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八 (6)

1. 熱症

小兒之病。惟熱居多。夫熱有虛有實。實則面紅目赤。氣粗口乾燥渴。小便赤澀。大便堅閉。五心煩熱。日夜焦啼。發壯熱。宜大連翹飲主之。虛則面白眼青。氣微。口中清冷。恍惚神緩。大便稀而小便頻。夜則盜汗發虛熱。宜惺惺散主之。其有乍冷乍熱。怫鬱驚惕。上盛下虛。

此冷熱不調候也。如熱在表宜汗。在裡宜下。表裡俱熱則宜解散。其或表裡已解。熱又時來。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不可再服涼藥。必使陽斂於內。身體自涼。宜參苓白朮散主之。又有潮熱。則發熱有時。驚熱顛叫恍惚。夜熱夕發旦止。餘熱寒邪未盡。食熱肚腹先發熱。

白話文:

小兒之病,以熱症居多

小孩子的病,大多是熱症。熱症有虛實之分。

實熱的表現為:臉色發紅、眼睛紅赤、呼吸粗重、口乾舌燥、想喝水、小便顏色深且排尿困難、大便乾燥難解、五心煩熱、日夜哭鬧不止、發高燒。此類情況,可服用大連翹飲治療。

虛熱的表現為:臉色蒼白、眼白發青、呼吸微弱、口涼清淡、神志恍惚、反應遲鈍、大便稀薄且排尿頻繁、夜晚盜汗、發虛熱。此類情況,可服用惺惺散治療。

若孩子出現忽冷忽熱、煩躁不安、驚悸不安、上半身熱而下半身虛弱的情況,則為冷熱不調。

若熱證在表,則宜用發汗藥治療;若熱證在裡,則宜用瀉下藥治療;若表裡皆有熱證,則宜服用解散治療。

如果表裡熱證已解,但熱證又再次出現,則為表裡俱虛、元氣不足、陽氣外浮,此時不可再服用涼藥,應使陽氣收斂於內,身體自然就會涼下來。可服用參苓白朮散治療。

**如果孩子出現潮熱,即發熱時間不定,並且伴隨驚慌失措、哭鬧不止、神志恍惚、夜間發熱至早晨才退熱、餘熱未盡、吃熱食則腹部先發熱等症狀,**則可能是餘熱未清、寒邪未盡所致。

疳熱骨蒸盜汗。壯熱一向不止。煩熱心躁不安。積熱頰赤口瘡。風熱汗出身熱。虛熱困倦少力。客熱來去不定。癖熱涎嗽飲水。寒熱發如瘧狀。血熱巳午時發熱瘡疹熱耳鼻尖冷。十六者大同而小異。諸症得之。各有所歸。其間或有三兩症交互者。宜隨其輕重而處治之。蓋小兒氣稟純陽。

臟腑生熱。陰陽氣變。熏蒸於外。致令身熱也。若肝熱則兩眼赤痛。流淚羞明。或生翳障。心熱則口內生瘡。小便赤腫。淋瀝不通。肺熱則鼻衄不止。大腑閉結。脾熱則多涎沫。口內長流。心脾熱則生重舌木舌。胃熱則作口臭。腎熱則耳聾。或出膿汁。此五臟所生。熱各不同。

白話文:

小孩子容易出現發燒、盜汗、躁動不安、臉頰發紅、口瘡、流汗、疲倦乏力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持續不退,也可能時好時壞。有些孩子還會伴隨咳嗽、流口水、發冷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由於孩子體內積熱、虛熱、客熱等原因引起的。

孩子體內五臟容易生熱,熱氣從體內往外散發,就會導致身體發熱。肝臟生熱會造成眼睛紅痛、流淚、畏光等症狀;心臟生熱會造成口瘡、小便灼熱、排尿困難等症狀;肺臟生熱會造成流鼻血、便秘等症狀;脾臟生熱會造成流口水、舌頭異常等症狀;胃臟生熱會造成口臭;腎臟生熱會造成耳聾、耳流膿等症狀。

是不可以概論也。大抵熱則生風。風則悸矣。

一論小兒心經邪熱。心與小腸受盛。乃水寶之處。常宜通利。壅則結。滑則利。熱則澀。盛則淋。平涼心火。三焦自順。不待疾作而解。症成而療者。疏通有之矣。一十五味加湯使用。才覺蘊熱客熱寒邪風邪。冒之肺經。心將受之。不受獨傳於小腸。或閉或澀。或赤或白。淋瀝不通。

榮衛不通。壅之作疾。其發多端。以致膈熱。眼目赤腫。唇口白瘡。津液不生。涕唾稠盛。須在表裡俱得其宜。驚風悉能散之。痰熱亦自除之。連翹之功。可謂大矣。

大連翹飲

白話文:

這不能一概而論。總之,熱則生風,風則會導致心悸。

關於小兒心經邪熱,心和小腸相通,是水分精華匯聚之處,應當保持通暢。阻塞則積聚,滑利則通暢,熱則澀滯,充盈則淋漓。平息心火,三焦自通,不必等到疾病發作才去治療,症狀出現時才治療,這算是疏通之法。使用一十五味加湯,只要感覺到內熱、外熱、寒邪、風邪侵犯肺經,心臟將要受累,如果沒有受累就獨傳於小腸,或閉塞或澀滯,或赤色或白色,淋瀝不通,

榮衛不通,阻塞就會導致疾病。發病形式多樣,導致膈熱、眼目赤腫、唇口白瘡、津液不生、涕唾稠盛,必須表裡兼治。驚風都能散之,痰熱也能自除。連翹的功效可謂重大。

大連翹飲

連翹,瞿麥穗,滑石,車前子,牛蒡子,赤芍藥(各八分),山梔子,木通,當歸,防風(各四分),黃芩(一錢二分),柴胡,甘草(各一錢二分),荊芥穗(五分),蟬蛻(五分)

白話文:

連翹、瞿麥穗、滑石、車前子、牛蒡子、赤芍藥(各八分),山梔子、木通、當歸、防風(各四分),黃芩(一錢二分),柴胡、甘草(各一錢二分),荊芥穗(五分),蟬蛻(五分)。

上銼作一劑。竹葉十片。燈草十根。水煎服。風痰熱變蒸熱。加麥門冬。實熱丹熱。加大黃。胎熱瘡疹餘毒。加薄荷葉。癰疽毒熱。加大黃、芒硝。

一論小兒蘊積熱毒。唇口腫破生瘡。牙縫出血。口臭頰熱。咽痛煩躁不寧。並痘疹餘毒未解。或頭面身體多生瘡癤。宜

五福化毒丹

犀角(鎊三錢),桔梗(一兩),生地黃(泔浸),赤茯苓(去皮),鼠黏子(微炒各五錢),粉草,朴硝(各三錢),連翹,玄參(各六錢),青黛(二錢)

白話文:

把上面的文字磨碎做成一劑藥。加入竹葉十片和燈芯草十根,用水煮後服用。如果是因爲風熱引起的發熱變化,可以加上麥門冬;如果是實熱導致的丹毒,可加上大黃;如果是胎兒受熱引發瘡疹餘毒,可加上薄荷葉;如果是癰腫毒熱,則需加上大黃和芒硝。 另一種情況是小孩體內積聚了熱毒,嘴脣口腔腫脹破裂長出瘡皰,牙齒縫隙流血,口氣有異味,臉頰發燙,咽喉疼痛煩躁不安,並且在患過天花之後仍有毒素沒有排出體外,或者頭部面部身體經常出現瘡癤,應該使用“五福化毒丹”: 配方:犀牛角(研磨成粉末),桔梗,生地黃(用米湯浸泡),赤茯苓(去掉表皮),鼠粘子(稍微炒一下),甘草,朴硝(分別取三錢),連翹,玄參(各自取六錢),青黛(兩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研化下。兼有驚。加硃砂為衣。

一論小兒變蒸一症。乃小兒蒸皮長骨。變幻精神。不須服藥。其有兼傷風咳嗽。痰涎鼻塞聲重。變蒸發熱。宜服此方。

惺惺散

人參,白朮(去蘆),白茯苓(去皮),甘草(炙),桔梗,白芍(炒),天花粉,細辛,薄荷葉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龍眼般。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研化後服用。若同時伴有驚厥,可將丸子外裹以硃砂。

這方劑主要治療小兒變蒸症,也就是小兒皮膚萎縮、骨骼生長過快、精神恍惚的病症。此症通常不需要用藥。但若同時伴有傷風咳嗽、痰涎鼻塞、聲音嘶啞、發燒等症狀,則可以服用此方。

此方名為惺惺散,由以下藥材組成:

人參、白朮(去蘆)、白茯苓(去皮)、甘草(炙)、桔梗、白芍(炒)、天花粉、細辛、薄荷葉。

2. 感冒

一論小兒感風或冒寒。用老蔥三四根。舂極爛。以手抹來。相搽滿掌。烘溫暖。向病者遍身擦之。通氣處再遍擦幾遍。暖處出汗。立愈。

白話文:

當小孩子感冒或者受冷時,可以用三到四根老蔥搗碎至非常糊狀,用手抹在手掌上,然後把整個手掌搓熱,朝著病人全身擦拭,直到有通氣的地方再次擦拭多遍,等到身體發汗後立即痊癒。

3. 出痘疹屢驗絕妙

一治小兒面青身冷。默默不語。用燈火遍身手足按穴爆之。立醒。

一論小兒傷寒。頭痛壯熱。惡寒咳嗽。鼻塞聲重。痘疹欲出。發搐驚風喘嗽。手足搐搦等症。宜服

人參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白茯苓,枳殼,川芎,薄荷葉,人參,甘草

白話文:

治療小兒臉色青白、身體冰冷、不說話的症狀,可以用燈火遍照全身手足,並按壓穴位,讓其爆發出聲音,就能立刻清醒。

治療小兒傷寒,症狀包括頭痛發熱、怕冷咳嗽、鼻塞聲音沉重、痘疹將要發出、抽搐驚風、喘息咳嗽、手腳抽搐等,應該服用人參敗毒散,藥材包括: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白茯苓、枳殼、川芎、薄荷葉、人參、甘草。

上銼。薑、蔥煎服。

一論小兒風寒外感。驚風內積。發熱喘促。咳嗽痰涎。潮熱搐搦。並痘疹初作。

羌活膏

人參,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桔梗,天麻(各五錢),薄荷,地骨皮(各三錢),甘草(二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薑湯研化下。

一論小兒四時感冒。傷風瘟疫。身熱昏睡。氣粗喘滿。痰實壅嗽。及驚風潮搐。蠱毒中暑。並瘡疹欲出發搐。皆可服之。壯實小兒。三五日服一丸。可免驚風痰喘等疾。宜

白話文:

上藥研磨成粉末,用薑、蔥煎水服用。

這個藥方主要針對小兒風寒外感、驚風內積,表現為發熱、喘促、咳嗽、痰涎、潮熱、抽搐,以及痘疹初發等症狀。

方劑中包含人參、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桔梗、天麻、薄荷、地骨皮、甘草,比例分別為五錢、三錢、二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蜂蜜煉成丸藥,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用薑湯研化後服用。

這個藥方也適用於小兒四時感冒、傷風瘟疫,表現為身熱昏睡、氣粗喘滿、痰實壅嗽、驚風潮搐、蠱毒中暑,以及瘡疹欲出發搐等症狀。對於體質強壯的小兒,每隔三五天服用一丸,可以預防驚風、痰喘等疾病。

抱龍丸

南星(為末入膜月黃牛膽中陰乾百日取出八錢),天竺黃,雄黃,辰砂(研各四錢),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煮甘草膏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研化下。百晬內者作三服。或用臈雪水煮。甘草膏汁。和藥尤佳。

按上方。若風熱痰嗽。或急驚發搐。昏睡咬牙。形病俱實。宜用此方。若初冒風寒。咳嗽痰盛。氣喘者。屬客邪內作也。先用十一味參蘇飲。若邪既解。而腹脹吐瀉。或發搐咬牙。睡而露睛。屬脾肺氣虛也。用四君子湯加陳皮。名異功散。切忌祛痰表散。若過服攻伐而致前症者。尤宜溫補脾肺

參蘇飲(方見咳嗽)

白話文:

南星磨成粉末,放進牛膽中陰乾一百天,取出八錢,再與天竺黃、雄黃、辰砂(各研磨成粉末四錢)、麝香(一錢)混合在一起。將混合好的藥粉用甘草膏煮成丸子,大小如皂角子,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研化服下。百日以內的嬰兒服用三次。也可以用臘雪水煮甘草膏汁,和藥效果更佳。

此方適用於風熱痰嗽、急驚發搐、昏睡咬牙、形病俱實者。若為初冒風寒、咳嗽痰盛、氣喘,屬於外邪內犯,宜先服用十一味參蘇飲。若邪氣已解,但出現腹脹吐瀉、發搐咬牙、睡覺露眼等症狀,屬於脾肺氣虛,宜服用四君子湯加陳皮,名為異功散。忌用祛痰表散藥物。若過度服用攻伐之藥而導致上述症狀,更宜溫補脾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