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三 (24)
卷三 (24)
1. 嘔吐
吳茱萸(湯泡炒一錢半),生薑(二片),人參(三分),大棗(五個)
上銼。水煎。食前服。
一治患嘔吐。聞藥即嘔。百方不效。以伏龍肝為末。水丸。塞兩鼻孔。卻服對症藥。遂不再吐。如神。
一治熱症嘔吐。或憎寒發熱口苦。小柴胡湯。多加生薑、人參。或加烏梅。
一治胃熱而嘔吐。欲知胃熱。手足心皆熱者是。
竹茹湯
半夏(薑汁炒二錢),乾葛(二錢),青竹茹(四錢),甘草(八分)
上銼。薑、棗煎服。或加前胡三分。
一治嘔吐屬熱者。
黃連(姜炒一錢),石膏(二錢火煅)
上為末。白滾水送下。
一治熱吐不止。
梔子(炒黑),朴硝(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三茶匙。白滾水送下。
一論大腸結燥。嘔吐不止。湯藥不入。老人虛人。多有此症。幽門不通。上衝竅門。嘔吐泛滿之症。法須先以蜜導煎。通其幽門。然後服藥。蓋人身之氣。上下周流。下不通必宣其上。如前吐法是也。上不安必撤其下也。
藿香,厚朴(姜炒),陳皮,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各一錢),砂仁(炒五分),枇杷葉(擦去白毛三片),甘草(三分),生薑(一錢)
上銼。水煎服。
一治嘔吐宿滯。臍腹痛甚。手足俱冷。脈微細。用附子理中湯一服。益甚。脈浮大。按之而細。用參附湯一劑而愈。
一論陰虛於下。令人多嘔者。乃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氣喘。以六味地黃丸鹽湯送下。一嘔吐不食。腹痛後重。自用大黃等藥一劑。腹痛益甚。自汗。發熱昏憒。脈大。予用參、術各一兩。炙甘草、煨姜各三錢。升麻一錢。水煎服而蘇。又用益氣湯加炮姜。一劑而愈。
白話文:
嘔吐
吳茱萸(用湯泡過再炒,用量一錢半),生薑(兩片),人參(三分),大棗(五個),煎水服用,飯前喝。此方治療嘔吐,聞到藥味就嘔吐,其他方法都不管用。另有一個方法是用伏龍肝磨成粉末,做成水丸塞入鼻孔,再服用對症的藥物,就能有效止吐,效果神奇。
熱症引起的嘔吐,或伴有畏寒發熱、口苦,可用小柴胡湯,加大量生薑、人參,或加烏梅。
胃熱引起的嘔吐,判斷胃熱的方法是手心腳心都發熱。
竹茹湯:半夏(用薑汁炒,用量二錢),乾葛(二錢),青竹茹(四錢),甘草(八分),用薑棗水煎服,可加前胡三分。此方治療因熱引起的嘔吐。
治療因熱導致嘔吐不止:黃連(用薑汁炒,用量一錢),石膏(二錢,用火煅燒),磨成粉末,用滾水送服。
治療熱吐不止:梔子(炒至發黑),朴硝(兩者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茶匙,用滾水送服。
如果大腸燥結,嘔吐不止,藥物無法服用,尤其是老年體弱者常有此症。這是因為幽門不通,氣往上衝,導致嘔吐腹脹。治療方法是先用蜂蜜水潤腸通便,疏通幽門,再服用藥物。因為人體之氣上下流通,下不通則上衝,上不順則下瀉,所以治療嘔吐也需考慮此理。
藿香,厚朴(用薑汁炒),陳皮,白朮(去蘆頭再炒),白茯苓(去皮),各一錢,砂仁(炒,五分),枇杷葉(去掉白毛,三片),甘草(三分),生薑(一錢),煎水服用。此方治療因飲食積滯引起的嘔吐,伴隨臍腹劇痛,手腳冰冷,脈搏微弱者,可服用附子理中湯;若脈搏浮大,按壓則細弱,則服用參附湯,療效甚佳。
陰虛導致嘔吐,是因為陽氣浮於表面,無處依附,因此出現嘔吐、咳嗽、氣喘等症狀,可用六味地黃丸,用鹽水送服。若嘔吐不止,不吃東西,腹痛且下墜感明顯,自行服用大黃等藥物後,腹痛加劇,自汗,發熱昏迷,脈搏有力,則可用人參、白朮各一兩,炙甘草、炮薑各三錢,升麻一錢煎水服用,病情會好轉。再服用益氣湯加炮薑,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