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卷二·中焦篇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中焦篇 (13)

1. 濕温

人參、附子、桂枝,隨鹿茸而峻補太陽,以實衛氣;當歸隨鹿茸以補血中之氣,通隂中之陽;單以蜀漆一味,急提難出之瘧邪,隨諸陽藥努力奮爭,由衛而出。隂臟隂證,故湯以扶陽為名。

扶陽湯(辛甘温陽法)

鹿茸(生銼末,先用黃酒煎得,五錢),熟附子(三錢),人參(二錢),粗桂枝(三錢),當歸(二錢),蜀漆(炒黑,三錢)

水八杯,加入鹿茸酒,煎成三小杯,日三服。

六十二、厥隂三瘧,日久不已,勞則發熱,或有痞結,氣逆欲嘔,減味烏梅丸法主之。

凡厥隂病甚,未有不犯陽明者。邪不深不成三瘧,三瘧本有難已之勢,既久不已,隂陽兩傷。勞則內發熱者,隂氣傷也;痞結者,隂邪也;氣逆欲嘔者,厥隂犯陽明,而陽明之陽將憊也。故以烏梅丸法之剛柔並用,柔以救隂,而順厥隂剛臟之體,剛以救陽,而充陽明陽腑之體也。

減味烏梅丸法(酸苦為隂,辛甘為陽復法)

(以下方中多無分量,以分量本難預定,用者臨時斟酌可也)

半夏,黃連,乾薑,吳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炒黑),烏梅

按瘧痢兩門,日久不治,暑濕之邪,與下焦氣血混處者:或偏隂、偏陽、偏剛、偏柔;或宜補、宜瀉,宜通、宜澀;或從太隂、或從少隂、或從厥隂、或護陽明,其證至雜至多,不及備載。本論原為温暑而設,附錄數條於濕温門中者,以見瘧痢之原起於暑濕,俾學者識得原頭,使雜症有所統屬,粗具規模而已。欲求美備,勤繹各家。

六十三、酒客久痢,飲食不減,茵陳白芷湯主之。

久痢無他證,而且能飲食如故,知其病之未傷臟眞胃土,而在腸中也;痢久不止者,酒客濕熱下注,故以風藥之辛,佐以苦味入腸,芳香涼淡也。葢辛能勝濕而升脾陽,苦能滲濕清熱,芳香悅脾而燥濕,涼能清熱,淡能滲濕也,俾濕熱去而脾陽升,痢自止矣。

茵陳白芷湯方(苦辛淡法)

綿茵陳,白芷,北秦皮,茯苓皮,黃柏,藿香

六十四、老年久痢,脾陽受傷,食滑便溏,腎陽亦衰,雙補湯主之。

老年下虛久痢,傷脾而及腎,食滑便溏,亦系脾腎兩傷。無腹痛、肛墜、氣脹等證,邪少虛多矣。故以人參、山藥、茯苓、蓮子、芡實甘温而淡者補脾滲濕,再蓮子、芡實水中之谷,補土而不剋水者也;以補骨、蓯蓉、巴戟、菟絲、覆盆、萸肉、五味酸甘微辛者,升補腎臟隂中之陽,而兼能益精氣安五臟者也。此條與上條當對看。

上條以酒客久痢,臟眞未傷而濕熱尚重,故雖日久仍以清熱滲濕為主;此條以老年久痢,濕熱無多而臟眞已歉,故雖滯下不淨,一以補臟固正,立法於此,亦可以悟治病之必先識證也。

雙補湯方(複方也,法見注中)

白話文:

濕溫

人參、附子、桂枝,配合鹿茸大補太陽經的陽氣,以鞏固衛氣;當歸配合鹿茸補益血液中的陽氣,暢通陰經中的陽氣;單用蜀漆一味,迅速驅除難以去除的瘧疾邪氣,與其他溫陽藥一起努力奮戰,從衛氣而出。因為是陰臟陰證,所以湯劑以扶陽命名。

扶陽湯(辛甘溫陽法)

鹿茸(生,銼末,先用黃酒煎煮,五錢),熟附子(三錢),人參(二錢),粗桂枝(三錢),當歸(二錢),蜀漆(炒黑,三錢)

水八杯,加入鹿茸酒,煎成三小杯,每日三次服用。

厥陰三瘧,久治不癒,勞累則發熱,或有痞塊,氣逆想吐,可用減味烏梅丸法治療。

凡是厥陰病症嚴重,沒有不侵犯陽明經的。邪氣不深就成不了三瘧,三瘧本就難治,久治不癒,陰陽都受損傷。勞累則發熱,是陰氣受損;有痞塊,是陰邪;氣逆想吐,是厥陰侵犯陽明,陽明經的陽氣將要衰竭。所以用烏梅丸法的剛柔並濟方法,柔能救陰,順應厥陰臟腑的特性;剛能救陽,補充陽明腑臟的陽氣。

減味烏梅丸法(酸苦為陰,辛甘為陽復法)

(以下藥物劑量未列明,因為劑量難以預先確定,使用者需根據情況臨時調整)

半夏,黃連,乾薑,吳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炒黑),烏梅

瘧疾和痢疾,久治不癒,暑濕邪氣與下焦氣血混雜在一起的,病情可能偏陰、偏陽、偏剛、偏柔;或該補、該瀉、該通、該澀;或從太陰、或從少陰、或從厥陰、或護陽明,症狀非常複雜多樣,無法一一列舉。本文原本是針對溫暑病症而寫,在濕溫篇中附錄幾條,是為了說明瘧疾和痢疾的病因起於暑濕,讓學習者明白病根,使各種雜症有所歸屬,粗具體系而已。想要詳細了解,需勤勉研讀各家醫籍。

酒客久痢,飲食如常,茵陳白芷湯主之。

久痢無其他症狀,而且還能正常飲食,說明病情尚未傷及臟腑和胃氣,只在腸道。久痢不止,酒客濕熱下注,所以用辛味解表藥,佐以苦味入腸,芳香清淡。大概辛能勝濕而升脾陽,苦能滲濕清熱,芳香能健脾燥濕,涼能清熱,淡能滲濕,使濕熱去除,脾陽上升,痢疾自然痊癒。

茵陳白芷湯方(苦辛淡法)

綿茵陳,白芷,北秦皮,茯苓皮,黃柏,藿香

老年久痢,脾陽受損,大便稀溏,腎陽也衰弱,雙補湯主之。

老年人下焦虛弱久痢,傷及脾臟又累及腎臟,大便稀溏,是脾腎兩虛。無腹痛、肛門下墜、脹氣等症狀,邪氣少虛證多。所以用人參、山藥、茯苓、蓮子、芡實等甘溫平和的藥物補脾滲濕,蓮子、芡實是水中之穀,補土而不傷水;用補骨脂、續斷、巴戟天、菟絲子、覆盆子、茱萸肉、五味子等酸甘微辛的藥物,溫補腎臟的陽氣,又能益精氣安五臟。這一條和上一條應該對照著看。

上一條是酒客久痢,臟腑未受損,濕熱較重,所以雖然久病,仍以清熱滲濕為主;這一條是老年久痢,濕熱不多而臟腑已虛弱,所以雖然大便不淨,一以補益臟腑,固護正氣。制定這樣的治療方案,也可以體會到治病必須先辨證的重要性。

雙補湯方(複方,方法見註解中)