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傑

《溫病指南》~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風溫上焦篇

上為極細末煉老蜜為丸每丸一錢金箔為衣蠟護。脈虛者人參湯下,脈實者銀花薄荷湯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體實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兒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紫雪丹(從本事方去黃金)

滑石(一斤),石膏(一斤),寒水石(一斤),磁石(二斤),共搗煎去渣入後藥。

羚羊角(五兩),木香(五兩),犀角(五兩),沉香(五兩),丁香(一兩),升麻(一斤),元參(一兩),炙甘草(半斤)

以上八味。並搗銼。入前藥汁中煎。去渣。入後藥。

朴硝,硝石,各二斤提淨。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將柳木攪。候汁欲凝。再加入後二味。

辰砂(三兩研細),麝香(一兩二錢,研細入前藥拌勻)

合成退火氣。冷水調服一二錢。

局方至寶丹

犀角(一兩鎊),硃砂(一兩飛),琥珀(一兩研),玳琄(一兩鎊),牛黃(五錢),麝香(五錢),

以安息重湯燉化和諸藥為丸一百丸。蠟護。

溫病舌蹇肢厥者。熱邪已入心包也。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牛黃丸

紫雪丹(見前)

溫毒咽痛喉腫。耳前後連頰腫。或外腫而喉不痛。甚則耳聾。俗名大頭溫。又名蝦蟆溫者。加減普濟消毒飲主之。外敷水仙膏。(如神昏譫語者。先與紫雪丹牛黃丸之屬。再服清宮湯。)

加減普濟消毒飲

連翹(三錢),薄荷(一錢),馬勃(一錢五分),牛蒡子(二錢),芥穗(一錢),殭蠶(二錢),元參(三錢),銀花(三錢),板藍根(一錢五分),苦桔梗(三錢),甘草(一錢五分),鮮葦根(二錢)

水煎服。三四日後酌加黃芩黃連。

水仙膏

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剝去老赤皮與根鬚。入石臼搗如膏。敷腫處。中留一孔出熱氣。干則另敷以肉上生黍米大小黃瘡為度。

溫毒敷水仙膏。皮間生小黃瘡後。不可再敷水仙膏。宜用三黃二香散。

三黃二香散

黃連(一兩),黃柏(一兩),生大黃(一兩),乳香(五錢),沒藥(五錢)

共為極細末。初用細茶汁調敷。干則易之。繼用香油調敷。

白話文:

風溫上焦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用煉好的蜂蜜製成藥丸,每丸重一錢,以金箔包裹,再用蠟封好。脈象虛弱者,服用人參湯送服;脈象實者,服用銀花薄荷湯送服。每次服用一丸。成人病情嚴重且體質強壯者,每日可服用兩次,甚至三次;兒童每次服用半丸,若效果不明顯,可再服用半丸。

紫雪丹(此方從本事方中去除黃金)

滑石、石膏、寒水石各一斤,磁石二斤,共搗碎煎煮,濾去藥渣,再加入以下藥材:羚羊角、木香、犀角、沉香各五兩,丁香一兩,升麻一斤,元參一兩,炙甘草半斤。以上八味藥材搗碎後,放入之前的藥汁中煎煮,濾去藥渣,再加入以下藥材:朴硝、硝石各二斤,提煉淨化後,放入之前的藥汁中,用小火慢煎,不停用柳木攪拌,待藥汁將要凝固時,再加入辰砂三兩(研磨成細粉)和麝香一兩二錢(研磨成細粉),拌勻後,停止加熱。冷水調服,每次服用一至二錢。

局方至寶丹

犀角、硃砂各一兩(硃砂需飛昇),琥珀、玳瑁各一兩(犀角、玳瑁需鎊碎),牛黃五錢,麝香五錢,用安息香湯燉化後,與其他藥材混合製成一百丸藥丸,用蠟封好。

溫病舌頭僵硬、肢體厥冷者,熱邪已侵入心包,可用牛黃丸或紫雪丹治療。

牛黃丸(詳見前文)

紫雪丹(詳見前文)

溫毒引起咽喉疼痛腫脹,耳後及臉頰腫痛,或只有外腫而喉嚨不痛,嚴重者可導致耳聾,俗稱大頭溫或蝦蟆溫,可用加減普濟消毒飲治療,並外敷水仙膏。(若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應先服用紫雪丹、牛黃丸等藥物,再服用清宮湯。)

加減普濟消毒飲

連翹三錢,薄荷一錢,馬勃一錢五分,牛蒡子二錢,芥穗一錢,殭蠶二錢,元參三錢,銀花三錢,板藍根一錢五分,苦桔梗三錢,甘草一錢五分,鮮葦根二錢。水煎服,服用三四天後,可酌情加入黃芩和黃連。

水仙膏

水仙花根(數量不限),去除老化的紅皮和根鬚,搗碎成膏狀,敷在腫脹處,中間留一個小孔排出熱氣。藥膏乾燥後需更換,直到腫脹處長出黃豆大小的黃色瘡瘍即可。

溫毒外敷水仙膏後,皮膚長出小黃瘡後,不可再敷水仙膏,應改用三黃二香散。

三黃二香散

黃連、黃柏、生大黃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共研磨成極細粉末。初期用細茶水調勻敷於患處,乾燥後更換,之後改用香油調勻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