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六 胃腑方 (12)
卷十六 胃腑方 (12)
1. 大半夏湯
治冷痰飲澼胸膈,中氣不運方。
半夏(一升),白朮(三兩),茯苓,人參,甘草,桂心,附子(各二兩),生薑(八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所需藥材如下:半夏一升,白朮三兩,茯苓、人參、甘草、桂心、附子各二兩,生薑八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加入八升的水進行煎煮,最後熬煮至剩三升的藥湯,將其分為三次服用。
2. 半夏湯
治痰飲澼氣吞酸方。
半夏,吳茱萸(各三兩),生薑(六兩),附子(一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老少各半,日三。
白話文:
這是治療痰飲、胸膈間水濕氣滯及胃酸倒流的處方。
藥物組成如下:半夏、吳茱萸(兩者各取三兩),生薑(取六兩),以及附子(取一顆)。
將上述四種藥材放入五升的水中煎煮,直到水分剩下二升半。然後將煎好的藥湯分成三份服用,不分年齡大小,每人每次服用一半劑量,每日需服用三次。
3. 干棗湯
治腫及支滿澼飲方。
大棗(十枚),大戟,大黃,甘草,甘遂,黃芩(各一兩),芫花,蕘花(各半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為度。
白話文:
這是[幹棗湯]的處方,用於治療水腫和胸脹腹滿、水濕停聚的情況。
所需藥材如下:大棗十枚,大戟、大黃、甘草、甘遂、黃芩各一兩,芫花、蕘花各半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然後加入五升的水進行煎煮,煮至剩下一升六合的藥汁,再分成四次服用。應在空腹時服用,直到排便暢通為止。
4. 當歸湯
治留飲宿食不消,腹中積聚轉下方。
當歸,人參,桂心,黃芩,甘草,芍藥,芒硝(各二兩),大黃(四兩),澤瀉,生薑(各三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痰飲飲食不消乾嘔方:
人參,旋覆花,橘皮,細辛(各一兩),澤瀉,白朮,杏仁,枳實(各一兩),茯苓,半夏,生薑,柴胡,芍藥(各三兩)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二。
治胸中痰飲腸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方:
檳榔(十二枚),生薑,杏仁,白朮(各四兩),半夏(八兩),茯苓(五兩),橘皮(三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話文:
【當歸湯】
這帖藥用來治療飲食停滯在體內未能消化,以及腹部有物積聚的情況。
藥材包含:當歸、人參、桂心、黃芩、甘草、芍藥、芒硝各二兩,大黃四兩,澤瀉、生薑各三兩。
以上十種藥材都需切碎,再加入十公升的水煎煮,最後可得三公升的藥汁,分三次服用。
【治痰飲飲食不消乾嘔方】
這帖藥用於治療飲食無法消化及乾嘔的情形。
藥材包括:人參、旋覆花、橘皮、細辛各一兩,澤瀉、白朮、杏仁、枳實各一兩,茯苓、半夏、生薑、柴胡、芍藥各三兩。
以上十三種藥材需切碎,再加入九公升的水煎煮,最後可得二公升又七分之一公升的藥汁,分三次服用,一天兩次。
【治胸中痰飲腸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方】
這帖藥用來治療胸中有痰飲、腸中水聲響亮,飲食不能消化且伴隨嘔吐的症狀。
藥材包括:檳榔十二枚,生薑、杏仁、白朮各四兩,半夏八兩,茯苓五兩,橘皮三兩。
以上七種藥材需切碎,再加入十公升的水煎煮,最後可得三公升的藥汁,濾掉藥渣後,分三次服用。
5. 吳茱萸湯
治胸中積冷,心嘈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方。
吳萸(三兩),半夏(四兩),人參,桂心(各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大棗(二十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來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半夏,生薑(各五兩),芍藥(三兩),茯苓(四兩),旋覆花,細辛,橘皮,桂心,人參,甘草,桔梗(各二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病先有時喜水下者,用白朮三兩,去旋覆花,若欲得利者加大黃二兩。須微調者,用乾地黃。
治冷熱久澼實,不能飲食,心下虛滿如水狀方:
前胡,半夏,茯苓,生薑(各四兩),枳實,白朮,甘草(各三兩),桂心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吳茱萸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胸中長期受寒,導致心煩意亂、胸悶及胃部有膨脹感,影響飲食進食,同時伴有心胸到背部的疼痛。
藥材包含:吳茱萸三兩,半夏四兩,人參和桂心各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大棗二十枚。
以上七種藥材切碎後,加入九升水煎煮,最後取三升的濃縮藥汁,濾去藥渣,將藥汁分成三次服用,一天三次。
另一帖藥方可用於治療胸腔、心臟和腹部因寒氣引發的痰水問題,症狀可能包括心臟下方有空蕩蕩的感覺,心煩不安,或是聽見肚子裡有水聲,口水分泌過多,口邊會自然流出清水,肋骨旁邊有緊繃和脹痛感,失去胃口不想吃東西。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胃氣虛弱,受到寒氣影響所致。診斷上,如果脈搏呈現沉、弦、細、遲的特徵,都可使用此方。
藥材包含:半夏和生薑各五兩,芍藥三兩,茯苓四兩,旋覆花,細辛,橘皮,桂心,人參,甘草,桔梗各二兩。
以上十一種藥材切碎後,加入十升水煎煮,最後取三升的濃縮藥汁,分成三次服用。若病人先前有過喜歡喝水但又頻頻小便的情況,可以加用白朮三兩,並去除旋覆花;如果想要達到通便效果,可以再加入大黃二兩;如果是需要稍微調理的,則可使用乾地黃。
最後一帖藥方,適用於治療長期冷熱交錯造成的慢性腸胃炎,影響飲食進食,心臟下方有虛弱且脹滿的感覺,如同有水在裡面。
藥材包含:前胡,半夏,茯苓,生薑各四兩,枳實,白朮,甘草各三兩,桂心二兩。
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後,加入八升水煎煮,最後取三升的濃縮藥汁,分成三次服用。
6. 前胡湯
治胸中久寒澼實,隔塞胸痛,氣不通利,三焦冷熱不調,飲食減少無味,或寒熱身重臥不欲起方。
前胡(三兩),人參,當歸,半夏,甘草(各二兩),大黃,防風,麥冬,吳萸,黃芩(各一兩),生薑(四兩),杏仁(四十枚)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師方云:若脅下滿,加大棗十二枚,此利水亦佳。)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長期胸中有寒濕凝滯,導致胸口悶痛,氣血運行不暢,三焦部位(上焦、中焦、下焦,泛指全身)冷熱失調,進而影響食慾,吃東西沒有味道,甚至出現發冷發熱,身體沉重,不想起牀的情況。
所需藥材如下:
- 前胡 90克
- 人參 60克
- 當歸 60克
- 半夏 60克
- 甘草 60克
- 大黃 30克
- 防風 30克
- 麥冬 30克
- 吳茱萸 30克
- 黃芩 30克
- 生薑 120克
- 杏仁 40顆
以上十二種藥材研磨後,加入十公升的水煎煮,最後取三公升的藥汁,去除藥渣,分成三次服用。(另有古籍記載,如果肋側有脹滿感,可再加12顆大棗一起煮,對於利水效果也很好。)
7. 旋覆花湯
治胸膈痰結唾如膠,不下食者方。
旋覆花,細辛,前胡,茯苓,甘草(各二兩),生薑(八兩),桂心(四兩),半夏(一升),烏頭(三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胸腔和橫膈膜之間有痰凝結,以致痰液黏稠如同膠狀,並且影響吞嚥食物的情況。
處方成分包含:旋覆花、細辛、前胡、茯苓、甘草(各60公克)、生薑(240公克)、桂心(120公克)、半夏(300公克)、烏頭(約9公克)。
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然後用1800毫升的水來煎煮,直到只剩下600毫升的藥汁,然後濾掉藥渣。最後將藥汁分成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