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13)

1. 瘭疽第六

(論一首十四條,方九十三首,灸法四首)

白話文:

論一首,十四條;方九十三首;灸法四首

論曰:瘭疽者,肉中忽生點子如豆粒,小者如黍粟,劇者如梅李,或赤、或黑、或青、或白,其狀不定,有根不浮腫,痛傷之應心,根深至肌,經久便四面悉腫疱,黯熟紫黑色,能爛壞筋骨。若毒散,逐脈入臟殺人。南人名為拓著毒厚肉處,即割去之。亦燒鐵烙之,令焦如炭。

白話文:

文章說道:瘭疽是一種疾病,肉裡會突然長出豆粒大的小點,小的像小米,嚴重時像梅子或李子,顏色有紅色、黑色、青色、白色,形狀不一,有根,沒有腫脹,疼痛時會影響心神,根深到肌肉裡,時間久了就會四面腫脹化膿,顏色變暗沉紫黑色,能腐爛壞死筋骨。如果毒氣擴散,沿著脈絡進入臟腑,會危及生命。南方人稱之為「拓著」,毒素會聚集在脂肪部位,需要將之割除。也可以用燒紅的鐵塊烙上,讓它焦黑如炭。

或灸百壯。或飲葵根汁,或飲藍青汁,若犀角汁及升麻汁、竹瀝黃龍湯等諸單方治,專去其熱取瘥。其病喜著十指,故與代指相似,人不識之,呼作代指,不急治,亦逐脈上入臟殺人。南方人得之,皆斬去其指。初指頭先作黯疱,後始腫赤黑黯,瘮痛入心是也。

白話文:

  • 採用艾灸治療,灸百壯。
  • 飲用葵根汁或藍青汁。犀角汁、升麻汁、竹瀝黃龍湯等單方治療,專門清除熱毒以求痊癒。
  • 此病好發於十指,症狀類似手指壞疽,但一般人不認識,就稱之為「代指」。如果不緊急治療,會沿著脈絡進入內臟,導致死亡。
  • 南方人患上此病,通常會斬斷手指。一開始,手指會出現黯褐色水泡,後來會腫脹變赤變黑,疼痛劇烈,深入心臟。

代指者,先腫焮熱痛,色不黯,緣爪甲邊結膿。劇者,爪皆脫落。此謂之代指病也。但得一物,冷藥汁拓漬之佳。若熱盛服漏蘆湯,(方見本卷癰疽門)及拓漬之。敷升麻膏(方見本卷丹毒門)亦可。針去血,不妨洗漬塗膏也。

白話文:

手指化膿

手指化膿時,初期局部會腫脹、發熱、疼痛,顏色不暗沉,並在指甲邊緣形成膿液。嚴重的話,指甲可能會脫落。這種情況稱為手指化膿。

此時可用一種方法治療:用冷藥汁浸泡敷洗患處。如果膿熱嚴重,可服用漏蘆湯(見本書中癰疽篇的方子),同時浸泡敷洗患處。也可外敷升麻膏(見本書中丹毒篇的方子)。

用針放血後,仍可以浸泡、敷藥。

復有惡肉病者,身上忽有肉如赤豆粒,突出便長,推出如牛馬乳,上如雞冠狀,不治自長出不止,亦不痛癢,此由春冬時受惡風入肌脈中,變成此疾,治之宜服漏蘆湯,外燒鐵烙之,日日為之,令焦盡,即以升麻膏敷上,積日乃瘥。

白話文:

另外有惡肉瘡的病人,身上會突然長出一些像紅豆顆粒大小的肉塊,突出後會變長,突出後像牛馬的乳頭,上面像雞冠一樣。不治療的話就會持續生長,也不會疼痛或痕癢。這是因為在春冬的時間裡,惡風進入肌肉脈絡中,轉變成這種疾病。治療的時候,內服漏蘆湯,外敷燒灼的鐵器,每天都這麼做,讓它完全灼焦。接著敷上升麻膏,這樣持續治療一段時間就可以痊癒。

又有赤脈病者,身上忽有赤脈絡起隴聳如死蚯蚓之狀,視之如有水在脈中,長短皆逐脈所處,此由春冬受惡風入絡脈中,其血肉瘀所作也,宜五香連翹湯(方見本卷癰疽門)及竹瀝等治之。刺去其血仍敷丹參膏(方見本卷癰疽門)。亦用白雞屎塗之良。

白話文:

另外還有「赤脈病」,患者身上會突然出現紅色脈絡,高高隆起,就像死蚯蚓一樣,看起來脈絡中好像有水。脈絡的長短會隨著脈絡的位置變化。這是因為春天或冬天感染了惡風,進入了絡脈中,血液和肌肉瘀滯凝結所造成的。應該使用五香連翹湯(詳見本書癰疽篇)和竹瀝等藥物來治療。用針刺放出瘀血後,再敷上丹參膏(詳見本書癰疽篇)。也可以用白雞屎塗抹,效果很好。

惡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累如梅李核,小者如豆粒,皮肉疼痛壯熱惡寒是也。與諸瘡根瘰癧結筋相似。其瘡根瘰癧因瘡而生,是緩無毒。惡核病卒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煩悶殺人,皆由冬月受溫風,至春夏有暴寒相搏,氣結成此毒也。但服五香湯主之(方見本卷癰疽門)。

白話文:

患有惡核病的人,肉中會突然出現大小如梅李核般的結塊,小的像豆粒,皮膚和肌肉會感到疼痛、發熱和畏寒。症狀類似於其他瘡根和瘰癧。但瘡根和瘰癧是由於瘡傷而產生,病情緩慢且無毒。惡核病卻突然發作,有毒性,不治療的話會進入腹中,導致煩悶和死亡。這都是因為在冬天受到溫風的侵襲,到了春天和夏天又遇上突然的寒風,寒熱交替導致氣血凝結而形成毒素。治療方法是服用五香湯(配方請參閱《本卷癰疽門》)。

又以小豆末敷之,亦煮湯漬時時洗之,消後以丹參膏敷之,令余核盡消。凡惡核初似被射工毒無常定處,多惻惻然痛,或時不痛。人不痛者即不憂,不憂則救遲,救遲則殺人,是以宜早防之。尤忌食雞、魚、豬、牛、馬、驢等肉。其疾初如粟米,或似麻子,在肉裡而堅似疱,長甚速。

白話文:

再用綠豆粉敷上,也煮綠豆湯經常清洗傷處,消腫後用丹參膏塗抹,讓剩下的硬塊完全消失。所有惡性腫瘤一開始就像被毒箭射中,沒有固定的地方,大多會隱隱作痛,有時卻不痛。人沒有疼痛就不擔心,不擔心就會延誤治療,延誤治療就會致人於死地,所以應該提早預防。最忌諱吃雞肉、魚肉、豬肉、牛肉、馬肉、驢肉等肉類。這種疾病一開始像小米粒,或像芝麻,在肉裡很硬像腫塊,長得很快。

初得多惡寒,須臾即短氣,取吳茱萸半斤作末,水一升和,絞取汁,頓服,以滓敷上,須臾服此汁,令毒散止,即不入腹也。入腹即致禍矣,切慎之。

白話文:

一開始會感到很怕冷,不久後就會喘不過氣。此時,取吳茱萸半斤磨成細末,加入一升的水,絞出汁液,一次性服用。將吳茱萸滓敷在頭上。接著再服一次吳茱萸汁,讓毒素散去並止住(症狀),就可以避免毒素進入腹中。一旦毒素進入腹中,就會帶來禍害。請務必謹慎。

凡耑病喜發四肢,其狀赤脈起如編繩,急痛壯熱。其發於足,喜從腨起至踝,亦如編繩,故云耑病也。發於腎,喜著腋之下,皆由久勞熱氣盛為濕涼所折,氣結筋中成此病也。若不急治,其久潰膿,亦令人筋攣縮也。若不消潰,其熱氣不散,多作趺病,漏蘆湯主之。瀉後鋒針數針去惡血,氣針瀉其根,核上敷小豆末,取消為度。

白話文:

凡是耑病,病症喜歡發生在四肢,皮疹呈現紅色,脈絡突起如編織的繩索,疼痛劇烈,發燒發熱。如果病發在足部,通常從小腿內側開始,一路延伸到腳踝,也呈編繩狀,因此稱為「耑病」。耑病源於腎臟,容易在腋下出現,都是因為長期過度勞累,熱氣旺盛,被濕寒之氣所侵襲,導致氣血堵塞在筋脈中,形成此病。如果不趕快治療,會逐漸潰爛化膿,也可能導致筋縮攣。如果不潰爛,熱氣無法消散,常會轉變成趺病,可以使用「漏蘆湯」治療。然後針灸排放惡血,用氣針疏通病竈根源,並在潰瘍上敷上綠豆粉,消腫為準。

又用治丹法治之。又用治癰三味甘草散敷之(無方)。若潰,敷膏散一如癰法。

白話文:

另外,還可以使用治療丹毒的方法來治療。同時使用治療瘡瘍的三藥甘草散敷上(沒有具體的方子)。如果潰爛了,敷藥膏散的方法和治療瘡瘍的方法一樣。

惡核耑病瘭疽等,多起嶺表,中土鮮有,南方人所食雜類繁多,感病亦復不一,仕人往彼深須預防,防之無法,必遭其毒,惟五香湯、小豆散(即麻子小豆散,本卷癰疽門),吳茱萸皆其要藥。

白話文:

惡性腫瘤、瘭疽等病症,大多發生在嶺南地區,中原很少見。南方人食用的食物種類繁多,導致感染的病症也多種多樣。官員前往嶺南地區,一定要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如果沒有預防,必定會遭受這些毒害。治療這些病症,五香湯、小豆散(本卷中癰疽門所記載的麻子小豆散)和吳茱萸都是必不可少的藥物。

凡附骨疽者,以其無破(《外臺》作故)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喜著大節解中,丈夫、產婦喜著䏶中,小兒多著脊背。大人急著者,先覺痛不得動搖,按之應骨痛,經日便覺皮肉漸急,洪腫如肥狀是也。小兒才手近便大呼,即是肢節有痛候也。大人緩著者,先覺肌烘烘然,經日便覺痛痹不隨。

白話文:

凡是附骨疽,是因為化膿的部位沒有破潰,所以膿液附著在骨頭上而形成,因此稱之為附骨疽。此病好發於有大關節的地方,男性和產婦好發於髀骨處,小兒則多發於脊背。

成年人發作急性的附骨疽,一開始會感覺到疼痛,無法動彈,按壓時會感到骨頭疼痛。過了一天,即可發現皮膚和肌肉逐漸緊繃、腫脹,腫得像個大肉球。小兒發作時,一碰就會大聲哭叫,就是肢體有疼痛的徵候。

成年人發作緩慢的附骨疽,一開始會感到肌肉灼熱、紅腫,過了一天後,便會覺得疼痛、麻痺,手腳不能自由活動。

小兒四肢不能動搖,亦如不隨狀。看肢節解中,若有肌烘烘處,不知是附骨疽。令遍身成腫不至潰,體皆有青黯,大人亦有不別,呼為賊風風腫,不知是疽也。凡人身體患熱,當風取涼,風入骨解中,風熱相搏,便成附骨疽。其候嗜眠沉重,忽忽耳鳴,又夏秋露臥,為冷所折,風熱伏結而作此疾。

白話文:

小孩子的四肢不能活動,而且肌肉無力。檢查肢體關節,如果發現有肌肉紅腫的地方,極可能是附骨疽。這種病症會讓全身腫脹,但不破潰,身體上會出現青黑色的部分。大人也經常誤診,把它叫做「賊風風腫」,不知道是附骨疽。當身體發熱,卻對著風取涼時,風寒邪氣會入侵骨骼關節,風寒熱三氣交互作用,就會形成附骨疽。這種病症的症狀包括嗜睡、頭重腳輕、耳鳴,還有在夏季或秋季露宿,被寒氣侵襲,導致風寒熱邪氣潛伏在體內形成的。

急者熱多風少,緩者風多熱少。小兒未知取風冷,何故而有此疾?由其血盛肌嫩為風折之,即使凝結故也。凡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散得消。可服五香連翹湯(方見本卷癰疽門中)。

白話文:

病情較急的,熱症較多,風症較少。病情較緩的,風症較多,熱症較少。小兒不太會受風寒,為什麼會有這種病症?是因為他們的血氣旺盛,皮膚柔嫩,容易被風邪入侵,造成氣血凝結。得了初期附骨疽,立即服用漏蘆湯來通便。外敷小豆散來消散。也可以服用五香連翹湯(配方請參照本章節中的癰疽篇)。

凡賊風,其人體卒無熱,中暴風冷,即骨解深痛不廢轉動,按之應骨痛,久即結痛,或結瘰癧,其附骨疽久即腫而結膿,以此為異。若治附骨作賊風,則增益病深膿多。若治賊風作附骨,則加風冷,遂成瘰癧偏枯攣曲之疾也。療之之效,皆在善始耳。此非天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白話文:

凡是賊風入侵人體,患者突然沒有發燒,但因風寒襲擊,即感到骨頭劇烈疼痛,且不能活動自如。按壓時會有骨頭疼痛的感覺,久了就會形成結塊疼痛,或形成瘰癧。而附骨疽若拖久了,就會腫脹化膿。這幾種病症是有區別的。如果把附骨疽當作賊風治療,會加重病情,膿液也會增多。如果把賊風當作附骨疽治療,則會增加風寒,最終發展成瘰癧、偏枯攣曲等疾病。治療效果的好壞,都取決於一開始的辨證是否正確。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只有真正的中醫大師才能做到。

若候附骨與賊風為異者,附骨之始,未腫但痛而已。其賊風但痛不熱,附骨則其上壯熱,四體乍寒乍熱,小便赤,大便澀而無汗,若得下卻熱並開發腠理,便得消也。縱不消盡,亦得浮淺近外。凡賊風,但夜痛,骨不可按抑,不得迴轉,痛處不壯熱,亦不乍寒乍熱,覺身體索索然,冷欲得熱熨,痛處即小寬,時復有汗出,此為賊風證也。宜針灸熨爆。

白話文:

如何辨別附骨病和賊風病:

附骨病在初期,只有局部疼痛,沒有腫脹。而賊風病只會疼痛,不會發熱。附骨病會導致局部高度發熱,四肢忽冷忽熱,小便發紅,大便乾結無汗。如果能及時治療,讓熱氣消散並打開肌膚腠理,就可以消除附骨病。即使不能完全消除,也能讓病症浮於表面。

賊風病的特徵是:

  • 只有在晚上疼痛,
  • 疼痛部位不能按壓,也無法轉動,
  • 疼痛部位不發熱,也不忽冷忽熱,
  • 會感覺身體發冷,想要用熱的東西熨燙,
  • 疼痛部位會稍微減輕,
  • 有時候會出汗。

這些都是賊風病的症狀。建議使用針灸、艾灸或熱敷治療。

服諸治風藥即愈(方見第八卷諸風門中)。

又有風熱毒相搏為腫,其狀先腫上生瘭漿,如火灼處,名曰風熱毒,治之一如丹法。

白話文:

服用治風藥就能痊癒(處方見第八卷諸風門中)。

另外還有風熱毒互相搏擊造成腫脹,其症狀一開始從上面長出膿瘡,好像火灼傷的地方,稱為風熱毒,治療方法完全按照丹法。

又有洪燭瘡,身上忽生瘭漿,如沸湯灑。劇者遍頭面,亦有胸脅腰腹腫緩,通體如火湯灼瘭起者是也。治之法,急服漏蘆湯下之,外以升麻膏敷之。其敷升麻膏若無效,一依敷丹方。

白話文:

還有洪燭瘡,身體上會突然長出水泡,像沸騰的湯水灑在身上。嚴重的會蔓延到頭臉,甚至胸脅腰腹都會腫脹,全身像被滾燙的湯水灼傷一樣。治療的方法是,趕緊服用漏蘆湯,然後外敷升麻膏。如果升麻膏無效,就按照丹方的敷藥方法敷藥。

凡熱瘡起,便生白膿黃爛,瘡起即淺,但出黃汁名肥瘡。

浸淫瘡者,淺,搔之,蔓延長不止。瘙癢者,初如疥,搔之轉生汁,相連者是也。

瘑瘡者,初作亦如肥瘡,喜著手足,常相對生,隨月生死,痛癢坼裂,春夏秋冬隨瘥劇者是也。

白話文:

當熱瘡出現時,會產生白膿和黃水,瘡的表面通常很淺,但如果出現黃汁,則稱為肥瘡。

對於浸淫瘡來說,雖然表淺,但如果抓癢,會持續擴展。開始時會感到癢,跟疥癬類似,抓癢後會分泌汁液,互相連接的情況也會出現。

瘑瘡剛開始的時候也像肥瘡,主要出現在手足部位,常常是對稱出現,隨著月份的變化而治癒或惡化,伴隨著疼痛和癢感,四季的變化會影響病情的嚴重程度。

有久癰余瘡,敗為深疽者,在腨脛間喜生瘡中水惡露寒凍不瘥,經年成骨疽,亦名胻瘡。深爛青黑,四邊堅強,中央膿血汁出,百藥不瘥,汁潰好肉處皆虛腫,亦有碎骨出者,可溫赤龍皮湯漬(方見二十三卷腸癰篇)。夏月日日洗,冬月四日一洗。青肉多可敷白䕡茹散(方見本卷癰疽門中)。

白話文:

有長期的瘡瘍餘留傷口,潰爛成深層化膿性疾病,好生在小腿和腳上,中間有污水,長期受到寒凍症狀不癒,成年累月形成骨疽,又稱「肉瘡」。傷口深爛呈青黑色,周圍組織堅硬,中間流出膿血和組織液,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膿液潰爛處的好肉腫脹,也有碎骨出現的情況,可以使用溫熱的赤龍皮湯來浸泡(配方見第23卷的腸癰篇)。夏季每天清洗一次,冬季四天清洗一次。青色的肉可以使用白䕡茹散敷貼(配方見本卷的癰疽門中)。

食去惡肉,可三日一敷之止。後長敷家豬屎散(方見本卷癰疽門),得瘥止。取豬屎燒灰作末如粉,至瘡中令滿,白汁出吮去,隨更敷之瘥止。若更青肉,復著白䕡茹散,如前法家豬屎散取平復。

白話文:

去除傷口上的壞肉,可以每三天敷一次藥,直到痊癒。如果傷口還沒有好,可以使用「家豬屎散」(配方請參照本書的「癰疽門」章節),敷用後就會痊癒。

具體做法:將豬屎燒成灰,研磨成細粉。將粉末撒在傷口上,直到填滿。當傷口流出白色液體時,將液體吸走,繼續敷藥,直到傷口癒合。

如果傷口出現青黑色的肉芽,再次敷用白䕡茹散。製作和使用白䕡茹散的方法與家豬屎散相同,敷用後傷口會逐漸平復。

凡骨疽百藥不瘥者,可瘡上以次灸之,三日三夜便瘥。如瘡不瘥,瘥而復發,骨從孔中出者,名為骨疽,取先死烏雌雞一隻,去肉取骨,熬焦如炭,取三家牛棓木刮取屑,三家甑喆各一兩,皆燒成灰,合導瘡中碎骨,當出數片瘥。

治瘭疽秘方:

白話文:

對於那些用盡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的骨疽,可以在瘡口上逐步灸治,三天三夜後即可痊癒。如果瘡口未癒,或癒後又復發,導致骨頭從孔洞中外露,稱為骨疽。此時,需要取一隻先死且為母的烏雞,去除肉後取出骨頭,烘烤至焦黑如炭。再取三家的牛車軛刮取木屑、三家的蒸餾甑刮取木屑,各取一兩,全部燒成灰,與瘡口中的碎骨混合。此方法將有助於碎骨排出,一般取出數片即可痊癒。

古文:

治瘭疽祕方:

一方: 石膏、生甘草各壹兩,青黛、生黑豆各半兩,上為末,用蜂蜜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溫開水送下。

一方: 生甘草壹兩,青黛、生黑豆各半兩,上為末,用苦茶湯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溫開水送下。

一方: 青黛、生黑豆各半兩,上為末,用蜂蜜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蔥白湯送下。

治療瘭疽的祕方:

一: 石膏、生甘草各6克,青黛、生黑豆各3克,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2粒,用溫開水送服。

二: 生甘草6克,青黛、生黑豆各3克,研磨成粉末,用苦茶湯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1粒,用溫開水送服。

三: 青黛、生黑豆各3克,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1粒,用蔥白湯送服。

射干,甘草,枳實,升麻,乾地黃,黃芩(各八分),麝香(二分),前胡(三分),犀角(六分),大黃(十分)

白話文:

射干、甘草、枳實、升麻、乾地黃、黃芩(各 6.4 克),麝香(1.6 克),前胡(2.4 克),犀角(4.8 克),大黃(8 克)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下大黃一沸,去滓,納麝,分三服,瘥止。亦不限劑數(《外臺》無黃芩)。

治瘭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瘥後復發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中藥材研成細末,加入九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加入大黃再煮沸一次,去除渣滓,加入麝香,分三次服用。病癒即可停止服用。藥物劑量不限次數。(《外臺》不含黃芩)

治癘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瘥後復發方:

治療長在手腳、肩膀和背部的癘疽,小於米粒,顏色白,刮後會流出膿液,病癒後容易復發的偏方:

黃耆(六分),升麻(四分),款冬花(二分),附子,苦參(《範汪》無),赤小豆(各一分)

上六味為末,酒服方寸匕,稍加,日三服。

白話文:

黃耆:6份 升麻:4份 款冬花:2份 附子:1份 苦參(範汪版本中沒有記載):1份 赤小豆:1份

將這六種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服用方寸匙的量,可以酌量增加,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