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卷三 (18)
卷三 (18)
1. 泄瀉
上銼。生薑煎服。
一論劉草窗痛瀉要方。傷食腹痛。得瀉便減。今瀉而痛不止。故責之土敗木賊也。
白朮(三錢炒),白芍(一錢炒),陳皮(炒錢半),防風(一錢)
上銼。水煎。溫服。
一論泄瀉肚腹痛疼。四肢厥冷者。寒也。宜
附子理中湯
白朮(一錢五分),乾薑(八分),人參(二錢),白茯苓(去皮三錢),砂仁(一錢),厚朴(薑汁炒八分),蒼朮(一錢五分米泔浸炒),熟附子(八分),甘草(炙八分)
上銼。生薑水煎服。
一論泄。氣弱易飽。常便稀溏者。此脾泄也。用
扶脾散
蓮肉(去心不去皮一兩半),陳皮(一兩),白茯苓(一兩),白朮(東壁土炒二兩),麥芽(炒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砂糖二錢。白滾水送下。補脾助元氣。令人能食止渴。
一論滑瀉。日夜無度。腸胃虛寒不禁。宜服
八柱散
人參(二錢),白朮(一錢五分),肉蔻(煨二錢),乾薑(炒八分),訶子(煨二錢),大附子(八分麵裹煨去皮臍),粟殼(蜜水炒二錢),甘草(炙八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烏梅一個。燈心一團。水煎。溫服。
補脾丸,症治同前
白朮(去蘆十兩分四分一肉蔻二五味三故紙四吳茱萸各二兩拌炒去四味只用白朮),蓮肉(去心炒),人參(各一兩),甘草,白芍(炒各五錢),木香(煨四錢),山藥(炒),陳皮(各七錢)乾薑(三錢炒)
上為細末。煮粥加炒神麯末。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薑湯下。不專治老人。弱人脾泄飧泄俱中。一論泄瀉。脾腎虛弱。清晨五更作瀉。或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實者。此腎泄也。凡飯後隨即大便者。蓋脾腎交濟。所以有水穀之分。脾氣雖強。而腎氣不足。故飲食下咽。而大腑為之飧泄也。治法用二神丸主之。
二神丸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九個。生薑四兩切碎。同棗用水煮熟。去姜。取棗肉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加吳茱萸泡炒一兩。五味子一兩。名四神丸。治經年久泄不止者神效。
一人善飲便滑。溺澀食減。胸滿。腿足漸腫。症屬脾腎虛寒。以金匱腎氣丸治之。食進腫消。更用八味丸。胃強脾健而愈。一人病泄。每至五更輒即利。此腎泄也。用五味子散數服而愈。因起居不慎。泄復作。年餘不瘥。此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法當補其母。火者土之母也。
遂用八味丸補其母。瀉即止。食漸進。東垣云。脾胃之氣盛。則能食而肥。虛則不能食而瘦。全賴命門火為生化之源。滋養之根也。故用八味丸奏效。只用六味丸亦可。
一論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為脾腎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方見補益)送下四神丸。
白話文:
泄瀉
第一種情況:腹瀉,用生薑煎服。
第二種情況:腹痛瀉痢,瀉後疼痛不止,屬脾胃虛弱。方劑:白朮(三錢,炒)、白芍(一錢,炒)、陳皮(半錢,炒)、防風(一錢),水煎溫服。
第三種情況:泄瀉腹痛,四肢厥冷,屬寒證。方劑:附子理中湯(白朮一錢五分,乾薑八分,人參二錢,白茯苓(去皮)三錢,砂仁一錢,厚朴(薑汁炒)八分,蒼朮(一錢五分,米泔浸炒),熟附子八分,炙甘草八分),生薑水煎服。
第四種情況:泄瀉,氣虛易飽,大便稀溏,屬脾虛。方劑:扶脾散(蓮肉(去心不去皮)一兩半,陳皮一兩,白茯苓一兩,白朮(東壁土炒)二兩,麥芽(炒)五錢),研末,每服二錢,白砂糖二錢,溫開水送服,補脾益氣。
第五種情況:滑瀉,日夜不止,腸胃虛寒。方劑:八柱散(人參二錢,白朮一錢五分,肉蔻(煨)二錢,乾薑(炒)八分,訶子(煨)二錢,大附子(八分,麵裹煨去皮臍),粟殼(蜜水炒)二錢,炙甘草八分),加薑片一片、烏梅一個、燈心一團,水煎溫服。補脾丸,功效同上(白朮(去蘆十兩,另加肉蔻二錢,五味子三錢,故紙四錢,吳茱萸二錢,拌炒後去肉蔻、五味子、故紙、吳茱萸),蓮肉(去心炒)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五錢,白芍(炒)五錢,木香(煨)四錢,山藥(炒)七錢,陳皮七錢,乾薑(炒)三錢),研末,加炒神曲末煮粥打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腹服,淡薑湯送下,不適用於老人。適用於脾虛泄瀉、飧泄。
第六種情況:泄瀉,脾腎虛弱,清晨五更腹瀉,食慾不振或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屬腎虛。飯後即瀉,是脾腎虧虛,水谷不分,脾氣雖強但腎氣不足,飲食入口即瀉。方劑:二神丸(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用),研末,加紅棗四十九個、生薑四兩(切碎)水煮,去薑取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服,鹽湯送下。加吳茱萸一兩(泡炒)、五味子一兩,名四神丸,治久瀉。
第七種情況:嗜酒,大便滑利,小便不利,食慾減退,胸悶,腿足腫脹,屬脾腎虛寒。方劑:金匱腎氣丸,食慾恢復,腫脹消退後,再服八味丸,脾胃康復。另一案例:五更腹瀉,屬腎虛,用五味子散數次痊癒,但因起居不慎復發,一年未愈,屬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需補腎。用八味丸或六味丸。
第八種情況:大便滑利,小便不利,肢體腫脹,咳嗽痰多,屬脾腎氣血虛。方劑:十全大補湯(方見補益)加四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