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八 大腸腑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大腸腑方 (1)

1. 卷十八 大腸腑方

(凡七類)

白話文:

在這部分的內容中,它主要講述了與大腸相關疾病的七種治療方法。但由於您提供的信息中並未包含具體的七類方法,所以以下只能假設性地描述其可能涵蓋的範圍。

例如:第一類可能是關於調理大腸的食療方,比如使用具有潤腸通便效果的食物;第二類可能是草藥治療,利用中藥的特性來解決大腸問題;第三類可能是針灸治療,通過特定穴位刺激來改善大腸功能;第四類可能是推拿按摩,通過對腹部的按摩來促進腸道蠕動;第五類可能是氣功療法,通過呼吸和運動來調整內臟;第六類可能是心理調節,因為情緒壓力也會影響腸胃功能;第七類可能是生活習慣的調整,如定時排便、避免久坐等。

以上僅是示例,具體的翻譯應根據原文的具體內容進行。

2. 大腸腑脈論第一

論曰:大腸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氣於大腸。大腸者,為行道傳瀉之腑也,號監倉掾。重二斤十二兩,長一丈二尺,廣六寸,當臍右回疊積還反十二曲,貯水穀一斗二升。主十二時,定血脈,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臺》同。《難經》云,長二丈一尺,大四寸,徑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鼻遂以長,以候大腸。

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若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咳,刺手太陰。治陰,在魚際間。

右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大腸實也。若腸中切痛如針刀所刺,無休息時,刺手陽明。治陽,在手腕中瀉之。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腸中雷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盲之原,巨虛、上廉、三里。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

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

肺前受病移於大腸,肺咳不已,咳則遺矢便利,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

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緩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扁鵲云:手太陰與陽明為表裡。大腸若病實則傷熱,熱則脹滿不通,口為生瘡。食下入腸,腸實而胃虛,食下胃,胃實而腸虛,所以實而不滿,乍實乍虛乍來乍去,虛則傷寒,寒則腸中雷鳴,泄青白之痢而發於氣,水根在大腸,(方在治水篇中。)

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直而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頰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大腸腑脈論第一】

討論如下:大腸腑主要與肺相連,鼻子的正中央,可作為觀察其健康的部位,肺與大腸在氣的運作上相結合。大腸是負責消化和排泄的器官,又被稱為「監倉掾」。其重量約為二斤十二兩,長度達到一丈二尺,寬度有六寸,位於肚臍右邊,以十二個彎曲的方式環繞堆疊,能儲存一斗二升的水和食物。它負責管理一天十二小時的活動,調節血液脈絡,保持精神的平和。

鼻子的形狀和長度,可以反映大腸的健康狀況。

如果右手關前的寸口陽脈出現問題,可能是大腸脈不通,可能會有氣短,心下有水氣的情況,到了秋天可能就會開始咳嗽,這時候可以治療手太陰肺經,特別是魚際穴。

如果右手關前的寸口陽脈顯得強壯,可能表示大腸功能亢進。如果腸子像被針或刀刺一樣劇烈疼痛,並且這種情況持續不斷,可以治療手陽明大腸經,特別是在手腕中的穴位進行刺激。

大腸病的特徵是腸子劇烈疼痛且發出響亮的聲音。冬天如果再受到寒冷影響,可能會引起腹瀉,肚臘部位會感到疼痛,無法久站,跟胃部的疾病相似。治療可以選擇巨虛上廉穴。

如果腸子像雷鳴般作響,氣往上衝到胸部,呼吸困難,無法久站,這可能是大腸有異常,可以治療肓之原穴、巨虛上廉穴以及三里穴。

大腸脹大的症狀是腸子會發出聲音並且疼痛,天冷時會腹瀉,食物不易消化。

大腸有寒氣的人,會有溏便的問題,有熱氣的人,大便會黏稠。

大腸有殘留食物的人,可能會發冷發熱,偶爾會有類似瘧疾的症狀。

肺部先受病害後轉移到大腸,肺部一直咳嗽不止,咳嗽時會失禁,大腸也會受影響。如果氣逆進入大腸,可能會做田野相關的夢。

肺部對應皮膚,皮膚厚的人,大腸壁也較厚;皮膚薄的人,大腸壁也較薄;皮膚鬆弛,腹部大的人,大腸較鬆弛且長;皮膚緊繃的人,大腸較緊且短;皮膚光滑的人,大腸較直;皮膚與肌肉粘在一起的人,大腸較結實。

扁鵲指出,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互為表裡。如果大腸實熱,會導致脹滿不暢,口腔也可能出現潰瘍。食物下嚥後進入腸道,腸道實滿而胃空虛;食物進入胃中,胃實滿而腸道空虛,因此會時而實滿時而空虛,時而順暢時而阻塞。如果虛弱,就會感受寒氣,腸道會發出雷鳴聲,可能出現青白色的腹瀉,這是氣的問題。水分的根源在大腸。

如果大腸完全失去功能,如何知道呢?如果腹瀉無法控制,腹瀉停止就代表死亡。

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起始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外側,沿手指向上至合谷兩骨之間,進入兩筋中間,沿手臂上緣,進入肘部外側,沿上臂前緣,向上至肩部,出現在肩峯前緣,再向上至頸部,向下進入缺盆,絡肺,下膈,屬於大腸。其分支,從缺盆直上頸部,穿過頰部進入下齒縫中,再返回,夾著口周交會人中,左往右,右往左,再向上夾著鼻孔。如果這條脈絡出問題,可能會有牙痛和頰部腫脹的問題。如果這條脈絡主導的津液出問題,可能會有眼睛黃、口乾、鼻塞、流鼻血、喉嚨痛、肩前和上臂痛,以及大拇指和食指疼痛和無法使用。

如果氣血旺盛,脈絡所經過的地方會熱腫;如果氣血虛弱,可能會感到寒冷和顫抖。如果氣血非常旺盛,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三倍;如果氣血非常虛弱,人迎脈反而會比寸口脈小。

3. 大腸虛實第二

(脈二條,方二首,灸法七首)

大腸實熱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腸滿善喘咳,面赤身熱,喉咽中如核狀,名曰大腸實熱也。

白話文:

在這部分的內容中,討論的是大腸的實熱症狀。

如果在右手寸口氣口之前部位的脈象顯示為陽實,這代表的是手陽明經的問題。患者可能會感到腸胃有脹滿感,並且容易喘息和咳嗽,臉色發紅,身體感覺熱,喉嚨部位可能感覺到像是有異物卡住的狀態,這些都可以被診斷為大腸實熱的症狀。

至於脈象兩種表現、兩種藥方以及七種灸法的具體內容,由於你未提供詳細信息,因此無法進一步解釋。

4. 生薑泄腸湯

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為生瘡者方。

生薑,橘皮,青竹茹,白朮,黃芩,梔子仁(各三兩),桂心(一兩),茯苓,芒硝(各二兩),地黃(十兩),大棗(十四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腸中臚脹不消方:

灸大腸俞四十九壯。

大腸有熱,腸鳴腹滿挾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虛上廉主之。

大腸虛冷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鳴虛渴,唇乾目急,善驚泄白,名曰大腸虛冷也。

白話文:

【生薑泄腸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大腸實熱導致的腹部脹滿、排便不暢,以及因此引發口腔潰瘍的情況。

藥方成分如下:生薑、橘皮、青竹茹、白朮、黃芩、梔子仁各三兩,肉桂一兩,茯苓、芒硝各二兩,地黃十兩,大棗十四枚。

以上十一種藥材需先切碎,然後加入七升清水進行熬煮,煮至剩餘三升後濾掉藥渣,再加入芒硝,分成兩次服用。

另外,對於腸道脹氣無法消除的狀況,可以採用灸療大腸俞穴四十九次的方式來治療。

如果大腸有熱,可能會出現腸鳴、腹部飽脹、靠近肚臍處疼痛、食物不易消化、呼吸困難且站立不久等症狀,這時應對巨虛上廉穴進行治療。

至於大腸虛冷的情況,如果在右手寸口氣口之前的位置,摸到脈象呈陽虛,代表手陽明經絡可能出問題了。患者可能會有胸部喘息、腸鳴、虛弱口渴、嘴脣乾燥、眼睛緊繃、易驚恐及白色分泌物多等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大腸虛冷。

5. 黃連補湯

治大腸虛冷,痢下青白,腸中雷鳴相逐方。

黃連(四兩),茯苓,川芎(各三兩),地榆(五兩),酸石榴皮(五片),伏龍肝(雞子大一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伏龍肝末,分三服。

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方:

灸承滿五十壯。穴在挾巨闕相去五寸,巨闕在心下一寸。灸之者挾巨闕兩邊各二寸半。

治腸中常鳴,時上衝心方:

灸臍中。

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腸胃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挾臍急,天樞主之。

腸鳴而痛,溫溜主之。

白話文:

【黃連補湯】

用來治療大腸虛弱冰冷,導致拉肚子且排出的糞便是青白色,並伴有腸胃劇烈鳴響的症狀。具體藥方如下:黃連四兩,茯苓、川芎各三兩,地榆五兩,酸石榴皮五片,伏龍肝(大小如雞蛋)一顆。將以上六種藥材用水七升煎煮至剩下二升半,過濾掉藥渣,再加入研磨成粉的伏龍肝,分三次服用。

對於腸胃劇烈鳴響並伴有拉肚子的病症,可以採用灸療的方法,灸承滿穴五十次。承滿穴位於巨闕穴旁邊五寸的位置,而巨闕穴在心臟下方一寸的地方。灸療時,選擇在巨闕穴兩側各二寸半的位置。

對於腸胃經常鳴叫,有時會衝擊到心臟的病症,可以灸療肚臍中心。

如果出現食物難以下嚥,肚子裡有劇烈的鳴響,大便失禁,小便呈現赤黃色的情況,這可能與身體的陽氣失調有關。

如果腹部脹大,腸道鳴響,氣息上沖胸口,無法長時間站立,腹部疼痛,冬天再次受到寒冷侵襲會引起腹瀉,肚臍周圍疼痛,腸胃間遊走的氣體導致劇烈疼痛,食物不易消化,沒有食慾,身體浮腫,肚臍周圍緊繃,這可能是天樞穴出了問題。

如果腸鳴並伴隨疼痛,溫溜穴可能需要關注。

6. 肛門論第三

(論一首)

論曰:肛門者,主大行道,肺、大腸候也,號為通事令史。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二分。應十二時。若臟傷熱,則肛門閉塞大行不通,或腫縮入生瘡。若腑傷寒,則肛門開大行洞泄,肛門凸出,良久乃入。熱則通之,寒則補之,虛實和平,依經調理(方見二十四卷中。)

白話文:

內容如下:

(討論一篇)

討論說:肛門是主管大便排泄的通道,與肺和大腸有著密切的聯繫,可稱之為身體的通事令史(即負責疏通的角色)。肛門的重量約十二兩,長度為一尺二寸,寬度為二寸二分,這與一天的十二個時辰相對應。如果內臟受熱,肛門可能會出現閉塞的情況,導致大便無法順利排出,甚至會出現肛門腫脹縮小或生瘡的情況。相反,如果腑臟受寒,肛門可能會變得過於開闊,導致大便稀瀉,且肛門可能會突出,需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原狀。對於肛門因熱而堵塞的問題,我們應採取通便的方式來處理;若是因寒而造成的問題,則應採用補益的方法。對於虛實情況,我們應該根據經典理論來進行調整,以達到和平的狀態。(具體的治療方法詳見第二十四卷中的相關章節。)

7. 皮虛實第四

(論一首,方二首)

論曰:夫五臟六腑者,內應骨髓,外合皮毛膚肉。若病從外生,則皮毛膚肉關格強急。若病從內發,則骨髓痛疼。然陰陽表裡,內髓外皮,其病源不可不詳之也。皮虛者寒,皮實者熱。凡皮虛實之,應主於肺大腸。其病發於皮毛,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白話文:

【皮虛實第四】

(討論一段,藥方兩則)

討論說:人體中的五臟六腑,內在與骨髓相呼應,外在與皮毛肌膚相連接。如果疾病由外部引起,則會導致皮毛肌膚關節緊張僵硬。若疾病由內部產生,則會使骨髓感到疼痛。然而,對於陰陽表裡,內在的骨髓與外在的皮毛,其病源我們不能不明確掌握。皮膚虛弱的人會感到寒冷,皮膚強壯的人則會感到熱。無論皮膚虛弱或強壯,都主要與肺和大腸相關。疾病如果發生在皮毛上,熱症通常與臟器有關,冷症則與腑器官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