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三 (34)
卷三 (34)
1. 痞滿
脈來堅實者順。虛弱者逆。
痞滿與脹滿不同。脹滿是內脹而外亦形。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蓋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位心下之中。腹滿痞塞。皆土邪之所為耳。有因誤下。裡氣虛。邪乘虛而入於心之分野。有因食痰積。不能施行而作痞者。有濕熱太甚。上來心下而為痞者。治之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
生薑、半夏、厚朴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鹹淡以滲之。大概與濕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一論按之堅而軟。無塊為痞。多是痰氣鬱結。或飲食停滯者。
加味二陳湯
陳皮(二錢),半夏(姜炒二錢),枳實(麩炒一錢),黃連(姜炒六分),山楂(去子二錢),木香(八分),青皮(去穰二錢),白茯苓(去皮三錢),砂仁(八分),甘草(八分),
上銼。生薑煎服。
一論痞滿。宜調中補氣血。清痞清熱。攻補兼施。簡而當也。
平補枳朮丸
白朮(去蘆土炒三兩),白芍(酒炒一兩),陳皮,枳實(麩炒),黃連(酒炒各一兩),人參木香(各五錢)
上為細末。荷葉煎湯。打米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米湯下。漸加至六七十丸。一論內傷元氣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補元氣也。服加減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如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脈弦。四肢滿閉。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柴胡、甘草。大便閉燥。黃連桃仁。少加大黃、歸身。心下痞醃悶。加白芍。黃連。心下痞腹脹。加白芍、砂仁、五味子。天寒少加乾薑。或官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嘔逆者。
加陳皮、生薑、黃連。夏月加黃連。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實三錢。黃連五分。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之。依本方。食已心下痞。服前枳朮丸而愈。
一論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
大消痞丸
黃連(土炒六錢),黃芩(土炒六錢),枳實(麩炒五錢),半夏(泡四錢),陳皮(四錢),厚朴(姜炒四錢),豬苓(四錢),澤瀉(四錢),薑黃(二兩),乾生薑(三錢),人參(四錢),神麯(五錢炒),砂仁(三錢),甘草(三錢炙),白朮(去蘆土炒一兩)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百丸。空心。白滾湯送下。
一男子胸膈作痞。飲食難化。服枳朮丸。久而形體消瘦。發熱口乾。脈浮大而微。用補中益氣加薑、桂。諸症悉退。唯見脾胃虛寒。遂用八味丸。補命門相火。不月而飲食進。三月而形體充。此症若不用前丸。多變腹脹喘促。腿足浮腫。小便淋澀等症。急用加減腎氣丸。亦有得生者。
一治痞悶氣結食積。宜服
內消丸
白話文:
[腹部痞滿]
脈象堅實為順,虛弱則逆。痞滿和脹滿不同,脹滿是內外皆脹;痞滿則是內感悶堵,外表卻無明顯脹急。這是因為陰氣內伏,陽氣受阻,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病竈在心下,造成腹部痞塞,這都是脾土功能失調所引起。有的是因為誤用瀉下藥物,導致裡氣虛弱,邪氣趁虛而入心臟範圍。有的是因為飲食過量、痰濕積聚,無法正常消化而產生痞滿。有的是濕熱過重,上升至心下而形成痞滿。治療可用黃連、黃芩、枳實的苦味來泄除,生薑、半夏、厚朴的辛味來散開,人參、白朮的甘溫來補益,茯苓、澤瀉的鹹淡來利尿。一般來說,與濕氣一同處理,使上下部水分分別排出即可。
按壓時感覺堅硬但柔軟,且無硬塊的,多是痰氣鬱結,或是飲食停滯造成的痞滿。治療可用加味二陳湯。
對於痞滿,應調理中焦,補氣養血,清除痞滿,清熱解毒,攻補並舉,這樣簡單而恰當。
平補枳朮丸適用於內傷元氣脾胃導致的心下痞滿,應大力補充元氣,服用加減補中益氣湯。
對於長期未癒的痞滿,可以使用大消痞丸。
對於胸膈痞滿,飲食難化的情況,如果服用枳朮丸後形體消瘦,出現發熱口乾,脈象浮大而微,可用補中益氣湯加薑、桂。若見脾胃虛寒,則用八味丸補充命門相火,通常不到一個月飲食就會改善,三個月後形體就能恢復。
對於痞悶、氣結、食積,可服用內消丸。
對於腹中狹窄,需使用蒼朮。如果是肥胖者感到腹中狹窄,是因為濕痰流注臟腑,氣不升降,需用蒼朮、香附行氣。若是瘦人感到腹中狹窄,是因為熱氣燻蒸臟腑,宜用黃連、蒼朮。
對於心下堅硬如盤的情況,可用枳實、白朮煎服。
補中益氣湯和八味丸的配方詳見內傷和補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