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1)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1)
1. 桂枝湯
治中風其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澀澀惡風,淅淅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三物,切姜擘棗,以水七升煮棗令爛,去滓,乃納諸藥,水少者益之,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兒以意減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小闊其間。不得汗者,小促其間,令藥勢相及汗出,自護如法,特須避風。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劑不解,病證不變者,當復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兩三劑乃愈。服此藥食頃,飲熱粥以助藥力。
白話文:
[桂枝湯]的使用對象是中風患者,其特徵為脈搏在陽部(即腕部)顯得浮動,而在陰部(即肘部)則顯得薄弱。陽脈浮動表示體內有熱氣自行發散,陰脈薄弱表示體內津液不足,導致汗液自行排出。患者會感到皮膚乾澀,畏風,身體微微發冷,皮膚發熱,並伴有鼻塞和乾嘔的症狀。
所需藥材為: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以及大棗十二枚。
將上述五種藥材進行處理,其中桂枝、芍藥和甘草研磨成粉末,生薑切成片,大棗掰開。然後加入七升的水,先煮大棗直至軟爛,過濾掉渣滓後再加入其他藥材。如果水量不足可以適量添加,然後繼續煮至微沸,最後得到三升的藥汁,再過濾一次去除殘渣。
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兒童的用量可酌情減少。初次服用時應從少量開始,如果服後很快出汗,那麼下次服用間隔可以稍微拉長;如果服後不出汗,那麼下次服用時間可以稍微縮短,使藥效能連接起來促使出汗。在出汗過程中,要按照正確的方法自我調理,特別要注意避風。病情嚴重者,可以在夜晚服用。若服用一劑後病情未見改善,且症狀無變化,可以再次服用。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服用兩到三劑才會見效。在服用此藥後一小時左右,喝熱粥以增強藥效。
2. 麻黃湯
治傷寒頭及腰痛,身體骨節疼,發熱惡寒,不汗而喘方。
麻黃(三兩),桂枝,甘草(各一兩),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
白話文:
所需藥材為:麻黃(9公克)、桂枝、甘草(各3公克)、杏仁(約70粒,如果喘息的症狀不是很嚴重的話,則使用50粒)。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然後用九升的水來煮麻黃,等到水分剩下七升時,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的藥材一起煮,直到水量剩下兩升半。接著,將藥材過濾掉,剩下的藥汁服用八合(約240毫升),服用後應蓋被子讓身體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