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傑

《溫病指南》~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濕溫中焦篇

(溫疫同法。暑溫伏暑附)

濕熱上焦未清。因中陽素虛。或誤用攻下。以致神識如蒙。舌滑脈緩者。裡虛內陷也。人參瀉心湯主之(按濕證亦舌滑脈濡緩不可以此定為虛象。必須細加審辨。實系因虛邪陷者方可用此方。若辨認未真。萬勿輕用。)

人參瀉心湯

人參(一錢),乾薑(一錢),黃連(八分),黃芩(一錢),枳實(五分),生白芍(一錢),

水煎服。

溫熱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飢不食機竅不靈者。三香湯主之。

三香湯

栝蔞皮(二錢),桔梗(二錢),黑山梔(一錢五分),枳殼(一錢五分),鬱金(一錢五分),香豆豉(一錢五分),降香末(一錢八分),

水煎服。

吸受穢濕。三焦分布。熱蒸頭脹身痛嘔逆。舌苔白渴不多飲。小便不通。神識昏迷者。表裡經絡臟腑。俱為濕熱所困也。先服牛黃丸。繼服茯苓皮湯。

牛黃丸(見前)

茯苓皮湯

茯苓皮(三錢),生苡仁(三錢),豬苓(二錢),大腹皮(二錢),白通草(二錢),淡竹葉(一錢五分)

水煎服。

陽明濕溫。氣壅為噦者。濕熱阻遏胃氣也。新制橘茹湯主之。

新制橘茹湯

橘皮(三錢),竹茹(三錢),柿蒂(七個),薑汁(三茶匙沖)

水煎溫服,有痰火者加竹瀝栝蔞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三焦濕鬱。脘連腹脹。大便不爽者。升降失司。表裡俱病也。一加正氣散主之。濕鬱三焦。舌白脘悶身痛便溏。脈象模糊者。經絡著濕也。二加正氣散主之。穢濕著里。舌黃脘悶。氣機不宣者。濕將化熱也。三加正氣散主之。穢濕著里。舌白滑。脈右緩者。濕阻氣分也。四加正氣散主之。

穢濕著里。脘悶便泄者。脾胃俱傷也。五加正氣散主之。(末二條證屬寒濕。因同用正氣散。故列於此。)

一加正氣散

藿香梗(二錢),厚朴(二錢),杏仁(二錢),茯苓皮(一錢),廣皮(二錢),神麯(一錢五分),麥芽(一錢五分),茵陳(二錢),大腹皮(一錢),

二加正氣散

藿香梗(三錢),廣皮(二錢),厚朴(二錢),茯苓皮(三錢),木防己(三錢),大豆黃卷(二錢),川通草(一錢五分),苡仁(三錢),

三加正氣散

藿香(三錢連梗葉),茯苓(三錢),厚朴(二錢),廣皮(一錢五分),杏仁(三錢),滑石(五錢),

四加正氣散

藿香梗(三錢),厚朴(二錢),茯苓(三錢),廣皮(一錢五分),草果(一錢),山楂(五錢炒),神麯(二錢)

五加正氣散

藿香梗(二錢),廣皮(一錢五分),茯苓(三錢),厚朴(二錢),大腹皮(一錢五分),穀芽(一錢),蒼朮(二錢)

以上俱水五杯煎二杯分二次服(今人以藿香正氣一方。統治四時感冒而時令病情各有不同。未免互有妨礙。如此變通方絲絲入扣。為學者開無限法門。宜細玩之。)

白話文:

濕溫中焦篇

溫疫治療方法相同,暑溫、伏暑也適用此法。

若濕熱停留在上焦未清除,因體內陽氣本就虛弱,或誤用攻下藥物,導致神志不清、舌苔光滑、脈象緩弱,這是因內虛而致邪氣內陷。此時,人參瀉心湯主治。(但濕證也可能出現舌苔光滑、脈象濡緩,不能以此就判斷為虛證,必須仔細辨證。只有確實是因虛而致邪氣內陷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此方,若辨證不清,千萬不可輕易使用。)

人參瀉心湯組成:人參(一錢)、乾薑(一錢)、黃連(八分)、黃芩(一錢)、枳實(五分)、生白芍(一錢),水煎服。

若溫熱之邪從口鼻侵入,沿著任脈直達中焦,患者不飢不渴,感覺遲鈍,則可用三香湯治療。

三香湯組成:栝蔞皮(二錢)、桔梗(二錢)、黑山梔(一錢五分)、枳殼(一錢五分)、鬱金(一錢五分)、香豆豉(一錢五分)、降香末(一錢八分),水煎服。

若吸入污濁濕邪,遍佈三焦,出現發熱、頭脹、身痛、嘔吐等症狀,舌苔白膩,口渴但不欲飲水,小便不通,神志昏迷,則表明表裡經絡、臟腑皆受濕熱困擾。先服用牛黃丸,繼而服用茯苓皮湯。

牛黃丸:(見前文)

茯苓皮湯組成:茯苓皮(三錢)、生苡仁(三錢)、豬苓(二錢)、大腹皮(二錢)、白通草(二錢)、淡竹葉(一錢五分),水煎服。

若為陽明經濕溫證,氣機阻滯導致呃逆,這是濕熱阻礙胃氣所致,可用新制橘茹湯治療。

新制橘茹湯組成:橘皮(三錢)、竹茹(三錢)、柿蒂(七個)、薑汁(三茶匙沖),水煎溫服。如有痰火,加竹瀝、栝蔞霜;如有瘀血,加桃仁。

若三焦濕邪鬱滯,脘腹脹滿,大便不通暢,則表明升降失調,表裡俱病,可用一加正氣散治療。若濕邪鬱滯三焦,舌苔白膩,脘腹悶脹,身痛,大便溏瀉,脈象模糊,則表明經絡受濕,可用二加正氣散治療。若污濁濕邪深入臟腑,舌苔黃膩,脘腹悶脹,氣機不暢,則表明濕邪將化為熱邪,可用三加正氣散治療。若污濁濕邪深入臟腑,舌苔白滑,脈象緩弱,則表明濕邪阻滯氣分,可用四加正氣散治療。若污濁濕邪深入臟腑,脘腹悶脹,大便稀溏,則表明脾胃俱傷,可用五加正氣散治療。(最後兩條證屬寒濕,因都用正氣散加減,故列於此。)

一加正氣散組成:藿香梗(二錢)、厚朴(二錢)、杏仁(二錢)、茯苓皮(一錢)、廣皮(二錢)、神麴(一錢五分)、麥芽(一錢五分)、茵陳(二錢)、大腹皮(一錢)

二加正氣散組成:藿香梗(三錢)、廣皮(二錢)、厚朴(二錢)、茯苓皮(三錢)、木防己(三錢)、大豆黃卷(二錢)、川通草(一錢五分)、苡仁(三錢)

三加正氣散組成:藿香(三錢,連梗葉)、茯苓(三錢)、厚朴(二錢)、廣皮(一錢五分)、杏仁(三錢)、滑石(五錢)

四加正氣散組成:藿香梗(三錢)、厚朴(二錢)、茯苓(三錢)、廣皮(一錢五分)、草果(一錢)、山楂(五錢,炒)、神麴(二錢)

五加正氣散組成:藿香梗(二錢)、廣皮(一錢五分)、茯苓(三錢)、厚朴(二錢)、大腹皮(一錢五分)、穀芽(一錢)、蒼朮(二錢)

以上各方均用五杯水煎成二杯,分二次服用。(現代人常用藿香正氣散治療四季感冒,但時令不同,病情各異,難免互相妨礙。這些加減方則針對具體情況,為後學者提供了無限的治療方法,值得細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