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坤秘笈》~ 下卷 (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

1. 山陰倪涵初治痢奇效三方

痢為險惡之症,生死所關,不惟時醫治之失宜,而古今治法千家,多不得其道,是以不能速收全效。今立方何以為奇,不濕成法故奇也。立論何以為妙,不膠成說,故妙也。然其藥品又不外乎常用,而已有識者,切不可更張,勿為庸醫所誤,遵而用之,百試百效者也。

初起煎方

川黃連(去蘆,一錢二分),條黃芩(一錢二分),白芍藥(一錢二分),山楂肉(一錢二分),陳枳殼(去穰,八分),紫厚朴(去皮八分,薑汁拌炒),堅檳榔(八分),厚青皮(去穰,八分),當歸(五分),甘草(五分),地榆(五分),紅花(酒炒,三分),桃仁(去皮尖,一錢,研如粉),南木香(二分)

白話文:

痢疾是一種危險且嚴重的疾病,關係到生與死,不僅是當時醫生治療方法不合適,而且古今各種治療方法很多都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因此無法迅速收到完全的效果。現在制定這個方子之所以奇特,就是因為它不是按照既定的規則來制定的。提出的理論之所以巧妙,就是因爲它沒有被固定在某一種說法上,所以才顯得巧妙。然而使用的藥物並不超出常用的範圍,並且已經有識之人,絕對不可以更改處方,不要被平庸的醫生誤導,遵循這個處方使用,經過多次試驗都會有效果。 初始煎藥配方: 黃連(去掉蘆頭,一份十二錢),條黃芩(一份十二錢),白芍藥(一份十二錢),山楂肉(一份十二錢),陳枳殼(去掉瓤,八份),紫色厚朴(去掉皮後加入薑汁攪拌炒制,八份),堅硬檳榔(八份),厚重青皮(去掉瓤,八份),當歸(五份),甘草(五份),地榆(五份),紅花(用酒炒過,三份),桃仁(去掉皮和尖部,一份,磨成粉末狀),南方木香(兩份)

上咀片,如法炮製,用水二碗煎一碗,空心服。渣再煎服。此中或紅或白,裡急後重,身熱腹痛者俱可服。如單白者,去地榆、桃仁,加橘紅四分,木香三分;如滯澀甚,或大黃二錢,用酒拌炒,服一二劑仍除之。若用一劑,滯澀已去,不必又用二劑矣。用大黃於年幼之人,又不可拘用二錢也。

上方用之三五日神效,用之於旬日亦效,惟十日半月外,則當加減矣。另詳於下。

加減煎方

川黃連(酒炒,六分,生用四分),條黃芩(酒炒,六分,生用四分),山楂肉(一錢),大白芍藥(酒炒,六分,生用四分),廣橘紅(四分),厚青皮(四分),堅檳榔(四分),甘草(炙,三分,生二分),當歸(五分),地榆(四分),桃仁粉(六分),紅花(三分),木香(二分)

白話文:

將藥材按照方子炮製,用兩碗水煎成一碗,空腹服用,藥渣再煎服一次。這藥方適合治療各種症狀,包括紅色或白色的分泌物、裡急後重、發熱腹痛等。如果分泌物單純為白色,則去掉地榆和桃仁,加入橘紅四分、木香三分;如果便秘嚴重,可以加二錢大黃,用酒拌炒後服用,一兩劑即可解決問題。如果一劑就見效,就不必再服用第二劑。對於年幼的人,也不必拘泥於大黃的用量。

這個方子服用三五天就會有顯著的效果,服用十天半月也會有效,但超過十天半月就需要根據情況調整藥方了。詳細的加減方如下:川黃連(酒炒六分,生用四分)、條黃芩(酒炒六分,生用四分)、山楂肉(一錢)、大白芍藥(酒炒六分,生用四分)、廣橘紅(四分)、厚青皮(四分)、堅檳榔(四分)、甘草(炙三分,生二分)、當歸(五分)、地榆(四分)、桃仁粉(六分)、紅花(三分)、木香(二分)。

上咀片,如法炮製,用水二碗煎一碗,空心服。渣再煎服。如延至月餘覺脾胃弱而虛滑者,法當補理,具法如下:

補理煎方

川黃連(酒炒,六分),條黃芩(酒炒,六分),大白芍(酒炒,四分),廣橘紅(六分),當歸(五分),人參(五分),白朮(土炒,五分),炙甘草(五分)

上咀片,如法炮製,用水煎,空心服。渣再煎服。以上三方,如婦人有胎者,去桃仁、紅花、檳榔。以上三方,隨用輒效。其有不效者,必初時投參朮等補劑太早,補塞邪氣在內,久而正氣己虛,邪氣益盛纏綿不已,欲補而澀之則助邪,欲清而疏之則愈滑,遂至於不可救。藥雖有奇方,無如之何!則初投溫補殺之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按照藥方炮製,用兩碗水煎成一碗,空腹服用,藥渣再煎服一次。如果服用一個多月後感覺脾胃虛弱滑膩,就要用補理煎來調理。補理煎的藥方是:川黃連(酒炒,六分)、條黃芩(酒炒,六分)、大白芍(酒炒,四分)、廣橘紅(六分)、當歸(五分)、人參(五分)、白朮(土炒,五分)、炙甘草(五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按照藥方炮製,用水煎服,空腹服用,藥渣再煎服一次。以上三個藥方,如果婦女懷孕,就要去除桃仁、紅花、檳榔。以上三個藥方,只要服用就會見效。如果沒有效,可能是剛開始就過早使用人參、白朮等補藥,導致邪氣被堵在體內,時間久了正氣虛弱,邪氣更盛,纏綿不休。想要補卻反而加重了邪氣,想要清卻反而更加滑利,最終就無藥可救。即使有奇方妙藥也無濟於事,只能在剛開始就用溫補的方法來驅除邪氣。

2. 微理妙論

古今治痢,皆曰熱則清之,寒則溫之,初起熱盛則下之,有表症則汗之,小便赤澀則分利之,此五者舉世信用如規矩準繩,不可易。予謂五者惟清熱一法無忌,余則犯四大忌,不可用也,今詳於後。

一曰忌溫補

痢之為病由於濕熱蘊積,膠滯於腸胃中而發也。宜清邪熱,導滯氣,行瘀血,其病即去。若用參朮等溫補之藥,則熱愈熱,氣愈滯,而血亦凝,久之正氣虛,邪氣盛,不可療矣。此投溫補之禍為最烈也。

一曰忌大下

痢因邪熱膠滯腸胃而成,與溝渠壅塞相似,惟用磨利疏通則愈。若用承氣湯大下之,譬如欲清壅塞之渠,而注狂瀾之水,壅塞必不可去,無不岸崩堤塌矣。治痢而大下之,膠滯必不可去,徒傷胃氣,損元氣而已。正氣傷損,邪氣不可除,壯者猶可,弱者危矣。

白話文:

古今治痢,皆曰熱則清之,寒則溫之,初起熱盛則下之,有表症則汗之,小便赤澀則分利之,此五者舉世信用如規矩準繩,不可易。予謂五者惟清熱一法無忌,余則犯四大忌,不可用也,今詳於後。

一曰忌溫補

痢疾的病因是濕熱積聚,黏滯在腸胃中而發病。治療應以清邪熱、導滯氣、行瘀血為原則,這樣疾病就能消除。如果使用人參、白術等溫補藥物,則會使熱氣加重,氣機更加阻滯,血液也會凝結,時間久了正氣虛弱,邪氣旺盛,無法治療。這算是使用溫補藥物最嚴重的後果。

一曰忌大下

痢疾是由邪熱黏滯腸胃引起的,就像溝渠阻塞一樣,只有用磨利疏通的方法才能治癒。如果使用大承氣湯等峻下藥物,就好比想要清除阻塞的溝渠,卻灌入狂瀾般的洪水,阻塞肯定無法清除,反而會導致堤岸崩塌。治療痢疾而使用大下藥物,黏滯物肯定無法清除,只會損傷胃氣,耗損元氣。正氣受損,邪氣無法驅除,強壯的人尚可,虛弱的人就會危及生命。

一曰忌發汗

痢者頭痛目眩,身發寒熱者,此非外感,乃因毒熏蒸自內達外,雖有表症,實非表邪也。若發汗則正氣既耗,邪氣益肆。且風劑燥熱愈助熱邪,表虛於外,邪熾於內、鮮不斃矣。

一曰忌分利,利小便者,治水瀉之良法也。以之治痢則大千矣。痢因邪熱交滯,津液枯澀而成。若用五苓等劑分利其水,則津液愈枯,而澀愈甚,遂至纏綿不己,則分利之為害也。若清熱導滯,則痢自愈,而小便自清,又安用分利為哉。

白話文:

痢疾患者頭痛頭昏眼花,身體發冷發熱,這不是外感風寒,而是因為毒氣熏蒸從內部達至外部,雖然有表面症狀,其實並非外邪入侵。如果發汗,就會耗損正氣,邪氣反而更加猖獗。而且風寒藥性乾燥燥熱,更容易助長熱邪,導致外寒內熱,病人很可能因此喪命。

痢疾患者忌諱使用利尿藥物。利尿是治療水瀉的有效方法,但用來治療痢疾卻是大錯特錯。痢疾是因為邪熱停滯,津液枯竭而引起的。如果使用五苓散等利尿藥物,會導致津液更加枯竭,病情更加嚴重,最終會導致病情纏綿不休,這就是利尿藥物對痢疾患者的危害。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清熱導滯,這樣痢疾自然會痊癒,小便也會自然暢通,何必再用利尿藥物呢?

3. 山陰倪涵初治瘧奇效三方

瘧之為害,南人患之北人尤甚,弱者患之強者尤甚。雖不致遽傷大命,然不治則發無已時,治之不得其道,則惡邪內伏,正氣日虛,久而久之遂不可藥。予所定三方甚為平易。無奇絕不入常山、草果等劫劑,且不必分陽瘧陰瘧,一日、二日、三日及非時瘧。人無老幼,病無久近,此三方不用加減,唯按次第服之,無不應手而愈也。

第一方

廣陳皮(一錢),陳半夏(薑汁煮透,一錢),白茯苓(一錢),威靈仙(一錢),蒼朮(米泔水浸一日,切,炒淨,八分),紫厚朴(薑汁拌炒,八分),柴胡(八分),青皮(六分),檳榔(六分),炙甘草(三分)

白話文:

瘧疾的危害,南方人患病,北方人更甚,體弱者患病,強壯者更甚。雖然不至於馬上危及性命,但如果不治療,就會反覆發作,治療方法不當,則邪氣內伏,正氣日漸虛弱,久而久之就無藥可救了。我所制定的三個方子非常平易,沒有奇奇怪怪的猛烈藥物,例如常山、草果等,也不必分什麼陽瘧陰瘧、一日瘧、二日瘧、三日瘧以及非時瘧。無論年老幼小,無論病程長短,這三個方子不用加減,只要按順序服用,都能藥到病除。

第一方

陳皮一錢,半夏(薑汁煮透,一錢),白茯苓一錢,威靈仙一錢,蒼朮(米泔水浸泡一天,切片,炒乾,八分),紫厚朴(薑汁拌炒,八分),柴胡八分,青皮六分,檳榔六分,炙甘草三分。

上咀片,如法炮製,加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鍾,煎九分,飢時服,渣再煎服。如頭痛加白芷一錢,此方平腸消痰,理氣除濕,有疏導開先之功。受病輕者,二劑即愈,勿再藥可也。若三劑後病勢雖減而不全愈,必用第二方,少則三劑,多則五劑而已。

第二方

何首烏(生用三錢),廣陳皮(八分),柴胡(八分),白茯苓(八分),黃芩(八分),白朮(炒,一錢),當歸(一錢),威靈仙(一錢),鱉甲(醋炙脆,研粉,二錢),知母(二錢),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將藥材按照方法炮製,加入薑片,用井水和河水各一碗煎煮九分,肚子餓的時候服用,藥渣再煎煮一次服用。如果頭痛,還可以加白芷一錢。這個方子能平腸消痰,理氣除濕,有疏通開導的作用。病症輕的,喝兩劑就能痊癒,不用再服藥。如果喝了三劑後病症減輕但沒有完全痊癒,就必須使用第二個方子,喝三到五劑即可。

第二個方子:生何首烏三錢,廣陳皮八分,柴胡八分,白茯苓八分,黃芩八分,炒白朮一錢,當歸一錢,威靈仙一錢,醋炙脆的鱉甲研粉二錢,知母二錢,炙甘草三分。

上藥加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鍾,煎八分,加無灰酒五分,再煎一滾,空心服。二煎、三煎並服。此方妙在補瀉互用,虛實得宜。不用人參、黃耆。屏云常山、草果平平無奇卻有神效,即極弱之人纏□□□病,十劑後立有起色,立奏萬全。所云加減一二即不靈應者,正此方也。

第三方

人參(一錢),黃耆(蜜炙,一錢二分),當歸(一錢二分),白朮(炒,一錢),廣陳皮(八分),甘草(炙,三分),柴胡(八分),升麻(四分,或加何首烏二錢),知母(炒,一錢,或加青蒿子八分、麥芽一錢)

白話文:

藥方裡要加三片薑,井水和河水各一鍾,先煎煮到八分滿,再加入五分無灰酒,煮滾後空腹服用。第二煎和第三煎也都喝掉。這個藥方巧妙地利用補和瀉的原理,根據患者的虛實狀況進行調整。不用人參和黃耆。有人說常山和草果雖然很普通,但卻有神奇的療效,即使是最虛弱的人患了纏綿不愈的病症,服用十劑後也會立即有所好轉,效果十分顯著。而有些人說只要加減一兩味藥就沒效果了,其實就是這個藥方的關鍵所在。

另外,人參一錢,黃耆蜜炙一錢二分,當歸一錢二分,白朮炒一錢,廣陳皮八分,甘草炙三分,柴胡八分,升麻四分(或者加何首烏二錢),知母炒一錢(或者加青蒿子八分、麥芽一錢)。

上藥加姜一片,棗一枚,水二鍾,煎八分,半飢時服,用三五劑元氣充實,永不發矣。方雖有三,第二實為主方,既不刻削亦不峻補,功獨歸之其第三方,耑為有力者設貧家,安得有參,只多服第二方可也。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以下是簡易直譯:

「在這份藥物配方中加入一塊生薑和一個大棗子,再用水煮沸兩次,每次煮到剩下八分鐘左右即可服用。最好是在半餓的時候喝下它,如果連續使用三至五個療程,身體就會變得非常健康,再也沒有疾病了。這個配方雖然包含三個部分,但其中第二部分纔是主要的部分,它的作用是調理身體而不會過度切削或強烈地增益。而第三部分則主要是為了那些身軀健壯的人所設計的;對於窮人來說,他們可能無法負擔得起人參等昂貴的草藥,因此只需要多吃一些第二部分的草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