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八 治諸風方 (1)
卷八 治諸風方 (1)
1. 針灸法
論曰: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漫說,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溝渠啖食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遊走,或嗔罵無度,或是蜚蠱精靈,手亂目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針灸與方藥並主治之,凡占風之家亦以風為鬼斷。
扁鵲曰:百邪所病,針有十三穴,凡針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次至鬼壘,又至鬼心,針至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蠱之精便自言說,論其由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若數處不言便遍穴針也,仍須依掌訣捻目而治之,萬不失一。黃帝掌訣,別是術家秘要,第一針人中名鬼宮,從左邊下針右邊出。
第二針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針足大趾爪甲下,名鬼壘,入肉二分。第四針掌後橫紋,名鬼心,入肉半寸(即太淵穴也。)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名鬼路,火針七針針三下(即申脈穴也。)第六針大椎上入髮際一寸,名鬼枕,火針七針針三下。第七針耳前髮際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針七針針三下。
第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即勞宮穴也。)第十針直鼻上入髮際一寸名鬼堂,火針七針針三下(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即玉門頭,名鬼藏。第十二針尺澤橫紋外頭接白肉際,名鬼臣,火針七針針三下(即曲池穴也。
)第十三針舌頭一寸,當舌中下縫,刺貫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針之。邪鬼妄語,灸懸命十四壯(穴在口唇里中央弦弦者是,一名鬼祿,又以剛力決斷絃乃佳。)邪病臥瞑瞑不自知,風府主之(一名鬼穴。
)邪病大喚罵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一名鬼城。)邪病大喚罵走遠,三里主之(一名鬼邪。)邪病鬼癲四肢重,囟上主之(一名鬼門,)邪病四肢重痛諸雜候,尺澤主之(尺中動脈一名鬼受。)邪病語不止及諸雜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客廳。)
倉公法:狂癇不識人,癲病眩亂,灸百會九壯。狂走掣瘲灸玉枕上三寸,一法項後一寸灸百壯。狂邪鬼語,灸天窗九壯。狂走癲疾灸頂後二寸十二壯。或灸大幽百壯,狂言恍惚,灸天樞百壯。狂走癲癇,灸季肋端三十壯,或灸河口五十壯(穴在腕後陷中動脈是)。狂癇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壯(穴在左右手腕後六寸)。
狂癲風癇吐舌,灸胃脘百壯。狂邪發無常披髮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語,灸間使三十壯(穴在腕後五寸,臂上兩骨間亦治驚恐歌哭。)狂走喜怒悲泣,灸臣覺(一作巨攪,穴在背上胛內側反手所不及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也)。隨年壯。狂邪鬼語,灸伏兔百壯。悲哭鬼語,灸天府五十壯。
白話文:
針灸法
凡是各種邪氣導致的疾病,病因眾多,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癲癇的症狀,有的默默無聲,有的則喋喋不休;有的唱歌,有的哭泣,有的吟詠,有的大笑,有的沉睡;有的在溝渠中吃糞便,有的赤身裸體;有的晝夜遊走,有的胡亂謾罵;有的像被蠱惑精靈附體一樣,手腳慌亂,眼神急促。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癲狂患者,針灸和藥物治療可以同時使用。凡是屬於風邪引起的疾病,也將風邪視為鬼邪來治療。
扁鵲說:各種邪氣導致的疾病,針灸十三個穴位即可。治療時,先從鬼宮穴開始,然後是鬼信穴、鬼壘穴、鬼心穴。扎五六個穴位後就能見效了。如果是邪祟蠱毒作祟,患者就會自己說話。如果是男性患者,就從左手開始扎針;如果是女性患者,就從右手開始扎針。如果扎了幾個穴位後患者仍然不說話,那就遍扎所有穴位。同時,還需根據掌訣捻轉眼球進行治療,這樣治療效果必然百分百成功。黃帝的掌訣是針灸術家的秘傳,這裡列出具體方法:
第一針,人中穴,名為鬼宮,從左側下針,右側出針。
第二針,大拇指指甲下,名為鬼信,針刺深度三分(約0.9厘米)。
第三針,大腳趾指甲下,名為鬼壘,針刺深度二分(約0.6厘米)。
第四針,手掌後橫紋處,名為鬼心,針刺深度半寸(即太淵穴)。
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經絡處,名為鬼路,用火針刺七針,共扎三次(即申脈穴)。
第六針,大椎穴向上,髮際處一寸,名為鬼枕,用火針刺七針,共扎三次。
第七針,耳前髮際處,耳垂下方五分,名為鬼床,用火針刺七針,共扎三次。
第八針,承漿穴,名為鬼市,從左側出針,右側入針。
第九針,手掌橫紋向上三寸,兩筋之間,名為鬼路(即勞宮穴)。
第十針,鼻直上,髮際處一寸,名為鬼堂,用火針刺七針,共扎三次(即上星穴)。
第十一針,陰部縫線處灸三壯,女性則在玉門穴上方,名為鬼藏。
第十二針,尺澤穴橫紋外側白肉際處,名為鬼臣,用火針刺七針,共扎三次(即曲池穴)。
第十三針,舌頭中間下縫處一寸,刺穿舌頭,名為鬼封,用木板橫在口中固定針頭,防止舌頭移動。
以上穴位,如果手足部位的穴位可以同時施針,則同時施針;如果只是單個穴位,則單獨施針。
如果患者胡言亂語,則在鬼祿穴(位於口唇內側中央,弦狀處)灸十四壯。
如果患者昏睡不醒,則在風府穴(又名鬼穴)施治。
如果患者大喊大叫、到處亂跑,則灸十指尖端去爪一分處(又名鬼城)。
如果患者大喊大叫、跑得很遠,則在三里穴(又名鬼邪)施治。
如果患者因癲癇而四肢沉重,則在囟門穴(又名鬼門)施治。
如果患者四肢沉重疼痛伴隨其他症狀,則在尺澤穴(尺中動脈,又名鬼受)施治。
如果患者說話不停且伴隨其他症狀,則在人中穴(又名鬼客廳)施治。
倉公的方法:
狂癇症患者不認識人,癲癇、眩暈,灸百會穴九壯。
狂奔抽搐,灸玉枕穴上方三寸處,或者在項後一寸處灸百壯。
狂邪胡言亂語,灸天窗穴九壯。
狂奔癲癇,灸頂後二寸處十二壯。
或者灸大幽穴百壯,狂言恍惚,灸天樞穴百壯。
狂奔癲癇,灸季肋端三十壯,或者灸河口穴五十壯(位於腕後陷中動脈處)。
狂癇哭泣,灸手逆注穴三十壯(位於左右手腕後六寸)。
狂癲風癇吐舌,灸胃脘穴百壯。
狂邪發作時頭髮散亂,大喊大叫,想殺人,不避水火,胡言亂語,灸間使穴三十壯(位於腕後五寸,臂上兩骨之間,也治療驚恐、唱歌哭泣)。
根據年齡增減灸的壯數。
狂邪胡言亂語,灸伏兔穴百壯。
悲哭胡言亂語,灸天府穴五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