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三 婦人方中 (1)
卷三 婦人方中 (1)
1. 防風湯
治肢體虛風微痙發熱,肢節不隨,恍惚狂言,來去無時,不自覺悟。南方支法存所用。多得力溫和,不損人,為勝於續命、越婢、風引等湯。羅廣州一門,南州士人常用,亦治腳弱,甚良方。
防風,麻黃,秦艽,獨活,生薑,半夏(各二兩),當歸,遠志,甘草,防己,人參,黃芩,升麻,芍藥(各一兩),石膏(半兩),麝香(六銖)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初服厚覆取微汗,亦當兩三行下,其間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有熱加大黃二兩。先有冷心痛疾者,倍用當歸,加桂心三兩,不用大黃。(一方用白朮一兩。)
白話文:
【防風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身體因虛弱而產生的輕微痙攣、發燒,以及四肢關節不靈活、精神恍惚、出現胡言亂語,這些症狀可能不定時地出現,患者自身無法察覺。此方來自南方支法存,效果溫和,不會傷害人體,比續命湯、越婢湯、風引湯等更加優秀。在廣州的羅氏家族中,以及南方的知識分子間經常使用,對於腳部無力也有很好的療效,是一帖非常好的處方。
所需藥材有:防風、麻黃、秦艽、獨活、生薑、半夏(各二兩)、當歸、遠志、甘草、防己、人參、黃芩、升麻、芍藥(各一兩)、石膏(半兩)、麝香(六銖)。
將以上十六種藥材切碎,用十三升水煮至剩四升,每次服用一升。初次服用後,應蓋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也可能會有兩到三次的排便,兩次服藥之間的間隔時間,大約是人步行十里的時間。如果感覺到體內有熱氣,可以增加大黃二兩。若患者之前有心臟冷痛的病史,則當歸的份量加倍,再加桂心三兩,但不要加入大黃。(另一個版本的處方中,還包含白朮一兩。)
2. 甘草湯
治腳弱,舉身浮腫,反胃,食谷吐逆,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痢不止,小便難,服此湯即益。亦服女曲散,利小便腫消,服大散摩膏有驗方。
甘草,人參(各一兩),半夏(一升),桂心,川椒(各三兩),小麥(八合),大棗(二十枚)生薑(八兩),吳茱萸(二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小麥,取一斗,去小麥,納諸藥煮取三升,分六服(女曲散見第十五卷第八篇中)。
白話文:
[甘草湯]用於治療腳部無力、全身浮腫、反胃、吃東西後嘔吐、胸口氣悶不舒適且伴隨冷熱交錯的症狀、持續性腹瀉、小便困難等情況。服用此湯劑後可見改善。同時,也可以服用女曲散,有利於小便通暢和消腫,再配合使用大散摩膏,效果更佳,這是經過驗證的有效配方。
所需材料包括:甘草、人參(各30克)、半夏(100克)、桂皮、川椒(各90克)、小麥(約500毫升)、大棗(20顆)、生薑(240克)、吳茱萸(600克)。
將以上九種材料切碎,先用水13升煮小麥,取其汁10升,然後去掉小麥,將其他藥材加入繼續煮至剩3升,分成六次服用。(女曲散的詳細內容請參閱第十五卷第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