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 卷二·中焦篇 (17)
卷二·中焦篇 (17)
1. 濕温
為末,取其留中也;引以香粳米,亦以其芳香悅土,以胃所喜為補也,上下斡旋,無非冀胃氣漸醒,可以轉危為安也。
七十七、噤口痢,胃關不開,由於腎關不開者,肉蓯蓉湯主之。
此噤口痢邪少虛多,治下焦之法也。葢噤口日久,有責在胃者,上條是也;亦有由於腎關不開,而胃關愈閉者,則當以下焦為主。方之重用蓯蓉者,以蓯蓉感馬精而生,精血所生之草而有肉者也。馬為火畜,精為水隂,稟少隂水火之氣而歸於太隂坤土之藥,其性温潤平和,有從容之意,故得從容之名,補下焦陽中之隂有殊功。
《本經》稱其強隂益精,消癥瘕,強隂者,火氣也,益精者,水氣也,癥瘕乃氣血積聚有形之邪,水火既濟,中土氣盛,而積聚自消。茲以噤口痢隂陽俱損,水土兩傷,而又滯下之積聚未清,蓯蓉乃確當之品也;佐以附子補隂中之陽,人參、乾薑補土,當歸、白芍補肝腎,芍用桂制者,恐其呆滯,且束入少隂血分也。
肉蓯蓉湯(辛甘法)
肉蓯蓉(泡淡,一兩),附子(二錢),人參(二錢),乾薑炭(二錢),當歸(二錢),白芍(肉桂湯浸炒,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緩緩服,胃稍開,再作服。
白話文:
濕溫治療到最後階段,要保留藥力在體內;因此用香粳米,因為它的香味能使脾胃舒適,這是從脾胃的喜好來進補。治療的過程,上下一致協調運作,目的都是希望胃氣慢慢恢復,轉危為安。
第七十七條:噤口痢(一種閉口不食的痢疾),胃氣不通,是由於腎氣不通造成的,用肉蓯蓉湯治療。
這種噤口痢是邪氣少而虛弱多,治療應著重於下焦(小腹)。因為噤口痢久病,有的責任在胃,上文已經說明;也有的是由於腎氣不通,導致胃氣更閉塞,那麼就應該以治療下焦為主。方子大量使用肉蓯蓉,是因為肉蓯蓉是由馬的精液孕育而生,是精血所化的有肉質的植物。馬屬火性動物,精液屬陰,它吸收了少陰水火之氣,歸屬於太陰坤土的藥物,藥性溫潤平和,有從容不迫之意,因此得名「從容」,它能特別有效地滋補下焦陽氣中的陰氣。
《本經》記載它能滋補陰氣、益精、消散癥瘕,滋補陰氣是指火氣,益精是指水氣,癥瘕是氣血瘀滯凝聚而成的病邪,水火調和,中土之氣旺盛,積聚自然消散。現在這種噤口痢是陰陽俱損,脾胃和腎臟都受損,而且下焦的瘀滯還沒有清除,所以肉蓯蓉是很適合的藥物;輔以附子溫補腎陽,人參、乾薑補益脾土,當歸、白芍補益肝腎,白芍用肉桂湯浸炒,是為了防止它呆滯,並使其藥力進入少陰血分。
肉蓯蓉湯(辛甘溫法)
肉蓯蓉(泡軟,一兩),附子(二錢),人參(二錢),乾薑炭(二錢),當歸(二錢),白芍(用肉桂湯浸炒,三錢)
水八杯,煎煮至三杯,分三次慢慢服用,胃稍通暢後,再繼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