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八 (9)

回本書目錄

卷八 (9)

1. 痢疾

小兒八痢者。乃飢飽勞役。風寒暑濕。因觸冒天地八風之邪而得。故以痢命名也。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脾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干之。故為此疾。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併。赤白兼下。若下迫後重。裡急窘迫。

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或夏末秋初。忽有暴折於盛熱無所發。故客搏肌膚之中。發於外則為瘧。發於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為瘧痢。凡痢病久則令腫滿。下焦偏冷。上焦偏結。則為上實下虛。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噤口痢疾。又有一方一家之內。

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以治之。條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2. 痢疾不治症

凡小兒下痢。如豆腐色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

下痢日久。大孔如孔者死。下痢如竹筒注水者死。

又小兒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赤澀。腹痛。時發熱。唇紅舌胎。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穀道傾陷。復面容似妝。飲食全不進者。並不治。

清熱化滯湯,治痢主方。

黃連(吳茱黃煎湯拌炒),白芍藥,陳皮,白茯苓(去皮),枳殼(去穰炒),黃芩甘草

上銼一劑。用生薑一片。水煎。空心。溫服。初起積熱正熾。加大黃芒硝。血痢。加酒炒黃芩、當歸地榆。白痢。加厚朴、枳殼。赤白並下。加川芎、歸尾、桃仁紅花滑石、陳皮、乾薑炒黑。白痢久虛。加白朮黃耆、白茯苓。去芩、連、枳殼。赤痢久虛。下後未愈。

去芩、連、。加當歸、白芍、白朮、川芎、阿膠珠。裡急後重。加木香檳榔。腹痛。加白芍、川芎、玄胡索、枳殼。小便赤少。加木通豬苓澤瀉。下如豆汁。加白朮、蒼朮防風。食積。加山楂枳實麥芽、神麯。久痢氣血兩虛者。加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升麻、肉蔻。

下後二便流利。惟後重不去者。氣陷於下也。以升麻提之。

一論小兒痢疾屬熱居多。用黃連、黃芩、大黃、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紅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開板丹

黃丹(飛過一兩),黃蠟(一兩),乳香(一錢),沒藥(一錢),杏仁(去皮尖八個),巴豆(去油八個)

上將四味為細末。將黃蠟熔開。後將末藥同蠟拌勻。調冷成塊。丸如黃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服。紅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乾薑湯下。水瀉。冷米湯下。忌生冷油膩。

一治休息痢及疳瀉。日久不能安。用雞子一枚打破。用黃蠟一塊。如指大。銚內熔。以雞子拌和。炒熟。空心食之。

一治小兒痢疾方。用雞子一個。冷水下鍋。煮二三沸取出。去白用黃。研碎。以生薑汁半小鐘和勻。與小兒服。不用茶。神效。

一治小兒患痢脫肛。色赤或痛。以補中益氣湯香連丸而愈。後傷食作瀉。脫肛不入。仍以益氣湯服之。更以蓖麻仁研塗頂門。

一治小兒久痢裡急後重。欲去不去。手足並冷。皆胃氣虛寒下陷也。以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補骨脂。倍加升麻、柴胡

一治紅痢及噤口。用田螺搗爛填臍中。頃刻奏效。

一治痢不拘赤白。白蘿蔔汁、蜜各等分。調勻。服三四匙。即效。

一治小兒噤口痢。用甜梨一個。挖空。入蜜填滿。紙包火煨熟吃立止。

一治噤口痢。湯飲米穀不下者。石蓮子去殼並內紅皮及心。為細末。每服量兒大小。或五分。或一錢、二三錢。用陳倉米湯調下。如嘔。加生薑汁一二匙。

一治血痢。用苦參炒為末。每服三分或五分。米湯調下。

一治白痢。用肉豆蔻。麵包煨乳香一粒。共為末。每服二三分。米湯調下。

一治久痢不止。用陳蘿蔔煎湯。一服立止。

一方。用莧菜煎湯服效。

一治瀉久久不止。不肯服藥。用肉豆蔻煨去油。為末三錢。麥面四兩同和。切面入蔥。鹽煮如常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