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 卷二·中焦篇 (16)
卷二·中焦篇 (16)
1. 濕温
一則純然虛證,以痢久滑泄太過,下焦隂陽兩傷,氣結似乎癥瘕,而實非癥瘕,舍温補其何從!故以參、苓、炙草守補中焦,參、附固下焦之陽,白芍、五味收三隂之隂,而以少隂為主,葢腎司二便也。湯名參芍者,取隂陽兼固之義也。
參芍湯方(辛甘為陽酸甘化隂復法)
人參,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
七十四、噤口痢,熱氣上衝,腸中逆阻似閉,腹痛在下尤甚者,白頭翁湯主之。
此噤口痢之實證,而偏於熱重之方也。
白頭翁湯方(注見前)
七十五、噤口痢,左脈細數,右手脈弦,乾嘔腹痛,裡急後重,積下不爽,加減瀉心湯主之。
此亦噤口痢之實證,而偏於濕熱太重者也。脈細數,温熱著里之象;右手弦者,木入土中之象也。故以瀉心去守中之品,而補以運之,辛以開之,苦以降之;加銀花之敗熱毒,楂炭之克血積,木香之通氣積,白芍以收隂氣,更能於土中拔木也。
加減瀉心湯方(苦辛寒法)
川連,黃芩,乾薑,銀花,楂炭,白芍,木香汁
七十六、噤口痢,嘔惡不飢,積少痛緩,形衰脈弦,舌白不渴,加味參苓白朮散主之。
此噤口痢邪少虛多,治中焦之法也。積少痛緩,則知邪少;舌白者無熱;形衰不渴,不飢不食,則知胃關欲閉矣;脈弦者,《金匱》謂:弦則為減,葢謂隂精陽氣俱不足也。《靈樞》謂:諸小脈者,隂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調以甘藥也。仲景實本於此而作建中湯,治諸虛不足為一切虛勞之祖方。
李東垣又從此化出補中益氣、升陽益氣,清暑益氣等湯,皆甘温除大熱法,究不若建中之純,葢建中以德勝,而補中以才勝者也。調以甘藥者,十二經皆秉氣於胃,胃復則十二經之諸虛不足,皆可復也。葉氏治虛多脈弦之噤口痢,仿古之參苓白朮散而加之者,亦同諸虛不足調以甘藥之義,又從仲景、東垣兩法化出,而以急復胃氣為要者也。
加味參苓白朮散方(本方甘淡微苦法,加則辛甘化陽,芳香悅脾,微辛以通,微苦以降也)
人參(二錢),白朮(炒焦,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扁豆(炒,二錢),薏仁(一錢五分)桔梗(一錢),砂仁(炒,七分),炮姜(一錢),肉豆蔻(一錢),炙甘草(五分)
共為極細末,每服一錢五分,香粳米湯調服,日二次。
〔方論〕參苓白朮散原方,兼治脾胃,而以胃為主者也,其功但止土虛無邪之泄瀉而已。此方則通宣三焦,提上焦,澀下焦,而以醒中焦為要者也。參、苓、白朮加炙草,則成四君矣。按四君以參、苓為胃中通藥,胃者腑也,腑以通為補也;白朮、炙草,為脾經守藥,脾者臟也,臟以守為補也。
茯苓淡滲,下達膀胱,為通中之通;人參甘苦,益肺胃之氣,為通中之守;白朮苦能滲濕,為守中之通;甘草純甘,不兼他味,又為守中之守也,合四君為脾胃為兩補之方。加扁豆、薏仁以補肺胃之體,炮姜以補脾腎之用;桔梗從上焦開提清氣,砂仁、肉蔻從下焦固澀濁氣,二物皆芳香能澀滑脫,而又能通下焦之鬱滯,兼醒脾陽也。
白話文:
濕温
一篇論述虛證的濕溫病,因久痢導致滑泄過度,下焦陰陽皆受損傷,氣機阻滯似癥瘕,但實際並非癥瘕,若不溫補,又從何入手?因此,以人參、茯苓、炙甘草溫補中焦,人參、附子溫補下焦陽氣,白芍、五味子收斂三陰之陰,以少陰為重點,因為腎臟主宰二便。此方名為參芍湯,取其陰陽兼固之意。
參芍湯方:(辛甘為陽,酸甘化陰復法)
人參、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
噤口痢,熱氣上衝,腸中阻塞似不通,下腹痛尤甚者,白頭翁湯主治。
這是噤口痢的實證,偏向於熱盛的方劑。
白頭翁湯方:(詳見前文)
噤口痢,左脈細數,右脈弦,乾嘔腹痛,裡急後重,大便不通暢,加減瀉心湯主治。
這也是噤口痢的實證,但偏向於濕熱過重的證候。脈細數,是溫熱深入臟腑的表現;右脈弦,是木氣入侵脾土的象徵。因此,用瀉心湯去除壅塞之品,並加入行氣的藥物,辛味藥物以開通,苦味藥物以瀉下;再加銀花清解熱毒,山楂炭克血積,木香通氣積,白芍收斂陰氣,更能從脾土中拔除木氣。
加減瀉心湯方:(苦辛寒法)
川連、黃芩、乾薑、銀花、山楂炭、白芍、木香汁
噤口痢,嘔惡不飢,少量進食即腹痛,形體消瘦脈象弦細,舌苔白不口渴,加味參苓白朮散主治。
此為噤口痢邪氣較少,虛證較多的情況,治療應著眼於中焦。少量進食即腹痛,說明邪氣較少;舌苔白無熱象;形體消瘦不渴,不飢不食,說明胃氣將要閉塞;脈弦細,《金匱要略》說:「脈弦則為減」,大概是指陰精陽氣俱不足。《靈樞》說:「諸小脈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調以甘藥也。」仲景據此創立建中湯,治療諸虛不足,是所有虛勞的祖方。
李東垣又在此基礎上化出補中益氣、升陽益氣、清暑益氣等湯劑,都是用甘溫之法除大熱,但都不如建中湯純粹,大概建中湯以德勝,而補中益氣等方以才勝。調以甘藥,是因為十二經脈都受氣於胃,胃氣恢復,則十二經脈的虛損都能恢復。葉氏治療虛多脈弦的噤口痢,仿效古方的參苓白朮散並加味,也是同理,都遵循調以甘藥的原則,又從仲景、東垣兩家化出,以急於恢復胃氣為要。
加味參苓白朮散方:(本方甘淡微苦法,加則辛甘化陽,芳香悅脾,微辛以通,微苦以降也)
人參(二錢)、白朮(炒焦,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扁豆(炒,二錢)、薏仁(一錢五分)、桔梗(一錢)、砂仁(炒,七分)、炮薑(一錢)、肉豆蔻(一錢)、炙甘草(五分)
共研為極細末,每次服一錢五分,用香粳米湯調服,一日二次。
〔方論〕參苓白朮散原方,兼治脾胃,但以胃為主,其功效僅止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泄瀉。此方則通宣三焦,提振上焦,收斂下焦,並以調和中焦為要。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合為四君子湯。按四君子湯以人參、茯苓為胃中通利之藥,胃為腑,腑以通為補;白朮、炙甘草為脾經守固之藥,脾為臟,臟以守為補。
茯苓淡滲,下達膀胱,為通中之通;人參甘苦,益肺胃之氣,為通中之守;白朮苦能滲濕,為守中之通;甘草純甘,不兼他味,又為守中之守,合四君子湯為脾胃兩補之方。加扁豆、薏仁以補益肺胃之本,炮薑以補脾腎之氣;桔梗從上焦開提清氣,砂仁、肉豆蔻從下焦固澀濁氣,二物皆芳香能澀止滑脫,又能通利下焦鬱滯,兼能溫醒脾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