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三 (28)
卷三 (28)
1. 咳嗽
夫咳嗽者。肺為嬌臟。外主身之皮毛。內為五臟華蓋。形寒飲冷。燥熱鬱蒸。最為傷也。肺實肺虛。皆能壅痰而發咳也。咳嗽二症。難作一塗。咳謂無痰有聲。肺氣傷而不清。嗽謂無聲有痰。脾濕動而生痰。咳嗽謂有聲有痰。因傷肺氣。兼傷脾濕也。其症感風寒者。鼻塞聲重。
停寒者。悽慘怯寒。挾熱者。則焦煩。受濕者為纏滯。停水者則怔忡。若痰飲則咳有痰聲。痰出咳止。火極則咳聲不轉。面赤痰結。肺氣則喘滿。氣結息重。風痰壅盛。則咳至極。頻吐乳食。與痰俱盡。方得少息。而或實或虛。則視痰之黃白。唾之稀稠。而可知也。以歲周論之。
春乃上升之氣。夏乃火氣炎上。秋由濕熱傷肺。冬則風寒外束。以一日論之。清晨嗽曰痰火。午後皆曰陰虛。夜間或有食積。其咳而吐膿血者。肺熱盛也。久咳不已。必致驚悸頑涎。甚至眼眶紫黑。如物傷損。眼珠紅赤如血。大可畏也。治法。風寒宜疏散。煩熱宜清利。受濕用勝濕之藥。
停水宜瀉水之劑。痰飲則豁痰。火極則降火。肺脹則養胃疏肝。風痰壅盛。宜養胃去風豁痰也。況肺生胃門。更能溫中。與表順助其氣。滋潤肺經。和順三焦者。將見氣壯則咳漸減。胃復則痰不生。肺滋則咳不有。乳母節飲食。慎風寒。咳何從而生乎。一論春夏秋傷風咳嗽。
痰熱喘急。並挾驚傷寒等症。
雄朱丸
牛膽南星,天花粉(各一兩),薄荷,荊芥,防風,天麻,羌活,硃砂,雄黃(各六錢),麝香(三分)
上為細末。粳米飯為丸。薄荷湯送下。
一論冬月感寒咳嗽。夜不能睡。以此發之。
九寶飲
薄荷,紫蘇,大腹皮,麻黃,桂枝,桑白皮,杏仁,陳皮,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溫服。
一論小兒四時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喘急。痰涎壅盛。鼻塞聲重。涕唾稠黏。乃內傷外感。一切發熱等症。宜服
參蘇飲
紫蘇,陳皮,桔梗,前胡,半夏,乾葛,茯苓(去皮),枳殼(去穰),人參,木香,甘草
上銼。生薑煎服。
一論小兒咳嗽吐痰。用甜梨一個。挖小孔。入硼砂一分。燒熟與服。或搗汁亦可。
一論小兒一切咳嗽不已。用
寧嗽膏
麻黃,杏仁(去皮尖),桔梗(去蘆),甘草,知母,貝母,款冬花,黃芩,紫菀(各五錢)黃連(一錢),香附(二錢童便炒),牛膽南星(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一丸。白湯食後化下。
一論小兒身熱感冒。鼻流清涕。或鼻塞咳嗽吐痰。輕者勿藥。候二三日自愈。重者服此方。治痰為主。輕輕解之。
白朮(去蘆一錢),白茯苓(七分去皮),桑白皮(蜜炙七分),川芎(五分),桔梗(五分),橘紅(五分),半夏(五分),防風(四分),甘草,薄荷(各三分),枯芩(炒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水煎服。
一治小兒傷風咳嗽發熱。服解表之劑。如喘促出汗。此脾肺氣虛。以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
白話文:
關於咳嗽的問題,肺是個脆弱的器官,它在體外主管著我們的皮毛,在體內則像是保護其他臟器的傘蓋。如果受到寒冷、冷飲、過度的燥熱或蒸騰,就會受傷。無論是肺實還是肺虛,都能導致痰多而引起咳嗽。咳嗽這兩個症狀,不能一概而論。咳嗽是指只有聲音而無痰,這表示肺氣受傷而變得不清爽。而嗽則是無聲音但有痰,這代表脾濕被激起而生成了痰。咳嗽則同時有聲音和痰,這是由於肺氣和脾濕同時受傷所導致的。如果受到風寒,可能會出現鼻塞、聲音沉重的情況。
如果體內有寒氣停留,可能會感到寒冷且情緒低落。如果有熱氣夾雜,會感到煩躁。如果受到濕氣影響,會感覺到粘滯。如果體內有水分停留,可能會心跳加速。如果是因為痰飲導致的咳嗽,會伴有痰音,痰吐出後咳嗽就會停止。如果是因為火氣太旺,咳嗽聲音不會變化,臉色會變紅且痰凝固。如果是肺氣受阻,可能會喘息困難。如果是風痰壅盛,咳嗽會非常嚴重,會頻繁嘔吐奶水或食物,直到痰吐盡才能稍作休息。是否實證或虛證,可以從痰的顏色和濃稠度來判斷。
以一年四季來說,春季是上升之氣,夏季是火氣炎上,秋季是濕熱傷肺,冬季是風寒外束。如果一天中早晨咳嗽,可能是痰火;下午咳嗽,可能是陰虛;夜晚咳嗽,可能是食積。如果咳嗽並吐出血塊,表示肺熱過盛。長期咳嗽不止,可能會導致心悸、口涎多,甚至眼睛周圍紫黑,像被東西撞擊一樣,眼睛充血,這是十分危險的。治療方法上,風寒應當疏散,煩熱應當清利,受濕應該使用勝濕的藥物,停水應該使用瀉水的藥物,痰飲應該豁痰,火氣過旺應該降火,肺脹應該養胃疏肝,風痰壅盛應該養胃去風豁痰。此外,肺和胃門相連,更應該溫中,與表順助其氣,滋潤肺經,調和三焦。這樣,隨著氣壯,咳嗽會逐漸減少,胃恢復,痰不再生成,肺得到滋養,咳嗽自然消失。母親在哺乳期應節制飲食,謹慎防風寒,咳嗽怎麼會產生呢?
接下來是一些具體的藥方:
第一種是春夏秋三季因風邪引起的咳嗽、痰熱、喘急,以及夾帶驚嚇或感冒等症狀。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雄朱丸」,主要成分包括牛膽南星、天花粉、薄荷、荊芥、防風、天麻、羌活、硃砂、雄黃、麝香等,細磨後用粳米飯製成丸,用薄荷湯服用。
第二種是冬季感受寒氣引起的咳嗽,到了夜晚更是無法安睡。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九寶飲」,主要成分包括薄荷、紫蘇、大腹皮、麻黃、桂枝、桑白皮、杏仁、陳皮、甘草等,用水煎煮後溫服。
第三種是兒童在四季中因感冒而引發的發熱、頭痛、咳嗽、喘急、痰涎多、鼻塞、聲音重、涕唾稠粘等症狀。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參蘇飲」,主要成分包括紫蘇、陳皮、桔梗、前胡、半夏、乾葛、茯苓、枳殼、人參、木香、甘草等,用水煎煮後服用。
第四種是兒童咳嗽並吐痰的情況,可以使用一個甜梨,挖一個小孔,放入一分硼砂,燒熟後服用,或者搗汁也可以。
第五種是兒童所有類型的咳嗽都無法停止的情況,可以使用「寧嗽膏」,主要成分包括麻黃、杏仁、桔梗、甘草、知母、貝母、款冬花、黃芩、紫菀、黃連、香附、牛膽南星等,細磨後用煉蜜製成丸,每次服用一粒,用白湯在飯後融化服用。
第六種是兒童身體發熱、感冒、鼻流清涕、鼻塞、咳嗽吐痰等症狀,如果輕微,可以不用藥,等待二三天自愈;如果嚴重,可以使用以下方子,主要以治療痰為主,輕輕地解決問題。主要成分包括白朮、白茯苓、桑白皮、川芎、桔梗、橘紅、半夏、防風、甘草、薄荷、枯芩等,用水煎煮後服用。
最後一種是兒童因風邪引起的咳嗽和發熱,如果服用瞭解表藥物後,出現喘促出汗的症狀,這表示脾肺氣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五味子來治療。
2. 發痧
小兒發痧。有陰有陽。陰痧則腹痛而手足冷。陽痧則腹痛而手足溫。或其症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肢懈怠。飲食不思。容顏慘楚。為症不一。俗呼為痧病。非痧也。多由感冒風寒而耍水傷濕得之。其治之法。宜用熱水蘸搭臂膊。將苧麻頻頻刮之。候紅色出為度。甚者宜以針刺十指背。
近其爪處一分許。可先將兒兩手自臂捋下。血聚指頭方刺。抑或視其身背有紅點。以燈草蘸香油點燈燎之。以上諸法。使腠理開通。寒邪易散。血氣通暢而已矣。
一論小兒攪腸痧。心腹腰諸痛。用
火龍丹
雄黃,焰硝(各二錢)
共研細末。每用簪挑些點眼角尖。男左女右。立愈。
白話文:
[發痧]
小孩發生發痧的情況,有陰痧和陽痧之分。若是陰痧,會見到孩子腹痛且手腳冰冷;若是陽痧,同樣腹痛但手腳卻是溫暖的。有些症狀看似發冷卻不是真正的寒冷,看似發熱又不算是真正的發熱,四肢無力,沒有食慾,臉色憔悴,這樣的症狀種類繁多,民間常稱之為痧病,但事實上,大多是由於受涼或是玩水後未妥善保暖所導致。治療的方法,應該使用熱水浸濕布料敷在手臂,再用薴麻反覆摩擦,直到皮膚出現紅色為止,病情嚴重時,可以考慮用針輕輕刺入手指背部靠近指甲的一分左右位置,刺前可以先將孩子的雙手從手臂往手指方向揉搓,讓血液集中在指尖再進行。或者,如果發現孩子身上有紅點,可以用燈草沾香油點燃,燒燙紅點部位。這些方法都能使毛孔打開,寒氣容易散去,血氣也能順暢。
另一個關於小孩腸胃痛、心腹腰痛的治療方式,可以使用"火龍丹":
主要成分為雄黃與焰硝,各取二錢。
將兩者研磨成細末,每次使用時,用簪子挑一點點藥粉點在眼角,男生點左眼,女生點右眼,即可立即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