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弼

《壽世傳真》~ 修養宜堤防疾病第七 (1)

回本書目錄

修養宜堤防疾病第七 (1)

1. 修養宜堤防疾病第七

夫人果能順六氣之和,平七情之戾,使疢疾不作,豈不甚善。然疾者,至聖之所慎,惟明哲之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既病而需醫藥,猶臨渴而掘井泉,鮮有能濟者。況良醫難逢,真藥莫辨,嘗見死於病者十之三,死於醫者十之七。蓋醫之一道,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

不然,則如無目夜遊,無足晝躡,動致顛仆,而欲愈人之疾者,未之有也。至藥之為用,或道地不真,美惡迥別,或市肆多偽,氣味全乖,非惟不能中病,反致病增。用者不察,嘗試漫施,則下咽不返,死生立判,顧不大可懼耶。所以有服藥者之多斃,不藥者之反存。歲庚寅,予補選都門。

適同宗前輩某,亦候補郡守,僑寓憫忠寺,抱疴二年,堅忍不服藥,惟調息飲食起居。病無減退,亦未加劇。會密友某至京,詣憫忠寺視疾,力薦良醫一人,極稱其治病如神。前輩某因慫恿難卻,強就診治。密友代為購藥,意倍殷勤,且決其旦夕奏效。前輩佯諾之。藥雖煎,未沾唇也。

越日密友亦病,並非沉疴,即所薦之良醫藥之。前輩日使家僕問訊,蓋答其前意之殷勤也。甫數日,僕忽返告曰:密友某死矣。前輩惋嘆不已。未幾已病全愈,得補官出都矣。又,族叔陶村公宰來陽,長子嬰風寒疾,諸醫治莫效。訪求一良醫,進藥數劑,病轉甚,勢危篤。醫來,病者堅拒之。

醫大言嚷曰:藥力不勝病,如再服無效,予甘罪罰。族叔且疑且信,強其子下咽。無何痰起,而氣旋絕矣。急索良醫,已逃竄無蹤。噫,可畏哉。舉書籍所傳,庸醫殺人,不可殫述,此則予所耳而目之者。或者曰:然則醫藥固可廢乎?曰:何可廢也,慎之已爾。慎醫藥莫如慎疾病,慎疾病尤宜知疾病。

今為就一身五臟受病之因、辨病之誤、免病之訣,分類指示。據病之種類數百,止就所常見而易構者摘錄之。俾於未病之先,知所謹懼,庶幾不借神樓而普登春臺也。

按東垣《格致餘論·序》謂:故方新病,安有能相值者,泥之且殺人。此編中載病不載方,即此意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修養宜堤防疾病第七]

如果一個人能夠順應自然界的六氣和諧,平衡情緒的波動,使疾病不發生,這當然是最好的情況。然而,疾病是即便是最聰明的人也會小心對待的,明智的人不會等到病發了纔去治療,而是防患於未然。一旦生病再尋求醫藥,就像口渴時纔去挖井找水,往往來不及救治。更何況好的醫生不容易遇到,真正的藥物也難以辨別,我曾經看到因為疾病而去世的人中有三成,但因醫生導致死亡的卻佔到了七成。醫學這門學問,必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只有三者都明白,才能談論人的疾病。

否則,就像盲人在夜晚行走,瘸子在白天攀爬,隨時都會摔倒,想要治好別人的病,這是不可能的。至於藥物的使用,有的地方產出的藥材品質不純,好壞相差很大,有的市面上賣的藥材品質不佳,藥性完全不符,不但無法對症下藥,反而會加重病情。使用者如果不加以分辨,隨便使用,藥物下肚後,生死就在一瞬間,這不是非常可怕嗎?因此,服用藥物的人往往容易喪命,反而那些不吃藥的人得以存活。在某一年,我被選派到京城工作。

當時我的一個同宗前輩,也在等著被任命為郡守,暫住在憫忠寺,他患病兩年,堅決不肯吃藥,只調整飲食和作息。他的病沒有減輕,也沒有加重。恰好一位親密的朋友來到京城,到憫忠寺探望他,竭力推薦了一位醫生,極力讚揚他醫術高明。前輩因為朋友的鼓勵無法拒絕,勉強接受診治。親密的朋友幫他買藥,態度格外熱心,並且確信很快就會見效。前輩表面上答應了。雖然藥已經煎好了,但他並未喝下去。

隔天,這位親密的朋友也病了,病情並不嚴重,就是那位被推薦的醫生給他開的藥。前輩每天派家裡的僕人去問候,這是為了回報之前朋友的熱心。剛過了幾天,僕人突然回來報告說:那位親密的朋友去世了。前輩感嘆不已。不久,前輩的病完全痊癒,得以補任官職,離開京城。另外,我的族叔陶村公在來陽擔任縣令時,他的長子感染了風寒,幾個醫生治療都沒有效果。後來找到一位醫生,開了幾副藥,病情反而更嚴重,情況非常危急。醫生來看病時,病人堅決拒絕。

醫生大聲嚷嚷說:藥力抵擋不了疾病,如果再吃藥還是沒有效果,我願意接受懲罰。族叔半信半疑,強迫兒子吞下藥。不久,兒子開始咳嗽,呼吸就停止了。急忙去找那位醫生,發現他已經逃走了。唉,真是可怕啊。舉一些書籍記載的例子,庸醫殺人的情況數不勝數,這些都是我親眼目睹的。有人可能會問:那麼醫藥真的可以廢棄嗎?我回答:當然不能,只是要慎重使用。對於醫藥的慎重,不如對疾病的慎重,而對疾病的慎重,更應該瞭解疾病。

現在,我們根據一個人五臟受到疾病的影響原因,錯誤的診斷疾病,以及如何避免疾病,分類指導。根據疾病的種類有數百種,只挑選常見且容易引發的進行摘錄。讓人在尚未生病之前,知道要有所警惕,這樣才能避免疾病的困擾,享受健康的生活。

根據東垣先生在《格致餘論·序》中的觀點,他認為:對於新的疾病,怎麼可能有醫生能夠準確診斷,如果死板地依賴舊的經驗,可能會害人性命。在這本書中,我只記載了疾病,並未記錄治療方法,就是這個意思。]

2. 心臟

形如未開蓮蕊,中有七孔三毛。位居背脊第五椎。各臟皆有系附於心。

屬火,旺於夏四、五月,色主赤。苦味入心。外通竅於舌。出汁液為汗。在七情主憂樂,在身主血與脈。所藏者神,所惡者熱。

面色赤者,心熱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怔忡善忘者,心虛也。

心有病,舌焦苦、喉干、不知五味,無故煩躁,口生瘡、作臭,手心足心熱。

白話文:

心臟的形狀就像尚未開放的蓮蕊,其中具有七個孔洞和三個突起。它位於背脊的第五節椎骨處,各個內臟都有連結附著於心臟。

心臟在五行中屬火,其功能在夏季四月到五月時最旺盛,顏色主要呈現紅色。苦味的食物能進入並影響心臟。心臟在外與舌頭相通。身體產生的汗液是心臟作用的結果。在七種情緒中,心臟主要控制的是憂愁與快樂,在人體中主要負責血液與脈絡的運行。心臟藏匿的是人的精神,它所不喜愛的是過度的熱度。

當臉色呈現紅色,通常是心臟過熱的表現。如果一個人偏好苦味食物,可能是心臟功能不足的徵兆。容易感到心悸、記憶力不佳,這顯示心臟可能處於虛弱狀態。

心臟若有問題,可能會出現舌頭乾燥且帶苦味、喉嚨乾澀、無法辨識五味,無緣無故地感到煩躁,口腔內長潰瘍並且散發異味,以及手掌腳掌感覺熱的症狀。

3. 肝臟

形如懸瓠,有七葉,左三右四。位居背脊第九椎,乃背中間脊骨第九節也。

屬木,旺於春正、二月,色主青,酸味入肝。外通竅於目。出汁液為淚。在七情主怒,在身主筋與爪。所統者血,所藏者魂,所惡者風。

肝有病,眼生蒙翳,兩眼角赤癢,流冷淚,眼下青,轉筋,昏睡,善恐,如人將捕之。

面色青者,肝盛也。好食酸者,肝不足也。多怯者,肝虛也。多怒者,肝實也。

白話文:

肝臟的形狀像倒掛的葫蘆,它由七個部分組成,左邊三個,右邊四個。肝臟位於背脊的第九節椎骨處,也就是背部中間脊骨的第九節。

在五行中,肝臟屬於木,其活動最旺盛的季節是春季的一、二月份。肝臟的顏色主要呈現為青色,酸味的食物對肝臟有益。肝臟外部與眼睛相通,負責產生淚液。在人的情緒中,肝臟主導怒氣;在身體結構上,肝臟與肌肉和指甲相關。肝臟主管血液循環,藏匿著人的精神(魂魄),它害怕的是風邪。

當肝臟生病時,眼睛可能出現模糊不清,兩眼角泛紅且瘙癢,流冷淚,眼睛下方皮膚顯青色,肌肉抽搐,昏昏欲睡,容易感到恐懼,好像有人要來抓你一樣。

臉色呈青色,表示肝臟功能過盛。喜愛吃酸味食物,表示肝臟功能不足。經常感到膽怯,表示肝臟虛弱。容易發怒,表示肝臟功能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