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下編 (43)
下編 (43)
1. 卷十 總義
藥有五傷
五傷篇曰。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咸傷血。甘勝咸。(此五行相剋之義。)
藥有五走
五走篇曰。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氣澀收。胞得酸而縮綣。故水道不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變嘔。苦入下脘。三焦皆閉。故變嘔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悗心。甘氣柔潤。胃柔則緩。緩則蟲動。故悗心也。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
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與氣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鹹。多食令人渴。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干。(此五病之所禁。)
藥有五過
五過篇曰。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肉胝傷脗而唇揭。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皮槁而毛拔。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平。骨痛而發落。味過於辛。筋脈阻絕。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過於咸。大骨氣勞。肌短。心氣抑。脈凝澀而變色。(此五味之所傷。)
藥有子母相生
汪昂曰。人之五臟。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經曰。虛則補母。實則瀉子。又曰。子能令母實。如腎為肝母。心為肝子。故入肝者併入腎與心。肝為心母。脾為心子。故入心者併入肝與脾。心為脾母。肺為脾子。故入脾者併入心與肺。脾為肺母。腎為肺子。故入肺者併入脾與腎。肺為腎母。肝為腎子。故入腎者併入肺與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應之義也!
藥有形性氣質
汪昂曰。藥之為物。各有形性氣質。其入諸經。有因形而相類者。(如連翹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睪丸而入腎之類。)有因性相從者。(如屬木者入肝。屬水者入腎。潤者走血分。燥者入氣分。本天者親上。本地者親下之類。)有因氣相求者。(如氣香入脾。氣焦入心之類。
)有因質相同者。(如藥之頭入頭。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紅花蘇汁似血而入血之類。)又藥有以形名者。(如人參狗脊之類。)有以色名者。(如黃連黑參之類。)有以氣名者。(如豨薟香薷之類。)有以味名者。(如甘草苦參之類。)有以質名者。(如石膏石脂歸身歸尾之類。
)有以時名者。(如夏枯草款冬花之類。)有以能名者。(如何首烏骨碎補之類。)此自然之理。可以意會也。
藥有佐使惡畏反殺
時珍曰。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需者同類。不可離也。(如人參甘草黃柏知母之類。)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用者識悟耳。
白話文:
藥物有五種傷害
酸味會傷筋,辛味可以剋制酸味;苦味會傷氣,鹹味可以剋制苦味;甘味會傷肌肉,酸味可以剋制甘味;辛味會傷皮毛,苦味可以剋制辛味;鹹味會傷血,甘味可以剋制鹹味。(這是五行相剋的道理)
藥物有五種走向
酸味走筋,筋有病的人不應多吃酸味,多吃會導致小便不通,因為酸味有收澀的作用,膀胱遇到酸味會收縮,所以水道不通暢。苦味走骨,骨有病的人不應多吃苦味,多吃會導致嘔吐,因為苦味進入下脘,三焦都閉塞,所以會嘔吐。甘味走肉,肌肉有病的人不應多吃甘味,多吃會導致心悶,因為甘味柔潤,胃變得鬆弛,鬆弛則容易生蟲,所以會心悶。辛味走氣,氣有病的人不應多吃辛味,多吃會導致心痛,因為辛味走上焦,與氣一起運行,久留於心下,所以會心痛。鹹味走血,血有病的人不應多吃鹹味,多吃會導致口渴,因為血與鹹味結合會凝固,凝固則胃液會往下注,所以咽喉乾燥、舌根發乾。(這是五種疾病所應禁忌的)
藥物有五種過度
味道過於酸,肝氣會過度消耗津液,脾氣會因此衰竭,導致肌肉僵硬、嘴唇外翻。味道過於苦,脾氣無法濡養,胃氣會變得濃厚,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味道過於甘,心氣會喘滿,臉色變黑,腎氣失去平衡,導致骨痛、頭髮脫落。味道過於辛,筋脈會阻礙不通,精神會喪失,導致筋脈拘攣、指甲枯槁。味道過於鹹,大骨氣會勞損,肌肉會縮短,心氣會被壓抑,導致脈搏凝滯、顏色改變。(這是五種味道過度所造成的傷害)
藥物有子母相生
人的五臟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之間有相生關係。《經》說:「虛則補母,實則瀉子」。又說:「子能令母實」。例如腎是肝的母親,心是肝的兒子,所以入肝的藥物也會進入腎和心;肝是心的母親,脾是心的兒子,所以入心的藥物也會進入肝和脾;心是脾的母親,肺是脾的兒子,所以入脾的藥物也會進入心和肺;脾是肺的母親,腎是肺的兒子,所以入肺的藥物也會進入脾和腎;肺是腎的母親,肝是腎的兒子,所以入腎的藥物也會進入肺和肝。這就是五行相生,子母相互對應的道理。
藥物有形狀、性質、氣味和質地
藥物各有其形狀、性質、氣味和質地。它們進入不同的經脈,有的因形狀相似而歸類(例如連翹像心臟而入心,荔枝核像睪丸而入腎);有的因性質相近而相從(例如屬木的入肝,屬水的入腎,滋潤的入血分,乾燥的入氣分,本於天的親近上方,本於地的親近下方);有的因氣味相投而相求(例如氣味芳香的入脾,氣味焦糊的入心);有的因質地相同而歸類(例如藥物的頭部入頭,主幹入身,枝條入肢,皮部行皮,紅花蘇汁像血而入血)。此外,有些藥物因形狀命名(例如人參、狗脊),有的因顏色命名(例如黃連、黑參),有的因氣味命名(例如豨薟、香薷),有的因味道命名(例如甘草、苦參),有的因質地命名(例如石膏、石脂、歸身、歸尾),有的因時節命名(例如夏枯草、款冬花),有的因功效命名(例如何首烏、骨碎補)。這些都是自然界的道理,可以意會理解。
藥物有佐助、使引、相惡、相畏、相反、相殺
藥物有七種情況:單獨使用是單方,不需要輔助;相互需要是同類,不可分離(例如人參、甘草、黃柏、知母);相互輔助,是我所用的佐使藥;相互厭惡,會奪去我的功效;相互畏懼,會受到對方的制約;相互排斥,是兩者不相合;相互制約,能抑制對方的毒性。古代方劑中多有用相惡相反的藥物,因為相須相使同用,是帝道(君王之道);相畏相殺同用,是王道(諸侯之道);相惡相反同用,是霸道(霸主之道)。用藥有常法,也有權變,用藥者要能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