒龜背的方法是,孩子出生後若風邪入侵脊椎,穿透骨髓造成龜背,可用龜尿滴在骨節上,即可使龜背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