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傑

《溫病指南》~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濕溫下焦篇

(溫疫同法。暑溫伏暑附)

濕溫久羈。三焦瀰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者。濕鬱下焦氣分也。宣清導濁湯主之。

宣清導濁湯

豬苓(二錢五分),茯苓(二錢五分),寒水石(三錢),晚蠶砂(二錢),皂莢子(一錢五分,去皮),

水煎服。

濕凝氣阻。三焦俱閉。二便不通者。腎中真陽為濕所困也。半硫丸主之。

白話文:

濕溫病症纏綿不癒,三焦經脈都被濕氣侵襲,神志不清,竅孔阻塞,小腹硬實脹滿,大便不通,這是濕氣鬱結於下焦氣分所致。宣清導濁湯可以治療。

宣清導濁湯:豬苓(二錢五分)、茯苓(二錢五分)、寒水石(三錢)、晚蠶砂(二錢)、皂莢子(一錢五分,去皮),水煎服。

如果濕氣凝聚,氣機阻滯,三焦經脈全部阻塞,大小便不通,這是腎中真陽被濕氣所困擾所致。半硫丸可以治療。

半硫丸

石硫黃,製半夏

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錢。白滾水送下。

濕溫病身熱久不解。口渴舌乾。忽然發痙。或手足搐搦者。津枯邪滯。厥陰風火上升也。羚羊角湯主之。(如兼大便不通。脈沉有力。舌黃起刺者。本方去牡蠣。送酒軍丸徐攻之。)

羚羊角湯

羚羊角(一錢五分),女貞子(三錢),鉤藤(一錢五分),鮮生地(三錢),石決明(三錢生用),鱉甲(三錢醋炒),生牡蠣(二錢),菊花(一錢五分),桑葉(一錢五分)

白話文:

半硫丸

藥材:

  • 石硫黃
  • 半夏(製)

製作方法:

將上述兩種藥材各取等量,研磨成細粉末,用蒸餅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白開水送服。

主治:

濕溫病,身體發熱久久不退,口渴舌乾,突然發痙攣,或手足抽搐者。症狀是由於津液枯竭,邪氣阻滯,厥陰經的風火上炎所致。羚羊角湯可以治療此病。

附註:

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大便不通、脈沉有力、舌苔黃厚並有刺狀突起,則需將半硫丸中的牡蠣去除,並服用酒軍丸緩慢治療。

羚羊角湯

藥材:

  • 羚羊角(一錢五分)
  • 女貞子(三錢)
  • 鉤藤(一錢五分)
  • 鮮生地(三錢)
  • 石決明(三錢,生用)
  • 鱉甲(三錢,醋炒)
  • 生牡蠣(二錢)
  • 菊花(一錢五分)
  • 桑葉(一錢五分)

水煎服。

濕溫伏暑脅痛。或咳或不咳。或但熱不寒。或寒熱往來如瘧者。濕邪積為支飲。懸於脅下也。不可誤認柴胡證。香附旋覆花湯主之。

香附旋覆花湯

生香附(一錢五分),旋覆花(一錢五分絹包),蘇子霜(一錢五分),廣皮(一錢),半夏(二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苡仁(二錢五分),杏仁(二錢)

水煎溫服,腹滿者加厚朴。痛甚者加降香末。暑邪深入少陰消渴者。心火獨亢腎液受虧也。深入厥陰麻痹者。熱邪傷陰。筋失所養也。俱連梅湯主之。心熱煩燥神迷甚者。先服紫雪丹。再服連梅湯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濕溫病夾雜暑邪,導致脅肋疼痛。有些人會咳嗽,有些人則不會咳嗽。有些人只感到發熱,沒有寒意。有些人則寒熱交替,如同瘧疾一般。濕邪積聚在體內,形成支飲,停滯在脅肋部位。不可誤認為柴胡證。香附旋覆花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

香附旋覆花湯

生香附一錢五分,旋覆花一錢五分用絹布包裹,蘇子霜一錢五分,廣皮一錢,半夏二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苡仁二錢五分,杏仁二錢。

用清水煎煮,溫熱服用。如果腹部脹滿,可以加厚朴。如果疼痛劇烈,可以加降香末。如果暑邪深入少陰,導致消渴,那是心火亢盛,腎液虧損所致。如果暑邪深入厥陰,導致麻痺,那是熱邪傷陰,筋脈失養所致。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用連梅湯治療。如果心熱煩躁,神志不清嚴重,先服用紫雪丹,再服用連梅湯。

連梅湯

烏梅(一錢五分去核),黃連(一錢),麥冬(一錢五分連心),生地(一錢五分),阿膠(一錢)

水煎服。脈虛大而芤者加人參。

暑邪深入厥陰。舌灰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瀉血水。甚至聲音不出。上下格拒者。土敗木乘。正虛邪熾危候也。椒梅湯主之。

椒梅湯(此方寒熱並用。以輔正驅邪為法。乃從仲景烏梅丸方化出。)

白話文:

連梅湯由烏梅、黃連、麥冬、生地、阿膠組成,水煎服。脈虛大而芤者加人參。此方用於暑邪深入厥陰,表現為舌苔發白、口渴、心下板實、嘔吐惡心、腹痛、寒熱交替、瀉血水,甚至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等症狀。這是因為脾土虛弱,肝木乘脾所致,屬於正虛邪熾的危候。椒梅湯以寒熱並用,輔正驅邪,是從仲景的烏梅丸方化出。

黃連(一錢),黃芩(一錢),乾薑(一錢),生白芍(一錢五分),川椒(一錢五分,炒黑),烏梅(一錢五分去核),人參(一錢),枳實(八分),半夏(一錢)

水煎服。

暑邪誤治胃口傷殘。延及中下。氣塞填胸。燥亂口渴者。邪氣內結。清濁交混。危候也。來復丹主之。

來復丹

太陰玄精石(一兩),舶上硫黃(一兩),橘紅(二錢),硝石(一兩同硫黃為末微火炒結砂子大),青皮(二錢去白),五靈脂(二錢澄去沙炒令煙盡)

白話文:

黃連、黃芩、乾薑各一錢,生白芍一錢五分,川椒一錢五分炒黑,烏梅一錢五分去核,人參一錢,枳實八分,半夏一錢。

用水煎服。

這適用於暑邪誤治導致胃口受損,進而影響到中下焦,氣機阻塞導致胸悶,口乾舌燥,邪氣內結,清濁混雜,屬於危重症狀。來復丹可以治療此病症。

來復丹的配方如下:

太陰玄精石一兩,舶上硫黃一兩,橘紅二錢,硝石一兩與硫黃一起研磨成粉末,用小火炒至凝結成砂子大小,青皮二錢去白,五靈脂二錢去掉雜質,炒至煙氣散盡。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送下。

暑邪久熱。寢不安。食不甘。神識不清者。陰液元氣兩傷也。三才湯主之。

三才湯

人參(二錢),天冬(一錢五分),乾地黃(三錢五分),

水煎溫服,陰虛甚者加麥冬五味子,陽虛甚者加茯苓炙甘草

暑溫蓄血。及熱入血室證。均與溫熱同法。詳見上捲風溫下焦篇。

白話文: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送下。

  •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調和成丸狀,每個丸子大約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約十到二十個丸子,用米湯送服。

暑邪久熱。寢不安。食不甘。神識不清者。陰液元氣兩傷也。三才湯主之。

  • 長期受暑熱影響,睡眠不安穩,食慾不振,精神迷糊不清,這是陰液和元氣雙重損傷的表現。此時應使用「三才湯」來治療。

三才湯

  • 人參(兩錢):補益人體正氣,強化心肺功能。
  • 天冬(一錢五分):滋潤陰液,清熱養陰。
  • 乾地黃(三錢五分):滋補肝腎,補血養陰。
  • 用水煎煮後溫服。若陰虛的情況嚴重,可增加麥冬五味子;若陽虛的情況嚴重,則可加入茯苓炙甘草

暑溫蓄血。及熱入血室證。均與溫熱同法。詳見上捲風溫下焦篇。

  • 如果有暑熱導致血液積聚,或者熱邪進入血脈,這些情況的治療原則與溫熱病類似。詳細說明請參照上一卷中關於風熱下焦的內容。

2. 附溫病治法要略

(溫病變幻甚多。非博考不能詳盡。此特粗示規模。俾知門逕而已。)

一白舌。凡白苔之潤而薄者。為滑白。初病邪在氣分也。潤而厚者為膩白。濕痰重也。乾燥而白者。為乾白。肺胃津傷。未及化黃而已干也。先以甘寒潤之。待其轉黃再議攻下。俟黃退見薄滑新苔。乃為病愈。若白如積粉。板貼不松者。為粉白。乃疫毒入踞募原也。溫病見此最重。先以銀翹散透解。如不效。再用達原飲法。

一黃舌。有地而厚者為厚黃。甚則老黃灰黃燥裂有紋。宜用增液承氣下之。(凡苔見裂紋。下時均宜加增液湯。),雖黃而潤。或薄而滑者。熱未傷津也。猶可清熱透表若薄而乾者。宜甘寒養津。忌苦重之藥。黃白相兼。乃氣分之邪未全入里。宜用表裡兼治法。

白話文:

溫病舌苔變化詳解

溫病變化多端,非博學精研無法完全掌握。此處僅粗略說明其規律,以助讀者了解門徑而已。

一、白舌

凡白苔潤而薄者,稱為滑白,表示初期病邪在氣分。潤而厚者稱為膩白,說明濕痰較重。乾燥而白者,稱為乾白,代表肺胃津液受損,尚未化黃而乾燥。此時應先以甘寒藥物滋潤,待其轉黃後再考慮攻下。當黃色退去,出現薄滑的新苔時,則表示病癒。

若白苔如積粉,緊貼舌面不易剝落,稱為粉白,表示疫毒侵入募原,此為溫病中最嚴重的情況。應先用銀翹散透解,若無效再用達原飲法。

二、黃舌

舌苔厚實而黃者稱為厚黃,嚴重者則會出現老黃、灰黃、乾燥裂紋等,宜用增液承氣湯攻下。(凡苔見裂紋,攻下時皆宜加增液湯。)

若舌苔雖黃但潤澤,或薄而滑,表示熱邪尚未傷及津液,仍可清熱透表。若舌苔薄而乾燥,則應以甘寒藥物滋養津液,忌用苦寒重藥。

若舌苔呈現黃白相兼,表示氣分之邪尚未完全入裡,應使用表裡兼治方法。

一黑舌。苔黑而燥者為燥黑甚則生芒刺。(凡舌生芒刺。不拘黃白黑色。皆為上焦熱極。)乃胃大熱而津枯也。宜酌用白虎承氣等劑。如黑而潤者為陰虧。不可攻下。滑黑無苔為胃燥。宜甘寒養胃。又有當下而下。病已減而舌仍黑者。乃苔皮焦枯未脫。不久自脫。勿再誤下也。

一絳舌。無苔而深紅色為絳舌。絳而兼黃白色者。氣分之邪未全入里。宜兩清營衛。絳色中有黃白碎點。或大紅點者。熱毒盛也。宜黃連金汁等清之。純絳鮮色者。邪已入營。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鬱金石菖蒲等味。重則牛黃丸至寶丹開之。若舌色紫暗。乃其人素有瘀血。

白話文:

一、黑舌:

  1. 舌頭呈黑色且乾燥,這表示燥熱嚴重,甚至會生出尖刺狀的芒刺。無論舌頭是黑色還是其他顏色,都代表上焦火熱到極度。這是胃部熱度過高,津液枯竭的表現。應考慮使用白虎湯、承氣湯等清熱解毒的藥物。如果舌頭呈黑色但表面光滑,這代表陰液不足,不宜使用攻下法。舌頭表面光滑且呈黑色,無舌苔,代表胃部乾燥,應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滋養胃部。此外,有些情況下,即使病情已經減輕,但舌頭仍然呈現黑色,這是因為舌苔已經乾枯,不久就會自然脫落,不要再次誤用攻下法。

2、絳舌: 2. 舌頭沒有舌苔,呈現深紅色,這是絳舌。如果舌頭呈現深紅色並夾雜黃白色,這表示體內的邪氣尚未完全進入體內,應使用藥物來清熱解毒,平衡營衛。如果舌頭的絳色中帶有黃白色的小點或是大紅點,這表示熱毒非常旺盛,應使用黃連、金汁等藥物來清熱解毒。如果舌頭呈現純紅鮮亮的顏色,這表示邪氣已經進入了營血系統,心包絡部位受到感染,應使用犀角、鮮生地、鬱金、石菖蒲等藥物來治療。若舌頭顏色呈紫暗色,這表示該人平時可能有瘀血的情況。

與邪相搏。當加散血之品。如丹皮丹參琥珀桃仁之類。雖絳而乾枯不鮮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

一自汗。溫病邪熱熏蒸。不因發散而汗自出。為自汗。邪退汗自止。若自汗復大熱大渴。即系白虎證。里邪盛亦多自汗。必下後續得戰汗方解。均不可誤認為表虛也。

一盜汗。寐則汗出。醒則汗止也。溫病伏邪內盛。熱蒸於外。故作盜汗。邪退汗自止。亦勿認為表虛若溫病已愈。脈靜身涼。復得盜汗或飲食勞動而自汗者。乃表虛也。

白話文:

遇到邪氣入侵,應該要使用散血的藥物,例如丹皮、丹參、琥珀、桃仁等等。如果患者面色發紅但乾燥枯萎,沒有光澤,就代表腎陰不足,需要用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藥物來滋補。

一種汗症叫做自汗,是指溫病的邪熱熏蒸導致汗水不停地流出,而不是因為發散藥物而引起的。邪氣退去後,汗也會自然停止。如果自汗之後又出現發熱口渴,就是白虎證。如果邪氣深入到內臟,也會導致自汗,必須先瀉下,之後再用發汗的藥物才能解除。以上情況都不應該誤認為是表虛。

另一種汗症叫做盜汗,是指睡覺時出汗,醒來後就停止。溫病的邪氣潛伏在體內,熱氣蒸發到體表,就會導致盜汗。邪氣退去後,盜汗也會自然停止。同樣地,也不應該誤認為是表虛。如果溫病已經痊癒,脈象平和,身體涼爽,但仍然出現盜汗,或者在飲食勞動後就出汗,這才是真正的表虛。

一戰汗。乃邪氣與正氣相爭也。氣盛則一戰而汗解。邪盛雖戰而無汗。當其戰時。不可擾動。聽其自然。汗出即解。如不解。或次日。或隔一二日。必復戰。勿疑為瘧。

一膚冷。溫病戰汗後。膚冷如冰。甚則倦臥不語。此乃陽從汗泄之故。當任其安臥靜養。待過一晝夜。陽氣來復。自然溫暖如常。切勿認為脫證驚惶呼喚。蓋脫證脈必急疾。躁擾不能安臥。此則脈象和緩。安神穩睡。正邪退病除之吉兆也。

一發黃。濕熱壅遏於中。小便不利。則周身發黃。其黃亮如金者名陽黃。熱重也。黃暗而滯者名陰黃。濕重也。陽黃用四苓散加茵陳梔子滑石木通。陰黃用四苓散加官桂蒼朮厚朴之類。

白話文:

人一旦發汗,這是邪氣和正氣交戰的表現。正氣旺盛,就能一戰而汗解;邪氣旺盛,即使交戰也無汗。在交戰時,不可打擾,要讓其自然發展。汗出即解,若不解,可能次日或隔一兩日,就會再次發作。不要誤認為瘧疾。

溫病發汗後,皮膚冰冷如冰,嚴重者會倦臥不語,這是陽氣隨汗液外泄所致。應該讓患者安靜休息,待過了一晝夜,陽氣恢復,自然就會溫暖如常。切勿誤認為脫證而驚慌呼喚。因為脫證的脈象必定急促,患者躁擾不安,而這種情況的脈象和緩,患者安神穩睡,正是正邪退散,疾病痊癒的吉兆。

濕熱阻滯於內,小便不利,就會導致全身發黃。黃色明亮如金者稱為陽黃,是熱盛的表現;黃色暗淡而滯者稱為陰黃,是濕盛的表現。陽黃用四苓散加茵陳、梔子、滑石、木通;陰黃用四苓散加官桂、蒼朮、厚朴之類藥物。

一化瘧。溫瘧暑瘧與常瘧不同。常瘧作止有時。此則作止無定。常瘧寒熱兩平。此則寒輕熱重。或單熱不寒。常瘧發後飲食如故。無甚舌苔。此則不思飲食舌苔厚膩。常瘧發於少陽此則發於陽明。若概用柴胡湯。不惟不能去病。反將由淺引深。宜用加減清脾飲治之。

一化痢。溫病濕熱內蘊。氣血凝滯。致成痢疾者。宜用加減芩芍湯治之。

一痹證。濕溫邪滯經絡。或腰膝疼重。步履艱難。或似半身不遂。起立不便。皆溫熱失治。傷及筋隧而然。若認為痿證。則誤矣。宜用威靈仙漢防己川萆薢生苡仁牛膝桑枝桂枝之屬。一結胸。胸脘按之痛者是也。宜用加味小陷胸湯。徐徐推之使下。若但胸膈滿悶。按之有形不痛者。

白話文:

一種瘧疾,溫瘧和暑瘧與一般的瘧疾不同。一般的瘧疾發作和停止都有規律,這種瘧疾發作和停止則沒有定時。一般的瘧疾寒熱程度相等,這種瘧疾則寒輕熱重,甚至只有熱沒有寒。一般的瘧疾發作後食慾正常,舌苔也無明顯變化,這種瘧疾則食慾不振,舌苔厚膩。一般的瘧疾發於少陽,這種瘧疾則發於陽明。如果用柴胡湯治療,不僅不能治癒,反而會加重病情,應該用加減清脾飲治療。

一種痢疾,溫病濕熱內蘊,氣血凝滯,導致痢疾,應該用加減芩芍湯治療。

一種痺證,濕溫邪氣滯留經絡,導致腰膝疼痛沉重,行動困難,甚至像半身不遂,起立不便,都是溫熱病失治,傷及筋脈而導致的。如果認為是痿證,就錯了。應該用威靈仙、防己、萆薢、薏苡仁、牛膝、桑枝、桂枝等藥物治療。

一種結胸,胸脘按壓疼痛就是這種情況。應該用加味小陷胸湯治療,慢慢推拿使病情消退。如果只是胸膈滿悶,按壓有形狀但不疼痛,則不屬於結胸。

為胸痞。宜用辛開之品。輕者杏仁橘皮薤白。重者枳實黃連半夏之類。雖舌絳神昏。但胸下拒按。即宜參以辛開。不可率投涼潤也。

一陽極似陰證。初病手足逆冷。周身如冰。面如蒙垢。頭痛似劈。飲熱惡涼。甚則脈亦沉伏。純若陰邪。但以小便赤白為辨。赤即陽厥。亟用清熱敗毒藥。其伏熱自還於表。仍照溫病法治之。一自復。疫邪已退。無因反復謂之自復。乃餘邪未盡也。隨其見證以輕藥治之。

一食復。溫病新愈後。因飲食不慎。以致吞酸噯腐。胸腹滿悶。身熱又作。名曰食復。輕則減食自愈重則用藥稍稍消導之。

白話文:

胸部有闷胀不适,应该用辛温开胸的药物。症状轻的可以用杏仁、橘皮、薤白;症状重的可以用枳实、黄连、半夏之类的药物。即使舌头发红,神志昏迷,但胸部按压时有抵触感,也应该用辛温开胸的药物,不能一味地使用寒凉润燥的药物。

阳气极盛,往往表现出阴证的症状。初期病症是手脚冰冷,周身像冰一样,脸色灰暗,头痛如裂,喝热的东西反而嫌凉,严重的还会出现脉象沉伏,看起来像是纯阴邪气。但可以通过小便的颜色来辨别:小便发红是阳气厥逆,需要尽快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当热邪从体内回归到体表,就要根据温病的治疗方法来处理。如果病症自行恢复,并不代表疫邪已经完全退去,而是余邪未尽,需要根据具体症状用轻药调理。

病后饮食不慎导致的食积,称为食复。温病痊愈后,因为饮食不慎,出现吞酸、嗳腐、胸腹胀闷、身热等症状,就是食复。症状轻的可以减少饮食,自行恢复;症状重的就要用药稍稍消导。

一勞復。病愈後脈證俱平。惟元氣未復。或因多言勞動。或因沐浴梳頭。以致前證復發。靜養自愈。或調補氣血以待元氣自復。萬不可誤進猛劑。再剝削之。

一轉變。溫病用藥。須知轉變。不可執定。如治濕溫。於面白陽微之人。涼藥用至十分六七。即勿再用。恐過涼則陽必傷也。面蒼火重之人。涼藥用至十分六七。雖熱減身寒。仍不可遽用溫補。恐火雖熄猶有餘焰也。又如復脈及大小定風珠諸方。為溫病陰液乾枯。肝風內動之聖藥。

然用至數劑後。察其風平液復。即宜改用輕劑調理。若因見效。服之太過。則沉陰傷胃。必有食減面腫之患。總之藥期中病。過猶不及。聊舉數端。余可類推也。

白話文:

病情痊癒後,脈象和症狀都正常了,但元氣尚未恢復。有可能因為過度說話或勞動,也有可能是因為洗澡梳頭,導致之前的症狀再次出現。需要靜養,自然會痊癒。也可以調補氣血,等待元氣自行恢復。千萬不可錯誤地使用猛烈的藥物,再次對身體造成傷害。

治療溫病時,要懂得把握病情變化,不可固執己見。比如治療濕溫,對於面色白皙、陽氣微弱的人,涼藥使用到十分之六七時,就不要再繼續使用了,擔心過於涼寒會傷陽氣。對於面色蒼白、火熱重的患者,涼藥使用到十分之六七,即使熱症減退、身體發寒,也不能立即使用溫補藥物,擔心雖然火熱消退,但可能還有餘火未滅。另外,像復脈湯和大小定風珠這些方劑,是治療溫病導致陰液枯竭、肝風內動的良藥。

但是,服用幾劑後,觀察到風邪平息、體液恢復,就應該改用輕劑調養。如果因為療效顯著,服藥過度,就會損傷胃氣,導致食慾減退、面部腫脹。總之,用藥應該根據病情,過猶不及。以上只是舉了幾個例子,其他的情況也可以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