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九 腎臟方 (9)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腎臟方 (9)

1. 五補湯

治五臟虛竭短氣,咳逆傷損,悒鬱不足,下氣通津液方。

白話文:

治療五臟虛弱、呼吸短促,咳嗽逆氣傷損,抑鬱不滿,下氣通暢津液的方劑。

五味子,桂心,人參,甘草(各一兩),麥冬,小麥(各一升),生薑(八兩),粳米(三合),薤白,枸杞根白皮(各一升)

白話文:

五味子,桂枝,人參,甘草(各 30 克),麥冬,小麥(各 600 克),生薑(240 克),粳米(90 克),薤白,枸杞根白皮(各 600 克)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口燥先煮竹葉一把,水減一升,去葉納諸藥,煮之。(《翼方》無生薑)。

白話文:

將以上十味藥材碾碎,加水一斗二升煎煮,取三升藥液。每次服一升,每日三次。如果口乾舌燥,先煮一把竹葉,減少一升水,再放入各種藥材煎煮。(翼方中沒有生薑)

2. 凝唾湯

治虛損短氣,咽喉凝唾不出如膠塞喉方。

白話文:

治療身體虛弱、呼吸短促,以及咽喉黏痰堆積,無法吐出,像是膠水堵住喉嚨的狀況。

麥冬(五兩),人參,茯苓(各半兩),前胡(三兩),芍藥,甘草,地黃,桂心(各一兩),大棗(三十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白話文:

麥冬(250 克),人參、茯苓(各 25 克),前胡(150 克),芍藥、甘草、地黃、桂心(各 50 克),紅棗(30 枚)

取上九種藥材,加入九升水,煎煮後取三升藥汁,分三次服用,每次溫服。

3. 補湯方

車前子(三兩),防風,桂心(各二兩),巴戟,丹參,鹿茸,地黃,枸杞根皮,五加皮(各五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話文:

車前子(60克),防風(40克),桂心(40克),巴戟(100克),丹參(100克),鹿茸(100克),地黃(100克),枸杞根皮(100克),五加皮(100克)

將九味藥材咀嚼,加八升水煮沸,減為三升,去掉渣滓,分成三次服用。

4. 人參湯

治男子五勞七傷,胸中逆滿,害食乏氣嘔逆,兩脅下脹,小腹急痛,宛轉欲死,調中平臟理絕傷方。

白話文:

中醫古文

治男子五勞七傷,胸中逆滿,害食乏氣嘔逆,兩脅下脹,小腹急痛,宛轉欲死,調中平臟理絕傷方。

繁體中文

治療男人的五勞七傷,胸中逆滿,厭食、缺乏氣力、嘔吐反胃,兩脅之下脹滿,小腹劇烈疼痛,翻來覆去,奄奄一息,調整中氣,平順臟腑,調理破壞損傷的方子。

治療男性因過度勞累而導致的氣血衰敗、臟腑受傷,表現為胸中氣機鬱滯不暢,食慾不振、氣力不足、嘔吐反胃,兩肋脹痛,小腹絞痛難忍,痛苦不堪,彷彿瀕臨死亡。本方通過調理中氣,使氣血順暢,平復臟腑,修復損傷,從而緩解症狀。

人參,當歸,白芍,甘草,桂心,麥冬,白糖,生薑(各二兩),前胡,橘皮,川椒,茯苓,五味子(各一兩),枳實(三兩),大棗(十五枚)

白話文:

人參、當歸、白芍、甘草、桂心、麥冬、白糖、生薑(各 60 克), 前胡、橘皮、川椒、茯苓、五味子(各 30 克), 枳實(90 克), 大棗(15 顆)

上十五味㕮咀,以東流水一斗五升,漬藥半日,用三年陳蘆梢煎,取四升,納糖復煎數沸,服一升。二十以下,六十以上者,服七八合。雖年盛而久羸者,亦服七八合,日三夜一.不爾,藥力不接,則不能救病,要用勞水陳蘆,不則,水強火盛猛,則藥力不出也。貞觀初有人患羸瘦殆死,余處此方一劑,即瘥。如湯沃雪,所以記錄之。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五種藥材研末,以十五升的東流水浸泡藥材半天,用至少存放三年的蘆葦煎煮,取四升藥液,加入糖繼續煎煮幾次,每次服一升。二十歲以下或六十歲以上的病人,每次服七八合。即使身體健康但長期體弱的病人,每次也服七八合,一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否則,藥力不能持續發揮,無法治病。必須使用陳年蘆葦煎煮,否則水火力氣過大,藥力無法發揮出來。貞觀初年,有人患有嚴重的消瘦和虛弱,幾乎死亡,我給他開了這一劑藥,他立刻痊癒了。效果像雪水澆灌冰霜一樣,所以我將此方記錄下來。

5. 內補散

治男子五勞六絕。其心傷者,令人善驚,妄怒無常。其脾傷者,令人腹滿喜噫,食竟欲臥,面目萎黃。其肺傷者,令人少精,腰背痛,四肢厥逆。其肝傷者,令人少血,面黑。其腎傷者,有積聚,小腹腰背滿痹,咳唾,小便難。六絕之為病,皆起於大勞脈虛,外受風邪,內受寒熱,令人手足疼痛,膝以下冷,腹中雷鳴,時時泄痢,或閉或利,面目腫,心下憒憒,不欲語,憎聞人聲方。

白話文:

治療男子五勞六絕

五勞症狀:

  • 心臟受傷:容易受驚嚇,經常發怒,情緒不穩定。
  • 脾胃受傷:腹部脹滿,喜歡打嗝,吃飯後想睡覺,臉色發黃。
  • 肺部受傷:精力不足,腰背疼痛,四肢冰冷麻痺。
  • 肝臟受傷:貧血,臉色發黑。
  • 腎臟受傷:體內有積液,小腹、腰背麻痺,咳嗽吐痰,小便困難。

六絕症狀:

所有六絕疾病都源於勞累過度,脈絡虛弱,外感風寒,內受寒熱,導致:

  • 手腳疼痛,膝蓋以下發冷。
  • 腹中雷鳴作響,時常腹瀉或便祕。
  • 面部浮腫,心煩意亂,不想說話,厭惡聽到人的聲音。

地黃,菟絲子,山萸肉,地麥(各五兩),遠志,巴戟天(各半兩),麥冬,五味子,甘草,人參,蓯蓉,石斛,茯苓,桂心,附子(各一兩半)

上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

白話文:

地黃、菟絲子、山萸肉、地麥(各 250 克) 遠志、巴戟天(各 25 克) 麥冬、五味子、甘草、人參、蓯蓉、石斛、茯苓、桂心、附子(各 75 克)

十五種中藥材用來治療下痢,用酒送服,每次服一湯匙,一天三次,逐漸增加到三次服三湯匙。

6. 石斛散

治大風,四肢不收不能自反覆,兩肩疼痛,身重脛急筋腫不能行,時寒時熱,足腨如刀刺,身不能自任,此皆得之飲酒。中大風露,臥濕地,寒從下入,腰以下冷,不足無氣。子精虛,脈寒,陰下濕莖消,令人不樂恍惚時悲,此方除風輕身益氣,明目強陰,令人有子補不足方。

白話文:

治療大風症,四肢抽搐不能自如翻動,雙肩疼痛,身體沉重小腿抽筋腫脹不能行走,時冷時熱,腳底刺痛,身軀無法自主活動,這些都是因飲酒過量所致。

中大風是由於風寒之邪侵襲,臥於潮濕之地,寒氣從下方侵入,腰部以下寒冷,氣血虛弱。精氣虛弱,脈象寒冷,陰部潮濕痿軟,令人心情不佳,恍惚悲傷。此方具有祛風、輕身、益氣、明目、壯陽的功效,可令患者生育,補足不足。

石斛(十分),牛膝(二分),杜仲,附子(各四分),柏子仁,松脂,石龍芮,雲母粉,芍藥,山萸肉,菟絲子,萆薢,澤瀉,防風,細辛,桂心(各三分)

白話文:

石斛:十分 牛膝:二分 杜仲:四分 附子:四分 柏子仁:三分 松脂:三分 石龍芮:三分 雲母粉:三分 芍藥:三分 山萸肉:三分 菟絲子:三分 萆薢:三分 澤瀉:三分 防風:三分 細辛:三分 桂心:三分

上十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陰不起倍菟絲子、杜仲。腹中痛倍芍藥。膝中痛倍牛膝。背痛倍萆薢。腰中風倍防風。少氣倍柏子仁。蹶不能行倍澤瀉。隨病所在倍三分,亦可棗膏為丸如梧子,酒服七丸。

白話文:

用上面 16 味藥方治療遺尿症,用酒服用,每次方寸匕(約一湯匙),一天兩次。

如果陰莖不起,加倍菟絲子和杜仲。 如果腹痛,加倍芍藥。 如果膝蓋痛,加倍牛膝。 如果背痛,加倍萆薢。 如果腰部有風,加倍防風。 如果氣血不足,加倍柏子仁。 如果腿腳不能走動,加倍澤瀉。

根據病情所在部位,將加倍藥材的量增加三倍。也可以用棗膏將藥材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酒服用,一次七丸。

7. 腎瀝散

治虛勞百病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天門冬一握,麥門冬一握,五味子半合,人參一兩(去蘆頭),白朮二兩,茯苓二兩,山藥二兩,芡實二兩,蓮子二兩,甘草半兩,生薑三片,大棗十二枚。

上件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水下。

天門冬一握,麥門冬一握,五味子半合,人蔘一兩(去除蘆頭),白朮二兩,茯苓二兩,山藥二兩,芡實二兩,蓮子二兩,甘草半兩,生薑三片,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過的蜜調和製成丸劑,每個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時用溫水送服。

羖羊腎(一具陰乾),茯苓(一兩半),五味子,巴戟,萸肉,石龍芮,桂心,牛膝,甘草,防風,乾薑,細辛(各一兩),地黃(二兩),人參,鍾乳粉,菟絲子,石斛,丹參,肉蓯蓉,附子(各五分)

白話文:

山羊腎臟(一對,陰乾) 茯苓(75克) 五味子、巴戟、萸肉、石龍芮、桂心、牛膝、甘草、防風、乾薑、細辛(各50克) 地黃(100克) 人參、鍾乳石粉、菟絲子、石斛、丹參、肉蓯蓉、附子(各2.5克)

上二十味治下篩,合鍾乳粉和攪,更篩令勻,平旦以清酒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日再。

又方,治男子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痹,無有冬夏,悲憂憔悴,凡是病皆須服之方。

白話文:

治療遺精的藥方:取二十種藥材,研成細粉,與乳汁混合攪拌均勻,再次過篩。早晨用清酒送服一湯匙,逐漸增加至兩湯匙,每日兩次。

另一藥方:

用於治療男子虛勞、過度勞累、風濕痹痛、疾病纏身,不論春夏秋冬,悲傷憂鬱、憔悴虛弱。此方對各種疾病都有效。

羊腎(一具陰乾),厚朴,茯苓,五味子,巴戟,桂心,石龍芮,山萸肉,細辛,人參,石斛,女萎,牡荊子,芍藥,白蘞,乾漆,礬石,龍膽,川芎,蓯蓉,續斷,白朮,菊花,川椒,遠志,黃耆,澤瀉,萆薢,黃芩(各一兩),乾薑,附子,防風,菖蒲,牛膝(各一兩半),桔梗(二兩半),山藥,秦艽(各二兩)

上三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房室。

白話文:

  • 羊腎(一具,陰乾)
  • 厚朴
  • 茯苓
  • 五味子
  • 巴戟
  • 桂心
  • 石龍芮
  • 山萸肉
  • 細辛
  • 人參
  • 石斛
  • 女萎
  • 牡荊子
  • 芍藥
  • 白蘞
  • 乾漆
  • 礬石
  • 龍膽
  • 川芎
  • 蓯蓉
  • 續斷
  • 白朮
  • 菊花
  • 川椒
  • 遠志
  • 黃耆
  • 澤瀉
  • 萆薢
  • 黃芩(以上各一兩)
  • 乾薑
  • 附子
  • 防風
  • 菖蒲
  • 牛膝(以上各一兩半)
  • 桔梗(二兩半)
  • 山藥
  • 秦艽(以上各二兩)

又方,羊腎(一具陰乾),石龍芮,續斷,桔梗,乾薑,菖蒲,山萸肉,茯苓(各二兩),厚朴,五味子,巴戟天,桂心,細辛,人參,石斛,女萎,牡荊子,芍藥,白蘞,龍膽,川芎,蓯蓉,川椒,白朮,菊花,黃耆,萆薢,附子,天雄,烏頭,牛膝,山藥(一兩半),秦艽,礜石(各一兩,一作礬石),遠志(二兩半),乾漆(三兩)

上三十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此比前方無澤瀉、黃芩、防風,有烏頭、天雄,余俱同)。

白話文:

另一種藥方:

  • 羊腎(一具陰乾)
  • 石葦芮
  • 續斷
  • 桔梗
  • 乾薑
  • 菖蒲
  • 山茱萸肉
  • 茯苓(各二兩)
  • 厚朴
  • 五味子
  • 巴戟天
  • 桂心
  • 細辛
  • 人參
  • 石斛
  • 鹿茸
  • 牡蠣
  • 芍藥
  • 白芍
  • 龍膽
  • 川芎
  • 菟絲子
  • 川椒
  • 白朮
  • 菊花
  • 黃耆
  • 萆薢
  • 附子
  • 天雄
  • 烏頭
  • 牛膝
  • 山藥(一兩半)
  • 秦艽
  • 石膏(各一兩,另有人寫作礬石)
  • 遠志(二兩半)
  • 乾漆(三兩)

治下篩,用酒送服方寸大的藥匙一匙,每日三次。

(此方與前方的不同處在於:沒有澤瀉、黃芩、防風,增加了烏頭、天雄,其餘藥材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