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八 (4)
卷八 (4)
1. 諸疳
脈訣啟蒙曰。小兒脈單細為疳勞。虎口紋白色。面白者為疳。
夫疳者。甘肥無節。乳哺不調。或稟賦怯弱。血氣不足。蓋十五歲以前為疳。以後為勞也。書載五疳病關五臟。要亦脾家有積。一臟失治。而傳其餘也。脾家病去。餘臟皆已。症雖分乎冷熱。治當以補為先。宜用地黃丸、五疳膏、肥兒丸之類。
一論小兒疳病。面黃肌瘦。肚大青筋。大便色白。小便渾濁。或澄之如米泔。此疳病也。
消疳湯
白話文:
《脈訣啟蒙》中說,小兒脈象單細,便是疳勞的徵兆。虎口紋呈白色,面容蒼白,也都是疳病的表現。
疳病是由於過食肥甘,飲食無度,或乳汁哺育失調,或者天生體弱,氣血不足導致。十五歲以前稱為疳,以後則稱為勞。古籍記載五疳病皆與五臟相關,但根本原因在於脾臟積滯,一臟失調,就會影響其他臟腑。只要脾臟病症去除,其他臟腑的病症也會隨之消失。雖然疳病症狀分為寒熱兩種,但治療原則都應以補益為主,適合使用地黃丸、五疳膏、肥兒丸等藥物。
小兒患疳病,常見症狀是面色發黃,肌肉消瘦,腹部鼓脹,大便顏色發白,小便混濁,或澄清如米湯,這些都是疳病的典型表現。
山楂(去子),白芍(炒),黃連(薑汁炒),白茯苓,白朮(去蘆),澤瀉(各一錢),青皮(四分),甘草(生三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一治小兒疳積發熱。肚大青筋。骨瘦如柴。
消疳退熱散
山楂(去子),烏藥,燈心,竹茹,檳榔尖,使君子,蕪荑仁,淮木通,黑牽牛,大黃,柴胡,莪朮(煨),枳殼(去穰),黃芩,甜葶藶
白話文:
【消疳退熱散】
山楂(去掉子)、烏藥、燈心、竹茹、檳榔尖、使君子、蕪荑仁、淮木通、黑牽牛、大黃、柴胡、莪朮(煨熟)、枳殼(去掉瓤)、黃芩、甜葶藶。
以上配方做成一劑藥。用生薑和紅棗煎煮後服用。
此方專門用來治療小兒疳積發熱。表現爲腹部腫大,青筋顯露,身體瘦弱如柴。
上銼。水煎。溫服。
一論肝膽經熱毒瘰癧。或耳內耳下生瘡。發熱潮熱。或肝經濕熱下注。囊癰便毒腫潰。或小腹脅股結核。凡肝膽經部分。一切瘡瘍發熱。並用之。
九味柴胡湯
柴胡,黃芩(炒各五分),人參,山梔,半夏,龍膽草,當歸,芍藥(各三分),甘草(二分)
水煎服。
一論小兒肝疳。白膜遮睛。肝經虛熱血燥。或風客淫氣。而患瘰癧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忽抽動。痰涎上壅。凡傷損出血多抽搐發熱。又治腎肝腦熱消瘦。手足如冰。寒熱往來。滑泄肚脹。口臭乾渴。齒齦潰爛。爪黑麵黧。遍身兩耳生瘡。或耳內出水。或發熱自汗盜汗。或便血諸血失喑。
白話文:
九味柴胡湯
用法: 上述藥材切碎,加水煎煮,溫熱服用。
主治:
- 肝膽經熱毒瘰癧: 指因肝膽經熱毒引起的瘰癧,症狀包括耳內或耳下生瘡,發熱,潮熱等。
- 肝經濕熱下注: 指因肝經濕熱下注引起的囊癰、便毒、腫潰等症狀。
- 小腹脅股結核: 指小腹、脅肋、大腿等部位的結核。
- 肝膽經部分一切瘡瘍發熱: 指肝膽經部位的各種瘡瘍伴隨發熱。
藥物組成:
- 柴胡 五分
- 黃芩(炒) 五分
- 人參 三分
- 山梔 三分
- 半夏 三分
- 龍膽草 三分
- 當歸 三分
- 芍藥 三分
- 甘草 二分
水煎服。
此外,本方亦可治療:
- 小兒肝疳: 指小兒肝臟虛弱導致的疳疾,症狀包括白膜遮睛(眼白混濁)、肝經虛熱、血燥等。
- 風客淫氣: 指風邪、外邪入侵,導致瘰癧、結核等病症。
- 四肢發搐: 指四肢抽搐。
- 眼目忽抽動: 指眼目突然抽動。
- 痰涎上壅: 指痰涎阻礙氣道,導致呼吸不暢。
- 傷損出血多抽搐發熱: 指因傷損導致出血過多,引起抽搐發熱。
- 腎肝腦熱消瘦: 指腎、肝、腦熱引起的消瘦。
- 手足如冰: 指手足冰冷。
- 寒熱往來: 指寒熱交替出現。
- 滑泄肚脹: 指腹瀉、肚子脹滿。
- 口臭乾渴: 指口臭、口渴。
- 齒齦潰爛: 指牙齦潰爛。
- 爪黑麵黧: 指指甲發黑,臉色發黑。
- 遍身兩耳生瘡: 指全身及兩耳生瘡。
- 耳內出水: 指耳內流出液體。
- 發熱自汗盜汗: 指發熱伴隨自汗或盜汗。
- 便血諸血失喑: 指大便出血、各種出血,以及失聲。
或小便淋閉。咳嗽吐血。或咽喉燥痛。口舌瘡裂。或稟賦不足。肢體瘦弱。解顱鶴節。五遲五軟。或畏明下竄。或早近女色。精血虧耗。五臟齊損。凡屬肝腎諸虛不足之症。皆宜用之。以滋化源。其功不能盡述。
六味地黃丸
懷生地黃(酒浸砂鍋內瓷碗盛蒸至極黑搗碎入石臼搗如泥成膏八兩),山茱萸(酒蒸去核取肉),乾山藥(各四兩),牡丹皮(去骨),白茯苓(去皮),福澤瀉(去毛各三兩)
白話文:
若出現小便閉塞、咳嗽吐血、咽喉乾燥疼痛、口舌潰爛,或先天體質不足、四肢瘦弱、頭骨軟化、動作遲緩,或怕光、易驚嚇、性功能減退、精血虧損、五臟衰弱等症狀,皆屬於肝腎虛損導致,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滋養腎臟,其功效不可盡數。
六味地黃丸的組成:生地黃(酒浸後蒸至黑色,搗碎成膏)、山茱萸(酒蒸去核)、山藥(各四兩)、牡丹皮(去骨)、白茯苓(去皮)、澤瀉(去毛各三兩)。
上忌鐵器。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滾水下。
一治小兒五疳潮熱。面黃肌瘦煩渴。肚大青筋。手足如柴。精神困倦。歷試有效。無疾預服此藥。則諸病不生。元氣虛者。服半月。身體健壯。
保嬰五疳膏
青皮(麩炒二錢),橘紅(五錢),白朮(去蘆蜜水炒一兩半),白茯苓(七錢半),麥門冬(去心一兩),使君子肉(銼炒七錢五分),山楂肉(五錢),麥芽(炒五錢),金櫻子肉(各炒五錢),芡實仁(二錢半),蓮心肉(隔紙炒五錢),甘草(二錢)
白話文:
保嬰五疳膏 方劑說明:
用法:
- 上述藥方忌用鐵器研磨,將藥材研磨成細末。
- 將藥末與地黃膏混合,加入煉好的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 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
功效: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五疳引起的潮熱、面黃肌瘦、口渴、腹部膨脹、青筋暴露、手足瘦弱、精神萎靡等症狀。經過臨床驗證,此方療效顯著。
預防:
若孩子沒有病症,也可以服用此藥,有助於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體質虛弱者:
體質虛弱者可以服用半個月,有助於增強體質,使身體強壯。
藥材清單:
- 青皮(麩炒二錢):需用麩皮炒製。
- 橘紅(五錢)
- 白朮(去蘆蜜水炒一兩半):需去除蘆頭,用蜜水炒製。
- 白茯苓(七錢半)
- 麥門冬(去心一兩):需去除心部。
- 使君子肉(銼炒七錢五分):需切碎後炒製。
- 山楂肉(五錢)
- 麥芽(炒五錢):需炒製。
- 金櫻子肉(各炒五錢):需炒製。
- 芡實仁(二錢半)
- 蓮心肉(隔紙炒五錢):需隔紙炒製。
- 甘草(二錢)
注:
- 藥材的用量以錢為單位,一兩等於十錢。
-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需遵醫囑。
上為末和勻。重七兩。每次用藥末一兩。煉蜜四兩。調和成膏。每日中晌晚間。各服一二茶匙。溫水漱口。身熱咳嗽。加地骨皮、百部。肚腹飽脹。大便為稀水。腹鳴作聲。或因蟲出不知。加檳榔二錢。木香一錢。稟受氣弱。加人參二錢半。
一論消疳化積。磨癖清熱。伐肝補脾。進食殺蟲。潤肌膚。養元氣。真王道也。
肥兒丸
人參(三錢半),白朮(去蘆),白茯苓(去皮各三錢),黃連(姜炒錢半),胡黃連(五錢),使君子(去殼四錢),神麯(炒),麥芽(炒),山楂肉(各三錢半),甘草(炙三錢),蘆薈(二錢半碗盛泥封固置坑中四面穀糠火煨透用)
白話文:
將藥末與其他成分混合均勻,總重七兩。每次服用藥末一兩,加入煉蜜四兩,調和成膏狀。每天中午和晚上各服用一到兩茶匙,溫水漱口。如果發燒咳嗽,可以加入地骨皮和百部。如果肚子脹滿,大便稀水狀,腹鳴,或因蟲出不知,可以加入檳榔二錢,木香一錢。如果體弱氣虛,可以加入人參二錢半。
這是一種治療消疳化積、磨癖清熱、伐肝補脾、進食殺蟲、潤肌膚、養元氣的良方,是真正的王道。
肥兒丸的成分包括人參(三錢半)、白朮(去蘆)、白茯苓(去皮各三錢)、黃連(姜炒錢半)、胡黃連(五錢)、使君子(去殼四錢)、神麯(炒)、麥芽(炒)、山楂肉(各三錢半)、甘草(炙三錢)、蘆薈(二錢半,用碗盛裝,以泥封固,置坑中,四周用穀糠火煨透後使用)。
上為末。黃米糊為餅。白湯化下。或作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看兒大小。米湯下。
白話文:
把上面的材料磨成粉末,用黃米糊做成藥餅,用白開水沖服。也可以製成和黍米一樣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粒,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用水稀釋後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