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豐

《時病論》~ 卷之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4)

1. 食瘧

食瘧者,即胃瘧也。因於飲食失節,飢飽不常,穀氣乖亂,營衛失和,一有不謹,則外邪冒之,遂成瘧疾矣。其證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併,噫氣惡食,食則吐逆,胸滿腹脹,脈滑有力,或氣口緊盛者,宜以楂曲平胃法,加藿香、草果治之。如脈遲滯,必兼寒也,可加乾薑、白蔻。

如脈緩鈍者,必兼濕也,可加半夏、茯苓。食瘧之證,兼寒兼濕為多,法當分治。

或問曰:介賓之書,謂瘧疾之作,無非外邪為之本,豈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瘧者耶?據此而論,痰食是為兼證,今先生專列痰瘧、食瘧之門何也?豐曰:素來痰體,加感涼風而致瘧者,以痰為本,故曰痰瘧。飲食停積,加受外邪而致瘧者,以食為本,故曰食瘧。如前所論暑、風、寒、濕、溫、瘴、癉、牝等瘧,倘有頭眩嘔逆脈滑者,是痰為兼證也;噫氣惡食脈緊者,是食為兼證也,遂不能以痰瘧、食瘧名之。本證兼證,詎可以不辨哉!

白話文:

【食瘧】

食瘧,其實就是胃瘧。這種疾病通常是因為飲食沒有規律,餓了飽了不定時,導致消化系統紊亂,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失去平衡。一旦稍有不慎,外部的病菌就會乘虛而入,進而形成瘧疾。患者會出現先冷後熱,再由熱轉冷,冷熱交錯的情況,同時伴有噁心、厭食的症狀,吃東西就可能引起嘔吐,感覺胸口和腹部脹滿,脈搏強勁且滑順,或是氣口緊繃。對於這樣的病情,適合使用楂曲平胃法,加上藿香、草果來治療。如果脈搏遲緩,那一定還伴隨著寒症,可以在藥方中加入乾薑、白蔻。

脈搏緩慢鈍重,代表濕氣重,可以加入半夏、茯苓。食瘧這種病,通常都會伴隨著寒症和濕症,治療時要分別對待。

有人可能會問:在介賓的書裡提到,瘧疾的發生,都是由於外部的病菌所引起的,難道真的會因為飲食或痰多而引發瘧疾嗎?根據這個說法,痰多和飲食問題只是附帶的症狀,那你為什麼要單獨列出痰瘧、食瘧這兩種類型呢?豐回答:如果患者本就有痰多的問題,再加上受到冷風的影響而引發瘧疾,那麼痰多就是主要的病因,所以稱為痰瘧。如果是因為飲食過量,再加上受到外部病菌影響而引發瘧疾,那麼飲食問題就是主要的病因,所以稱為食瘧。就像前面討論到的暑、風、寒、濕、溫、瘴、癉、牝等瘧疾,如果有頭暈、噁心、脈象滑順的,那就是痰多是附帶的症狀;如果有噁心、厭食、脈象緊繃的,那就是飲食問題是附帶的症狀,就不能單純稱為痰瘧或食瘧。主要的病因和附帶的症狀,我們當然不能不區分清楚啊!

2. 疫瘧

疫瘧之為病,因天時寒熱不正,邪氣乘虛而襲膜原,欲出表而不能透達,欲陷里而未得空隙,故作寒熱往來,或一日二、三次,或一次而無定期也。寒輕熱重,口渴有汗,右脈多勝於左,是為疫瘧也。蓋疫者役也,若役使然,大概沿門合境,長幼之瘧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竟不必拘於一定之見證,當隨時令而治,此司天運氣之所宜考也,擬以宣透膜原法為主。

白話文:

關於疫瘧這種疾病,是因為天氣的冷熱不正常,導致邪氣趁身體虛弱時侵入膜原(人體的一種組織)。它想從皮膚表面排出但無法完全透出,想要深入體內又找不到空隙,因此會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可能一天出現二到三次,也可能一次且沒有固定的發作時間。

特徵上,患者通常感到熱比冷嚴重,會口渴並有出汗現象,右手脈搏比左手強烈,這就是疫瘧。這裡的「疫」字,就像勞役的意思,就好比整個區域內,無論年長或年輕的人,如果有類似的瘧疾症狀,都可以稱之為疫瘧。我們不需要過分拘泥於特定的症狀,應根據當時的季節和環境進行治療,這是研究自然運行規律所必須考慮的。因此,建議主要使用宣透膜原法進行治療。

3. 鬼瘧

鬼瘧者,因卒感屍疰客忤,寒熱日作,惡夢多端,時生恐怖,言動異常,脈來乍大乍小者是。俗云夜發為鬼瘧者非。獨有通一子謂無鬼瘧,不啻阮瞻一流人也。豐歷見之,患是證者,都系體弱屬陰之人,而強壯屬陽之體,無一患者。古云:壯士不病瘧,殆指鬼瘧而言。擬用驅邪辟祟法治之……。

程曦曰:(佚)

白話文:

【鬼瘧】 鬼瘧這種病症,是因爲突然感染了類似屍疰、客忤之類的邪氣,導致每天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病人會做許多惡夢,時常感到恐懼,言行舉止也會變得異常,脈搏忽大忽小,這些就是鬼瘧的表現。民間常說,晚上發作的就是鬼瘧,但這並不正確。有個叫通一子的人認爲根本沒有鬼瘧這回事,他的看法與阮瞻這類人物相似。豐歷親眼見到,患有此症的人,都是體質虛弱、偏陰性的人,而身體強壯、偏陽性的人,沒有一個會患病。古人說:“壯士不病瘧”,大概就是在說鬼瘧。治療上,建議使用驅邪辟祟的方法來處理……

程曦說:(這部分內容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