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四 婦人方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婦人方下 (1)

1. 當歸丸

補脾安胃、調氣止痛。治脾虛寒身重不舉、語音沉鼓、癘風傷痛、便利無度方。

當歸,酸棗仁,乾薑(各八兩),川芎,乾地黃,天雄(各六兩),黃耆,地骨皮(各七兩)大棗(二十枚),吳茱萸(五合),甘草,秦椒葉,厚朴,秦艽(各四兩),桂心,防風,附子白朮(各五兩)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脾風占候聲不出或上下手,當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次灸大椎。次灸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是。次灸兩大指節上下各七壯。

治脾風方(脾風者,總呼為八風。)

灸脾俞挾脊兩邊各五十壯。凡人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藏輸是脾穴,此法甚妙。

白話文:

【當歸丸】

功效:補充脾胃,安定胃氣,調節氣機,緩解疼痛。適用於脾胃虛弱導致的身體沉重無力,說話聲音低沉,痲風病痛,以及腸胃功能失調導致的腹瀉無度等症狀。

配方如下:

  • 當歸 240克
  • 酸棗仁 240克
  • 幹薑 240克
  • 川芎 180克
  • 幹地黃 180克
  • 天雄 180克
  • 黃耆 210克
  • 地骨皮 210克
  • 大棗 20個
  • 吳茱萸 150克
  • 甘草 120克
  • 秦椒葉 120克
  • 厚朴 120克
  • 秦艽 120克
  • 桂心 120克
  • 防風 120克
  • 附子 150克
  • 白朮 150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十八種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服用時,每次用酒送服30粒,可逐漸增加至40粒,每日服用兩次。

對於脾風引起的不能發聲,或是手部有異常感,可以先灸療手指尖端,接著灸療鼻下人中部位,然後灸療大椎穴,再灸療兩側耳門前脈絡,該脈絡位於耳門上下各一寸處,最後灸療兩大拇指關節上下各七次。

治療脾風的方子(脾風,又稱為八風之一。)

灸療脾俞穴,位於脊椎兩側,各灸療50次。一般來說,脾俞穴的位置並非固定,隨著四季的不同月份和相應的病症,應灸療的是藏輸穴,也就是脾臟的穴位,這個方法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