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傳真》~ 修養宜堤防疾病第七 (1)
修養宜堤防疾病第七 (1)
1. 修養宜堤防疾病第七
夫人果能順六氣之和,平七情之戾,使疢疾不作,豈不甚善。然疾者,至聖之所慎,惟明哲之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既病而需醫藥,猶臨渴而掘井泉,鮮有能濟者。況良醫難逢,真藥莫辨,嘗見死於病者十之三,死於醫者十之七。蓋醫之一道,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
不然,則如無目夜遊,無足晝躡,動致顛仆,而欲愈人之疾者,未之有也。至藥之為用,或道地不真,美惡迥別,或市肆多偽,氣味全乖,非惟不能中病,反致病增。用者不察,嘗試漫施,則下咽不返,死生立判,顧不大可懼耶。所以有服藥者之多斃,不藥者之反存。歲庚寅,予補選都門。
白話文:
夫人若能順應六氣的和諧,平息七情的不平,使疾病不發生,豈不是十分美好?然而疾病,是至聖之人所謹慎的,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做到未病先防,治未病之病。等到生病了才需要藥物治療,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取水一樣,很少有人能夠及時救治。況且良醫難尋,真藥難辨,我常看到因病而死的人佔了三成,因醫誤而死的人佔了七成。
蓋醫學之道,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都要明瞭,才能談論人的疾病。否則,就如同在夜晚沒有眼睛行走,白天沒有腳走路,隨時可能跌倒,想要治好別人的病,是絕不可能的。至於藥物的使用,要么產地不真,質量差別很大,要么市面上充斥著假藥,氣味完全不對,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加重病情。使用者不加辨別,胡亂使用,就會吞下不能回吐的藥物,生死瞬間判別,難道不可怕嗎?所以,服用藥物的人很多死亡,而沒有服用藥物的人反而活了下來。
庚寅年,我補選進京。
適同宗前輩某,亦候補郡守,僑寓憫忠寺,抱疴二年,堅忍不服藥,惟調息飲食起居。病無減退,亦未加劇。會密友某至京,詣憫忠寺視疾,力薦良醫一人,極稱其治病如神。前輩某因慫恿難卻,強就診治。密友代為購藥,意倍殷勤,且決其旦夕奏效。前輩佯諾之。藥雖煎,未沾唇也。
越日密友亦病,並非沉疴,即所薦之良醫藥之。前輩日使家僕問訊,蓋答其前意之殷勤也。甫數日,僕忽返告曰:密友某死矣。前輩惋嘆不已。未幾已病全愈,得補官出都矣。又,族叔陶村公宰來陽,長子嬰風寒疾,諸醫治莫效。訪求一良醫,進藥數劑,病轉甚,勢危篤。醫來,病者堅拒之。
白話文:
適逢同宗的前輩某人,也正候選郡守一職,暫時居住在憫忠寺。他抱病兩年,堅忍不拔,不願服用藥物,只靠調息飲食和起居作息來調養。病況沒有減輕,但也沒有加重。恰巧一位密友某人來到京城,前往憫忠寺探望他的病情。這位密友極力推薦一位名醫,盛讚他治病如神。前輩某人因其盛情難卻,勉強同意就醫。密友代為購置藥物,殷勤備至,並斷言藥效奇快,很快就能見效。前輩表面答應了,但藥煎好之後,卻連一滴都沒喝。
第二天,密友也病了,但並非重病,就服用了自己推薦的那位名醫開的藥。前輩每天都派家僕前去探望,以報答密友先前的殷勤。過了幾天,家僕突然回來報告說:密友某人去世了。前輩惋惜不已。不久之後,他的病卻奇蹟般痊癒,並獲得升遷,離開京城赴任。
另外,族叔陶村公宰來到陽城,他的長子患了風寒病,找了許多醫生都無效。後來找到一位名醫,吃了幾劑藥後,病情反而加重,情況危急。醫者前來診治時,病人堅決拒絕。
醫大言嚷曰:藥力不勝病,如再服無效,予甘罪罰。族叔且疑且信,強其子下咽。無何痰起,而氣旋絕矣。急索良醫,已逃竄無蹤。噫,可畏哉。舉書籍所傳,庸醫殺人,不可殫述,此則予所耳而目之者。或者曰:然則醫藥固可廢乎?曰:何可廢也,慎之已爾。慎醫藥莫如慎疾病,慎疾病尤宜知疾病。
今為就一身五臟受病之因、辨病之誤、免病之訣,分類指示。據病之種類數百,止就所常見而易構者摘錄之。俾於未病之先,知所謹懼,庶幾不借神樓而普登春臺也。
按東垣《格致餘論·序》謂:故方新病,安有能相值者,泥之且殺人。此編中載病不載方,即此意也。
白話文:
醫生大聲說道:藥力不足以抵抗疾病,如果再服用无效,就该受到惩罚。族叔半信半疑,强迫儿子吞下药。不久,儿子痰涌而气绝身亡。急着寻找良医,却已逃之夭夭。唉,真是可怕啊!书上记载的庸医害命之事数不胜数,而这则是我亲眼所见。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如此,那医药是不是就可以废弃了?我说:怎么能废弃呢?只是要谨慎而已。谨慎医药不如谨慎疾病,谨慎疾病更应该了解疾病。
现在就从人体五脏受病的原因、辨病的错误、免病的诀窍,进行分类说明。疾病种类数不胜数,只摘录一些常见且容易引起误诊的疾病。希望在未病之前,大家能有所警醒,以免不慎罹患疾病,而能健康平安地度过一生。
根据东垣先生《格致余论·序》所言:新病出现,哪里能找到相对应的方子呢?死板地套用,只会害人。本书中记载了疾病而不记载方子,正是这个意思。
2. 心臟
形如未開蓮蕊,中有七孔三毛。位居背脊第五椎。各臟皆有系附於心。
屬火,旺於夏四、五月,色主赤。苦味入心。外通竅於舌。出汁液為汗。在七情主憂樂,在身主血與脈。所藏者神,所惡者熱。
面色赤者,心熱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怔忡善忘者,心虛也。
心有病,舌焦苦、喉干、不知五味,無故煩躁,口生瘡、作臭,手心足心熱。
白話文:
形狀像未開的蓮花蕊,中心有七個孔洞和三根毛髮,位於脊椎第五節骨頭,所有臟器都通過經絡與心臟相連。
屬火,在夏天的四、五月最旺盛,顏色主紅色。苦味入心。與舌頭相通。分泌的汁液為汗。在七情中主憂愁和快樂,在人體主血脈。藏神,害怕熱。
面色紅潤的人,心火旺盛。喜歡吃苦的人,心臟不足。心慌意亂,容易健忘的人,心臟虛弱。
心臟有病,舌頭焦苦、喉嚨乾渴、味覺遲鈍、無緣無故煩躁不安、口瘡臭味、手心和腳心發熱。
3. 肝臟
形如懸瓠,有七葉,左三右四。位居背脊第九椎,乃背中間脊骨第九節也。
屬木,旺於春正、二月,色主青,酸味入肝。外通竅於目。出汁液為淚。在七情主怒,在身主筋與爪。所統者血,所藏者魂,所惡者風。
肝有病,眼生蒙翳,兩眼角赤癢,流冷淚,眼下青,轉筋,昏睡,善恐,如人將捕之。
面色青者,肝盛也。好食酸者,肝不足也。多怯者,肝虛也。多怒者,肝實也。
白話文:
人體的肝臟,形狀像懸掛的葫蘆,有七片葉子,左邊三片,右邊四片。位於背脊第九椎骨,也就是背部中間脊柱的第九節。
肝臟屬木,在春季的正月二月最旺盛,顏色為青色,酸味入肝經。與眼睛相通,分泌的汁液就是眼淚。在七情中主怒,在身體中主筋和指甲。掌管血液,藏魂魄,忌諱風。
肝臟有病,眼睛會出現蒙翳,眼角發紅發癢,流冷淚,眼眶發青,筋骨抽搐,昏睡,容易恐懼,像是被人追捕一樣。
面色青的人,肝氣盛;喜歡吃酸的人,肝氣不足;膽小的人,肝氣虛;容易發怒的人,肝氣實。
4. 脾臟
形如鐮刀。附於胃。運動磨消胃內之水穀。
屬土,旺於四季月,色主黃。甘味入脾。外通竅於口。出汁液為涎。在七情主思慮,在身主肌肉。所藏者志,所惡者濕。
面色黃者,脾弱也。好食甜者,脾不足也。
脾有病,口淡,不思食,多涎,肌肉消瘦。
白話文:
脾臟的形狀像鐮刀,位於胃部。它負責運動磨消胃裡的水穀食物。
脾臟屬土,在四季的月份最旺盛,顏色主黃色。甘味進入脾臟。脾臟的外端與嘴巴相通,分泌的汁液叫做唾液。在七情中,脾臟主思慮;在身體中,脾臟主肌肉。脾臟儲藏志意,不喜歡濕氣。
如果面色發黃,就表示脾臟虛弱。喜歡吃甜食,就表示脾臟不足。
脾臟生病,會出現口淡、不想吃飯、唾液多、肌肉消瘦等症狀。
5. 肺臟
形如懸磬,六葉兩耳,共八葉。上有氣管通至喉間。位居極上,附背脊第三椎,為五臟之華蓋。
屬金,旺於秋七、八月,色主白。辛味入肺。外通竅於鼻。出汁液為涕。在七情主喜,在身主皮毛。所統者氣,所藏者魄,所惡者寒。
面色淡白無血色者,肺枯也。右頰赤者,肺熱也。氣短者,肺虛也。背心畏寒者,肺有邪也。
肺有病,咳嗽氣逆,鼻塞不知香臭,多流清涕,皮膚燥癢。
白話文:
肺形狀像懸掛的磬,有六片葉子,兩個耳朵,共八片。上方有氣管連通喉嚨,位於身體最上端,附著在脊椎第三節骨,是五臟的覆蓋。
肺屬金,在秋天的七月八月最旺盛,顏色主白,辛味入肺。外通鼻竅,分泌出的汁液是鼻涕。在七情中主喜,在身體中主皮毛。肺統管氣,藏魄,最怕寒。
面色蒼白無血色,是肺枯;右臉頰發紅,是肺熱;呼吸短促,是肺虛;背部畏寒,是肺有邪氣。
肺生病,會咳嗽氣逆,鼻塞聞不到香味,流清涕,皮膚乾燥發癢。
6. 腎臟
形如刀豆,有兩枚,一左一右。右為命門,乃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處也。位居下,背脊第十四椎,對臍,附腰。
屬水,旺於冬十、十一月,色主黑。鹹味入腎。外通竅於耳。出汁液為津唾。在七情主欲,在身主骨與齒。所藏者精,所惡者燥。
面色黑悴者,腎竭也,齒動而疼者,腎炎也。耳閉耳鳴者,腎虛也。目睛內瞳子昏者,腎虧也。陽事痿而不舉者,腎弱也。
腎有病,腰中痛,膝冷腳疼或痹,蹲起發昏,體重骨酸,臍下動風牽動,腰低屈難伸。
白話文:
形狀像刀豆,有兩個,分別位於左右。右側的是命門,這是男子儲存精液、女子連接子宮的地方。位置在下方,對應背部第十四節脊椎,靠近腰部的地方。
它屬於水元素,在冬季的十月和十一月時最旺盛,顏色是黑色。鹹味的食物能滋養腎臟。外部相通的器官是耳朵。腎臟會產生津液和口水。在情緒上主要與慾望有關,在身體上主要影響骨骼和牙齒。腎臟儲藏的是精氣,不喜歡乾燥的環境。
臉色顯得暗黑,是腎功能衰竭的徵兆,牙齒鬆動並且疼痛,是腎炎的表現。耳朵聽力下降或有耳鳴,是腎虛的現象。眼睛的瞳孔模糊不清,是腎虧的狀況。性功能障礙無法勃起,是腎虛弱的症狀。
腎臟如果有問題,會出現腰痛,膝蓋冰冷、腳痛或關節僵硬,蹲下站起時會頭暈,身體沈重且骨頭酸痛,肚臍下方會有風感並牽引疼痛,腰部彎曲難以伸直。
7. 養生以保脾胃為主
人以水穀為生,故脾胃為養生之本。故東垣《脾胃論》曰:歷觀《內經》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胃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一有所傷,而元氣亦不能充,此諸病之所由生也。即如臟腑脈候,無不皆有胃氣,胃氣若失,便是凶候。如凡氣短氣奪而聲啞喘急者,此肺臟之胃氣敗也。
神魂失守,昏昧日甚,而畏寒異常者,此心臟之胃氣敗也。躁擾煩劇,囊縮莖強,而恐懼無已者,此肝膽之胃氣敗也。脹滿不能運,飲食不能入,肉脫,痰壅,而服藥不應者,此脾臟之胃氣敗也。關門不能禁,水泉不能化,熱蒸不能退,骨痛之極不能解者,此腎臟之胃氣敗也。
白話文:
人體靠著食物和水維持生命,所以脾胃是養生的根本。古籍《脾胃論》中提到,觀察《黃帝內經》各篇章,發現元氣充沛都源自胃氣不受損,才能滋養元氣;一旦胃氣受損,元氣便無法充盈,各種疾病由此而生。就像臟腑脈象,無一不與胃氣相關,胃氣若失,便是凶險的徵兆。例如,氣短氣促,聲音嘶啞,呼吸急促,這是肺臟的胃氣衰敗;神魂失守,昏迷加重,畏寒異常,這是心臟的胃氣衰敗;躁動不安,煩躁不安,小便不利,性功能減退,恐懼不安,這是肝膽的胃氣衰敗;腹部脹滿,難以消化,食慾不振,消瘦,痰多,服藥無效,這是脾臟的胃氣衰敗;尿液閉塞,水腫難消,發熱難退,骨痛難忍,這是腎臟的胃氣衰敗。
胃強則皆強,胃弱則皆弱。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
繆仲淳《經疏》曰:脾為土臟,胃為之腑,乃後天元氣之所自出。胃主納,脾主消,脾虧則不能消,胃弱則不能納。飲食少,則後天元氣無自而生,精血坐是不足也。《經》曰:損其脾者,調其飲食,節其起居,適其寒溫。此至論也。然其要,一在戒暴怒,使肝無不平之氣,肝木和,則不賊脾土矣。
一在養真火。命門者,火臟也,乃先天元氣之所寄,即道家所謂祖氣,醫家所謂真陽氣、真相火也。此真陽真火,每當子後一陽生。生即上升,過中焦、經脾胃則能腐熟水穀,蒸糟粕而化精微,脾氣散精,上輸於肺,通調水道,由膀胱氣化而出,是謂清升濁降,此無病之常也。
白話文:
胃的功能強盛,身體就強健;胃的功能衰弱,身體就虛弱。有胃氣才能生存,沒有胃氣就會死亡。所以觀察病人,必須先觀察胃氣,治療疾病,必須經常注意胃氣。胃氣不損,便可無憂。
脾是土臟,胃是它的腑,是後天元氣的來源。胃主管食物的吸收,脾主管食物的消化,脾氣虛弱就不能消化,胃氣衰弱就不能吸收。飲食不足,後天元氣就沒有來源,精血自然不足。《經書》說:損傷脾臟,就要調養飲食,節制起居,適應寒熱變化。這是至理名言。然而關鍵在於兩點:一是戒怒,使肝氣平穩,肝木和順,就不會損害脾土。
二是養護真火。命門是火臟,是先天元氣的寄託之處,道家稱之為祖氣,醫家稱之為真陽氣、真相火。這種真陽真火,每當子時(晚上十一點到一點)後,一陽生。一陽生便上升,經過中焦、脾胃,就能腐熟水穀,蒸化糟粕,化為精微,脾氣散發精微,向上輸送到肺,通調水道,由膀胱氣化排出,這就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這是沒有病症的正常狀態。
常人之壯者有三:一者稟賦原厚;二者保嗇精神,不妄喪失:三者志氣無所拂鬱,則年雖邁而猶壯也。苟不慎攝生之道,多欲以傷腎,子後一陽不以時生,不能上升腐化水穀,是火不生土,而脾胃因之日弱也。
又曰:脾胃由寒濕生痰,或飲啖過度,好食油麵豬脂,濃厚膠固,以致脾氣不利,壅滯為患。或不思食,或腹脹、泄瀉,皆痰所為。
又曰:脾虛漸成脹滿,夜劇晝靜,病屬陰,當補脾陰;夜靜晝劇,病屬陽,當益脾氣。
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
陳無擇曰:脾虛多病濕,內因酒面積多、過飲湯液、停滯膩物、燒炙膏粱過度。
白話文:
常人的壯碩有三個因素:一是先天的底蘊深厚;二是保存精神,不隨意浪費消耗;三是心志沒有受到挫折和鬱悶,即使年齡增大,仍能保持壯碩。但如果不懂得養生之道,有太多的慾望會傷害到腎,子宮後面的一陽若不能按時生成,就無法升華消化食物,導致火不能生土,進而使脾胃一天比一天衰弱。
又說:脾胃通常由寒濕引起痰液,或是飲食過量,喜好食用油炸、麵食、豬油等濃厚的食物,導致脾氣運行不暢,造成堵塞的問題。也可能出現不想吃飯,或者腹部脹痛、拉肚子等症狀,都是痰引起的。
又說:脾虛逐漸引發腹部脹滿,晚上病情加重,白天則稍有緩解,這類病屬於陰性,應當滋補脾陰;晚上病情較輕,白天加重,則屬陽性,應當補脾氣。
經脈理論中提到:胃部寒冷就會引起脹滿。
陳無擇認為:脾虛容易導致濕氣,通常是因為飲酒過量、長期食用麪食、過度飲用湯液、長時間停滯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過度食用燒烤、油脂豐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