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八 (22)
卷八 (22)
1. 行遲
一論小兒行遲。肝腎虛弱。骨髓不充。不能行步。
加味地黃丸
懷熟地(八錢),山藥(四錢),山茱萸(酒蒸去核四錢),白茯苓(去皮),牡丹皮,澤瀉(各三錢),嫩鹿茸(酥炙二錢),懷牛膝(去蘆酒浸二錢),五加皮(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錢。空心。鹽湯送下。
白話文:
一論小兒行遲:肝腎虛弱,骨髓不充,不能行步
症狀: 小孩子走路遲緩,這是因為肝腎虛弱,導致骨髓不足,無法支撐行走。
治療方劑: 加味地黃丸
藥物組成:
- 熟地黃 (8錢)
- 山藥 (4錢)
- 山茱萸 (酒蒸去核 4錢)
- 白茯苓 (去皮 3錢)
- 牡丹皮 (3錢)
- 澤瀉 (3錢)
- 嫩鹿茸 (酥炙 2錢)
- 懷牛膝 (去蘆酒浸 2錢)
- 五加皮 (3錢)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丸劑,大小如黍米。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時用鹽湯送服。
一論小兒稟受元氣不足。顱囟開解。肌肉消瘦。腹大面腫。語遲行遲。手足如筒。神色昏慢。牙齒生遲諸虛。
調元散
乾山藥(五錢),人參,白茯苓(去皮),白茯神(去皮木各二錢),白朮(去蘆二錢),石菖蒲(一錢),白芍藥(炒),熟地黃,當歸,川芎,黃耆(蜜炙各二錢半),甘草(炙一錢半)
上銼。薑、棗煎。不拘時服。嬰兒乳母同服。
白話文:
如果小孩天生元氣不足,就會出現頭頂囟門開得遲、肌肉瘦弱、肚子大、臉腫、說話和走路都慢、手腳細瘦像竹筒一樣、精神昏沉、長牙也慢等等虛弱症狀。可以用乾山藥、人參、白茯苓、白茯神、白朮、石菖蒲、炒白芍、熟地黃、當歸、川芎、蜜炙黃耆和炙甘草,加薑棗煎服,不分時間服用,嬰兒和乳母都可以一起吃。
2. 語遲
一論小兒語遲者。心氣不足也。
菖蒲丸
石菖蒲,人參,麥門冬(去心),川芎,遠志(甘草水泡去心),當歸,乳香,硃砂(另研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黍米大。每服十丸。食遠。粳米飲送下。
白話文:
小孩子說話遲緩,是因為心氣不足。用石菖蒲、人參、麥門冬(去心)、川芎、遠志(甘草水泡去心)、當歸、乳香、硃砂(另研各一錢)研成粉末,煉蜜製成丸子,黍米大小。每次服用十丸,飯後服用,用粳米湯送服。
3. 齒遲
一論小兒齒遲者。腎不足也。
芎藭散
川芎,乾山藥,當歸,白芍(炒),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食後服。將此干藥末擦牙齦。即生。
白話文:
孩子長牙晚是因為腎氣不足。可以用川芎、山藥、當歸、白芍(炒)、甘草(炙,各二錢半)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調服,飯後服用。同時,也可以將藥粉擦拭牙齦,這樣就能促進長牙。
4. 諸遲
一論小兒行遲齒遲。解顱囟陷。五軟鶴膝。腎疳齒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稟受腎氣不足。當以六味丸加鹿茸補之。若因精氣未滿。而御女以通。多致頭目眩暈。作渴吐痰。或發熱作熱。腰腿痠軟。或自汗盜汗。二便澀痛。變生諸疾。難以名狀。余嘗用八味丸或六味丸。及補中益氣之劑。加減用之。方見補益劑。無不奏效。
一小兒五歲不能言。咸以為廢人矣。但其形瘦痿。乃肺腎不足。遂用六味丸。加五味、鹿茸。及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兩月餘形氣漸健。將半載能發一二言。至年許始聲音朗朗。
白話文:
小孩走路晚、長牙晚,頭骨囟門凹陷,身體柔軟像鶴的膝蓋,腎虛導致牙齒鬆動、眼白多、情緒低落,這些都是先天腎氣不足造成的,可以用六味丸加鹿茸來補腎。如果因為精氣不足,又過早行房,容易導致頭昏眼花、口渴、吐痰、發熱、腰腿痠軟、盜汗、大小便不順等各種難以描述的疾病。我常使用八味丸或六味丸,以及補中益氣的藥方,根據情況加減用藥,效果都很顯著。
曾經有一個五歲小孩不會說話,大家都認為他成了廢人。但他身形消瘦,這是肺腎不足導致的,於是我用六味丸加五味子、鹿茸,以及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兩個多月後他的形體和精神漸漸恢復,半年後能說一兩句話,一年後聲音洪亮。
5. 龜胸
一論小兒龜胸者。因肺熱脹滿。攻於胸膈。即成龜胸也。又云。由乳母食麵熱物五辛。轉使胸高起也。
龜胸丸
川大黃(糠火煨),天門冬(去心),百合,杏仁(去皮尖麩炒),木通(去節),枳殼(麩炒)桑白皮(蜜炙),甜葶藶(隔紙炒),軟石膏(各一錢)
白話文:
小孩出現龜胸,是因為肺熱導致胸部脹滿,壓迫到胸膈,才會形成這種形狀。也有人說,是因為乳母食用麵食、熱性食物以及辛辣食物,導致小孩胸部隆起。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化下。食後臨臥服。仍宜灸兩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各灸三壯。春夏從下灸起。秋冬從上灸起。依法灸之。
白話文:
把以上草藥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一般,每次服用五粒,用水溫和地溶解它們,在飯後或睡前服用。此外還應使用艾灸對耳朵前方約一英吋半的地方進行治療,這裡有三個骨骼之間的縫隙,每個地方都應該被艾灸三次。春天和夏天要從下面開始艾灸,秋天和冬天則要從上面開始艾灸。按照這個方法艾灸即可。
6. 龜背
一論小兒龜背者。由兒生下。風邪客入於脊。入於骨髓。致成龜背也。龜胸龜背。並用龜尿點其骨節。自愈。取龜尿法。用青蓮葉按龜上。用鏡照之。其尿自出。
龜背丸
枳殼(麩炒),防風(去蘆),獨活,大黃(煨),前胡(去蘆),當歸,麻黃(去節各三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六丸。看兒大小。以米湯食後服。仍灸肺俞穴。在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心俞穴。在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膈俞穴。在七椎之下。兩傍各一寸半。各灸三壯。以小兒中指節為一寸。艾炷以小麥大。灸五壯愈。
一治小兒龜背。兒生下客風入脊。透於骨髓。致成龜背。治以龜尿點骨節即平。
白話文:
小兒龜背,是孩子出生後,風寒侵入脊椎,深入骨髓造成的。治療方法是使用龜尿塗抹患處,龜背、龜胸都可使用此法。取龜尿的方法是,用青蓮葉壓在龜背上,再用鏡子照射,龜尿就會流出來。
有一種藥方名叫龜背丸,是由枳殼(麩炒)、防風(去蘆)、獨活、大黃(煨)、前胡(去蘆)、當歸、麻黃(去節)等藥物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十五到十六粒,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用量,飯後用米湯送服。同時還要灸治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每個穴位灸三壯,以小兒中指節為一寸,艾炷大小如小麥,灸五壯即可痊癒。
另外,還有一種治療小兒龜背的方法,就是孩子出生後,因為風寒侵入脊椎,深入骨髓而導致龜背,可用龜尿塗抹患處即可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