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三 (26)
卷三 (26)
1. 痢疾
小兒八痢者,乃飢飽勞役、風寒暑濕,因觸冒天地八風之邪而得,故以痢命名也。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脾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干之,故為此疾。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併,赤白兼下。若下迫後重,裡急窘迫,
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或夏末秋初,忽有暴折於盛熱無所發,故客搏肌膚之中,發於外則為瘧,發於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為瘧痢。凡痢病久則令腫滿,下焦偏冷,上焦偏結,則為上實下虛。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噤口痢疾。又有一方一家之內,
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以治之,條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白話文:
[關於痢疾],內容如下:
兒童患上的八種痢疾,通常是因為飲食不定時、過勞,或是遭受風寒、暑濕等環境因素影響,觸碰到自然界中的各種不良氣候因素所致,因此這種疾病被稱為痢疾。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飲食過量,食物在脾胃中積滯,無法正常消化,再加上風寒、暑濕等外部因素的幹擾,導致了這種疾病。如果因為熱氣受損,排泄物會呈現紅色;如果是因為寒氣受損,排泄物會是白色;如果是風邪影響,可能會純粹排出鮮血;如果是濕氣影響,排泄物可能像豆漿一樣;若是冷熱交錯,則可能紅白相間。如果感到肛門緊迫,腹部劇烈疼痛,這是因為火性急躁且能燥化物質,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症狀。或者在夏末秋初,突然在酷熱中受到劇烈的寒冷刺激,導致身體無法適應,這種情況下,如果在體表表現出來,可能是瘧疾;如果在體內爆發,就是痢疾;如果同時在體表和體內爆發,那就是瘧痢。長期的痢疾可能導致全身浮腫,下焦部位特別冷,上焦部位特別結實,形成上實下虛的狀態。如果脾胃中有濕熱的毒素,向上燻蒸,影響到消化道,導致胃口堵塞,進食困難,這就是噤口痢疾。另外,有時候在同一個家庭或同一個地方,所有人都會感染,無論年齡大小,症狀都類似,這種情況就是疫毒痢疾。在治療這種疾病時,首先應該考慮當年的季節特徵,調理外部環境,然後再觀察患者體內是否有鬱結,調整內部環境,根據患者實際受損的情況,區分虛實冷熱,進行對症治療,這樣才能清晰明確,避免亂用藥物。
2. 痢疾不治症
凡小兒下痢。如豆腐色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
下痢日久。大孔如孔者死。下痢如竹筒注水者死。
又小兒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赤澀。腹痛。時發熱。唇紅舌胎。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穀道傾陷。復面容似妝。飲食全不進者。並不治。
清熱化滯湯,治痢主方。
黃連(吳茱黃煎湯拌炒),白芍藥,陳皮,白茯苓(去皮),枳殼(去穰炒),黃芩,甘草
上銼一劑。用生薑一片。水煎。空心。溫服。初起積熱正熾。加大黃、芒硝。血痢。加酒炒黃芩、當歸、地榆。白痢。加厚朴、枳殼。赤白並下。加川芎、歸尾、桃仁、紅花滑石、陳皮、乾薑炒黑。白痢久虛。加白朮、黃耆、白茯苓。去芩、連、枳殼。赤痢久虛。下後未愈。
去芩、連、。加當歸、白芍、白朮、川芎、阿膠珠。裡急後重。加木香、檳榔。腹痛。加白芍、川芎、玄胡索、枳殼。小便赤少。加木通、豬苓、澤瀉。下如豆汁。加白朮、蒼朮、防風。食積。加山楂、枳實、麥芽、神麯。久痢氣血兩虛者。加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升麻、肉蔻。
下後二便流利。惟後重不去者。氣陷於下也。以升麻提之。
一論小兒痢疾屬熱居多。用黃連、黃芩、大黃、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紅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開板丹
黃丹(飛過一兩),黃蠟(一兩),乳香(一錢),沒藥(一錢),杏仁(去皮尖八個),巴豆(去油八個)
上將四味為細末。將黃蠟熔開。後將末藥同蠟拌勻。調冷成塊。丸如黃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服。紅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乾薑湯下。水瀉。冷米湯下。忌生冷油膩。
一治休息痢及疳瀉。日久不能安。用雞子一枚打破。用黃蠟一塊。如指大。銚內熔。以雞子拌和。炒熟。空心食之。
一治小兒痢疾方。用雞子一個。冷水下鍋。煮二三沸取出。去白用黃。研碎。以生薑汁半小鐘和勻。與小兒服。不用茶。神效。
一治小兒患痢脫肛。色赤或痛。以補中益氣湯送香連丸而愈。後傷食作瀉。脫肛不入。仍以益氣湯服之。更以蓖麻仁研塗頂門。
一治小兒久痢裡急後重。欲去不去。手足並冷。皆胃氣虛寒下陷也。以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補骨脂。倍加升麻、柴胡。
一治紅痢及噤口。用田螺搗爛填臍中。頃刻奏效。
一治痢不拘赤白。白蘿蔔汁、蜜各等分。調勻。服三四匙。即效。
一治小兒噤口痢。用甜梨一個。挖空。入蜜填滿。紙包火煨熟吃立止。
一治噤口痢。湯飲米穀不下者。石蓮子去殼並內紅皮及心。為細末。每服量兒大小。或五分。或一錢、二三錢。用陳倉米湯調下。如嘔。加生薑汁一二匙。
一治血痢。用苦參炒為末。每服三分或五分。米湯調下。
一治白痢。用肉豆蔻。麵包煨乳香一粒。共為末。每服二三分。米湯調下。
一治久痢不止。用陳蘿蔔煎湯。一服立止。
一方。用莧菜煎湯服效。
一治瀉久久不止。不肯服藥。用肉豆蔻煨去油。為末三錢。麥面四兩同和。切面入蔥。鹽煮如常食之。
白話文:
[對於無法治療的嚴重痢疾],以下是相關的描述:如果小孩拉肚子,排出的糞便像豆腐的顏色,預示生命危在旦夕。若排泄物像屋頂漏水般滴落,也是極為危險的徵兆。
若長時間拉肚子,以致肛門擴大到像孔洞般的大小,或是排泄物如竹筒倒水般大量且快速,這都是病情嚴重的警訊。
再者,如果小孩同時排出紅白兩色的便便,且持續不止,伴隨小便呈現赤色且尿道刺痛,腹部疼痛,偶爾發燒,嘴脣紅腫,舌頭有胎,呼吸急促,心煩意亂,坐立難安,極度口渴且頻繁喝水,直腸下垂,臉色憔悴卻帶有病態紅暈,完全無法進食,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重症。
清熱化滯湯,是治療痢疾的主要處方。 成分包括:黃連(用吳茱萸和黃煎湯拌炒)、白芍藥、陳皮、白茯苓(去皮)、枳殼(去瓤炒)、黃芩、甘草。
以上藥材一份,加入一片生薑,用水煎煮,於空腹時溫服。如果剛開始發病,熱毒旺盛,可加入大黃、芒硝。若是血痢,則加入酒炒黃芩、當歸、地榆。白痢,則加厚朴、枳殼。紅白兩色便便同時出現,加川芎、歸尾、桃仁、紅花、滑石、陳皮、乾薑炒黑。長期白痢導致虛弱,加白朮、黃耆、白茯苓,並去掉黃芩、黃連、枳殼。若紅痢且久虛,拉肚子後仍未康復,去掉黃芩、黃連,加當歸、白芍、白朮、川芎、阿膠珠。若感到下腹急迫感及排便困難,加木香、檳榔。腹痛,加白芍、川芎、玄胡索、枳殼。小便赤色且量少,加木通、豬苓、澤瀉。若排泄物像豆汁,加白朮、蒼朮、防風。食物積滯,加山楂、枳實、麥芽、神麴。長期痢疾導致氣血雙虧,加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升麻、肉蔻。
排便後大小便順暢,但仍有排便困難的感覺,這是因為氣沉於下所致,可用升麻提升。
另一種處理小兒痢疾的方法,多數屬於熱性,使用黃連、黃芩、大黃、甘草煎煮服用。如果是紅色痢疾,加桃仁、紅花。白色痢疾,加滑石粉一起煎煮。
開板丹 成分包括:黃丹(飛過一兩)、黃蠟(一兩)、乳香(一錢)、沒藥(一錢)、杏仁(去皮尖八個)、巴豆(去油八個)。
將上述四種藥材磨成細粉,將黃蠟融化後,與藥粉混合均勻,冷卻成塊狀,做成黃豆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空腹服用。紅色痢疾,用冷甘草湯送服。白色痢疾,用冷乾薑湯送服。水瀉,用冷米湯送服。避免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
另一種治療休息痢及疳瀉的方法,如果長時間未能康復,可以打破一顆雞蛋,加入如手指大的黃蠟,在鍋中熔化,攪拌雞蛋混合,炒熟後空腹食用。
另一種治療小兒痢疾的方法,取一個雞蛋,放入冷水中煮沸二三次後取出,去掉蛋白只留蛋黃,研碎後加入半小杯生薑汁混合均勻,讓小孩服用,不要喝茶,效果神奇。
另一種治療小兒痢疾脫肛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