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指南》~ 卷上 (7)
卷上 (7)
1. 風溫中焦篇
宣白承氣湯
生石膏(二錢五分),生大黃(一錢五分),杏仁粉(一錢),栝蔞皮(八分),
水煎服。
導赤承氣湯
赤芍(一錢五分),細生地(二錢五分),生大黃(一錢五分),黃連(一錢),黃柏(一錢),芒硝(五分),
水煎服。
牛黃承氣湯
用牛黃丸一丸化開。調生大黃末一錢五分服之。不下。再服。
增液承氣湯
即於增液湯內加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下後虛煩不眠。心中懊憹。甚至反覆顛倒者。膈間之邪未清也。
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見前)
若少氣加甘草(一錢),嘔者加薑汁(三匙)
陽明溫病。乾嘔口苦而渴者邪熱夾穢擾亂中宮也。如無下證。用黃連黃芩湯。(不渴而舌滑者當照濕溫法治之。)
黃連黃芩湯
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鬱金(八分),香豆豉(一錢),
水煎服。
陽明溫病。舌色絳不渴者。邪氣深入血分也。清營湯主之。(若舌苔滑者。當照濕溫法治之。)
清營湯(見前)
陽明發斑者。化斑湯主之。
化斑湯(見前)
陽明溫病。下後疹出者。加減銀翹散主之。(此因下後疹出。陰液已傷不可再用葛根升發。故仍從加減銀翹法。而稍變其藥味。)
加減銀翹散
即照銀翹散方,去銀花連翹豆豉加蟬蛻(三錢),赤芍(一錢),丹皮(一錢),杏仁(一錢五分)
斑疹用升提則衄血。或厥逆。或嗆咳。或昏痙。用壅補則騖亂。若陽明證悉具。外出不快。內壅特甚者。調胃承氣湯微和之。得通則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則氣陷也。
調胃承氣湯(見前)
陽明溫毒發痘者。(形如小兒痘瘡。或多或少。紫黑色。)穢濁太甚也。脈浮則用銀翹散加生地元參。渴者加花粉。毒重者加金汁人中黃。小便短者。加芩連之類。脈沉內壅者。酌量輕重下之。(如發瘡形似楊梅者。輕則紅紫。重則紫黑。多現於面部背部亦照此法。重用敗毒之品。兼與利濕。如土茯苓萆薢之類。)
陽明溫病。無汗。實證未劇者。不可下。小便不利者。小腸熱結。金受火刑也不可利水。宜用甘苦合化法。冬地三黃湯主之。
冬地三黃湯
元參(二錢),黃連(五分),葦根汁(五茶匙沖),細生地(二錢),黃柏(五分),銀花露(五茶匙沖),麥冬(四錢),黃芩(五分),生甘草(一錢五分),
水煎服。
溫病小便不利者。不可以淡滲利水。(如五苓八正散之類)恐傷陰也。溫病燥熱者。不可純用苦寒。(如三黃湯之類)恐苦能化燥也溫病。下後熱退不可即食。食則病必復發。須周十二時後。緩與清淡之食。不可令飽。飽則病亦復發。發必重也。
陽明溫病下後脈靜身不熱。舌上津回。十數日不大便者。腸胃津液受傷也。可與益胃增液之屬。下後舌苔未退盡。身微熱。面微赤。口微渴。脈微數。日淺者。亦與增液益胃之屬。日深舌微乾者。用下焦復脈法。均不可再用承氣湯。用之證必增劇。甚則燥咳泄瀉而死。
白話文:
風溫中焦篇
宣白承氣湯:生石膏二錢五分,生大黃一錢五分,杏仁粉一錢,栝樓皮八分,水煎服。
導赤承氣湯:赤芍藥一錢五分,生地黃二錢五分,生大黃一錢五分,黃連一錢,黃柏一錢,芒硝五分,水煎服。
牛黃承氣湯:牛黃丸一丸化開,調生大黃末一錢五分服之。若未見效,再服。
增液承氣湯:在增液湯中加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若服藥後仍虛煩不眠,心中煩躁,甚至輾轉反側,則表示膈間邪氣未清,可用梔子豉湯治療。
梔子豉湯:(方劑內容見前文)若氣虛加甘草一錢,嘔吐者加薑汁三匙。
陽明溫病,乾嘔口苦而渴者,是邪熱夾雜穢濁之氣擾亂中焦所致。若無大便不通的症狀,則用黃連黃芩湯。(若不渴而舌苔潤滑,則應按照濕溫病的治療方法處理。)
黃連黃芩湯: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鬱金八分,香豆豉一錢,水煎服。
陽明溫病,舌苔絳紅但不渴者,邪氣已深入血分,用清營湯治療。(若舌苔潤滑,則應按照濕溫病的治療方法處理。)
清營湯:(方劑內容見前文)
陽明溫病發斑者,用化斑湯治療。
化斑湯:(方劑內容見前文)
陽明溫病,瀉下後疹子出現,可用加減銀翹散治療。(這是因為瀉下後疹子已出,陰液已受損傷,不可再用葛根升發,故仍參照加減銀翹散的方法,略微調整藥味。)
加減銀翹散:參照銀翹散方劑,去掉銀花、連翹、豆豉,加入蟬蛻三錢,赤芍藥一錢,丹皮一錢,杏仁一錢五分。
若斑疹用升提之法,則可能出現鼻出血、厥逆、嗆咳、昏迷抽搐等症狀;若用壅補之法,則可能出現病情紊亂。如果陽明病症全部出現,外邪不得外出,內邪壅塞嚴重,可用調胃承氣湯輕微調理,通暢後即可停止,不可過度瀉下,以免氣陷。
調胃承氣湯:(方劑內容見前文)
陽明溫毒發痘者。(痘疹形狀如同小兒痘瘡,數量多少不一,顏色紫黑色。)穢濁之氣過盛,脈象浮者,用銀翹散加生地黃、元參;口渴者加花粉;毒性嚴重者加金汁、人中黃;小便不利者,加黃芩、黃連等藥;脈象沉而內邪壅塞者,應根據病情輕重酌量使用瀉下藥。(如果發出的瘡疹形似楊梅,輕者紅紫,重者紫黑,多見於面部和背部,也應按照此法治療,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並兼顧利濕,如土茯苓、萆薢等。)
陽明溫病,無汗,實證未嚴重者,不可瀉下;小便不利者,是小腸熱結,如同金受火烤,不可使用利水藥物,宜用甘苦合化的治療方法,用冬地三黃湯治療。
冬地三黃湯:元參二錢,黃連五分,葦根汁五茶匙(沖服),生地黃二錢,黃柏五分,銀花露五茶匙(沖服),麥冬四錢,黃芩五分,生甘草一錢五分,水煎服。
溫病小便不利者,不可使用淡滲利水的藥物。(如五苓散、八正散等),以免傷陰;溫病燥熱者,不可單純使用苦寒的藥物。(如三黃湯等),以免苦寒之性化燥傷陰。溫病瀉下後熱退,不可立即進食,否則疾病必定復發,須待十二小時後,再慢慢進食清淡的食物,不可過飽,過飽則疾病也會復發,且病情會加重。
陽明溫病瀉下後脈象平和,身體不熱,舌苔上津液回歸,十多天不大便者,是腸胃津液受損,可用益胃增液的藥物治療;瀉下後舌苔未完全退去,身體微熱,面部微紅,口微渴,脈象微數,病程較短者,也可用益胃增液的藥物;病程較長,舌苔微乾者,可用下焦復脈的方法治療。以上情況均不可再使用承氣湯,否則病情必定加重,嚴重者會出現燥咳、泄瀉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