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傑

《溫病指南》~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濕溫下焦篇

水煎溫服,陰虛甚者加麥冬五味子,陽虛甚者加茯苓炙甘草

暑溫蓄血。及熱入血室證。均與溫熱同法。詳見上捲風溫下焦篇。

白話文:

濕溫下焦篇

藥物水煎服溫熱。陰虛嚴重者,加麥冬、五味子;陽虛嚴重者,加茯苓、炙甘草。

暑溫蓄血,以及熱入血室的症狀,都和溫熱病的治療方法相同,詳見上卷風溫下焦篇。

2. 附溫病治法要略

(溫病變幻甚多。非博考不能詳盡。此特粗示規模。俾知門逕而已。)

一白舌。凡白苔之潤而薄者。為滑白。初病邪在氣分也。潤而厚者為膩白。濕痰重也。乾燥而白者。為乾白。肺胃津傷。未及化黃而已干也。先以甘寒潤之。待其轉黃再議攻下。俟黃退見薄滑新苔。乃為病愈。若白如積粉。板貼不松者。為粉白。乃疫毒入踞募原也。溫病見此最重。先以銀翹散透解。如不效。再用達原飲法。

一黃舌。有地而厚者為厚黃。甚則老黃灰黃燥裂有紋。宜用增液承氣下之。(凡苔見裂紋。下時均宜加增液湯。),雖黃而潤。或薄而滑者。熱未傷津也。猶可清熱透表若薄而乾者。宜甘寒養津。忌苦重之藥。黃白相兼。乃氣分之邪未全入里。宜用表裡兼治法。

一黑舌。苔黑而燥者為燥黑甚則生芒刺。(凡舌生芒刺。不拘黃白黑色。皆為上焦熱極。)乃胃大熱而津枯也。宜酌用白虎承氣等劑。如黑而潤者為陰虧。不可攻下。滑黑無苔為胃燥。宜甘寒養胃。又有當下而下。病已減而舌仍黑者。乃苔皮焦枯未脫。不久自脫。勿再誤下也。

一絳舌。無苔而深紅色為絳舌。絳而兼黃白色者。氣分之邪未全入里。宜兩清營衛。絳色中有黃白碎點。或大紅點者。熱毒盛也。宜黃連金汁等清之。純絳鮮色者。邪已入營。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鬱金石菖蒲等味。重則牛黃丸至寶丹開之。若舌色紫暗。乃其人素有瘀血。

與邪相搏。當加散血之品。如丹皮丹參琥珀桃仁之類。雖絳而乾枯不鮮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

一自汗。溫病邪熱熏蒸。不因發散而汗自出。為自汗。邪退汗自止。若自汗復大熱大渴。即系白虎證。里邪盛亦多自汗。必下後續得戰汗方解。均不可誤認為表虛也。

一盜汗。寐則汗出。醒則汗止也。溫病伏邪內盛。熱蒸於外。故作盜汗。邪退汗自止。亦勿認為表虛若溫病已愈。脈靜身涼。復得盜汗或飲食勞動而自汗者。乃表虛也。

一戰汗。乃邪氣與正氣相爭也。氣盛則一戰而汗解。邪盛雖戰而無汗。當其戰時。不可擾動。聽其自然。汗出即解。如不解。或次日。或隔一二日。必復戰。勿疑為瘧。

一膚冷。溫病戰汗後。膚冷如冰。甚則倦臥不語。此乃陽從汗泄之故。當任其安臥靜養。待過一晝夜。陽氣來復。自然溫暖如常。切勿認為脫證驚惶呼喚。蓋脫證脈必急疾。躁擾不能安臥。此則脈象和緩。安神穩睡。正邪退病除之吉兆也。

一發黃。濕熱壅遏於中。小便不利。則周身發黃。其黃亮如金者名陽黃。熱重也。黃暗而滯者名陰黃。濕重也。陽黃用四苓散加茵陳梔子滑石木通。陰黃用四苓散加官桂蒼朮厚朴之類。

一化瘧。溫瘧暑瘧與常瘧不同。常瘧作止有時。此則作止無定。常瘧寒熱兩平。此則寒輕熱重。或單熱不寒。常瘧發後飲食如故。無甚舌苔。此則不思飲食舌苔厚膩。常瘧發於少陽此則發於陽明。若概用柴胡湯。不惟不能去病。反將由淺引深。宜用加減清脾飲治之。

白話文:

附溫病治法要略

溫病變化多端,非廣泛研究無法詳盡了解,這裡僅粗略說明其規律,以便了解其大概。

一、白舌:凡是白苔濕潤而薄的,稱為滑白,是初期邪氣在氣分;濕潤而厚的稱為膩白,是濕痰較重;乾燥而白的稱為乾白,是肺胃津液受損,尚未化黃而乾燥,先用甘寒之品滋潤,待其轉黃再考慮攻下,等到黃苔退去,出現薄而濕潤的新苔,則病癒。如果白苔像積粉一樣,緊貼舌面不易脫落,稱為粉白,是疫毒侵入募原,溫病出現這種情況非常危重,應先用銀翹散透解,如果無效,再用達原飲。

二、黃舌:苔黃而厚實的稱為厚黃,嚴重時會變成暗黃、灰黃,乾燥龜裂,有紋路,宜用增液承氣湯攻下(凡是苔出現裂紋,瀉下時都應加入增液湯)。雖然是黃苔,但濕潤的或薄而滑的,說明熱邪尚未傷及津液,尚可清熱透表;如果薄而乾燥,則應使用甘寒之品養陰,忌用苦寒重劑。黃白苔兼見,說明氣分之邪未完全入裡,宜用表裡兼治的方法。

三、黑舌:苔黑而乾燥的稱為燥黑,嚴重時會出現芒刺(凡是舌頭出現芒刺,不論黃、白、黑,都是上焦熱極)。這是胃部熱盛,津液枯竭,宜酌情使用白虎承氣等方劑。如果黑苔濕潤,則為陰液虧損,不可攻下;滑黑無苔,則為胃燥,宜用甘寒之品養胃。還有一種情況是,瀉下後病情減輕,但舌苔仍然是黑色,這是苔皮焦枯尚未脫落,不久就會自行脫落,不要再次誤用瀉下之藥。

四、絳舌:舌苔少或無苔,而舌體呈深紅色,稱為絳舌。絳舌兼見黃白苔,說明氣分之邪未完全入裡,宜清營分和衛分。絳色中夾雜黃白碎點,或有大紅點,說明熱毒盛,宜用黃連解毒湯等清熱藥。純粹的鮮紅色絳舌,說明邪氣已入營血,包絡受病,宜用犀角、鮮生地、鬱金、石菖蒲等藥,病情嚴重時,可服用牛黃丸、至寶丹。如果舌色紫暗,說明此人素有瘀血,與邪氣相搏,應加入散瘀血的藥物,如丹皮、丹參、琥珀、桃仁等。如果絳舌乾燥枯萎,不鮮豔,則為腎陰枯竭,應急用阿膠、雞蛋黃、地黃、天冬等滋陰藥。

五、自汗:溫病邪熱熏蒸,不是因為發散而汗自出的,稱為自汗。邪氣退去,自汗即止。如果自汗後又出現大熱大渴,就是白虎證,里邪盛也多自汗,必須瀉下後才能得到戰汗而解,絕對不可誤認為表虛。

六、盜汗:睡著時出汗,醒來時汗止,稱為盜汗。溫病邪氣伏藏於內,熱邪蒸騰於外,所以盜汗。邪氣退去,盜汗即止,也不可誤認為表虛。如果溫病痊癒,脈象平和,身體涼爽,再次出現盜汗,或因飲食、勞動而自汗,則為表虛。

七、戰汗:是邪氣與正氣相爭。正氣盛,則一戰而汗解;邪氣盛,則雖戰而無汗。戰汗時不可擾動,聽其自然,汗出即解。如果不解,或次日,或隔一、二日,必定再次戰汗,不可誤認為瘧疾。

八、膚冷:溫病戰汗後,皮膚冰冷如冰,嚴重時會倦臥不語,這是陽氣隨汗液外泄所致,應讓其安臥靜養,待過一晝夜,陽氣恢復,自然就會溫暖如常。絕對不可認為是脫證而驚慌呼喚,因為脫證脈象必定急促,躁擾不安,而這種情況脈象平和,安神穩睡,是正邪相爭,疾病痊癒的吉兆。

九、發黃:濕熱壅塞於中,小便不利,則周身發黃。黃色明亮如金者,稱為陽黃,熱邪較重;黃色暗淡而滯者,稱為陰黃,濕邪較重。陽黃用四苓散加茵陳、梔子、滑石、木通;陰黃用四苓散加官桂、蒼朮、厚朴等。

十、化瘧:溫瘧、暑瘧與常瘧不同。常瘧發作有規律,溫瘧發作無定時;常瘧寒熱相等,溫瘧寒輕熱重或單熱不寒;常瘧發作後飲食如常,舌苔無明顯變化,溫瘧不思飲食,舌苔厚膩;常瘧發於少陽,溫瘧發於陽明。如果概用柴胡湯,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加重病情,宜用加減清脾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