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 卷二·中焦篇 (15)
卷二·中焦篇 (15)
1. 濕温
三神丸方(酸甘辛温兼澀法,亦複方也)
五味子,補骨脂,肉果(去淨油)
七十、久痢傷隂,口渴舌乾,微熱微咳,人參烏梅湯主之。
口渴微咳於久痢之後,無濕熱客邪款證,故知其隂液太傷,熱病液涸,急以救隂為務。
人參烏梅湯(酸甘化隂法)
人參,蓮子(炒),炙甘草,烏梅,木瓜,山藥
按此方於救隂之中,仍然兼護脾胃。若液虧甚而土無他病者,則去山藥、蓮子,加生地、麥冬,又一法也。
七十一、痢久隂陽兩傷,少腹肛墜,腰胯脊髀痠痛,由臟腑傷及奇經,參茸湯主之。
少腹墜,衝脈虛也;肛墜,下焦之隂虛也;腰,腎之府也;胯,膽之穴也(謂環跳);脊,太陽夾督脈之部也;髀,陽明部也;俱痠痛者,由隂絡而傷及奇經也。參補陽明,鹿補督脈,歸茴補衝脈,菟絲、附子升少隂,杜仲主腰痛,俾八脈有權,肝腎有養,而痛可止,墜可升提也。
按環跳本穴屬膽,太陽少隂之絡實會於此。
參茸湯(辛甘温法)
人參,鹿茸,附子,當歸(炒),茴香(炒),菟絲子,杜仲
按此方雖曰隂陽兩補,而偏於陽。若其人但墜而不腰脊痛,偏於隂傷多者,可於本方去附子加補骨脂,又一法也。
七十二、久痢傷及厥隂,上犯陽明,氣上撞心,飢不欲食,乾嘔腹痛,烏梅丸主之。
肝為剛臟,內寄相火,非純剛所能折;陽明腑,非剛藥不復其體。仲景厥隂篇中,列烏梅丸治木犯陽明之吐蛔,自注曰:又主久痢方。然久痢之症不一,亦非可一槪用之者也。葉氏於木犯陽明之瘧痢,必用其法而化裁之,大抵柔則加白芍、木瓜之類,剛則加吳萸、香附之類,多不用桂枝、細辛、黃柏,其與久痢純然厥隂見證,而無犯陽明之嘔而不食撞心者,則又純乎用柔,是治厥隂久痢之又一法也。按瀉心寒熱並用,而烏梅丸則又寒熱剛柔並用矣。
葢瀉心治胸膈間病,猶非純在厥隂也,不過肝脈絡胸耳。若烏梅丸則治厥隂,防少陽,護陽明之全劑。
烏梅丸方(酸甘辛苦復法。酸甘化隂,辛苦通降,又辛甘為陽,酸苦為隂)
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當歸,附子,蜀椒(炒焦去汗),桂枝,人參,黃柏
此烏梅丸本方也。獨無論者,以前賢名注林立,茲不再贅。分量製法,悉載傷寒論中。
七十三、休息痢經年不愈,下焦隂陽皆短,不能收攝,少腹氣結,有似癥瘕,參芍湯主之。
休息痢者,或作或止,止而復作,故名休息,古稱難治。所以然者,正氣尚旺之人,即受暑、濕、水、谷、血、食之邪太重,必日數十行,而為脹、為痛、為裡急後重等證,必不或作或輟也。其成休息證者,大抵有二,皆以正虛之故。
一則正虛留邪在絡,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而見積滯腹痛之實證者,可遵仲景凡病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當下之例,而用少少温下法,兼通絡脈,以去其隱伏之邪;或丸藥緩攻,俟積盡而即補之;或攻補兼施,中下並治,此虛中之實證也。
白話文:
濕溫
三神丸方(酸甘辛溫兼澀法,也是複方)
五味子、補骨脂、肉果(去除油脂)
七十、久痢傷陰,口渴舌乾,微熱微咳,人參烏梅湯主治。
久痢之後出現口渴微咳,沒有濕熱邪氣入侵的症狀,可知是陰液損傷過度,熱病導致津液枯竭,應當急救陰液為要務。
人參烏梅湯(酸甘化陰法)
人參、蓮子(炒)、炙甘草、烏梅、木瓜、山藥
這個方子在救陰的同時,也兼顧保護脾胃。如果陰液虧損嚴重,而脾胃沒有其他疾病,則可以去掉山藥、蓮子,加入生地、麥冬,這是另一種方法。
七十一、久痢導致陰陽兩虛,小腹墜脹,腰胯脊髀痠痛,因臟腑受損波及奇經八脈,參茸湯主治。
小腹墜脹,是衝脈虛弱;肛門墜脹,是下焦陰虛;腰是腎的府;胯是膽的穴位(指環跳穴);脊是太陽、督脈的部位;髀是陽明經的部位;這些部位都痠痛,是因為陰絡受損,波及到奇經八脈。人參補益陽明經,鹿茸補益督脈,當歸、茴香補益衝脈,菟絲子、附子升提少陰經,杜仲治療腰痛,使八脈得到調養,肝腎得到滋補,疼痛就能緩解,墜脹也能得以提升。
環跳穴是膽經的穴位,太陽經和少陰經的經絡在此交會。
參茸湯(辛甘溫法)
人參、鹿茸、附子、當歸(炒)、茴香(炒)、菟絲子、杜仲
這個方子雖然說是陰陽雙補,但偏向於補陽。如果患者只有墜脹而沒有腰脊疼痛,偏向於陰虛較多,可以在這個方子裡去掉附子,加入補骨脂,這是另一種方法。
七十二、久痢傷及厥陰,上犯陽明,氣上衝擊心臟,飢餓不想吃東西,乾嘔腹痛,烏梅丸主治。
肝屬剛臟,內藏相火,非純剛之藥所能解決;陽明腑,非剛烈之藥不能恢復其功能。張仲景《傷寒論》厥陰篇中,列舉烏梅丸治療木犯陽明導致的吐蛔蟲,並自註:又主治久痢。但久痢的症狀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葉氏治療木犯陽明的瘧痢,一定會使用這個方法並加以化裁,總體來說,如果病情偏柔,就加入白芍、木瓜等藥物;如果病情偏剛,就加入吳茱萸、香附等藥物,很少用桂枝、細辛、黃柏。如果久痢純粹是厥陰證候,而沒有犯陽明經的嘔吐、不想吃東西、氣上衝擊心臟等症狀,則完全使用柔潤之藥,這是治療厥陰久痢的另一種方法。瀉心湯治療胸膈間的疾病,也不完全是針對厥陰,只是肝經脈絡胸部而已。而烏梅丸則是治療厥陰,預防少陽,保護陽明的全方。
總之,瀉心湯治胸膈間的病,並非純粹針對厥陰,只是肝經脈絡胸部而已。而烏梅丸則能治療厥陰,預防少陽,保護陽明,是一個全面的方劑。
烏梅丸方(酸甘辛苦復方。酸甘化陰,辛苦通降,又辛甘為陽,酸苦為陰)
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當歸、附子、蜀椒(炒焦去汗)、桂枝、人參、黃柏
這是烏梅丸的原方。因為前賢的註解很多,在此不再贅述。劑量和製法,都記載在《傷寒論》中。
七十三、休息痢經年不愈,下焦陰陽皆虛,不能收攝,小腹氣結,症狀類似癥瘕,參芍湯主治。
休息痢,時好時壞,好了又犯,故名休息,古稱難治。這是因為正氣尚旺的人,如果受到暑濕、水谷、血食等邪氣侵襲過重,則會一天拉肚子數十次,出現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不會時好時壞。其形成休息痢,大致有兩種情況,都是正氣虛弱所致。
一則正氣虛弱,邪氣滯留在經絡中,到了一定的年月日時又發作,出現腹部脹痛的實證,可以遵從仲景“凡病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當下之例”,使用少少溫下法,兼顧通絡脈,去除隱伏的邪氣;或者用丸藥緩慢攻邪,等到積滯盡除再補益;或者攻補兼施,中下並治,這是虛證中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