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壽世保元》~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慢驚

夫慢驚風者。因外感風寒。內傷乳食。而作吐瀉。或大病之餘。或誤吐下之過。脾胃兩虛者也。脾與肺母子也。母虛子亦虛。而生黏痰。胃虛則能生風。風能開能動。故其症目偏喜開。痰滯咽喉如牽鋸狀。口鼻氣冷。唇緩面青。涎流口角。將復瘛瘲是也。治宜祛風活痰。健脾生胃。

不可妄用腦麝巴粉等藥。其有眼閉。四肢厥冷者。名曰慢脾風。極危篤。速用回陽之藥。手足漸溫。復以醒脾散理之。其服藥不效。太衝脈尚有者。灸百會穴。但面暗神慘。魚口鴉聲。脾痛脅動。身冷黏汗。頭搖髮直。睛定口瘡。喘嗌仄臥。唇縮氣粗者。不治。

加味和中散,治小兒慢驚風。

人參,白朮(去蘆各一錢),白茯苓(去皮用),陳皮(各五分),半夏(七分),全蠍(炒五分),天麻(七分),細辛(三分),薄荷(三分),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棗煎服。乳母亦宜服之。

一論小兒吐瀉不止。作慢驚風。脾困昏沉。默默不食。宜

醒脾散

人參,白朮(去蘆),白茯苓(去皮),木香,全蠍,殭蠶,白附子,天麻,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一方。去天麻、殭蠶。加炮南星、半夏曲、陳倉米二百粒。水煎熟。旋服之。

一論慢驚。乃元氣虛損而至昏憒。急灸百會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後灸之。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此乃臟腑傳變已極。總歸虛處。惟脾受之。無風可逐。無驚可療。此因脾虛。不能攝涎而作痰也。此方專治慢驚涎潮發搐。或吐或瀉。不思飲食。神昏氣弱。宜用

紫金錠子

人參,白朮(去蘆),白茯神(去皮木),山藥(炒),乳香,辰砂(各二錢),赤石脂(醋炒七分),麝香(一錢),茯苓(二錢)

上為細末。以糕一兩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每一粒。薄荷湯研化服。

一小兒嘔吐不食。手足搐搦。痰上壅。手足指冷。額黑唇青。此腎水勝心火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姜。頓安。乃去炮姜。再劑而愈。

一小兒潮熱發搐。痰涎上湧。手足指冷。左腮至申酉時。青中隱白。手足時搐。此肝經虛弱。肺金所勝而潮搐。脾土虛弱。而手足冷也。用補中益氣湯。以調補脾肺。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肝腎而愈。蓋病氣有餘。當認為元氣不足。若用瀉金伐肝。清熱伐痰。則誤矣。

一小兒慢驚。睡多驚啼。凡面黃脈細者難治。用此藥與乳母服之。

釀乳法

木香,沉香,藿香,丁香(減半),陳皮,人參,神麯(炒),麥芽(炒)

上銼。每服四錢。紫蘇十葉。生薑十片。棗二枚。水煎。先令乳母食後。捏去宿乳汁服之。即仰臥霎時。令藥入乳之脈。次令兒吮。不可過飽。亦良法也。

五味異功散(方見脾胃),補中益氣湯(方見脾胃),六味地黃丸(方見諸疳)

白話文:

慢驚風這疾病,通常是因為外在感受了風寒,內部則因為飲食不節制導致吐瀉。或者是大病之後,或是治療方法錯誤,導致脾胃虛弱。脾與肺在五行中為母子關係,母親虛弱,兒子也會跟著虛弱,進而產生黏痰。胃虛則易生風,風性善動,因此患者常有眼睛不由自主地張開的情況,喉嚨有痰,呼吸冰冷,嘴脣鬆弛臉色蒼白,口水從嘴角流出,甚至有痙攣的情況。治療上應該祛風化痰,健脾養胃。

不可隨便使用腦麝、巴粉等藥物。如果出現眼睛閉合、四肢冰涼的症狀,被稱為慢脾風,情況非常危險,應立即使用回陽的藥物。等到手腳逐漸回暖,再使用醒脾散來調理。如果服藥後仍然沒有改善,但是太衝脈仍有搏動的,可以灸百會穴。然而,如果出現面色晦暗、神情憔悴、魚口鴉鳴、脾痛脅動、身體寒冷、頭髮直立、眼神呆滯、口瘡、喘息、側臥、嘴脣收縮、氣息粗重等症狀,則無法治療。

加味和中散,用於治療兒童慢驚風。

人參、白朮(去蘆)、白茯苓(去皮)、陳皮、半夏、全蠍(炒)、天麻、細辛、薄荷、甘草等藥物。

將以上藥材磨碎成一劑,以生薑、棗煎煮服用。哺乳的母親也適合服用。

醒脾散,用於治療兒童不停吐瀉,脾氣睏乏、昏沉,食慾不佳。

人參、白朮(去蘆)、白茯苓(去皮)、木香、全蠍、殭蠶、白附子、天麻、甘草等藥物。

將以上藥材磨碎,加入三片生薑、一顆棗,用水煎煮服用。

另一個配方,去掉天麻和殭蠶,加入炮南星、半夏曲、陳倉米200粒,用水煎煮至熟,隨時服用。

對於慢驚風,由於元氣虛損而導致昏睡,應立即灸百會穴。若等到痰液不愈才進行灸療,則可能導致元氣散失而無法救治。這是臟腑功能極度衰竭的表現,最終歸結為虛弱。只有脾臟受累,無風可逐,無驚可療。這是因為脾虛,無法控制口水,進而產生痰。此方專治慢驚風、涎潮發搐,或者吐瀉,不想吃東西,精神恍惚,氣息微弱。

紫金錠子,由人參、白朮(去蘆)、白茯神(去皮木)、山藥(炒)、乳香、辰砂、赤石脂、麝香、茯苓等藥物組成。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加入糕點一兩,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以金箔為外衣。每次服用一粒,以薄荷湯研化服用。

有一個小孩,經常嘔吐,不想吃飯,手腳抽搐,痰液上湧,手指冰冷,額頭黑,嘴脣青,這是腎水過剩,心火不足。使用五味異功散加上木香炮薑,馬上得到緩解。然後去掉炮薑,再服用幾劑後痊癒。

有一個小孩,經常在申酉時分,左腮部青中隱白,手腳時常抽搐,這是肝經虛弱,受到肺金剋制而引起的潮搐。脾土虛弱,導致手腳冰冷。使用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肺,使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最終痊癒。病情看似有餘,實際上是元氣不足。如果使用瀉金伐肝、清熱伐痰的方法,將會誤診。

有一個小孩,患有慢驚風,睡覺時經常驚醒哭泣。對於面色黃、脈象細的人,難以治療。讓母親服用以下藥物。

釀乳法,由木香、沉香、藿香、丁香、陳皮、人參、神麯(炒)、麥芽(炒)等藥物組成。

將以上藥材磨碎,每次服用四錢,加入紫蘇十葉、生薑十片、棗二枚,用水煎煮。讓母親在吃飯後服用,捏掉舊的乳汁,然後仰臥片刻,讓藥物進入乳汁中。再讓孩子吸吮,不要吃得過飽,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五味異功散補中益氣湯、_六味地黃丸_的具體配方可參考其他相關文章。

2. 慢脾

慢脾之症。面赤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咬牙床。手足微搐不收。或身冷。或身溫而四肢冷。其脈沉微。陰氣極盛。胃氣極虛。十救一二。蓋由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極。總歸虛處。惟脾所受。故曰慢脾風。若遂風則無風可遂。療驚則無驚可療。但脾間涎痰壅滯而然耳。世所謂慢驚難療者。慢脾風是也。宜服

加味四君子湯

人參(三分),白茯苓(三分),蒼朮(三分),炮乾薑(四分),白朮(炒六分),製附子(一分),羌活(一分),炙甘草(四分)

上銼。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一論慢驚慢脾危惡之症。藥力不到者。但看兩腳。面中間陷處。有太衝脈。即灸百會穴三五壯。炷如小麥大。灸後仍與醒脾之劑調之。

一論小兒慢脾風。內虛。昏迷不醒。宜

加味大醒脾散

人參,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橘紅,丁香,南星(炮),全蠍(去毒炒),天麻(煨),白附子(煨),山藥(炒),木香,石蓮肉(去殼),石菖蒲,肉豆蔻,砂仁,甘草

一論小兒驚風后。聲啞不能言。及諸病之後不能言。天南星一個。炮去皮為末。每半字。五歲兒半錢。獖豬膽汁調。食前服。

一論治慢驚慢脾之聖藥也。一錠即有起死回生之功。頃刻奏效。故名回生錠。真海上仙方也。急驚亦效。

回生錠

人參(五錢),白朮(去蘆油一兩),白茯苓(去皮),懷山藥,桔梗(各一錢),甘草(三錢),膽星(五錢),赤石脂(煨五錢),辰砂(二錢),乳香(二錢半),礞石(煨金色三錢),牛黃(一錢),麝香(一錢)

上為末。搗勻。印作錠子。金箔為衣。陰乾。每三五分。薄荷湯化下。

白話文:

【慢脾】的情況。病人臉色發紅且額頭冒汗。舌頭縮短,頭部低垂,眼睛閉合無法睜開。在睡眠中搖頭並伸出舌頭,頻繁嘔吐出腥臭物質。緊閉嘴巴咬住牙牀,手腳微弱抽搐無法控制。身體可能感覺寒冷,也可能身溫但四肢冰冷。脈搏沉微,體內陰氣非常旺盛,胃氣極度虛弱。這種情況下,往往十個病人只能救活一兩個。這通常發生在慢驚之後,因嘔吐和腹瀉損害了脾臟,疾病已經到了極端,所有問題都歸結於虛弱,而脾臟正是受到影響的部分。因此被稱為慢脾風。如果要治療風邪,卻找不到風邪;要治療驚嚇,卻沒有驚嚇可以治療。只是因為脾臟之間的痰涎壅塞導致的。人們常說的慢驚難以治療,指的就是慢脾風。應服用

加味四君子湯

人參(三分),白茯苓(三分),蒼朮(三分),炮乾薑(四分),白朮(炒六分),製附子(一分),羌活(一分),炙甘草(四分)

以上藥材研磨,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枚棗子,用水煎煮服用。

對於慢驚、慢脾這種危急病情,藥物效果不佳時,可以觀察雙腳,臉中部的凹陷處,如果有太衝脈,可以對百會穴進行灸法三到五次,艾炷大小如小麥粒,灸後再用醒脾的藥劑調理。

對於小兒慢脾風,體內虛弱,昏迷不醒的病情,應服用

加味大醒脾散

人參,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橘紅,丁香,南星(炮),全蠍(去毒炒),天麻(煨),白附子(煨),山藥(炒),木香,石蓮肉(去殼),石菖蒲,肉豆蔻,砂仁,甘草

對於小兒驚風後,聲音嘶啞無法說話,以及各種疾病後無法說話的病情,可以用一個天南星,炮製去皮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字,五歲兒童半錢,用野豬膽汁調和,在飯前服用。

對於慢驚、慢脾的神藥,一顆藥錠就有起死回生的功效,立即見效,因此被命名為回生錠。這是一個真正的海上仙方,急驚風也能治療。

回生錠

人參(五錢),白朮(去蘆油一兩),白茯苓(去皮),懷山藥,桔梗(各一錢),甘草(三錢),膽星(五錢),赤石脂(煨五錢),辰砂(二錢),乳香(二錢半),礞石(煨金色三錢),牛黃(一錢),麝香(一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攪拌均勻,壓製成藥錠,外層包覆金箔,陰涼處晾乾。每次服用三到五分,用薄荷湯融化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